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 体

每年篁岭都会吸引许多游客到此拍摄“晒秋”景象

东南网8月6日上饶专电(本网特派记者 颜财斌)“进的来、出的去、留得住、下次还想来。”这是江西婺源在“高铁时代”下提出来的旅游目标。8月5日,“行走中国最美高铁线”皖赣闽三省媒体联合采访团走进江西婺源,走访了篁岭、江湾等地,采访了“中国最美乡村”的旅游管理模式。

今年6月28日,“合福高铁”正式开通并途经婺源,婺源迎来了“高铁时代”,全长800多公里的合福高铁,打破了皖赣闽三省关山阻隔,沿途串起黄山、婺源、三清山、武夷山等知名景区,列车以设计时速350公里奔驰,透过减速玻璃车窗,一幅幅美丽画卷尽收眼底,堪称“中国最美高铁”。然而,高铁来了,婺源如何在中国经济版图中脱颖而出。也成为了当地政府思考的问题。为此,婺源提前谋划,围绕让游客“进得来、出得去、留得住、下次还想来”的目标,全方位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务求在旅游市场客源竞争中占据优势。

做强文化竞争实力

“徽韵浓郁的高速站台、统一规范的商铺店招、独具特色的建筑符号……”当车子驶入婺源,一股浓郁的徽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带给各地游客耳目一新的感觉。在推进文化旅游发展过程中,近年来为实现地域文化与旅游发展互融互通,实施“最美县城”工程,以创作艺术品的标准来经营城市,将展示和弘扬婺源文化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塑造独特的城市文化符号。实施“徽建保护”工程,由规划部门精心设计12套徽派建筑图纸免费提供给建房农民,对城乡所有新建房屋,都严格要求按照传统的徽派风格进行建设。实施“徽派改造”工程,先后投入8000万元改造旅游精品线沿线村庄和旅游景区4000栋非徽派建筑,将全县打造成为“徽文化大观园”。实施“异地搬迁”工程,对散落在民间亟需保护而无人管理的古民居,采取“异地搬迁”的方式进行集中保护,如“篁岭模式”。实施“新区建设”工程,结合开展新农村建设,在古村落外围划定新区,由建设管理部门统一规划、统一图纸、统一管理,最大程度地保护古村落的整体和谐性,如“汪口模式”。

与此同时,为了让每一个进入婺源的游客,都能感受到浓郁的人文气息和别致的徽派韵味。该县成立文化研究会,下设朱子文化、茶文化、民俗文化等9个分会,对全县文化进行发掘整理,普查到民间文学、民间风俗及传统音乐、舞蹈、戏剧、美术、技艺、医药等8大类72项。在此基础上,做优徽州“三雕”、砚台、傩面等特色文化产品,推进茶艺、傩舞、抬阁等民俗展演朝着市场化方向发展。目前,该县借助乡村文化旅游节平台,提升婺源乡村文化品牌知名度,将婺源乡村文化打造成为中国乡村文化的一面旗帜。去年,该县连续举办十届的中国乡村文化旅游节获评文化部“群星奖”。


江西上饶市篁岭古村落独有的“晒秋”景象

“篁岭模式”让乡村游转型升级

早年间,篁岭村可以说是一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500多年徽州村落。8月5日,当记者走进这个百年村落时,千棵珍奇古树环绕、万亩梯田簇拥,还有家家户户房顶的“晒秋”,吸引了大家的眼球。与多年前那个交通不便、严重缺水的上钩已是天壤之别。

据介绍,2009年,婺源县乡村文化公司斥资1200万元对篁岭村村民由山上搬至山下,在交通便利的公路旁建设3层新徽派风格安置房68户,老年、单身公寓24套,搬迁人口320人,总建筑面积15047平方米,户均住宅建筑面积约200平方米。在景区开发模式上,这也是婺源首次采用民资对村民进行安置补偿,这一有力举措不仅让当地村民备受欢迎,也为篁岭村的开发打响了第一战。从此,一个长期困扰婺源篁岭发展的问题迎刃而解,一个新的旅游景点开始“生根发芽”。

