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成豪:“不治已病治未病”
苏成豪是福建省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省卫生系统医德标兵。
许惠彬:用执着与坚守书写人间真爱许惠彬20多年来坚持志愿服务,用执着与坚守书写人间真爱,用真诚和爱心彰显着凡人善举的人性光芒。他时刻把扶贫助困当作“份内事”,在妻子下岗、母亲病重、家庭经济十分拮据的情况下,以一颗“博爱之心”长期帮助20多位五保户、空巢老人。 |
最美志愿者:许惠彬,男,1969年6月出生,国家电网诏安县供电公司配电运维工区抢修班班长,高级工。 许惠彬以博大的胸怀做着他认为应该做的善举,无怨无悔,不求回报。20多年来坚持志愿服务,用执着与坚守书写人间真爱,用真诚和爱心彰显着凡人善举的人性光芒。 许惠彬总是把责任扛着肩上,把一名志愿者的无私奉献与创先争优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把对事业的忠诚和满腔热爱全部写进了志愿服务道路上。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期间,他主动请缨,成为北京奥运保电的一名普通志愿者,连续70天夜以继日巡查比赛场馆外60千米长输电线路和180多座铁塔等设备,保证了比赛场馆的可靠供电。在2008年的闽西北电网遭受历史罕见的冰灾重创面前,许惠彬又主动加入到支援建宁抗冰抢修保供电的队伍中,坚持13个日日夜夜攻坚克难,顺利修复了9.1千米长的10kV武调支线,提前6天为灾区送去光明。 早在十几年前,许惠彬工作中偶然认识了陈育兰女士,在了解到她早年丧偶家中无亲人的情况后,他义无反顾,担负照顾着这个孤独老人的责任,时常买一些生活必需品到老人家中嘘寒问暖,逢年过节为老人送红包、买新衣、送年货,把非亲非故的老人当做自己的亲人一样照顾,不管老人家平日里遇到什么事情,只要一个电话,不管多晚,许惠彬都是毫不含糊,随叫随到。 许惠彬时刻把扶贫助困当作“份内事”,在妻子下岗,母亲病重瘫痪在床,家庭经济本来就十分拮据的情况下,许惠彬却以一颗“博爱之心”长期帮助着梅州乡的吴文生、黄秀刘,东关社区张巧娥等20多位五保户、空巢老人,用实际行动弘扬“社会道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精神。20年间,他开展志愿爱心服务的足迹踏遍丹诏的大街小巷,坚持为明宪小学贫困生捐款捐物,为慈善事业捐款,资助贫困大学生实现大学梦…… 许惠彬是福建省首届“优秀志愿者”、漳州市“最美志愿者”、福建电力有限公司“劳动模范”。 |
王东育:用一个人力量带动一群人王东育从事志愿服务工作近十年,从2004年初参加石狮海博会志愿服务,到成为石狮志愿者服务事业发展的推动者,他十年坚持做一件好事,执著追求志愿服务梦想。一个人带动一群人,一群人感染一个城。王东育通过言传身教,带动了广大青年朋友参加志愿服务。 |
最美志愿者:王东育,男,1979年6月出生,石狮市志愿者联合会秘书长、石狮市青年志愿者分会会长。 王东育从事志愿服务工作近10年,从2004年初参加石狮海博会志愿服务,到成为石狮志愿者服务事业发展的推动者,他十年坚持做一件好事,执著追求志愿服务梦想。2004年,面对缺乏人、财、物支持等各种条件限制,王东育主动请缨,向团市委提出负责筹组志愿服务团队。随即,他便到各个论坛发贴召集人员参加志愿者活动。通过活动的不断开展,志愿服务团队人数从最初的30多人发展到今天的5万多人。 开展志愿者活动初期,活动项目较少,王东育就到民政局查找孤寡老人资料,通过走访确定了30多位孤寡老人为帮扶对象。港塘村的老伯眼睛看不见了,他就策划组织义卖报纸为老人治疗眼睛;彭田村的老伯生日,他就组织志愿者为其过生日……这一晃就是将近10年,虽然很多老人都渐渐地离开了人世,但王东育陪老人度过了人生最为开心的一段岁月。不仅如此,2007年至今,王东育先后为地中海贫血症小黄辉、白血病邱玉婵、巨结肠症毛毛、低保户等困难群众家庭筹集80多万元救济款。在汶川及雅安发生地震时,他不仅自己多次捐款,还策划组织了募捐活动,为灾区筹集了250多万元物资。10年来,无论是常规活动还是各类型赛会,都有王东育忙碌的身影。至今,王东育已累积提供志愿服务时间3700多小时。 一个人带动一群人,一群人感染一个城。王东育通过言传身教,带动了广大青年朋友参加志愿服务,同时默默地帮扶小童军、阳光伙伴、反扒等自发组织走上完善的志愿者道路,他现在更是肩负着全市275支跨越各年龄结构志愿者队伍的统筹及管理。他希望为更多有爱心的人士搭建公益平台,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如今,经过其努力,志愿者已经成为石狮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一张响亮的城市品牌。 王东育是第五届全国特奥会火炬手、首届全国优秀志愿者、关爱农民工子女全国优秀项目专员。 |
庄彩男:孝亲敬老之星15年来,庄彩男不但为卧床不起行动不便老人上门免费理发服务外,还就老人到店理发实行半价服务,15年下来就是近12万人次,少收入近30万元。庄彩男认为,人生的价值不是用金钱来衡量的,有比金钱更贵重的东西,那就是人间真情。 |
