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
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2年,我省将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确保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社会保障人人享有,教育协调发展,群众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翻开2012预算支出,民生投入可谓“钱多多”。仅省财政“钱袋子”中,将有79亿元用于医改,21亿元用于社保。
我们可以感受到2012年,一系列事关群众安全感与幸福感的民生建设开始“加速”。
回眸,我们欣慰;展望,我们欢欣。
本期民生视点,我们从代表委员的建言献策中选取5个值得期待的民生亮点。我们期待,2012年,福建的民生答卷,更加绚丽多彩,群众更加满意幸福。
基层群众盼望在家门口看好病
将乐县黄潭镇卫生院,来院治疗的村民一边挂瓶一边晒太阳。张永定 摄
东南网-福建日报1月20日报道(记者 储白珊 张永定 摄)
去年这个时候,我因生病在省人民医院住了一个月。入院那一天,和我同龄的主治医生在得知我是记者时,寒暄了一句:“记者很忙哦?天天跑来跑去的。”我记得当时的回答是:“是挺忙的。”
不过很快我就为这句回答后悔了。这位医生每天早上8点15分准时出现,花上近3个小时给整层楼病人挨个儿诊察、换药。然后他要抢在午饭前开新药、写出院小结,因为午饭一结束,他就要上手术台了。下午下班前,他要再巡一次病房,常常会因为回答病人提出的各种问题,拖到6点左右才离开。这样日复一日,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熟络之后他亲口告诉我:“我从今年的正月初一到现在,没有休过一天。”
这才叫做“忙”吧?可即便他忙成这样,每天依然有病人抱怨“没人理”。不断有从全省各地穷乡僻壤来就诊的患者,他们每一天都在忐忑中度过——多待一天,就多花一天的钱。除了医药费,来回奔波要钱,吃饭要钱,亲属住宿要钱……面对忙碌的医生一个不耐烦的表情,他们就涌起更多抱怨。我常想:如果,他们能在家门口享受同样的医疗资源,或许,医患关系将会更和谐。
今年的省两会上,很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非常关注“如何解决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水平”。一位在一线工作了几十年的县级医院主任医师说,越来越多的基层群众有病会去医院看,但他们更渴望在家门口就把病治好。因为“当基层群众普遍看得起病时,医疗资源不足的问题就会立刻凸显出来。”
一个普遍的观点是,基层医疗机构高级卫生技术人才缺乏、人才引进困难,欠发达地区财政补偿机制不完善,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激励机制才能解决。不少代表和委员提出了“建立人才引进制度”、“加大财政补偿力度”、“建立多元化的卫生投资新体制”等建议。有人详细论述了这套激励机制至少需要三个部分:
一是要有能充分展示出“上升空间”的鼓励内容,用“事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二是要有明确的经济收入鼓励,让高级人才愿意留在基层及欠发达地区从事医务工作。
三是要有一定的限制内容,如明确规定“轮训人员在轮训期满后必须回到送训单位”,并体现出相应的违约惩罚。
还有人提出通过进一步完善城乡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的交流合作模式,通过省市级相应机构的业务指导加快基层医疗机构公共卫生专业机构的标准化建设,促进基层公共卫生水平的提高。
在年终岁首展望2012年之际,希望一年后再做年终盘点时,彼此间交换的不再是“问题”和“建议”,而是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水平提升的一个个鲜活事例,以及实现了“基层群众都能在家门口看好病”所带来的喜悦心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