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郑窈]:各位网友,大家好!我是郑窈,所有来过厦门的朋友啊,都会觉得这个城市真的太美了,而这样的美呢,和它多年来在城市规划和园林绿化方面所做的工作呢,是分不开关系的,今天我们就请到了两位这方面的专家跟我们一起来聊一聊厦门特区建设30年来在城市规划和园林绿化方面都有了哪一些变化?我们来认识一下两位嘉宾,首先在我身边的这位呢,是高级规划师林荫新林教授,他是厦门大学的兼职教授,厦门规划协会原秘书长,他1984年到厦门工作,先后在厦门东区管理局、厦门城市规划设计院、厦门城市规划管理局任总工程师,参与鼓浪屿万石岩规划和莲花一村设计,林教授欢迎您!
[林荫新]:谢谢,网友们,大家晚上好!
[主持人郑窈]:另外一位呢,是厦门市市政园林局副局长、市绿化办主任王伟军。王局长呢,协助分管厦门市绿化、公园风景名胜区、义务植树、护林防火、园林绿化考评、等工作,王局长您好!
[王伟军]:您好,各位网友大家好!
[主持人郑窈]:我知道两位都不是土生土长的厦门人,能不能跟我们分享一下两位是在哪一年来到厦门的?当时是怎样的一个机缘呢?
[林荫新]:我是1984年来的,正好是邓小平老人家来厦门视察,厦门的特区从原来2.5平方公里扩大到整个岛,就这个开发引进了大批的工程技术人员,我就是这个时候引进的人才。
[主持人郑窈]:那您刚才说基本上是从头到尾见证了这30年的发展了。
[林荫新]:应该说是吧。
[主持人郑窈]:一会儿我们要好好的听一听这其中的故事,王局长您呢?
[王伟军]:我是90年代初吧,1992年,当时呢,也就是说这个厦门经济特区的发展吸引了我,所以呢,我们就从这个遥远的大西北到厦门来,当时在我的概念中,厦门是东南沿海美丽的一个城市,又是我们国家最早的经济特区,所以作为我们来说呢,能够到厦门特区来、为厦门特区出一份力也是我们当时最初的一个愿望,就是抱着这么一个愿望来到了厦门。
[主持人郑窈]:那您当时来厦门的时候,是您第一次来厦门吗?
[王伟军]:是的,第一次来,当时来的时候我就感觉到厦门当时是特别漂亮,一个沿海的一个滨海城市。自然的风光呢,十分秀丽,这个有山有海、山海环绕城市呢,尤其是我们从大西门过来的时候呢,对这种城市的这种形态呢,就特别的吸引。但是当时呢,厦门在90年代初的时候呢,我来的那个时候呢,厦门的这个基础设施还是比较薄弱的,那个时候这个像厦禾路才刚刚开始要准备修建、拓宽,很多旧城区改造的很多的地方呢,都需要来进行建设。因为厦门作为一个这个海防城市,最早呢,它是对台的一个前沿,所以建国以后呢,有相当长的时期,这个基础设施这方面十分的薄弱。尽管设立了厦门经济特区以后呢,经过了10年的这种建设以后呢,它的城市的很多地方呢,他这个基础设施呢,还不是很完善。
所以你好比说,我们当初刚来的时候,社会上曾经有一种说法,就是说美丽的脏厦门,这个怎么说呢?就是说当时厦门自然形态特别漂亮,它有山有海,自然的风光都特别漂亮,但是呢,城市里面因为这个城市基础设施相对比较落后,所以它像垃圾收集呀,污水处理,包括一些园林绿化呀等等这方面呢,还相对来说是比较滞后,所以那个时候呢,这个厦门的大街上随处都可以看到有垃圾堆积呀。因为那个时候还没有进行垃圾收集,所以还是很多居民呢,把垃圾放在街头上面,很多地方呢,在环境卫生这方面呢,还是比较脏的。当时,这个绿化方面也是这个它城区里面绿化呢,也是比较弱,那时候。
[主持人郑窈]:就是说,可能在那个时候,厦门天生的环境特别好,但是后期我们认为,比如在城市规划这方面,园林绿化这方面都是相对比较薄弱的。
[王伟军]:现在比较好。
[王伟军]:现在好多了,就是好比我拿绿化这一块来说,厦门以前从这个80年代初的时候,厦门的城区这个面积当时也很小,就是现在我们的建成区面积是吧,80年的时候只有14平方公里,现在我们的建成区面积是230多平方公里。
[主持人郑窈]:那差很多。
[王伟军]:那个建成区面积很大了,再一个数字你好比说在那个80年的时候,我们那个建成区的绿地率,绿地率只有11.7%绿地率,这个绿化覆盖率也只有13%,人均的这个公园绿地,就是人均的公共绿地只有1.8平方米。
[主持人郑窈]:现在呢?