最美志愿者:庄彩男,女,1969年6月出生,三明市梅列区青山社区个体理发师。 三明市梅列区青山社区有这样一位热心社区公益事业的社区党员志愿者庄彩男,提起她敬老的事迹有口皆碑。 1998年以前,庄彩男还是一名待业青年,在青山二村党支部的帮助下解决了店面,办起了社区理发室,干起了个体经营者。有一天,一位老人走进店来,累得上气不接下气,她急忙搬把椅子让老人坐下。原来老人患有严重的心脏病,家住梅列区双园新村,为理一次发要走好长时间。庄彩男为老人理完发后对老人说:老人家,您行走吃力,以后不要来了,我每月到您家理发。就这样她坚持每月上门为老人理发,从一户到近30户,坚持为卧床不起、行动不便的老人每月15日上门免费理发服务。 15年来,庄彩男不但为卧床不起行动不便老人上门免费理发服务外,她还就老人到店理发实行半价服务,15年下来就是近12万人次,少收入近30万元。 庄彩男不但这样做也是这样说:“没什么,只是帮一点小事”。她认为,人生的价值不是用金钱来衡量的,有比金钱更贵重的东西,那就是人间真情。能够帮助别人是一种幸福。人都有老的时候,谁能保证一辈子都不需要别人的帮助呢?她一直把顾客当朋友,把社区老人当亲人,总是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为他们服务。她说:“帮助别人使我心灵充实,理好发让别人生活快乐。只要人人都尽一份力、献一份爱心,那么,我们的生活也会更加美好,社会更加和谐”。 庄彩男是“中国好人榜”助人为乐好人、全国孝亲敬老之星、福建省首届“十佳”社区巾帼志愿者获得者。 |
陈赛男:插上"志愿的翅膀"飞得更高从2005年至今,陈赛男八年如一日,践行着志愿者精神,积极发动身边的朋友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弱势群体带来爱和温暖。陈赛男还是国家对外汉语“优秀志愿者”,莆田“飞得更高”志愿者协会创始人之一。 |
最美志愿者:陈赛男,女,1984年5月出生,莆田“飞得更高”志愿者协会创始人之一,莆田市荔城区麟峰小学高级教师。 从2005年至今,陈赛男八年如一日,践行着志愿者精神,积极发动身边的朋友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弱势群体带来爱和温暖。 2005年,陈赛男遇到一个5岁就被人从贵州拐卖到莆田的流浪儿郑德文,由于经常遭养父母打骂,他离家出走,但找不到亲人,只能四处流浪。陈赛男一方面帮他买新衣服和食品,一方面想方设法帮他寻找亲生父母,还利用课余时间和几个朋友轮流帮他补课。逢年过节时,陈赛男把郑德文接到家里聚聚,把他当成自己的亲弟弟。几经周折,郑德文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亲生母亲,他激动地说:“赛男姐姐是我的恩人,这辈子我都忘不了。” 2008年,陈赛男通过竞选,成为全国4名公派到加拿大魁北克省担任汉语外教的志愿者之一,成为该省一所中学汉语教师。她先后组织举办了元宵灯会、太极拳表演等活动,大力推广中华文化,吸引了不少当地居民的关注。2009年回国后,国家汉办给陈赛男颁发了“优秀志愿者”证书,以表彰她在两国文化交流方面做出的贡献。 2013年6月15日, 陈赛男组织志愿者来到莆田学院附属医院看望病重老军人张金富,他和父亲及儿子祖孙三代都参过军,但不幸患上双侧股骨头坏死、肝硬化等病,前后住院7次,家里的积蓄都花光了,亲戚朋友能借的也都借了,已家徒四壁。陈赛男等人来到张金富病房,给他送上11227元的爱心款,张金富感动得老泪纵横,嘴唇一直颤动着却说不出话来。 为了发动社会上更多的爱心人士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来,陈赛男和她的朋友们借助网络的力量,先后创建了“飞得更高”QQ群,开通了微博、微信等,志愿者队伍由刚开始的4个人发展到现在的500多人,还有人源源不断地申请加入到这个爱的大家庭中。 陈赛男先后荣获国家对外汉语“优秀志愿者”、“莆田市首届五四青年奖章”、“莆田市首届优秀志愿者”等荣誉称号。 |
吴晓晶:做一名"简单快乐"的志愿者吴晓晶积极参与无偿献血以及志愿培训等志愿服务工作。自1999年开始参加无偿献血,坚持至今,献血已超过10000毫升。曾先后获得全国铜奖、银奖和金奖,多次受到各级表彰。2000年开始以个人名义参与各种形式的志愿服务。 |
最美志愿者:吴晓晶,女,1966年3月出生,南平市第一中学教师、英语高级教师,南平市无偿献血志愿服务队队长。 吴晓晶从事教育工作近30年,多次担任高三年级的班主任,作为省一级高中校的高级教师,工作成绩斐然,所教过的学生多位升入清华、北大以及帝国理工、伦敦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大学;所任教的班级多次获得市先进班级等各级表彰。作为一个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老教师,她所培养的年轻教师大都已经成为了学校的业务骨干,她连续多年参与编写校本教材,并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专业论文多篇。 吴晓晶积极参与无偿献血以及志愿培训等志愿服务工作。自1999年开始参加无偿献血,坚持至今,献血已超过10000毫升。曾先后获得全国铜奖、银奖和金奖,多次受到各级表彰。2000年开始以个人名义参与各种形式的志愿服务,2007年参加南平市无偿献血志愿服务队,并担任服务队队长,到南平各县、市协助开展志愿服务工作至今。常年坚持参加志愿服务工作,志愿服务时间已经超过500小时。同时,一直承担志愿者的培训工作,经常赴外地进行志愿者培训;一方面身体力行地坚持参加各项志愿服务,另一方面还积极鼓励身边的人参与志愿服务工作中去,先后培训和发展志愿者300多人,其中多人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志愿服务奖。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志愿服务工作虽然辛苦,但是却可以把爱和希望带给身边的每一个人,这种“简单而快乐”的生活理念,一直是吴晓晶坚持的原则。 吴晓晶是“全国无偿献血金奖”、“全国无偿献血志愿服务奖五星奖”获得者。 |
