网上展览│丝路帆远——“海上丝绸之路”文物精品七省联展
2020-02-26 17:53:40 来源:福建博物院 责任编辑:陈静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中华民族伟大的航海足迹,渊源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东南沿海的先民们就使用简单的航海工具,以坚韧的意志和开阔的胸襟不断探索未知领域,开辟着最早的海上航路。汉武帝拓展八方之交流,在徐闻、合浦等地发舶远洋、通使互贸,也使中国作为东方大国的魅力更彰显于世界舞台。历经两晋隋唐的发展,至宋元时期海外贸易达到鼎盛,广州、泉州、明州等国际性大港见证着当时帆樯鳞集的盛景。明初,郑和下西洋创造了帆船时代航海的空前壮举。此后,随着风起云涌的时代变迁,东西方文明不断交流与碰撞,中华民族开创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渐入尾声,新的全球化贸易体系开始形成并预示着新的机遇与挑战。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通过海路,以商贸为依托,承载文化、艺术交流的和平之路。它以其深远的意义、广博的内涵,对世界文明的进程产生了巨大推动和影响。近年来水下考古不断拓展,则为我们还原了海上丝路的千年风貌。本次展览荟萃沿海七省重要海丝遗存,不但折射出中国历代的流光风韵,再现波澜壮阔、横跨万里的航海图景,也在今天全球化视野下,进一步探索了古代东西方贸易和文化交流的深刻意义。 第一单元 艰涉鲸波 探索远洋(远古-秦汉三国时期) 海上丝绸之路源于我国广大沿海地区历经数千年面向海洋的不断探索,古老先民们逐步认识泅渡和航海的规律,为早期航路的开辟和延伸打下了基础。秦汉之际,中央政府越来越重视海洋疆土的管理。汉武帝通使“凿空”西域、又发舶于南海,初步形成通过陆上及海上丝绸之路与国际交流的宏伟构架。 “广陵王玺”金印 东汉(25-220年) 边长2.3厘米,厚0.9厘米,通高2.1厘米,重123克。 南京博物院收藏 金质,正方形,上置龟钮,边长2.3、厚0.9、通高2.1厘米,重123克,阴刻篆文“广陵王玺”四字,为东汉光武帝刘秀第九子广陵王刘荆的佩印。1784年日本福冈志贺岛发现一枚方形金印,上缀蛇钮,阴刻篆文“汉委奴国王”。两者在尺寸、重量、花纹、雕法和字体上均如出一辙,且前后只相差一年。该玺的发现也成为中日两国交往的最早实物证据之一。 西汉(前206-8年) 通高15、口径9、腹径11.8、足径6.8厘米 1980年齐王墓五号陪葬坑出土 淄博市博物馆收藏 顶饰一环钮,周围透雕盘龙两条,首尾衔接,龙身蜷曲盘绕。子母口,腹部微凸一周带纹,饰一对铺首衔环。底部刻“左重三两”、底座外缘部刻“今二斤十二两”。 弦纹玻璃杯 西汉(前206—8年) 高5、口径7.3厘米。 1987年合浦文昌塔70号墓出土。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收藏 瓯窑青瓷堆塑谷仓罐 三国(220-280年) 通高42.3厘米。 浙江省博物馆收藏 罐顶堆塑五联小罐,底与大罐相通。肩部四面堆塑杂耍、吹奏、骑马、跪拜等姿态的胡人;间塑有鸟、鸡、狗、弹涂鱼等动物。釉色青黄,露胎处呈红褐色。 第二单元——港埠渐隆 海路绵延(两晋-唐、五代时期) 经过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至唐、五代,通往日本、朝鲜的北方航线及通往西亚、南亚、东非等地的西行航线均获得了更大发展,其表现为依托海岸线前行的曲折航线减少,更加便捷的直航增多。广州、明州(今宁波)、扬州、交州(今属越南)等诸多国际性大港交相辉映的盛况开始形成,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性日益与陆上丝绸之路并驾齐驱。 波斯孔雀绿釉陶瓶 五代(907-960年) 高74.5、口径15、腹径42、底径17厘米。 福州五代闽国刘华墓出土 福建博物院收藏 敛口,丰肩,长腹渐收,平底而沿外突。颈肩间附四个环耳。肩腹部堆塑四道粗绳状纹。陶胎质较疏松,呈橙红色。通体施蓝绿釉,釉色晶莹。该器为波斯类型陶瓶,由海上丝绸之路传入。 