经过十年的快速发展,婺源打破对“门票经济”的依赖,正处于旅游转型升级过程中,由原有的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由资源竞争向文化竞争转变,由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篁岭民俗文化村项目,主要定位是打造婺源最具民俗特色的文化影视村落、引入安曼国际度假酒店的品牌理念,把篁岭古村落打造成特色精品度假酒店、把数万亩梯田变成现代高效农业观光园。

篁岭项目走文化产业拉动之路,定位在低“景点门票”基础上,通过休闲度假、旅游会展、民俗体验、文化演艺等综合旅游消费来取得项目收益,最终打造婺源最具民俗特色的休闲旅游目的地、文化艺术民俗村落。在土地上,“篁岭模式”采用公司+农户形式,成立农村经济合作社,有效整合旅游资源,将农民土地进行流转,利用梯田打造四季花谷、奇异瓜果园,与农户共同开发观光农业。同时通过订单农业,形成经营产业链条,将农户真正融入产业项目中,达到零距离就业,足不出村挣钱效果。


篁岭村落中保留下来的古民居

高铁模式下带来的服务发展

随着“高铁时代”的到来,婺源充分认识到高铁在带来巨大客流量的同时,其产生的“同城效应”也能将客流量最快“吸走”。为此,婺源提前谋划,围绕让游客“进得来、出得去、留得住、下次还想来”的目标,全方位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务求在旅游市场客源竞争中占据优势。

近年来,婺源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大提升,针对造成旅游高峰期的交通拥堵问题,对症下药:实施三个主要高速公路出口ETC改造和婺北高速连接线拓宽工程,解决因发卡收费和道路狭窄造成的高速公路出口拥堵问题;投入1.5亿元建设段莘至浙源、清华至沱川两条旅游公路,打通东北旅游环线,对江湾、李坑、江岭等景区进出通道和停车场进行改扩建,缓解热门景区关键交通节点的拥堵问题;实施总投资7.2亿元的城市外环线项目,减少进入城区的车流量,取消县城文公路、天佑路两条主干道上的路面停车位,拿出黄金地段改造和新建停车场9座,新增停车位500多个,缓解因车流量大和路面停车造成的城区主干道交通拥堵问题。围绕让游客及时通达全县各景区的目标,整合城乡客运资源,推进城乡旅游公交客运一体化,构建更加便捷的城乡旅游交通运输体系。

在让游客“进得来、出得去”的同时,婺源大力提升景区品位和综合服务水平,让游客“留得住、下次还想来”。按照高标准规划、高品位建设、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加快推进江湾梨园新区开发建设,打造高品位休闲旅游小镇;做好大鄣山景区创5A工作,全面优化景区软硬件条件;按照5A级景区标准推进沱川旅游综合开发工作等,打造一批留得住游客的高品位旅游景区。目前,婺源形成了“春探人间花海(江岭、篁岭梯田油菜)、夏享冰凉世界(五龙源漂流、卧龙谷、灵岩洞)、秋寻梦里老家(篁岭晒秋、石城、长溪枫树林)、冬游甜蜜乐园(鸳鸯湖、月亮湾)”的四季旅游精品,已经成为“四季皆景、老少皆宜”的国际著名旅游目的地。

在此基础上,婺源巩固提升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创建成果,积极推进宾馆、旅行社创星级工作,确保婺源国际大酒店、婺源宾馆成功创建五星级酒店,力争2020年全县五星级旅游饭店达5家以上,四星级饭店达10家以上;结合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建设,加快启动智慧导游、智慧酒店、智慧景区、电子门票、移动支付等系统建设,实现旅游交通信息与各旅游企业联网(并网),为海内外游客提供温馨而便捷的智慧旅游优质服务。


位于江西上饶的篁岭古村落


江西上饶市的江湾景区


在江西上饶熹园内的一个歙砚展示区内,一些工艺美术大师正在工作室里雕琢歙砚

江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姚亚平(左)看望慰问了媒体采访团成员,并为媒体采访团授旗。