张秀琴:在东海大地绽放的志愿之花醒目红、甜笑容,她将志愿之花绽放在东海麒麟大地上;传帮带、同携手,她将奉献之情通“电”到同事友人心坎里。张秀琴希望自己的亲力亲为能给志愿者队伍传递正能量,她觉得既然年轻,就要有所追求,在自己人生最美丽的时光里留下更多美好的回忆。 |
最美志愿者:张秀琴,女,汉族,1984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为国网福建平潭县供电有限公司团委书记。 2012年8月,张秀琴无意中在平潭麒麟岛网看到平潭特殊教育学校小朋友们的表演和画作时,她的心立马就被吸引了。于是,她连夜制定爱心募捐倡议书,设立募捐现场,主动带头捐款,还动员公司全体职工为特殊儿童们捐赠。并在中秋节来临之际,将募捐到的物品和现金送到了60多名师生手中,还为他们带去了爱心月饼。 今年六一前夕,她在获悉学校目前主要困难后,又及时将一套音响设备及学生宿舍衣柜送到特殊学校。孩子们看到她,都跑过来拉着她的手,依偎在她身边撒娇,亲切地叫着:“姐姐,姐姐,你又来了”。 张秀琴常说,志愿活动就是快乐之旅,等她的小孩长大后,一定也让他加入志愿队伍中。 2012年7月,张秀琴从同事口中获悉一位年过八旬的阿婆膝下无子,一人独居在20多平米的老屋里。之后的日子里,魏阿婆家中就时常有一位姑娘帮她打扫卫生,给她添置生活用品,为她更换灯泡……每当有邻居路过都忍不住停下脚步往里看,阿婆就会喊:“进来坐坐嘛,我的孩子又来看我了”。 张秀琴不仅对外开展志愿服务,还在公司推广“干部职工连心服务卡”。2010年春节到公司一名患重疾女职工家中进行慰问,她被这位阿姨与病魔顽强斗争的精神给感动了。此后3年时间,即便是挺着肚子在孕期中,张秀琴也还是风雨无阻地上门为阿姨提供可缓解病情的蔬菜汤,看着阿姨一天天地恢复精神,张秀琴的心像吃了蜜一样甜。 醒目红、甜笑容,她将志愿之花绽放在东海麒麟大地上;传帮带、同携手,她将奉献之情通“电”到同事友人心坎里。张秀琴希望自己的亲力亲为能给志愿者队伍传递正能量,她觉得既然年轻,就要有所追求,在自己人生最美丽的时光里留下更多美好的回忆。 张秀琴用自己的爱心奉献,诠释着一名当代青年的“风尚”,她用自己的每一个“微”行动,让光明与文明一路同行,为平潭综合实验区建设共同家园、实现共同梦想作出应尽的绵薄之力。 张秀琴荣获第二届福建省学雷锋优秀志愿者等荣誉称号。 |
刘良镇:打造同安本土文化闪亮名片刘良镇担任汀溪镇文化站站长达35年。汀溪镇文体基础设施薄弱,他四处奔波跑资金、跑项目。在他的努力下,各村的文体设施逐步完善。目前,全镇共有篮球场41个,室外健身活动场所34处,篮球队13支。 |
最美乡村文化员:刘良镇,男,1959年9月出生,厦门市同安区汀溪镇文化站站长。 刘良镇担任汀溪镇文化站站长达35年。汀溪镇文体基础设施薄弱,他四处奔波跑资金、跑项目。2004年投资168万元,建筑面积达1356㎡的汀溪镇文化活动中心建设落成。中心设置了电脑室、棋牌室、图书阅览室、健身室、多功能室、民乐室等,集文化教育、特色文化展示、健身娱乐等为一体,成为汀溪广大农民群众休闲锻炼的好去处。在他的努力下,各村的文体设施也逐步完善。目前,全镇共有篮球场41个,室外健身活动场所34处,篮球队13支。 为了进一步活跃全镇文体活动,每逢节假日、农闲,刘良镇积极组织各村举办篮球赛、拔河比赛、乒乓球赛、自行车载重比赛等。作为自行车载重的领队兼教练,每次比赛前的近两个月,他都和队员们一起,用自行车载着130斤重的沙包,在山路上负重爬坡训练,有时候一天要骑行140公里。工夫不负有心人,他带领的汀溪自行车载重队代表厦门市参加了福建省第四、五、六届农民运动会自行车载重比赛,取得了10金7银8铜的好成绩。2005年汀溪镇被授予福建省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镇。 刘良镇还积极致力于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他实地考察了汀溪镇70多个文物点。2011年他参与了厦门文史丛书——《厦门城寨沧桑》一书的搜集整理工作,对汀溪镇的山寨、古堡遗址均做了详细的介绍。他还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汇编形成了《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成果汇编·同安区汀溪卷》。组织民间艺人集中训练传习,重振了造水宋江阵。2005年、2006年、2012年组织造水宋江阵到金门烈屿乡献艺,促进了两岸文化交流和传承。 2007年8月,造水宋江阵被列入省级“非遗”项目,成为同安本土文化的一张闪亮名片。 刘良镇是福建省先进文化站站长、厦门市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厦门市优秀社会体育指导员。 |