[王伟军]:那现在呢,我们基本上到今年呢,到2011年我们现在就是建成区的面积现在大家230平方公里了,我们现在的绿地率达到了35.8%,这个建成区的覆盖率达到了40.3%,人均呢,是11.5平方米,这个是什么,形象的比喻就是说在那个原先这个是我们人均只拥有1.8平方米,就相当于人均只有半张床这么大的一块绿地;那11平方米呢,基本上该跟我们差不多人均就是一个房间。
[主持人郑窈]:一个房间,一个大房间。
[王伟军]:我们演播室这么大的房间这么大,应该说经过30年的发展变化呢,我们尽管城区面积扩大了很多,人口增加了很多。但是呢,我们城市的这个规划呀,园林绿化这方面呢,都得到了一种飞速的发展,也就是说现在我们的人居环境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好比在1997年厦门就获得了国家园林城市的称号,到2004年我们就获得了联合国人居奖,那么我们也获得了像这个全国绿化模范城市这样的称号,所以就是说这样的基本上说厦门的整个人居的环境改善呢,在30年这个来看的话,就是得到了一个质的一个飞跃,得到了很大的变化。
[主持人郑窈]:另外呢,我们也关注到了关于厦门的城市发展规划呢,应该说可以由这样的划分,可以分为三次跨越。那第一次呢,是上个世纪的80年代我们是由鼓浪屿中山路老城区向筼筜湖周边,和湖里开发区的一个跨越,这是第一个。那么第二个呢,是上世纪的90年代我们由岛内的西部向会展莲前片区以及海沧区这样的一个跨越。那么第三呢,就是进入了2000年以后开始由岛内向岛外的一个跨越。这三个阶段,林教授您应该说都经历过了。
[林荫新]:对,刚才说了三个阶段啊,(上世纪)80年代正好我刚刚赶上,1984年过来。但是呢,1984年的厦门实际上就刚才我们王局长说的,它的面积很小,就是在厦门岛西南角的一个小旮旯里,它的总面积呢,包括鼓浪屿1.78平方公里在内才约14平方公里,那么当时的概念就从厦大南面一直走到火车站就算完了,我们当时一来是搞了莲花新村,莲花新村在这个湖的东部,当时他们就认为已经出了厦门了,到莲花新村就不在厦门了。
[主持人郑窈]:那在哪儿呢?
[林荫新]:他就因为。
[主持人郑窈]:可能就是这么一种观念。
[林荫新]:你刚才说的鼓浪屿到中山路这一段在厦门,过了二市就不是厦门,就1984年我来总的概念,就是这个概念。
[主持人郑窈]:那当时的这个城市规划工作会不会就是如果我们要的的大刀阔斧的进行还存在一些困难啊。
[林荫新]:当时城市规划我觉得力度非常大,从中央、国务院到省里,到我们厦门市各级领导都非常重视,首先成立规划局这是以前没有的,那么1981年开始就着手第一次的城市总体规划,1981年那会我还没来呢,当时就请了清华大学教授,同济大学教授来进行评议1981年第一个,到了1982年就通过了,报到省里去,1983年省里就批了,下面是总体规划,那么它其中概念就提出来,在厦门岛的西部它基本分三大块,南面就是老城跟风景区这一块,当时还不叫风景区,国家还没批呢,就是风景区那一块就是南面这一块,中间这一块就发展成为新的市区,也就是市政府公共配套跟居住的这一块。反过来仙岳山后面湖里就是原来定的2.5平方公里的工业区,也就是特区,当时叫特区,所以这三块基本上形成了厦门市第一轮的总体规划的比较大的格局,而且呢,通过部里再评,省里再评最后确定下来,但是刚刚确定下来1985年又引进了新的思路,就当是有一个大地设计事务所,那是国外的一些名人也是华侨了,也是清华大学毕业为主的形成了一个设计团队到了厦门来做了一番咨询,当时他提出来就比较更加有特色的。我觉得特色的有三个方面,一个他把整个城市的新区以那种组团式的,就像细胞一样组合起来,而且中山路那种建筑风格形成一个新的社区这是一个特点。
第二个特点它已经引进了,现在就是低碳的、环保的,他做了一个非常完善的自行车慢行系统就是它的特点。
[主持人郑窈]:在80年代的时候。
[林荫新]:80年代初,1985年嘛,这是大地设计设计出来的,再一个他把轮渡码头已经从原来的9码头、10码头附近移到了这个东渡港口上来,这也是比较大的一种思路。我觉得这三个是有特色的,再一个他已经把筼筜湖这一个定为市中心的核心了,就是大地事务所做了几个咨询很有特色的,那么这一轮呢,也经过了专家的认证,也是全国请来的,清华大学的包括部里的,还有同济大学几个比较有名的专家教授,来进行评论,而且得来了一个比较有特色的,把厦门的整个规划框架结构定位叫众星拱月,这就是沿袭到现在还是觉得非常有概括了厦门的一个非常有特色的框架,也就是反映出我们厦门是城在海中,海在城中,城景相融的那种一个特色,也就以厦门岛为核心放个月亮,边上那几个镇作为星星供着厦门那个月亮,这个应该说是比较反映出厦门一个城市非常有特色的一个特征,就海岛城形成的一个水城的概念应该说,提的比较明确在1985年。
那么1987年呢,因为古木(音)又到了新加坡去参观他们的城市,回来以后他就到厦门了,一定要我们厦门市政府跟新加坡政府联合搞一个厦门特色的规划,因为新加坡也是一个岛屿,它的一个岛是500多平方公里,我们厦门也是一个岛,140平方公里,所以基本上是一个海岛的城市,很相像,所以它必须用这个,为了这个我还有机会一起去了一下1987年去的新加坡。
[主持人郑窈]:有一些改动吗?