东南网8月5日上饶讯(本网特派记者 颜财斌)8月5日上午,“行走中国最美高铁线”皖赣闽主流媒体联合采访一行到达江西,开展为期4天的合福高铁沿线江西段的联合采访工作,感受高铁开通后给沿线城市带来的经济推动作用。当天上午,江西省在“中国最美乡村”婺源举行江西段采访活动启动仪式,江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姚亚平看望慰问了媒体采访团成员,并为媒体采访团授旗。

启动仪式上,姚亚平希望,通过此次采访能把三省高铁沿线最美的风景,最良好的生态环境,最吸引人的历史和文化底蕴,通过文字、图片、影像等方式,向世界进行展示,促进三省旅游经济发展,生产要素流动,进一步拓展人们的视野,提升人们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认识。同时,也通过此次采访将高铁对旅游、经贸、文化、思想观念的影响展现出来,把三省应对经济新常态的好思路、好经验宣传好。姚亚平指出,“行走中国最美高铁线”是三省媒体记者的联合行动,三地媒体要同频共振、共同发声,充分展示各地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取得的优异成绩,为三省加强交流、合作共赢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江西婺源篁岭秋晒

福建影视集团新闻中心记者朱丽郡表示,江西和福建相接壤,风光秀丽,世界遗产众多。作为福建采访团记者,我们将在4天的采访中,了解江西在旅游方面是如何来发展,如何来管理,如何吸引各方游客前来。同时,我们也将把这些好的经验和做法传递到福建,让大家学习和借鉴经验。

据介绍,合福高铁开通一个月以来,有力地推动了上饶市旅游发展。其中,北京、山东等地游客增长率超50%以上。数据显示:7月1日至7月31日,上饶各站到达人数达43万余人次,发送旅客41万余人次。客流主要方向为上海、浙江、江苏、北京、福州、厦门,以及管内短途客流。


联合采访团一行启动“行走最美中国高铁线”江西段采访

“行走中国最美高铁线”皖赣闽主流媒体联合采访活动由安徽、江西、福建三省省委宣传部联合组织。8月1日至4日,采访团一行已经走访安徽合肥、巢湖、芜湖、铜陵、宣城、黄山等多个地市,深入采访了当地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内容。8月5日至8日,采访团一行将走进江西采访。其中,在上饶将深入婺源、德兴等地,采访当地的生态旅游、民生工程及矿业经济、现代服务业等,集中报道合福高铁沿线的经济、社会、历史、文化、生态、科技等情况,以及高铁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的深刻影响。

每到周末,黄山市唐模村都会吸引许多游客乘高铁前来度假旅游。

东南网8月5日黄山专电(本网特派记者 颜财斌)8月4日,“行走中国最美高铁线”皖赣闽三省媒体联合采访团一行走进安徽黄山市,参观该地徽州古城保护情况,了解高铁经济下旅游行业的发展情况。

作为五岳之一的“黄山”,早已被许多人所熟知。然而,在安徽黄山市,除了黄山景区外,还有许多传统的古村落,那里不仅保留了千年以来的古城墙、石板路,还留下了许多名人的徽派文化的积淀。徽州,古称新安,有着2200多年的历史,位于安徽南部,是黄山市的中心城区和古徽州域名的唯一传承地。

徽文化是与藏文化、敦煌文化齐名的中国三大地域文化,博大精深,体系完备。徽州区是古徽商的重要聚居地和徽文化发祥地之一,历史上名人辈出,有“一镇六状元”、“一村三翰林”、“一村两国保”的美誉。歙县有黄山南大门的美誉,是古徽州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徽文化的核心发祥地,以“文化之乡”“礼仪之邦”而著称,享有“东南邹鲁”的美誉,拥有徽墨歙砚、徽派建筑、徽州雕刻、新安画派、新安医学、徽派盆景、徽剧、徽菜等影响深远。其中,现拥有地面不可移动文物3785处,非物质文化遗产437项。

