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理论频道 > 正文

应对气候变化为中国发展带来机遇

www.hyyz888.com 2012-02-20 17:32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我来说两句

适应气候变化的农业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十三亿人口的国家必须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经济的首位。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是复杂的,变暖对农业可能有正、负两方面的影响,但如果是发散性的变暖趋势,反常气候和灾害天气增多,则可能对农业带来灾难性的影响。研究这些影响、研究可能的适应和减缓措施(例如,充分利用高浓度二氧化碳的肥效作用就是一种思路),为农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显然是十分重要的。

减缓气候变化的林业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人民对环境宜居的诉求,要求保护和发展林业,这和应对气候变化要求发展碳汇的方向完全一致,我国已承诺的2020年提高森林覆盖面积和森林积蓄量的目标,体现了这个一致性,也体现应对气候变化对国家绿色发展的促进作用。推而广之,林业发展战略还可进一步扩大到对中国的生态风险进行分析评估,提出适应策略和长期战略设计。

促进垃圾分类资源化

农林废弃物和生活垃圾的就地焚烧和简单填埋,是温室气体和可吸入颗粒物的重要排放源。必须在全社会倡导垃圾的无害化处理,根本出路是作好源头分类和资源化处理,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生物质能的利用,这将带动一系列技术进步,甚至培育出一个很大的产业。是落实“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举措,也应看作是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具有深远的意义。

创新城市化模式

我国正处在快速城市化的阶段,但什么样的城市化才是科学的、以人为本的、可持续的?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应对气候变化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的视角。全球有一半人口居住在城市里,城市消耗了全世界75%的能量、排放出全球约80%的温室气体,城市、尤其是大型城市同样是全球变暖和环境恶化的始作俑者和牺牲品。目前我国的城市化存在着贪大求快,低成本扩张倾向,对环境容量缺乏全局性、前瞻性评估,基础设施滞后,公共服务缺失,社会保障不强,对生态环境投入不足、追求表观靓丽、而内在脆弱。宜居的城市使生活更美好,不宜居的城市也会使生活更苦恼。城市化的同时,不能把农村的进步抛在后面,只有乡村也变得宜居,城乡和谐,生活才能真正美好。因此,中国的城市化不宜把重点放在几个大都市的发展,而应以建设宜居的中小城镇群为重点,以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城乡和谐和应对灾害,并使人们有可能得到尽可能公平的公共服务。走出中国特色的循序渐进、科学发展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 责任编辑:王坤明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