[林荫新]:改动比较大,特别是我们中心部分这一块提出来就是有一个比较很好的一个形象,就现在我们白鹭洲的这个形态就是现在的新加坡的应该说是规划大师了刘太格,有他一个亲手勾勒出来的一个形象,他当初提了三个内容,一个就是岛就刚才说了,90年代扩大了这个东部,而且当时他定下了一个原则就是现在的鹰厦铁路往东30平米公里一个地方,差不多就是在现在金尚路那一块往南划,当然这个也是一个思路了,还有他把整个中心区的一个几何形态固定下来了,而且他还提出来一个要把江头作为一个次中心来发展,实际上后来也就是有了它那个思路,就是中心区部分,这个次中心部分,包括岛往东渡的部分是87年新加坡定的大的框架原则。
[主持人郑窈]:那刚才林教授跟我们说了80年代的时候这个城市规划当时这一步一步的进展,应该很多人说虽然说我们厦门特区建设是在80年代初开始的,但是很多人会觉得说他真正开始变化特别大,发展特别快的时候,往往是1944年、1995年以后,但是真正真正的打下基础的可能就是80年代这10年的时间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后来才会有那么那么快的发展,那王局长虽然说你是90年代来到厦门的,但是你也一定对80年代厦门园林绿化的发展情况有所了解吧。
[王伟军]:这个80年代当时呢,我们这个很多咱们老前辈他们在前面都打下很多的基础,那么从那个时候呢,就开始论证什么呢?就是论证厦门市园林绿化的特色到底是什么色,到底是什么特色,另外以后呢,我们城市发展的架构是什么样,所以那个时候呢,90开年代就开始制订什么呢?就是绿地系统规划,那个时候刚才林总讲,我们首先城市的总体规划,那么总体规划确定以后呢,曾经在90年代初也制订了一轮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当时林总他们这些老专家都有参与制订,那么绿地系统规划就是来解决一个城市绿化发展的园林绿化发展的方向,它的架构到底是什么,它的树种是什么树种,那么随着刚才林总讲,随着城市整体规划的不断的完善、修改,然后绿地系统规划也是在跟进。
以前最早制订的绿地规划后来它也慢慢的跟新的城市总体规划发展呢,就不符合了,所以在2000年的时候呢,对这个绿地系统规划又进行了修编,又修编了,目前我们现在这个绿地系统规划呢,是在2003年以后来做的,到2004年才做完,所以现在是按照新的一轮绿地系统规划在做,那么跟过去相比它的差别在哪里呢?就是说我们现在绿地系统规划的格局已经放大了,不是说过去紧紧围绕着海岛,现在我们就是说从本岛来说已经从西南部扩大到全岛,那么从全市来说就从本岛扩大到全市,所以基本上这个系统它的架构呢,就比以前更加科学、更加合理、更加全面。
[主持人郑窈]:我们王局长一口气给我们讲了整个项目园林发展的一个变化,我想问一下两位,我们刚才林教授有说到就是80年代的时候城区规划有经历了很多重要的时刻,那么到现在30年的时间过去了,有没有哪一些规划是我们现在仍然看到觉得非常非常特色的,是当年留下的非常具有代表性的?
[林荫新]:我刚才已经说了,应该说就是西部的开发的这个规划肯定有成就的,应该是中心区这一块,当然也包括新加坡进来给我们咨询的这一块,因为当年做的时候就把中心区这一块定为绿色的空间,这是所有的城市建造,而且是得到了朱镕基总理的评价,他说到了那么多城市唯独厦门中心区是绿色环保的,中间他有山体,南面是万寿山,北面是仙岳山,东边有龙山就是三面是山,中间就是一个大的湖筼筜湖这个是绿色环绕的,筼筜湖周边规划有30米宽到50米宽的绿带,这是线连一样的,然后再西堤上面呢,搞了一个海湾公园也是一个绿色的,所以基本上整个的市中心是以绿色为核心的,形成了一个非常生态的,非常环保的一个市中心,我觉得这个是规划的成就,而且建设的成就就在这里。
我觉得在80年代很有大手笔的几个事,一个我们机场,80年第一个机场已经出来了这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再一个就是通讯系统,万门成功电话出来了,这在全国也是少有的,还有一个市政措施就是把整个的水体,供水部分,城市的供水从九龙江引了39公里的,通过国际贷款做了2米直径的钢管从九龙江引到了厦门岛,这些基础设施我认为是非常重要。包括供电部分,进岛都是22万伏的,这个我觉得基础设施打的挺好。还有一个80年代我们比较提倡搞的规划,在城市的道路网络跟帮助地下的这个市政往往都基本上在规划图上体现,那么就是1980年打的基础之后才实现,我觉得这个应该是比较有规划程序,能够形成大的城市框架的一个很关键的一个内容。
[主持人郑窈]:对,80年代基本上是打基础。
[林荫新]:打基础,道路网络。
[王伟军]:很多的80年代你地面上看不到很多,但是它很多在地下,这个地下系统啊,这些做这方面的比较多。
[林荫新]:我说这些基本的属于基本设施。
[主持人郑窈]:在这个整个的过程当中,在厦门城市的整个城市规划和园林绿化过程当中,有多次的有去咨询和邀请一些国外的城市规划的相关专家,那么当时为什么我们会这么迫切的想要走出去?引进来呢?