歙县人民政府县长黄仁麟介绍,“合福高铁”的开通,从歙县上北京6个小时,下厦门4个小时,去福州3个小时,到合肥1个半小时,实现了皖赣闽“千里一日还”的愿景,城市之间开启了“周末旅游圈”“五小时交通圈”“省级同城生活”的大幕。快捷、舒适、安全的高速铁路给人们带来惊喜和兴奋,皖赣闽三地互为客源市场。歙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孙洁表示,“合福高铁”开通后,徽州古城由原先的旅游“过境地”,变成了旅游“目的地”,就此迈入“高速旅游时代”,同城效应显现,有力促进歙县旅游业的发展。据黄山市旅游部门统计数据显示,歙县因高铁旅游带动游客增幅达30%以上。

而自合福高铁开通后,仅今年7月份,徽州区共接待游客46。85万人次,同比增长10.08%。安徽省外高铁旅客主要以婺源、上饶、武夷山、福州为主,达1.6万人次。黄山市唐模景区自7月1日合福高铁开通以来,高铁沿线市场入园人数增长明显,其中安徽皖北市场1691人,福州市场972人,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率在34%左右。据唐模景区导游介绍,7月以来,明显感觉游客人数较往年多,“现在每逢周末这里都有来自高铁沿线的游客,景区内的旅馆一般要提前一周预订,否则已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

当天,采访团一行还走访了在建的黄山现代服务业产业园暨徽州文化与生态长廊、上海铁路局芜湖工务段黄山北综合维修工区、徽州糕饼博物馆等。


已有千年历史的徽州古城


已有千年历史的徽州古城


徽派建筑


采访团参观徽州糕饼博物馆。


徽墨的制作工艺


徽墨的制作工艺


旅客正通过黄山北站,乘坐合福高铁往来各个沿线各个城市


从安徽黄山北站到江西婺源站,沿线风景如画。

   随着合福高铁的开通,芜湖和铜陵这两颗皖江的明珠,一起迈入高铁时代。两地积极创新旅游业态,开发出富有魅力的新产品——

东南网8月4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吴宏雄)据武夷山市旅游局介绍,合福高铁开通带来武夷山暑期旅游热,7月份武夷山共接待游客118.80万人次,同比增长42.86%,其中主景区接待51.72万人次,同比增长18.30%。图为8月1日,如织游人在攀登武夷山天游峰。邱汝泉 摄

2日联合采访安排的首站是奇瑞汽车,其新推出的龙山房车露营地引起了记者的浓厚兴趣。

作为安徽省首家房车露营地,芜湖龙山房车露营地自去年10月1日运营以来,已接待游客10余万人次。目前,营地周末的房源已预订至10月份。

“融自驾、露营、休闲、运动于一体的房车露营游产品,是旅游业全新的蓝海。瞄准长三角地区以及合福高铁沿线旅游市场,我们以皖南、皖江优美的自然风光为依托,抢先布局汽车露营地网络。”奇瑞公司相关负责同志介绍说,公司自建了芜湖和黄山两个汽车露营地,又以合资、加盟等形式,开发了马鞍山濮塘、天门山、九华山和天柱山汽车露营地。

在天空翱翔、俯瞰世界名胜的“飞越极限”项目,全息影像与真人表演交织的舞台剧《聊斋》……在方特欢乐世界,亲身体验这些融文化创意、现代科技于一体的旅游项目后,来自江西、福建的记者朋友们纷纷表示一定带家人来游玩。

铜陵市把文化创意融入新兴旅游业态培育中。吃,雅的有编钟乐舞“佐餐”的汉宫宴,俗的有天井小镇里天南海北的特色风味;住,有处处彰显大汉风韵的铜雀台酒店;游,有泛舟天井湖的夜游项目;购,有现场制作的民间手工艺品;娱,有常换常新的民俗技艺、时尚怀旧的火车酒吧、新奇有趣的4D电影、边吃边看的民俗大舞台。

“有说头、有看头、有玩头,才有赚头。”铜陵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李必胜说。

宣纸制作关键工序之一的“晒纸”,烘晒墙边温度有时候能超过60℃,工艺师大汗淋漓。

东南网8月4日宣城专电(本网特派记者 颜财斌)安徽泾县的宣纸、绩溪的徽墨、歙县的砚台,许多书画爱好者都知道,“文房四宝”中有三样出自安徽。但,或许你还不清楚,今年6月底开通的合福高铁线将这三个本来遥远的地方串联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小时的文化圈,旅客通过这条“中国最美高铁线”,便能领略到中国宣纸、徽墨和歙砚的制作工艺和文化。

