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闽都文化“走出去”“活起来” — —市政协委员为做大做强福州本土文化建言献策 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 福州日报记者组 文/摄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期间,委员们围绕如何立足福州本土文化资源,让闽都文化“走出去”“活起来”,进一步提高福州的文化软实力踊跃建言献策。 为“田螺姑娘”申遗 “田螺姑娘”的故事在我国流传甚广,家喻户晓,老少皆知。可是你知道吗,“田螺姑娘”这一美丽的传说,是从福州走向全国的,准确地说,“田螺姑娘”是从福州的螺洲走向全国的,螺洲就是因“田螺姑娘”的传说而得名的。 为了纪念田螺姑娘,螺洲人还在螺洲洲尾村建了一座供奉田螺神女的庙宇——螺女庙。该庙为砖石建筑,面积约20多平方米,庙前大门上方悬有“神女庙”木匾。 如何借助田螺姑娘的故事,进一步弘扬闽都文化?市政协委员徐冶向大会提交了《关于“田螺姑娘”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议》提案。徐冶在提案中提出,田螺姑娘具有特定的历史、文化和现实价值,具有展现中华民族文化创造力的典型性,具有在一定群体中世代传承、活态存在的特点,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她建议,我市相关部门、仓山区可以为螺洲“田螺姑娘”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这个诞生在螺洲而流传中外上千年的美丽传说及相关文化遗产,进行有效挖掘、整理、保护。 采访中,徐冶告诉记者,螺洲历史悠久,自古人才辈出,可谓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素有中国“人儒之乡”之称。自宋明以来,螺洲逐渐形成3个宗族村落,现在依然是这样的格局:陈、吴、林3个姓氏,由西向东聚居在店前、吴厝、洲尾3个村。明至清朝,吴、陈、林三姓不足千户人家,竟出了进士27人、举人101人、武举11人。 据介绍,宋枢密院佥判林文茂,明工部右侍郎吴复,清三部尚书陈若霖,末代帝师和福建近代高等教育之父陈宝琛,末代状元王仁堪,近代贤达林庚白,海军轮机专家陈兆锵,道路桥梁专家陈体诚,国民党上将陈长捷、陈庆甲和抗日名将吴石等均是从螺洲走出去。院士陈彪、陈一锵,著名经济学泰斗陈岱孙等,亦为螺洲子弟。 徐冶表示:“为螺洲‘田螺姑娘’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讲好福州故事,同时可以通过田螺姑娘的故事,进一步扩大螺洲甚至福州的知名度、美誉度,增强福州人民的自豪感和凝聚力。” 讲好新时代的红色文化新故事 位于长乐南阳村的中共福建省委旧址、安民巷的中共福州市委旧址、闽侯林祥谦烈士陵园……福州红色文化资源丰富,是闽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致公党福州市委会向大会提交了《关于深挖红色文化内涵,推进我市红色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建议》提案,建议做足福州红色文化文章。 提案建议,出版一套体现我市红色革命精神的书籍,以及系统、全面展现我市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情况的宣传片等图文影音资料。将中共福州市委旧址、长乐南阳村中共福建省委旧址、连江县红色透堡革命遗址、闽侯县“龙山会址”等一批红色资源连点成片,打造集革命传统教育、中华民族美德教育、历史人文教育、现代成就展示于一体的红色旅游线路,进一步彰显红色文化底蕴。 同时,增加红色革命遗址遗存修缮保护的专项资金投入,持续完善乡村红色旅游景区的道路交通、景区标志、旅馆接待、农家乐、食品卫生、导游与讲解服务等旅游服务配套体系建设。 将“海丝”元素 融入上下杭保护开发 位于台江的上下杭,不仅是历史文化街区,而且也是体现福州“海丝”贸易特色的遗存之一。民建福州市委会在《关于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开发与定位招商的意见建议》提案中,建议在上下杭保护开发工作中,在保存上下杭商贸多样性的同时,凸显上下杭“非遗”“海丝”的特色。 提案建议大力挖掘陈文龙、张真君等彰显福建商贸和海上丝绸之路保护神的文化内涵,在万寿尚书庙设立陈文龙研究会,弘扬陈文龙的爱国主义精神,传承中华文化,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举办富有双杭特色的“非遗”“海丝”文化展演活动,增进海峡两岸民间民俗文化交流,将上下杭打造成为海峡两岸民间文化交流的平台基地。 建议在对上下杭文物民居、古戏台、行栈会馆的保护修复中,预留“非遗”“海丝”和闽商文化展示平台,对建筑形态、空间格局、环境氛围等进行统一的业态规划,最大限度地保留旧有建筑及历史信息,确保各文物点和谐统一,再现“福州传统商业博物馆”古韵风貌。努力把上下杭和苍霞打造成具有浓厚中西合璧闽式建筑文化特色和典型闽商文化特色的传统街区,让上下杭和三坊七巷一样,成为外地人来榕必逛的景点,使之成为福州的又一文化名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