[林荫新]:这个应该是总的思路应该是从国务院开始,刚才不说呢,1986年国务院的领导到了新加坡,他觉得新加坡是一个非常先进的、发达的,现代的一个国际兴城市,也是一个岛,应该厦门来学习,所以厦门就组织了,包括我在内学习一个月,跟他们有关部门来磨合,其中还包括福州市都是同一个实验区,福州市也不落后,也跟着我们把这个引进过来,就是先进的规划理念就是超前的,所以新加坡那个犹太人规划大师,规划大师来说他就提出来一个概念叫X年的城市计划,就是你不能看5年、10年,您要看这个远景,将来轨道是一个什么规模,那么这样就立于不败之地,不会整天在那儿改啊,弄啊,他这个思路是非常超前、先进的,就一个宏观的,远一点的,跨度大一点的规划思路,这个是先进的规划理念。
[主持人郑窈]:那么整个80年代带应该说是厦门的城市建设打基础的这个时候,那么到90年代之后呢,也有一些比较重要的一些事情,比如在1997年的这一年对厦门来说是有特殊意义的,因为厦门在一年的时间里,同时获得了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这两个和国家级的和城市环境有关的这样一个奖项,那么两位认为厦门为什么能在一年之内连续获得这样的两个重要的奖项呢?
[王伟军]:这个是这样的,因为我的理解就是说是这个经过一个前面10年的一个积累,城市的基础设施这一块呢,就是已经打好了一样这样的,就是打好了一个比较坚持的基础,那么到了90年代呢,厦门作为特区来说就应该开始飞跃式发展了,因为他水煤气电这些基础设施,包括城市的这些道路管网、格局,这些建成区扩大以后呢,那么到了90年代就朝这个方面飞跃式的发展,所以作为市委市政府当时借助这个创建活动来整个来提高整个市民的,市民这种这个就是当时讲的是人人来爱厦门是吧,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就提高大家这种市民意识、城市意识,特别是作为一个经济特区呀,它的一种现代化的一种意识,所以呢,厦门你看首先先创的是国家卫生城市,当时创卫的时候,我们现在大家回忆起来都历历在目。
[主持人郑窈]:那是在哪一年啊?
[ 王伟军]:1995年,当时这个实际上我的感觉那种创建相当于是从人们的这种心灵深处以后呢,是对这个人们的一种唤醒一种唤醒。
[主持人郑窈]:就是让大家更加有信心了。
[王伟军]:对自己城市那种关注,那时候大家会发现说我生活这个城市,应该我们怎么样爱护它,所以从那个时候创卫开始到后来的像1997年的创园,包括创国家环保模范城市,那个时候实际上我觉得它是一系列的一个活动,当时市委市政府的那种力度呢,应该说是空前的,从创卫以后那个力度都是空前的,叫做全民动员,全民参与,大家都来爱护自己的城市,所以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们园林绿化这一块呢,这个市里面也特别重视,也加强了,那个时候也成立了园林风景管理局,专门有一个这样的机构来对这个全市的园林绿化进行管理。
那么那个时候我们实际上呢,我们的这个城市园林绿化的一些基础设施,还有包括一些规划呀、管理方面呢,都逐渐逐渐的朝着一个好的方向,一个正规的方向,那么另外以后,我们这个在环保方面,你像咱们这个筼筜湖,整个筼筜湖的治理,包括城市这种污水垃圾的这种治理和收集,还有一些空气质量的一些检测,等等这些方面实际上就是说厦门在全国来说呢,在这方面应该是比较率先的,当然全国有很多城市在这方面还没有,在环境保护方面,在人居环境方面还没有引起关注的时候,厦门那个时候已经开始关注这方面的事情了,所以呢,这个我们也是在最早应该说我们国际园林城市是第四批吧,也是第四批进入的,也算是比较早的了,那个环保模范城市也是前几批,都比较早。
[林荫新]:环保早一点。
[王伟军]:环保早一点,这些城市的创建实实际上一个是呢,我感觉是对提高整个城市的这种形象,特别是厦门为今后创建就是联合国人居环境奖这个也打好了基础,因为它那个要求更高,那么通过这些系列的创建系统以后呢,这个促进了就是厦门在人才,这个生态环境方面的建设,这个城市建设等等这个方面的发展。
[主持人郑窈]:林教授呢?跟我们说一说90年代在接着刚才80年代往下说。
[林荫新]:1993年开始打了第一条轴,就从原来的湖滨南路经过了莲坂打出去,就是莲前大道,一直打到海边这是一条90年代打过去的,这个东西线呢,从机场往南打一条叫金尚路,所以把东部的骨架的又开始。
[王伟军]:南北线。
[林荫新]:南北线的东西线已经形成了,再留了一条就是现在做的那种成功大道,现在成功大道就是更大的快速路形成,就是90年代基本上做了这几个大的事,而且我们定下来就是在前埔这个作为一个增长轴来进行发展,包括会展中心,包括周围配套的一些会议中心,现在还有这个游艇俱乐部,还有国际网球俱乐部,都在那边规划进去了,当然也包括市政设施,最大市政设施把整个岛的污水基本上又引到那边去做了,大概30万吨以上的一个大的污水处理厂,就是市政设施也跟上去了,后来就更多了,这是90年代最大的几个做法。再一个就是面积也扩大了,就是城市规划的面积扩的比较大了,原来我们的规划区主要是本岛,那一轮就开始拓展到叫560平方公里作为一个整个的规划区范围,就是刚才包括海上。
[主持人郑窈]:快到岛外去了。
[林荫新]:就是快到岛外,90年代开始做出去了,主要契机就是刚才说了引进台塑进来,所以那个发展是比较,也是一个大的跨越。
[主持人郑窈]:有人这样说,说90年代他整个由西向东的一个发展,应该说是厦门当时的一个,包括其他方面应该说厦门当时的一个转轨期也是一个探索期,那么当时90年代的这个园林绿化方面有哪一些是特别值得来提一下的呢?