8月3日,“行走中国最美高铁线”联合采访团成员分别来到了安徽宣城的泾县和绩溪,亲自感受中国正宗宣纸的传统制作技艺,以及中国徽墨代表之一的胡开文墨的制作工艺。

“传统的108道宣纸制作过程目前仍基本保留手工制作工艺,这样才能到达宣纸的特有效果,而制造厚薄、克数,以及墨色效果,更是只能靠传统工艺师几十年的纸质经验,无法用固定的标尺来控制。”在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里,讲解员一边介绍宣纸108道传统工序中的主要制作工序,一边带着采访团成员观摩主要工序的制作过程,让记者们亲自体验宣纸繁琐和严谨的制作过程。

东南网记者在制作工艺的最后一道——“晒纸”工序了解到,这间屋子常年温度都在40℃以上,而烘晒炉边的温度更是高达60多度。记者注意到,这个特制的烘晒墙可以铺设9张4尺全开宣纸,工艺师将宣纸一张一张地从整叠的湿纸块上分开,平铺在烘晒墙上,约铺设四五张后便对墙上一边已经烘晒完的宣纸进行私拆,随后在刚撕拆的宣纸位置补贴上准备烘晒的湿宣纸,然后再撕拆前面已经晒干的宣纸,9张宣纸烘晒墙位置分两部分反复使用。“每张宣纸烘晒时间约为3—5分钟,将这款烘晒墙分成两部分操作,每部分操作时间也差不多刚好三四分钟。”一位从事了几十年的晒纸工艺师表示,要快速地将每张宣纸从撕宣纸块上分离并平铺在烘晒墙上,再到最后从墙上撕拆下晒干的宣纸,这样一道工序要操作熟练,需要至少一年的练习时间,但现在很多人没有这个耐心吃苦学习。

据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胡文军介绍,泾县的地理条件、水质、气候,造就了泾县是宣纸唯一的产地,限于工艺和原材料原因,每年泾县向全世界宣纸供应量约为900吨,一直以来都是供不应求。为保护和传承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从制造业向文化旅游综合企业转型发展,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正在建设中国宣纸文化园暨宣纸传习基地。该项目包括宣纸博物馆、宣纸技艺展示与体验区、宣纸原料观赏与加工区、书画家创作中心四部分,占地615亩,建筑面积4万多平方米,目前完成了乌溪河厂区段改造、原料观光区建设,博物馆主体工程完工,大宣纸文化园雏形初步形成。宣纸传习基地建成后,可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年产古艺宣1万刀,年旅游收入1000万元,年古艺宣收入3000万元。

胡文军表示,中国宣纸博物馆是文化园核心项目之一。该馆集宣纸历史、宣纸技艺、宣纸与书画艺术、历代宣纸产品展陈等为一体,是全国首个系统性综合宣纸博物馆,预计十月份建成。 “合福高铁的开通对于我们推广中国宣纸文化有很大的帮助。”胡文军表示,合福高铁线经过许多旅游景点和历史文化古城,从上个月开通以来,公司接到游客量明显增加。同时,通过这条高铁线我们不仅能吸引各地游客前来观赏和了解中国宣纸文化,同时我们也会通过这条“中国最美高铁线”将这项最具中国文化特色的传统技艺传递出去,让国内外的爱好者了解中国宣纸,了解宣纸文化。

当天下午,采访团一行到来到徽墨代表之一的胡开文墨的制作地方,参观老胡开文墨厂和安徽省绩溪胡开文墨业有限公司,观看胡开文墨的制作过程。“胡开文”墨业创始人胡天柱,字柱臣,号在丰,清代四大徽墨宾之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墨制作技艺传承人、安徽绩溪胡开文墨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汪爱军表示,目前徽墨的制作秘方基本已经公开,而质量在于各个墨厂的制作工艺以及选料的质地。“作为传承人,我更担心的是人才的传承,因为徽墨生产的环境艰苦,需要具有一定耐力的人才能坚持,往往许多兴趣学的人因无法忍受这个环境而放弃”。

