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当年往事,79岁康宗能频频落泪
目前,79岁的康老伯就蜗居在漳华路高架桥下
东南网8月24日讯(海峡都市报记者 郑娟娟 戴江海 文/图)“长路归来焉能识,久别重逢宛如遇”,有人曾将此句,誉为张艺谋电影《归来》的最佳概括。
可对79岁的芗城区人康宗能来说,只身在外漂泊近50年后,重回漳州,却没有《归来》电影中陆焉识的运气。老宅所在地建新楼了,厝边也无处找,唯一在世的四弟生活困苦……熟悉的家乡,陌生的气息,无助的他蜗居在延安北路高架桥底下,等待着有机会再见当年妻儿。
回想当年离开漳州芗城区,康老伯内心更有说不出的苦。他最惦记的,是当年正在牙牙学语、蹒跚学步,1岁多的儿子,还有为了生活,不得已和他离婚的妻子。“我们夫妻俩当时感情好,儿子长得很像我,要是能再见他们一面,就好了”。
近50年在外四处打工只回过漳州一次
如果不是因为身体突然不适,右手脚不利索,康老伯也许还不会踏上回家路。在他的心里,对“家”有着无法言表的痛。
儿子出生前,康宗能退伍在漳州糖厂工作,妻子唐淑惠在漳州电厂工作,夫妻俩日子过得甜蜜。但上世纪60年代初,康老伯丢了工作。而因他的原因,妻子在厂里也呆不下去了。一时间,夫妻俩都没了生活来源,此时妻子刚怀了孕。
在儿子1岁多时,妻子和他商量,要不两人离婚,妻子改嫁,才能养活儿子。“我和她感情很好,她勤劳能干,不得已啊”。
离婚没多久,唐淑惠带着儿子改嫁了。心里难受的康宗能,没多久,只身离开漳州。
近50年来,他只身一人在外,到过龙海、永安等多地四处打临工。七八年前,在泉州安溪县虎邱镇停住了脚步,并学会了修理电器。
可没想到,日子刚好了些,病就突然到来。再也无法做工,好心的房东和邻居照顾他半个多月。6月底,房东买了张车票,送他回家。
刚踏上回家的路,康老伯思绪万千。很久以前,他曾途经芗城,去找在罐头厂工作的二弟。二弟告诉他,76岁的老母亲去世了(老父亲是印尼华侨,未回漳州)。“那次,呆不到一天,我就离开了”。
这是他最后一次和亲人联系,“在漳州呆不久,‘急心’(闽南语,心里压抑难受)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