[林荫新]:我补充一句话就刚才王局长说的,园林规划在1993年、1994年开始做厦门岛的绿地系统规划,那个框架叫什么呢?一环一区两轴两片,这个环就是环岛路,绿色的环岛路都很漂亮,大量的棕榈树种了很多,再一个就是一个区,这个区是国家给我们弄的,就是万石山这块绿色的,这也是绿色的,那么两个都是山一个就是现在东西线的仙岳路这个轴,再有一个轴就是成功大道这个轴,就是现在两个绿色的轴,然后两片是山,西边就是刚才说的市中心有一个筼筜湖跟周边的绿地,还有市政府前面有11平方公里的一个绿色的一个,包括后面的仙岳山、狐尾山这一片绿色一片,东边一片就是以五缘湾,还有一个就是湖边水库,再下来的几个山体,还有薛岭山,一直到后面的一个观音山形成了一片,所以就形成了一个整个岛的一个绿色的框架系统,一环一区两轴两片。
[主持人郑窈]:这就属于当时的绿地系统。
[林荫新]:这个是整个厦门岛比较有绿色生态的一个框架,还有一个每个区啊,还作为一个公园,湖里区作为一个湖里公园,那么海边公园,也包括把原来的公园进行改造,还有一个就是板公园也开始做了,南公园、北公园已经开始做了,这几个,还有一个南湖公园也是开始做了,做的过程有一个问题就是威桑拿这个部分,原来是十几公顷后来变成8公顷。
[王伟军]:16公顷。
[林荫新]:16公顷变成8公顷一半给他们拿走了,这个没办法,但是当时海边的那个CD公园还没动,还有莲花公园也做起来了。
[主持人郑窈]:就是每个小区里面都会配一个公园。
[王伟军]:对,就是每一个区,小学居住区都有一个比较中大型的公园这都是他们的成就。
[主持人郑窈]:王局长当时这样的一个绿地计划,给了厦门这样的一个很大的一个绿化的改变,这样的一个改变对厦门来说它的意义到底有多大重要?
[王伟军]:这个是我觉得这样,因为80年代打基础,刚才林总讲的,像有些公务员啊,当时厦门还不是很多,80年代当时恢复了一个,80年代初恢复了一个中山公园,中山公园因为在文革的时候基本上被破坏完了,他那个公园是1927年建成这个公园,后来历任战乱,到了文革的时候彻底被毁了,那个公园后来被改成叫人民广场,改成人民广场,变成是造成派这个解决群众的一个地方。
[林荫新]:后来80年代我们规划局包括林园林就是市政府都在石林山上班,都在石林山上班。
[王伟军]:后来现在那个中山公园呢,是后来80年代所恢复的,但80年代主要就是那个公园得到了恢复,90年代就刚才林总讲的,像莲花公园、南湖公园、湖里公园这些公园,到了90年代末的时候我们的公园就已经增加了差不多有20多个了,所以刚才主持人说的这里面意义啊,我觉得还是很大的,因为呢,这个包括这个公园绿地啊,作用城市基础设施的一种配套,它已经得到了重视,他是纳入了城市的总体规划里面。
[主持人郑窈]:这个很重要。
[王伟军]:纳入到里面去了,而且除了公园以外呢,这个主干道道路的规划也得到了发展,道路规划以前呢,一个是道路没有那么多,后来随着我们80、90年代以后不断的完善以后,到了90年代就是刚才林总讲的一些主要的道路系统的形成,那么作为道路系统的配套,这些绿化也都配上去了,你好比说80年代的湖滨就是围绕着筼筜湖的湖滨南路、湖滨北路、湖滨东路、湖滨西路。
[主持人郑窈]:这个很重要。
[王伟军]:纳入到里面去了,而且除了公园以外呢,这个主干道道路的规划也得到了发展,道路规划以前呢,一个是道路没有那么多,后来随着我们80、90年代以后不断的完善以后,到了90年代就是刚才林总讲的一些主要的道路系统的形成,那么作为道路系统的配套,这些绿化也都配上去了,你好比说80年代的湖滨就是围绕着筼筜湖的湖滨南路、湖滨北路、湖滨东路、湖滨西路。
[林荫新]:湖滨中路。
[王伟军]:中路这些道路系统都已经完善起来了,而且绿化配套上面都是比较有特色的。
[林荫新]:这个有一个指标的,就是主干道每个道路的,它绿化面积必须超过25%。
[王伟军]:对
[林荫新]:那么次感到的绿化面积必须超过20%,有这么个指标。
[郑窈]:这个指标是怎么定的?