而谈到合福高铁的开通,汪爱军表示,福建一些美术学院和培训机构和他们都有生意的往来,这条高铁线的开通让他们的交流更加便捷。“不仅他们可以来我厂里参观,我也会去客户那边,了解使用情况,沟通更加密切。同时,相信交通便捷也会吸引到有兴趣的人到此学习这门传统制作工艺”。

根据行程安排,8月4日联合采访团一行将前往安徽歙县,采访徽州古城,参观和了解“中国四大名砚”之一的歙砚。


采访团一行正在了解宣纸制作原料介绍


宣纸原料燎皮的传统加工工序——碓皮(传统打浆)


宣纸捞纸辅助工序—划单槽(浆料搅拌)


宣纸制作的关键工序,也是宣纸成型的第一道工序——捞纸


宣纸制作的关键工序,也是宣纸成型的第一道工序——捞纸


宣纸制作关键工序之一的“晒纸”,室内操作空间温度约40℃,工艺师大汗淋漓。


宣纸制作关键工序之一的“晒纸”,烘晒墙边温度有时候能超过60℃,工艺师大汗淋漓。


制墨工艺师正在对整板的墨块进行切割,分成几个各种尺寸的小块墨。


联合采访团记者采访徽墨制作过程

东南网8月2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吴宏雄)“我们在这里将创建世界首个生物经济实验区!”

8月1日,记者来到合肥巢湖经开区,北大未名集团在此创建了半汤生物经济实验区,其总经理曹文波告诉记者,这里将崛起成为中国 “生物谷”,成为世界最大的抗体药生产基地。

“什么原因吸引你们来这里。”

“合福铁路开通后,我们通江达海,距离不是问题,人才留得住。这里还充满创新的氛围,领导重视,政策优惠。贷款财政贴息,厂房代建,5年以后回购……”

2014年,合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达828家,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8位。合肥高新区,是安徽省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已形成智能家电产业集群、汽车与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新能源产业集群、智能语音产业集群、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公共安全产业集群、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一个中部省份,为何有这么大的吸引力?合肥高新区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是致力建设“平台、服务、政策、改革、环境”五位一体的创新生态体系的结晶。

平台方面,建设中科大先研院、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等协同创新平台,加快孵化器建设,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创新创业孵化体系,充分满足了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需要。

服务方面,将科技服务业作为重点。依托合芜蚌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引进各类科技服务机构300多家,涵盖多个科技服务领域,实现资源开放共享,支撑企业自主创新。

政策方面,财政每年投入5亿元着重支持园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自主创新能力提升、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科技金融融合。开展“江淮硅谷”创新创业团队建设,推动“团队式”引进培养模式,激发人才活力。

改革方面,一是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构建多层次科技融资体系和创业辅导体系。二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简化审批手续,权力做“减法”;推出首办负责制、上门服务制、绿色通道制等5项制度,服务做“乘法”。

环境方面,一是建设国际化科创社区,为高新区和海外人才、产业和技术的交流搭建对接平台。二是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持续开展创新创业大赛、创业培训、资本技术对接等活动,宽容失败、鼓励个性的创业文化在高新区蔚然成风。

“合福铁路开通后,安徽和福建拉近了距离,两地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必将加快融合,两省合作的空间更大了,希望福建的企业多来合肥投资,共创发展的美好未来。”这位负责人说。

东南网8月2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吴宏雄) 8月1日,由福建、安徽、江西三省省委宣传部联合组织的闽皖赣主流媒体“行走中国最美高铁线”联合采访活动在合肥南站启动。安徽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曹征海出席启动仪式并讲话。

曹征海说,将合福这条“最美高铁线”传递出去,让更多人了解、向往并行走这条高铁线是新闻工作者的职责。要把沿线的自然风光、人文历史宣传好、展示好、推介好,让人们感知合福高铁的山美、水美和人美;位于东部沿海的福建,位于中部和长江经济带的江西和安徽,是我国经济重要增长点,要让更多的人了解三省的好思路、好作为、好经验。