简良发:从农民到土楼文化传播者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福建土楼申遗工作刚拉开序幕,简良发立即投入到土楼文化的学习了解工作中,深入到永定、华安等地,积累福建土楼保护的知识。多才多艺的土楼老人简良发,用古老质朴的方式向大家传递着土楼文化的神奇魅力,成了远近闻名的土楼文化传播者。 |
最美乡村文化员:简良发,男,1952年9月19日出生,漳州市南靖县梅林镇璞山村文化协管员,世遗土楼和贵楼楼长。 二十年前,简良发只是南靖县梅林镇璞山村普通村民,跟和贵楼一样默默无闻,二十年后,他们一起声名远播。期间,他完成了从耕地种田的传统农民到土楼文化传播者的蜕变。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福建土楼申遗工作刚拉开序幕,简良发立即投入到土楼文化的学习了解工作中,深入到永定、华安等地,与土楼保护开发有关的管理部门、学术研究、旅游服务、土楼居民等人士广泛接触,积累福建土楼保护的知识。申遗期间,他主动配合,起早摸黑走村串户,与邻里乡亲促膝长谈,展望美好未来,使楼民从被动配合变成主动作为,推动福建土楼申遗成功。 简良发十几年如一日,挖掘整理了福建土楼和贵楼的文化内涵,结合活生生的例子,给游客和嘉宾带来了全新的愉悦,他也成了土楼里最忙碌、最活跃的人,他妙语连珠、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声情并茂的讲解,博得了阵阵喝彩,他还经常自己编唱富有闽南风情的山歌,逗得游客乐开怀,成了令许多游客慕名而来的和贵楼“第五奇”。为了更好地展示土楼文化风采,简良发还多次参加央视节目及土楼旅游宣传推介活动,在全球观众、游客面前讲土楼故事、唱土楼山歌,让更多人知晓福建土楼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 这位多才多艺的土楼老人简良发,用古老质朴的方式向大家传递着土楼文化的神奇魅力,成了远近闻名的土楼文化传播者。多年来,这位朴实的农民向吴仪、何厚铧、川·立派等一大批国内外政要名人介绍过土楼文化,为中外游客提供义务讲解近6万场。 简良发是福建闽南山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福建省“2008年度优秀村级文化协管员”、福建省“福建土楼申报世界遗产工作先进个人”。 |
严建华:振兴古村文化的傩舞传承人严建华从事乡村文化工作近20年,1994年当时还是民办教师的他,毅然辞去教职,挑起振兴古村文化的重任,开启了他的傩舞人生之路。2005年,大源傩舞被列入首批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
最美乡村文化员:严建华,男,1963年12月出生,泰宁县新桥乡大源村文化员。 严建华从事乡村文化工作近20年,1994年泰宁县开展民俗文化调研,当时还是民办教师的他,毅然辞去教职,挑起振兴古村文化的重任,开启了他的傩舞人生之路。 傩舞是南唐时严氏祖宗从宫廷带回大源村的古老剧种,在古村扎根后就世代相传,但文革期间,傩舞被当作迷信活动而遭禁演。严建华重振傩舞之路走得并不平坦,为收集傩舞资料,他花了一年时间到县档案局、图书馆等查阅档案资料,向村老艺人请教,还远赴邵武、建宁、江西等地拜访老艺人。傩舞资料收集后,又面临招募演出人员和筹措资金的难题。为此,他用热情和真诚说服村民加入傩舞队,并成立理事会,向社会各界发出募捐倡议书,筹措资金。此后,他一心扑在傩舞表演上,十几年来,带领傩舞队相继参加了县、市、省、国家等组织的文化活动,广受好评。同时,在他的发掘和保护下,大源村赤膊灯也绽放光彩。2005年,大源傩舞被列入首批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9年大源赤膊灯也被列入福建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他被授予福建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大源村古迹丰富,古驿道、古桥群、古民居、古社庙、古树群比比皆是,但随着时代发展,古迹正渐渐被湮没,作为村文化员的严建华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他时时倡导村民共同保护古迹,带头捐款,动员村民捐资30余万元,重修了南溪圣殿、魁星楼、严氏宗祠、戴氏宗祠等古迹。同时,他利用多方渠道积极向上争取扶持和帮助,成功申报大源古桥群、严氏戴氏宗祠、官厅等为“泰宁县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住建部和国家文物局下发《关于组织申报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通知》,他获悉后立即带领村民配合上级部门,投入到申报工作,在多方努力下,2010年7月22日大源村成为“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严建华是福建省优秀村级文化协管员、三明市优秀共产党员。 |
任开旺:活跃于农村基层文化的党员2001年任开旺被顺昌县大干镇富文村里聘为文化中心负责人。几年来他不断完善文化中心、“农家书屋”的设备、设施以及相应管理制度。在他的宣传动员下,村民们已养成爱学习的良好风气,一到农闲,村民们聚在村文化活动中心学习科学知识,切磋文化技艺。 |