[林荫新]:这个是国家的基础上我们再加深一下,加大一个。
[王伟军]:再一个就是在90年代还有一个比较有意义的事情就是说,在90年代我们这些专家、规划、园林方面的专家,对厦门这种城市的这种特点进行了归纳总结,因为我们厦门是南亚热带的一个海洋季风气候这样的一个特点,那么我们的这个园林绿化植物要突出以大华乔木,以棕榈科物质为主,形成一种滨海的,这种南亚热带的这种海岸的一种风光这么一种特色,那么所以当时在一种树种方面都进行了选择,树种方面进行选择,因为我们现在周围的山体啊,好比我们原来周围的山体,它是以台湾相思、马尾松这些为主要构建的,那么这些自然山林的保护以外,我们对城市的这个道路,包括公园里面使用这些树种在那个90年代就形成了一个基本的一个格局,形成这么一个共识,后来大家呢,指导我们今后差不多十多年吧,就是这个园林绿化发展基本上还是在当时的指导下面当时定制的,好比说我们现在厦门很多地方我们使用棕榈科植物使用的比较到,另外大华乔木这也是一个特点,乔木开花像现在北国啊,现在都已经万木凋零的时候,厦门不但树是绿的,而且呢,还有花,这是现在的一个特点。另外一个呢,还有像我们的一个攀缘植物,攀缘植物这种在垂直绿化方面的应用,这个方面我们也是当时也是做了很多的探索。
[林荫新]:对。
[王伟军]:很多我们老专家当时他们都发挥聪明才智,提出了今后园林绿化发展的一种方向,方向性的东西,在90年代。
[主持人郑窈]:厦门在经过了80年代打基础的10年,以及90年代探索和发展的10年,在进入了21世纪之后呢,应该过厦门迎来了跨越发展的,飞速发展的10年,那么在这10年里呢,厦门也是获得了很多很多的荣誉,比如2002年的国际花园城市,2004年的联合国人居奖,2001年的全国10大人居城市,2003年的中国人居环境奖等很多很多的荣誉,那么两位觉得厦门为什么能够在21世纪之后获得这么多的荣誉呢?
[林荫新]:这个10年我觉得意义最大的是厦门的城市的概念已经扩大的不得了大了,原来是刚才说了城市规划区是150平方公里,现在是扩大到了整个厦门的行政管辖区域,都接为规划区了。150平方公里这个就整个都是规划区来进行。
[林荫新]:它太大了,提出来那个口号是岛内岛外同城一体化发展,这个是比较有先见之明,就更加提前了,而且呢,不单单是厦门扩大这么大,还把厦漳泉作为城市联盟,作为一个城市同城的概念,就是这10年的提法已经是超前了,是真正做到一个大都市群的概念在进行规划跟建设了,这是我觉得这10年最大的体会。
[主持人郑窈]:王局长您呢?
[王伟军]:我也是有这个同感,我是感觉我们进入2000年以后啊,经过90年代的积累,就是我们基本上这个城市是发展从海岛型走向海湾型,进而从本岛走向了全市,就是这个人们的这种视线呢,已经放的更加广阔了,就是过去我们老觉得我们有岛民意识嘛,就是现在我们站在一个更广阔的意识来发展,所以刚才就是说现在最新到现在为止我们就是城市群的发展,正向一体化的发展,而且我们现在纳入到是海西最重要的中心城市,那么这个从大的规划发展这个角度来说,我觉得这些概念呢,都已经十分的超前了,也符合今后厦门发展的一种定位,因为厦门从城市发展的这个定位上,厦门是叫国际性港口风景城市,国际性,那么怎么样体现这种国际性,体现它的港口优势,还有呢,之后我们讲就是风景城市,所以这几个方面呢,从现在大的构架的建设以后呢,对更加明晰城市这种定位呢,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主持人郑窈]:那两位对厦门未来的发展,接下去的10年、20年、30年肯定要比现在更好,两位希望将来厦门最完美的样子应该是什么样子?
[林荫新]:王局长已经说了,我们从海岛城市走到海湾的城市,将来的发展也就是我们新加坡刘太格规划大师说的,20年以后的厦门应该是从海湾城市走向海洋城市,应该是说我们前面的金门等等吧,都作为一个大的城市群嘛,进行一个规划的建设,而且将来的港口应该是在金门外侧的台湾海峡有一个就是无限吨位数的等等停靠的泊位,而且通过管缆跟城市进行海上的联络,走出厦门本身的这个湾口,走向台湾海峡,走向太平洋,应该是这条思路。
[主持人郑窈]:非常非常美好的一个远景,王局长您呢?
[王伟军]:是,因为现在厦门就是从实际上来说现在也是在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实际上我们现在你看这个我就拿城市园林绿化来说,我们以前呢,每年增加的园林绿化的用地每年只增加100多到200公顷都已经很厉害了,那现在实际上我们每年都是按照600到700公顷的速度在增加,一年我就要做这么多的绿地出来,因为现在不按照这个速度去发展以后呢,我们就跟不上这个城市化的速度,也跟不上这个人口增加的速度,因为现在厦门从现在小小的一个海岛要走向全岛,从全岛走向全市,最后走出这个区域走向海洋,那么他要有一种城市的一种容量,还要有一种包容,所以呢,这个随着城市的这种建成区不断的拓展以后呢,我们作为园林绿化的发展也是要不断的拓展,所以现在我们就是说作为我们来说感觉就是压力也很大,责任也很大,而且现在呢,市民的要求又很高,大家都认为说这个园林绿化应该怎么样做的更好,因为市领导也好,城市园林绿化是厦门市的一张名片。
[主持人郑窈]:是。
[王伟军]:就是这个以前市领导也讲,说这个厦门是之所以现在看起来很美,实际上也跟现在园林绿化的这种美有很大的直接的关系,所以我们现在每年呢,就是说在过去初级绿化的基础上,现在不断的就把它提成到美化、彩化,现在我们每年考虑的就是说怎么样更漂亮,怎么样让它精细化管理的更美,你像我们这两年这个公园建设速度也加快了,这个去年一年就是7、8个那种小公园,小公园增加了很多,另外这个像垂直绿化、阳台绿化这方面也大力提倡,提倡由市民参与,这样把这个绿化美化,把这种概念植到市民的这种心坎里去,像欧洲一些地方他对这个美化呀,大家都是变成一种自觉的行动,绿化、美化作为一种参与性在里面很广泛,所以我们也想通过园林绿化这种不断的普及呀,不断的这种跟进以后呢,来使这个厦门的绿化美化变成一种厦门的一种经常性的活动。
[主持人郑窈]:那现在我们厦门还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就是要建这个五个厦门,两位有没有了解?那么这样的一个要求,对我们在城市规划和园林绿化方面又提出了一个怎样的要求呢?