据了解,联合采访活动在安徽将深入合肥高新区、合肥巢湖经济开发区、黄山现代服务产业开发区等多个开发区,采访科大讯飞、中科大先研院、北大生物经济示范区等高新企业、科研机构,以及全国著名的宣纸集团、奇瑞汽车等企业;深入铜陵、歙县等地,了解当地打造的现代铜文化、徽州古文化项目等。

福建旅游推访团深入黄山市各大旅行社进行旅游推荐

东南网8月2日讯(本网记者 陈楠)近日,福建省旅游局副局长陈奕辉带领福建省旅游宣传中心、福建省品牌景区推广中心负责人及武夷山、福州三坊七巷等省内品牌景区代表前往黄山市各大旅行社进行“旋风拜访”。

清新福建品牌景区合福高铁沿线推访团和黄山中国旅行社、黄山康辉国际旅行社、安徽好之旅国际旅行社、黄山华苑国际旅行社、万达环球国旅、港中旅国际安徽旅行社等各大旅行社负责人就福建旅游线路、旅游产品开发等方面的现状及优势,存在的不足及改进的方向等进行了面对面深入交流。

陈奕辉表示,福建旅游推访团带着各品牌景区宣传资料进驻到各大旅行社门店,旨在为两地旅游交流合作搭建了很好的平台,吸引越来越多的市民关注福建旅游产品,到福建来休闲度假。

采访团记者参观铜带铜镜。

东南网8月2日铜陵专电(本网特派记者 颜财斌)8月2日,皖赣闽主流媒体“行走中国最美高铁线”联合采访团来到安徽铜陵,走访了当地铜艺企业和铜陵市博物馆,感受该地铜文化及铜业经济。

铜陵以悠久灿烂的青铜文化而闻名于世,是中国青铜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采冶铜的历史始于商周,盛于汉唐,绵延3000余年,被誉为“中国古铜都、当代铜基地”。新中国第一个铜工业基地建于铜陵,第一炉铜水、第一块铜锭出自铜陵,第一支铜业股票发自铜陵,安徽省首个千亿元企业来自铜陵。

在铜陵市铜陵铜官府文化创意股份公司,该公司于2015年3月完成股份制改造,2015年7月正式在“新三板”成功挂牌上市,成为中国铜雕铜艺第一支挂牌的股票。公司研发的“铜陵珐琅”和“彩金工艺画”通过专家鉴定为安徽省新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和福建的业务主要围绕佛教文化方面展开。近四年来,通过参加在厦门举办的佛事用品展,我们成交额已超千万,同时还和福建仙游方面的工艺美术大师形成交流协作平台,选取福建大师们的佛像模型,进行进一步提升合作,形成铜制品。”铜陵市铜陵铜官府文化创意股份公司市场部部长叶鹏表示,“合福高铁开通后,让安徽到福建的交通更为便捷,这样便有利于我们加强与福建当地的艺术家、合作商和客户的合作,互为往来交流,对我们企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而在铜陵市博物馆,采访团记者们参观了陈列在此的泥陶和青铜文物,了解铜陵市铜文化历史。该馆舍主体建筑为4层,建筑外形以适度抽象的铜陵出土青铜器兽耳鸟纹鉴造型为器,以主体建筑为范,塑构成一座面向湿地开敞、青铜文化特色浓郁的文化重器建筑和城市新地标。馆展陈面积约5000平方米,分别为铜文化主题展、铜都铜工艺精品展、馆藏陶瓷展、木雕展、书画展等。其中“万世吉金、铜都铜蕴”铜文化主陈列分为“沧海巨变、铜脉溯源”“绵延千年、矿冶遗存”、“铜都瑰宝、青铜遗珍”、“吴楚争霸、鹊江烽火”、“汉设铜官、丹阳善铜”、“现代铜都、展望未来”六个部分,再现古铜都铜陵三千多年的采冶铸历史和文化遗韵。