蝉冠菩萨造像 东魏(534-550年) 通高120.5厘米 1976年3月山东博兴县龙华寺遗址出土 山东博物馆收藏 长沙窑青釉褐彩贴花执壶 唐(618-907年) 高21.5,口径9,腹径14.5,底径15.7厘米。 1980年6月温州市龙湾区状元镇状一村唐墓出土. 温州博物馆收藏 该壶腹部采用模印贴花装饰。流下饰仿木结构翘檐方形宝塔。两系下各饰一戴冠跳舞胡人。贴花及置柄处均施大块褐彩斑。胎坚硬,呈灰白色。通体施青黄色釉,釉面开细碎纹片。 铜鎏金闽王延翰狮子炉 五代(907-960年) 通高40.1、口径21、狮高11.3厘米。 福建博物院收藏 炉为蹲狮钮,平唇外折,边沿呈五葵瓣状,环刻楷书“弟子盐铁出使巡官,主福建院事,检校尚书礼部郎中,赐紫金鱼袋,王延翰奉为大王及国大人,铸造狮子香炉壹口,捨入保福院,永充供养,天祐四年九月四日题”。直腹平底,下承五兽足,通体鎏金。 第三单元——碧海云帆 货通万国(宋元时期) 海上丝绸之路至宋元时期步入鼎盛。随着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航海技术的突飞猛进及世界各地文明的发展进步,更多航线被开辟出来。大规模的国际性商贸活动,使得海外商品的数量与种类均空前丰富。 剔漆三层盒 南宋(1127-1279年) 通高13.9,最宽直径10.5;盖高2.8,首层外壁高3.7,中层外壁高3.8,底层外壁高3.6 福州北郊茶园山宋墓出土 福州市博物馆收藏 北宋越窑青瓷执壶 上虞市前湖村罗鱼山出土 上虞博物馆收藏 元基督教挡垛石 元(1271-1368年) 长74,宽30,厚10.5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收藏 辉绿岩质地,碑左右两侧各有一间柱,碑面浮雕两天使,头上各戴一顶三尖冠,耳穿垂环,衣袖宽大,双手捧一圣物,圣物上有莲花十字架。 建窑黑釉黄兔毫盏 宋(960-1279年) 高6、口径12.2、足径4厘米 福建博物院收藏 第四单元——大洋通衢 丝路涅磐(明清时期) 明代初年,郑和下西洋的壮举见证着中国古代航海的巅峰。十五世纪开始,以葡萄牙、西班牙等国家为主发起的“大航海时代”,使欧洲的航海及造船技术逐渐赶上并超过了东方,万里大洋从此畅若通衢。明清之际,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展现出新的趋势,中国发挥重要作用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在辉煌之后,渐渐没入全球化的贸易体系,历经漫长的重待复兴之路。 镶宝石金带饰 明(1368-1644年) 嵌宝石33颗、带饰通长16.7厘米;重395克 1970年山东省邹城市明鲁荒王墓出土 山东博物馆收藏 嵌宝石33颗、重395克,呈如意云头状,为上下夹层式,主件两层为镂空串枝花卉,两侧活件上层为镂空串枝花卉,下层为金板。明鲁荒王为朱元璋第十子,年少就藩于山东兖州。 德化窑堆贴梅花双耳三足炉 明(1368-1644年) 高8.8、口径8.4厘米 福建博物院收藏 广彩开光人物故事图大碗 清嘉庆(1796-1820年) 高16、口径42、底径22厘米 广东省博物馆收藏 碗内外口沿、腹部多开光人物故事图装饰,色彩华美富丽,纹饰繁密。此类大碗被称作“punch bowl”,译为“宾治或潘趣碗”,用来盛装一种由酒、果汁、汽水或苏打水调和而成并加有香料的“潘趣酒”。 青花花卉纹大将军盖罐 清康熙(1662-1722年) 通高62..5,高48,口径22..2,腹围119.3,足径28..2 平潭“碗礁一号”沉船出水 福州市博物馆收藏 展厅照片 本次《丝路帆远》联展是在中国博协“丝绸之路”沿线博物馆专业委员会的倡议下立项,历经2年多努力,由福建博物院牵头组织、策划和实施的原创大展,于2013年10月开幕。该展览汇集福建、山东、江苏、浙江、广东、广西、海南、江西、上海等45家专业博物馆的精品文物300余件(套),其中一级文物约50余件。展览荣膺2013年度全国十大精品陈列最高奖项,并在此后巡展于国内十余家博物馆。与此同时,同主题的《丝路帆远》文物图片展也在包括联合国总部及亚、欧、美等数十国展出,成为一个广受好评而永不落幕的展览。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