最美乡村文化员:任开旺,男,1965年9月出生,南平市顺昌县大干镇富文村文化协管员。 2001年任开旺被村里聘为文化中心负责人。10几年来他在巩固办好富文村文化中心与农家书屋的同时,努力争取村里支持,不断完善文化中心、“农家书屋”的设备、设施以及相应管理制度。如今,文化中心已设有图书借阅室、报刊阅览厅、体娱室、《宝山泉》文学社和书法美术摄影协会。农家书屋拥有图书3800多册,种类涵盖政治、经济、法律、文学、医学等多个方面,订阅有科技致富、法制教育和党报党刊30多种,同时配备有电脑、电视机、DVD和音响等设备。在他的宣传动员下,村民们已养成爱学习的良好风气,一到农闲,村民们聚在村文化活动中心学习科学知识,切磋文化技艺。 任开旺在负责村文化中心的工作的同时,坚持业余文学创作,至今已在全国、省、市级报刊发表了约80万字的文学作品,多篇散文、民间故事在全国、省级征文中获奖,出版了散文集《绿的希望》。由于热心组织、喜爱文艺创作,任开旺还被大家推荐为《宝山泉》农民文学社社长,主编了《宝山泉》文艺刊物,积极组织业余作者举办笔会、改稿会,组织业余作者到县风景区华阳山、宝山等地采风,积极组织参加县委宣传部、县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局等部门组织开展的各项文体活动。组织书法爱好者成立书法美术摄影协会进城展览。他被全国农民作家协会吸收为会员,当选为县文联作家协会副主席。他负责创办的《宝山泉》文学刊物,一年刊出2期,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年6月已编印了61期。以前没有条件,为了节省经费,他买来钢板、蜡纸自己刻字排板,买来油印机自己印刷;后来经济条件好了,他又自掏腰包坐车到县城印刷厂排板油印。 经过几十年如一日的辛勤努力,任开旺在村里已经培养了一大批“泥腿子”作者,他也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活跃于农村基层文化的优秀共产党员。 |
张水荣:“田野上的文化传播者”张水荣从事群众文化工作30多年,把所有精力都贡献给了群众文化事业。特别是2002年红坊镇文化站被列为福建文化信息网络工程基层试点后,张水荣在丰富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传播惠农信息技术、带动群众致富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被誉为“田野上的文化传播者”。 |
最美乡村文化员:张水荣,男,1955年8月出生,龙岩市新罗区红坊镇文化站站长。 张水荣从事群众文化工作30多年,把所有精力都贡献给了群众文化事业。特别是2002年红坊镇文化站被列为福建文化信息网络工程基层试点后,张水荣在丰富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传播惠农信息技术、带动群众致富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被誉为“田野上的文化传播者”。2013年初,他荣获“全国文化共享之星”称号,是福建唯一获此殊荣的人员。 红坊镇地处福建边远山区,信息技术条件较为薄弱,农产品销售主要依靠传统方式进行。张水荣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于是他自学了计算机技术,办起了“红坊农民服务网”,帮助乡亲们发布养猪、种甜椒、种莲藕等信息。同时,他针对农民的个性化需求,依托文化共享工程平台,提供信息服务,如为种养户拷贝专题资源、帮专业户制作网页、发布产品信息等,并指导农民掌握网上营销技术,了解市场动态等。 为让村民享受到最基本的文化服务,张水荣把自己的私车当公车用,载着电脑、投影仪、移动播放器等设备到乡村给群众播放影片。他通过卫星接收器下载方针政策、科学文化、种养殖技术、电影等信息,送到民间庙会、老人活动室、养殖场、学校等场所开展服务,边宣传文化共享工程的资源边收集群众需求的信息,并将相关信息用移动硬盘复制到群众家中的电脑,方便群众使用和学习。 闽西保存着丰富的原生态民俗资源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民间文化活动异常活跃,闽西汉剧、静板音乐、龙岩山歌、采茶灯等都是深受群众喜爱的本土文化资源。为传承弘扬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张水荣创办了“龙津民间文艺网”,通过视频、图文等形式宣传本土优秀文化,让旅外乡亲感觉乡音。如今,当你进入“龙津民间文艺网”页面,打开红坊文化视频空间,浓郁的乡土文化生活可以饱览,点击率高达百万,充分展示了“根”文化的魅力。 |
钟伏龙:畲族文化的守护者钟伏龙,宁德福安市康厝乡凤洋村畲族文化站站长。自1982年他进入福安市康厝乡凤洋村畲族文化站,在这个民族文化站坚守三十余载,凭借他的执着理念,甘当山哈文化的守护者,积极抢救畲族传统文化瑰宝,搜集、记录、整理畲族歌言、传统文化习俗, |