[王伟军]:这个就是按照五个厦门建设以后呢,这里面以后宜居这一块呢,本身就是按照我们这个城市发展呢,现在市民对这个自己居住的环境的要求是越来越高,所以现在你好比说我们除了这个公园建设以外,包括现在这个居住区啊,居住区的绿化也是加大了很多的力度,另外呢,像对周边的一些山体一些明向改造呢,使山体的植被呢,更加的跟市民的生活结合起来,所以我想就是说是五个厦门的建设,作为我们城市规划和园林绿化这方面,肯定都会发挥我们应有的作用。
[主持人郑窈]:林教授您呢?
[林荫新]:我觉得现在厦门应该是从原来的基础上,要走高端的那个城市去发展,那么就要求就是规划系统、建设系统,应该有一个更超前的一种意识来进行规划、建设,那么目前来看呢,恐怕还是产业结构的大的一个生产方式的调整跟中央提法应该相融合,对厦门来说应该是叫二产要优化,甚至是不该在的就退,那么关键第三产业要上去,特别是对厦门人来说金融业、服务业、 旅游、度假这几个就是第三产业,包括我们最有特色的就是港口,港口将来走的路是非常重要的,刚才就是说它的动力是无限的,这样才能满足我们整个国家的发展,不是说一个城市的发展,大量周边的这个进出的,大进大出的这种结构形成整个航运方面,包括我们的这个机场建设,空港也是很重要的。
[主持人郑窈]:是。
[林荫新]:所以我们准备做一个更大的一个机场在大嶝上面,而且是4亿的,将来最大要到7500万人次每年,比现在的北京那个地上基本上差不多,甚至略微过一点,所以这个就是说为我们厦门将来的,真是走到高端化的城市,整个现代化的国际性的城市逐步逐步在迈出大步,我觉得这个是基础设施跟它配套的服务性行业的问题应该是有比较大的,还有这一块有两个大内容,一个就是金融中心,甚至包括翔安的南部大概一个十七平方公里的一个金融中心,这是非常客观的,当然并不能够跟曼哈顿去比,华尔街去比,但是它也一个金融非常有特色的一个金融中心。再有一个内容呢,应该是比较有特色的,是怎么样来把整个城市的品位提高,园林绿化很关键,现在是要精华的问题,怎么做精,当然厦门城市绿化方面很有特色,包括枢纽道路,他每一条道路都定不同的树种,你还没有注意。
[主持人郑窈]:我们可能真的每天走但是不会真的细去看。
[林荫新]:每条路它的树种都不一样的,而且都是他说的大叶乔木为主,我们比较多的比如说市府大道这一条,那是以我们的市树为主的,那么还有湖滨南路是芒果树,那么湖滨东路基本上是大叶菩提,湖滨北路是大叶榕,所以每条路都有不同的树种。
[主持人郑窈]:我们在厦门可以,如果爱植物的人,你可以根据这个物质来认路,每条路都是不一样的。
[王伟军]:有个主干树种,每条路有一个主干树种。
[林荫新]:很有特色的一个城市,就是精化,怎么做精。
[郑窈]:我觉得两位所做这种工作真的非常非常神奇,就是把一个城市从30年前的那个样子变成现在这么美的样子,两位都是功不可没,当然还有很多很多像两位一样的从事这种工作的人,那么两位虽然说我们是从事这方面专业方面的工作,但是同时我们也是在厦门生活的一个市民,两位肯定在生活当中会抱着一些专业的眼光去观察旁边的这些人,那我们知道一个城市它的环境发展的好了,肯定跟人们自己心目中,每个人心目当中对这个环境的重视程度也是不一样的,那么两位觉得从您到厦门来生活的这么长的时间,周围的人对环境这种态度有没有发生一些变化,您觉得感触最深的是一些什么事?从自己生活旁边的,旁边生活的具体事情。
[王伟军]:我感觉最最关键的还是人的这种观念,因为我当时90年代出来的时候,我感觉厦门当时人这个文明程度也还不是太高,那么现在应该说厦门的这种文明的行为应该说在随处可见。因为现在作为新创的一个国家全国文明城市,这个从根本上我感觉还是说从观念上,整个市民的意识是提高了,自己作为这个城市一员提高了。因为厦门有很多像我们新厦门市民移民过来的,它是一种多元化的一种,那么厦门这种包容使多种文化在这里汇集碰撞,碰撞以后也带来很多好的东西,也带来不好的东西。但是厦门最终这种城市的风格和这种风格的魅力还是征服了大家,大家都是来呵护它,爱护它,所以大家作为一个厦门市民还是很自豪的,所以我总感觉我在这里呆了马上都20年了,总感觉对城市的认同感,对城市的自豪感,这种感觉是很重要的。
[主持人郑窈]:林教授您一直点头表示非常同意吗?
