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份已公布保费数据的三大上市险企中仅平安人寿一家实现增长,而1月份寿险表现也很疲弱,保费同比负增长2.5%。寿险保费开门红并未“红透”,甚至可以说是重新变“绿了”,让不少人心情沉重。
确实,转型中的保险公司们正面临痛苦,内涵价值与保费规模、业务品质与市场份额,必定要牺牲一方了。
而处于业务一线的分支机构高管们,看着自己苦心打下来的“江山”,因公司要转向价值经营而一点点“主动”失去,多少有些痛心。毕竟市场丢了,品牌就丢了,品牌这种东西,想再重新树立起来,就难多了。
而让这些高管们更为难过的,还有绩效考核的问题。总公司希望通过主导转型实现价值经营,同时也希望不丢掉市场份额,如此原则下的考核机制,让分支机构高管们难以承受。
保监会近日公布的人事变动资料显示,在今年2月份,包括信诚人寿、北大方正人寿、中荷人寿、华泰人寿、中宏人寿等在内的寿险公司,更换了多地分公司的总经理、副总经理或总经理助理。业内认为,这与业绩考核结果不无关系。
当然,要价值要品质还要市场份额,这样的考核,除了让分支机构的诸多高管们睡不着觉,还为转型之路埋下了隐患,毕竟“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一旦有处于业务一线的分支机构为了达到考核要求而美化数据,或阳奉阴违的话,转型之路将面临更多困境。
主动谋求的转型,外围条件不可控,市场条件不熟悉,客户对产品接受度有限,甚至业务人员对新的销售方式都还不“习惯”,这些因素都是影响最终业务实现的变量。
所以,为了防止转型之路 “跑偏”,是不是仍然以计划的目标值考核高管?值得商榷。
此前,山东保监局曾对辖内寿险公司的绩效考核体系进行过研究,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转型中的险企或可根据情况适当参考。
2011年,山东保监局在对25家辖内寿险公司的2009年、2010年绩效考核体系进行调研后发现,当时寿险公司绩效考核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重业务轻管理的导向明显、业务品质考核指标有待充实、对合规指标的重视程度不够、对营销员质量及产能情况缺乏考核、对管理类指标关注度仍然偏低、考核体系缺乏弹性等。
不难发现,山东保监局所指出的考核体系存在的上述问题,“重业务轻管理”、“业务品质考核指标待充实”、“对营销员质量及产能情况缺乏考核”、“考核体系缺乏弹性”等,正是险企转型阶段必须要有所改观的。
因此,转型中的险企在制定绩效考核体系时,不妨如山东保监局建议的那样,在侧重考核业务利润或价值的同时,逐步建立中长期绩效考核机制,还可以将地方特色等作为弹性考核指标,给予省级公司在分支机构考核上掌握一定权重等。这样才有助于分支机构充分发挥能动性,而不是让高管们只在“对策”上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