最美乡村文化员:钟伏龙,男,畲族,1956年4月出生,宁德福安市康厝乡凤洋村畲族文化站站长。 钟伏龙自1982年进入福安市康厝乡凤洋村畲族文化站,在这个民族文化站坚守三十余载,凭借他的执着理念,甘当山哈文化的守护者,积极抢救畲族传统文化瑰宝,为村民提供一个简单而实在的文化学习去处,持续发挥着乡村文化站的应有作用。他的文化站拥有报刊阅览室、图书室,还有一间农耕文化展览室,里面陈列着他多方努力搜集来的农耕器具和畲族传统服饰等,其中的木锁、草鞋机等器具如今已是难得一见。 钟伏龙致力于畲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三十年如一日,搜集、记录、整理畲族歌言、传统文化习俗,一旦打听到哪村有老人知道某方面的传统元素,他就第一时间赶往进行登门拜访,争取把它全部记录下来。由于农村条件所限,缺乏录音机、摄像机等现代采访设备,搜集、记录全靠耳听、笔记,以至于他养成了一出门必带一支笔、一个本子的习惯。白天“道听途说”,刨根问底,晚上挑灯夜战,整理成册。30年来,他行走了上百个畲族村寨,参与了上百场婚礼、巫师道场、丧礼等畲族民俗仪式等,拜访了上百个健在畲族老艺人,穿破了十几双解放鞋,较为完整地记录了畲族原始衣食住行、婚丧喜庆等各方面的畲族传统文化习俗,并已整理成文字,达200余万字。 钟伏龙收集的婚丧习俗和歌言,为《畲族文化全书》编写填补了空白。“畲族有语言,却没有文字,要把畲族方言变成相对应的汉字,这是整理过程中的一大难点,加上畲族习俗多而杂,相互溶入,整理起来更困难。”由于长期伏案整理原始资料,钟伏龙右眼患上眼疾,视力只有0.2度。近年来,他又患上腰骨酸痛等症状,右手用不上力,经常抖动不已。“但只要畲族传统文化能代代传承下去,再多的付出也值得。” 钟伏龙矢志守望畲族传统文化,他的执着精神是可爱可敬的,2013年,他被福建省新闻出版局评为福建省优秀农家书屋管理员。 |
林永善:平潭乡村文化的建设者林永善自1998年担任文化站长以来,多方筹资,先后参与并建成平原镇综合文化站大楼以及燎原村西营自然村文体活动中心、凤美村朴秀自然村文化活动中心等12个村文体活动中心和10个村农家书屋、12个村农民篮球场和全民健身户外路径进乡村工程。 |
最美乡村文化员:林永善,男,1961年11月出生,平潭综合实验区平原镇文化站党支部书记、站长、文化服务中心主任。 林永善大力推进群众文化场所建设。自1998年担任文化站长以来,他多方筹资,先后参与并建成平原镇综合文化站大楼以及燎原村西营自然村文体活动中心、酒店自然村文化活动中心、凤美村朴秀自然村文化活动中心等12个村文体活动中心和10个村农家书屋、12个村农民篮球场和全民健身户外路径进乡村工程,丰富了镇村两级文化活动平台,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与政策,组织开展群众文娱体育活动提供有效载体。 林永善积极组织丰富多彩农村文化活动,先后组织联合平原镇各基层所站、单位开展舞蹈、伬唱、评话、象棋、篮球、乒乓球等文化体育活动,组织群众开展广场健身舞比赛,带动群众共同创建健康、文明、向上的新农村新风气。 林永善竭力做好文物宣传与保护工作。平原镇有文物点19个,其中有县级文物单位1个;省级文物单位1个,以及“平潭民居瑰宝”林福如古民居。他经常组织人员深入各村宣传文物保护法,指定专门人员作为各文物点保护联络人,畅通保护信息渠道。特别是省级文物单位“壳丘头遗址”公园建设,与林福如古民居开发利用做了大量的前期规划与宣传工作。 林永善是1994年福州市文化局年度先进工作者。在他任职期间,平原镇文化站2001年被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授予全省先进文化工作单位,2008年被平潭县人民政府授予科技文体工作先进单位。 |
许榕生:退而不休 情系环保在几十年环保工作中,许榕生努力践行着环保为大众坚定誓言。她对福州地铁建设、完善公交布局、减少尾气排放等的建议,被市委政研室采纳并逐一落实。她乐心公益,是乡村孩子们眼中最可爱的英语老师,她用爱和执着向社会传递正能量。 |
最美环保人:许榕生,女,1951年10月出生,福州市环境监测站原站长,高级工程师。 在几十年的环保工作中,许榕生努力践行着环保为大众的坚定誓言,在职期间,注重用先进思想武装头脑,坚持科学管理,全站干部职工团结协作,圆满完成各项监测任务,她撰写的《福州市机动车污染状况调查和整治建议》,对福州地铁建设、完善公交布局、减少尾气排放等的建议,被市委政研室采纳并逐一落实。 2006年退休后,许榕生退而不休,依旧情系环保,退休对她来说,只不过是从一个舞台走向另一个舞台。2007年初,她自愿申请到污水处理厂指导工作,不遗余力对污水处理的方方面面进行富有前瞻和理念性的指导。2008年始,她主动前往人迹罕至的山仔水库塘坂水源地观察水质,不论寒冬酷暑、节假休息,一旦水质有异常,她都第一时间报告市环保局。许榕生通过多年调研撰写的《关于山仔水库水质现状调查及治理建议》,针对山仔水库总氮总磷超过二类水质标准问题,提出的科学建议,市环保局积极采纳,并从2009年起实施了4次生态鱼苗放养,使水源地微囊藻数量明显减少,为保护福州二水源的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2011年,许榕生被推荐并当选为福州市环保学会秘书长后,积极投身更广泛的环境问题研究,先后主持了福州市生态市建设相关问题研兖、福州市PM2.5污染状况研究、环保产业及相关产业调查、山仔水库生态养鱼研讨会等工作并亲自撰写有关学术报告。 在为环保事业奉献的同时,许榕生还发挥专业特长满腔热情投身到其他公益事业中。连江县小沧乡小学紧缺英语教师,她就主动承担三、五年级英语教学,为乡村教育奉献余热,每次孩子们见到她,都开心地将她团团围住,她笑着说,孩子们回馈她的爱比她付出的要多。许榕生还积极参与“绿色家园”、“榕树坊”等民间环保慈善活动,作为志愿者深入三坊七巷等试点小区开展垃圾分类试点,并长期参与“简单助学”帮扶贫困失学儿童,用她的爱、她的执着向社会传递正能量,不断续写自己的公益人生。 许榕生是全国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先进个人、2010年福建省十大绿色人物获得者。 |