[林荫新]:王局长说的很对,厦门的市民应该说我觉得在这几年在素质上提高了很多,特别是文明,老人家要上公交车总有人给我让位,这我就觉得自己心里就是很安慰的,你看尊老爱幼在公交车上就体现,还有我碰到人一般都说城市就是漂亮,就是绿化搞的好,他就觉得绿,就是走到哪儿都觉得绿。
[郑窈]:树多了空气也特别好。
[林荫新]:我也感觉很自豪,我住的地方比较高是在湖滨南路边上,我阳台上一看就看到我们城市的中心区。
[主持人郑窈]:对。
[林荫新]:筼筜湖、白鹭洲路,市政府前面的广场,还有西堤的海湾公园在远处就看到了,在很远处就看到了大海。
[主持人郑窈]:对,我还再问一个问题,就是两位在厦门这样的一个城市,现在已经是应该说它的规划和园林绿化都是做得非常好了这样一个城市,在这个城市从事着这样一个工作,并且为他付出了自己的青春,付出自己毕生所学,会不会特别有成就感和幸福感?
[王伟军]:有。
[主持人郑窈]:像刚才林教授说的就是一种。
[林荫新]:就是一种成就感、幸福感,而且我觉得越做越好,就是城市是整个是在一个直线的完善上升的一个趋势,就是有魅力感,整个城市有魅力有活力,这是对老人家来说最安慰。
[主持人郑窈]:王局长您呢?
[王伟军]:我是感觉就是说我们能看到这个城市一天天绿起来,一天天美起来,特别是我们搞园林的人呢,看到就是说人家在公园里面游玩,在大树下面乘凉我们就作为种树的人,搞园林的人就觉得很欣慰,就感觉至少说我们付出的这个努力是没有白费的,尤其刚才那个说到就是说我们现在厦门在这个绿地建设这一块我们主要是什么呢?就是它那个服务型这一块呢,也是兼顾的比较好,就好比说我们现在说出门十几分钟你就能够找到一个小型的公园,或者一块公园绿地。这样的话呢,就是大家以后呢,绿地建设跟市民的生活更加的贴近,有些地方的城市,好比说它绿地离市民很远,好比它公园很大你想去一个地方不太容易。我们现在有先天的条件,你好比说我们万寿山这些就在城区里面,所以厦门市民很方便的就可以到万寿山里面去,可以到仙岳山上去,可以到狐尾山说去,这些去登高望远享受城市的绿色,另外以后呢,我们在城市公园建设方面呢,考虑它的服务均衡性,基本上现在就是500米,公园的服务范围是500米,就是你这个小区这个公园没有服务到你,另外一个公园可以服务到你,所以这种均衡性呢,使市民感觉到也是比较便利,这个也是我们这几年要做的一些工作,这我们也感觉还是自己觉得挺欣慰的。
[主持人郑窈]:两位对厦门会不会有特殊的感情?因为可能很多人,不管是厦门本地人还是外地人,他对厦门来说更多的是像一种看母亲的一种心情,因为要么就是自己的故乡,要么就是自己的第二故乡,但是两位在看厦门的时候,比如说当你们登高看下来这个美丽的城市的时候,你们会不会油然而生这个是我费尽了自己毕生的心血成长大的一个孩子,成长成这样,有没有这样的一个心情?
[林荫新]:你说的很概括,对于老人家来说特别喜欢孩子,我孙子现在还小,所以我想我们厦门城市就像从小孩到青年,到壮年一直在成长,现在到青年阶段了,30年了,30而立嘛,所以我觉得看到厦门应该是像青年一样的茁壮成长,而且是非常健康的,非常像我们王局长一样的帅哥一样的形象在一步一步的。
[主持人郑窈]:绝对是英俊潇洒的。
[林荫新]:对。
[主持人郑窈]:王局长您呢?
[王伟军]:跟特区发展同节奏共同发展,这个我感觉是作为一个厦门人,因为原来刚刚来的时候总感觉好像这个地方不是自己家,有一段时间是自己的,有这感觉,老感觉在出差那种感觉,但是现在呢,就没这种感觉,现在就是我是厦门人。
[主持人郑窈]:很快就有这种归宿感了。
[林荫新]:语言都同化了。
[主持人郑窈]:一个北方的人能够学会南方的闽南的方言这个很不容易。
[王伟军]:一点一点而已。
[主持人郑窈]:那今年呢,对我们厦门。那么今年呢,是我们厦门特区建设30周年的日子,是非常值得纪念的一个日子,但是同时呢,也是一个全新的一个起点,30年了,我们可能还有下一个30年,再下一个30年,那么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两位作为特区建设的一名城市规划建设者,一名园林绿化工作者,有没有什么特别的话想对厦门说呢?林教授您先说吧。
[林荫新]:我就说五个字吧,更上一层楼。
[王伟军]:我说一句话,就是厦门的明天会更美好。
[郑窈]:我们两位嘉宾语言都非常的简短,但是这短短几个字当中也是包含了他们对厦门非常浓厚的感情,也要感谢两位为厦门的城市规划建设及园林绿化做出了这么多的工作,同时我们也要感谢很多很多像他们一样的人,一直为这个城市默默的贡献者,谢谢你们!那同时也要再谢谢两位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做客我们的演播厅和我们聊了这么多的故事,谢谢你们!
[林荫新]:谢谢!
[王伟军]:谢谢!
[郑窈]:我们这期节目到这里也要到尾声了,写要感谢我们的各位网友一直以来对我们系列视频节目的关注,也请您继续关注东南网为你独家推出的厦门特区建设30周年的系列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