参观结束后,采访团记者们纷纷表示,通过参观铜陵市铜文化博物馆,了解了中国铜文化历史,学习到了不少知识,同时也参观了一些青铜器文物。“尤其是镇馆之宝‘饕餮纹爵’和‘饕餮纹斝’,两个器皿上有铜钮,前者在饮用时会顶住鼻梁,提醒饮酒者莫贪杯;后者可以用来过滤酒渣。如此精致巧妙的设计,让人不折服于古人的工艺和思考”。

当天上午,采访团还赴安徽芜湖,参观采访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和方特欢乐世界。8月3日,采访团一行将前往安徽宣城和绩溪,参观泾县宣纸制作工艺和宣纸文化。


 

采访团记者参观铜陵市博物馆。


 

铜陵市铜艺企业制作的铜制十八罗汉像。


 

铜质拉丝珐琅工艺制作。


 

记者们被该馆的“镇馆之宝”酒杯设计工艺所陶醉。


 

镇馆之宝“饕餮纹斝”


 

镇馆之宝“饕餮纹爵”


 

采访团记者参观铜陵市博物馆。


 

一位采访记者正在感受一套仿青铜质编钟。


 

采访团记者参观铜陵市博物馆 。


 

采访团记者正在参观徽州木雕工艺。

安徽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曹征海为联合采访团授旗。

东南网8月1日合肥专电(特派记者 颜财斌)8月1日,由安徽、江西、福建三省省委宣传部联合组织的“皖赣闽主流媒体‘行走中国最美高铁线’联合采访”活动在安徽合肥正式启动。在为期12天的采访中,采访团将跨越三省,感受“中国最美高铁线”周边的自然风光、人文历史,以及关注在高铁互联互通下沿线城市的经济进步发展和城市协作发展情况,以及高铁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的深刻影响。

启动仪式上,安徽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曹征海为联合采访团授旗并作讲话时表示,从合肥到福州仅800多公里,距离很近,但山高水长的地势给人们出行产生了不方便。这条高铁线的开通,从合肥到福州仅3个多小时,同时把过去知道的最好的景点,最有历史的传承,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串联在一起。他指出,福建是东部地区,江西、安徽是中部地区,地处长三角,是国家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从三个省的发展看,在应对新常态、适应新常态方面有好的思路、好的作为、好的经验,需要我们去总结和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地区在新常态下的新作为。同时,创造这条最美高铁线的建设者、服务这条最美高铁线的铁路人员的精神面貌和言行也将是我们的关注点。


智能机器人通过与人语言交流,做出相应的动作,受到了采访团记者的关注。

参加联合采访活动的记者们表示,本次历时12天的采访报道和丰富的采访内容,将成为大家进一步拓宽视野的平台,而“高铁模式”下的沿线经济及所带来的好处、沿线城市如何实现互联互动等问题,也将会是媒体记者所关注的。安徽媒体记者费宇表示,将会创新报道方式,用手中的摄像机和话筒,去发现、去捕捉、去描绘我们感知到的显著变化,以通俗易懂,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语态去讲好合福高铁改变我们生活的精彩故事。

6月28日,“合福高铁”正式开通运行,这条被誉为中国颜值最高的高铁线横跨安徽、江西、福建三省,一路风光秀美、历史厚重。在合福高铁“满月”之际,来自安徽、江西、福建三省14家新闻媒体单位组成采访团将开始为期12天的采访报道活动,集中报道合福高铁沿线各地的经济、社会、历史、文化、生态、科技等情况,以及高铁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的深刻影响。

活动首日,记者主要围绕合肥科技产业方面内容进行集中采访,通过走进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科技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和北大生物经济示范区等企业,了解智能语音及语言技术、人工智能研究、生物医药等方面的发展成就。8月9日,联合采访团将来到福建,感受福建历史人文和经济发展情况。


智能机器人通过与人语言交流,做出相应的动作,受到了采访团记者的关注。


安徽北大未名集团CAR-T细胞中心实验室内,实验员正在进行相关实验操作。


联合采访团成员听取企业负责人关于企业发展情况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