余新田:干一行,爱一行参加工作17年来,余新田在环境监测岗位上默默工作,无私奉献。在平凡的岗位上,刻苦钻研,兢兢业业,为环境监测的技术进步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从一线监测人员到技术领头人,余新田有一个最淳朴的梦想——用自己的努力为环保贡献力量。 |
最美环保人:余新田,男,1970年2月出生,厦门市环境监测中心站高级工程师。 余新田1996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进入厦门市环保系统工作。从事环境监测工作17年,先后在杏林环境监测站、厦门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工作。 参加工作17年来,余新田在环境监测岗位上默默工作,无私奉献。在平凡的岗位上,刻苦钻研,兢兢业业,为环境监测的技术进步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自2000年起,任杏林环境监测站质量负责人,确保了杏林环境监测站在2000年顺利通过计量认证的初次评审。 2002年,余新田进入厦门市环境监测中心站中心实验室工作。工作期间,学习了各类大型仪器的操作和使用,负责有机物和重金属的分析测试,这些分析测试需要坚定执着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他认真探索分析条件,攻克了各种技术难题,完成了各项任务;指导科室新同志熟悉仪器操作,掌握仪器原理;积极参与科研工作,发表了科研论文8篇。 2007年,余新田出任中心站质量管理室负责人。工作期间,保证站顺利通过了2次实验室认可和计量认证复评审,3次监督评审。他不计个人得失,经常因为繁忙的工作任务加班加点,经常加班到凌晨,为站内工作的顺利实施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余新田干一行,爱一行,具有强烈的敬业精神,并取得了一流的工作业绩。2005年获得环保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0年代表福建省参加第一届全国环境监测技术大比武,并取得了个人三等奖、团体三等奖的优异成绩;2011年,获评厦门市市直机关党工委优秀党员称号。 在生活和工作中,用理论武装头脑,不断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一线监测人员到技术领头人、科室主任,余新田有一个最淳朴的梦想——用自己的努力为环保贡献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努力。 |
陈丽英:昔日盐碱滩今朝变绿洲陈丽英和小岞林场的惠安女们用40多年的生命与青春,在惠安县 “七里湖”盐碱滩上,一棵接一棵地徒手种了75万棵木麻黄,守护着惠安小岞半岛1135亩防护林带,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篇章。 |
最美环保人:陈丽英,女,1954年12月出生,惠安县小岞镇林场支部书记。 陈丽英和小岞林场的惠安女们用40多年的生命与青春,在惠安县“七里湖”盐碱滩上,一棵接一棵地徒手种了75万棵木麻黄,守护着惠安小岞半岛1135亩防护林带,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篇章。 惠安县“七里湖”地处沿海突出部,是全县最大的风沙口,每到台风季节,黄沙满天飞扬。1963年,小岞乡政府在七里湖设立小岞林场。1970年,年仅15岁的陈丽英来到林场。刚开始植树成活率极低,仅20%左右。年初种下的树苗才冒出新叶,到八九月份,风沙一阵肆虐,一年的辛苦付之东流。要在这盐碱地上筑起“绿色长城”几乎是天方夜谭。 1980年,陈丽英提出“挖深沟植树苗”,她认为“深沟可以防风,沟底的细沙好储水”。1980年底,在陈丽英带领下,一场别开生面的试验拉开序幕。为了抵挡强劲的海风,选择东西走向的沙地,挖出长20米、宽1米、深1.5米的深沟,沟土垒在两岸作为防沙壕,在沟底造林。为了确保树苗的成活率,选择在清明时节的雨季植苗。为了增加土壤的养分,从几公里外挑来淡水稀释盐分。在植树最紧张的日子里,淋雨植树已是家常便饭。风里来雨里去,陈丽英总是走在前头,承担最繁重的任务。一年过去了,深沟被风沙填平,树苗却茁壮成长。种下的400多棵树苗存活300多棵,试验获得全面成功,成活率达90%以上。1984年至1994年,在陈丽英的带领下,姑娘们在“七里湖”盐碱滩地上推广“挖沟抗风植树”方法,造林1000多亩,成活率活达85%以上。省林业厅多次组织各地同行到小岞林场参观学习,并向全省推广。 为持续有效地守护这片“绿洲”。2000年以来,陈丽英充分利用林下经济优势,在林场办起养鸡场、养猪场、薯苗基地等,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随着生态环境日益改善,林场正在申报国家A级景区。 陈丽英是全国“十大绿化女状元”、全国“三八绿色奖章”、“中国妇女环保百佳”获得者。 |
王学恩:万亩山林的“保护神”王学恩在福建龙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里山管理所一呆就是30多年,他坚持长年巡山,对里山5万多亩林子了如指掌,因为经常学习,他能熟悉掌握保护区的各种法规知识。十多年来,里山实现了无森林火警、火灾,无重大盗窃林木案件。 |
最美环保人:王学恩,男,1951年4月出生,福建龙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里山管理所护林员。 王学恩在福建龙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里山管理所一呆就是30多年,他坚持长年巡山,对里山5万多亩林子了如指掌,他经常入户宣传,练就了一套察言观色、洞察秋毫的本领,哪几户、哪些人有盗伐林木、滥捕野生动植物的动机,哪些人爱烧香拜佛,他都心中有数;因为经常学习,他能熟悉掌握保护区的各种法规知识。 在他和同事们的言传身教下,里山村民自觉捡烂木头烧火,主动上山义务造林,上门祭扫带的烧纸、香烛都被拒之林外;为了保护野猪,他们宁可丢弃自家菜地,到山下买菜吃。十多年来,里山实现了无森林火警、火灾,无重大盗窃林木案件。王学恩还发动所里员工、村民一起投工投劳,自己带头垫资,带动员工、群众集资,分期硬化龙栖山管理局至里山的水泥路,在上级支持下,共投资400多万元,硬化水泥路8公里,方便了村民出行,山里也有了安全的防火通道。 王学恩常年在护林点,家里大小事务都是妻子一个人承担。“不要给组织添麻烦”,这是王学恩经常对家人说起的一句话。1992年,他家刚搬到城关,两个儿子在上学,妻子开个小店补贴家用,日子过得非常拮据。王学恩任土纸公司(原里山纸业社)经理,月工资120元。他经常跑南闯北,朋友多,一个大老板邀他入股,他也想到商海上搏一搏,但一回到里山,看见那片郁郁郁葱葱的林子,心又平静了下来。2002年“6·16”特大洪灾,妻子打了十几个电话告急,王学恩没有回家,他正在里山一家一户通知防洪防灾,一处一处地查看地质灾害点,晚上还到地灾户家蹲点。同事劝他请假回家看看,他却说:“没关系,家里有人会照料好,不要给组织添麻烦。”。2005年9月,在北京工作的儿子结婚,次年12月,儿媳生孩子,两次都碰到防火戒严,王学恩主动放弃到北京的行程。 王学恩是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国家优秀护林员、2012年感动福建十大人物提名奖获得者。 |
朱丽萍:“我是城市的美容师”无论酷暑还是寒冬,自1995年第一次走上工作岗位起,每天凌晨3点多,朱丽萍就开始第一遍大清扫,步行街、东大路等路段。18年来,从清扫保洁到清运装车,再到突击清掏公厕,无论在哪个岗位,她都兢兢业业、任劳任怨,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
最美环保人:朱丽萍,女,1964年5月出生,莆田市荔城区环卫所清洁工。 无论酷暑还是寒冬,自1995年第一次走上工作岗位起,每天凌晨3点多,朱丽萍就开始第一遍大清扫,步行街、东大路等路段人流密集、车辆繁多、铺面林立、垃圾量大,是大家都不愿意去干的地段,她却主动申请负责这些路段。为了给早出的居民提供一个干净整洁的环境,朱丽萍经常自愿提前到位开始工作。工作中的她不仅是一名环卫工人,更是一名文明劝导员,有时遭受谩骂、甚至暴力威胁,她也不放弃,而是诚恳说理,以实际行动换来店家、居民和路人的理解与支持,她负责的路段总是干净、明亮、整洁。18年来,从清扫保洁到清运装车,再到突击清掏公厕,无论在哪个岗位,她都兢兢业业、任劳任怨,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由于职业需要,朱丽萍经常在下雨天、台风天等恶劣天气里穿着雨衣照常工作,身体外面湿冷、里面却潮热,她落下了风湿、腰肌劳损等职业病,现在她每天都要吃一些治疗风湿的中成药,但有时得了感冒,她却不敢吃药,因为感冒药大多有催眠成分,她怕吃了药影响工作,所以她总结了一套自治方案,在家敖生姜茶或是叫家人拔罐祛除风寒、病邪。每逢过年等节假日,环卫工的工作量总是比平时更重更累,参加工作18年,朱丽萍只在家吃过三次大年初一的“岁首面”,因为有更重要的任务等着她去完成。 拾金不昧是朱丽萍的又一优良品质。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清洁工人,长期在路面清扫保洁,经常会拾到钥匙、硬币、提包、器具等。她的生活虽然拮据,但每当拾到东西时,她都是第一时间将物品奉还给失主。对于无法联系失主的物品,她也主动交公,许多失主收到遗失物品后,非常感动,称赞她具有金子般的品质。 朱丽萍曾荣获“福建省城市美容师”、“荔城区人民政府环卫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
朱昌藏:“环保这条路坚持一辈子”朱昌藏,宁德福鼎市绿眼睛环保志愿者协会会长。他从小立志环保,2003年,还是一名高二学生的他,带头成立了“福鼎绿眼睛环保团”学生社团,将满腔热血都投注给了环保公益事业,为野生动物保护及青少年环保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极大贡献。 |
最美环保人:朱昌藏,男,1982年4月出生,宁德福鼎市绿眼睛环保志愿者协会会长,全职环保志愿者。 朱昌藏从小立志环保,深具宣传环境保护意识。2003年,还是一名高二学生的他,带头成立了“福鼎绿眼睛环保团”学生社团,在校内外进行力所能及的环保宣传。从此他十年如一日,将满腔热血都投注给了环保公益事业,为野生动物保护及青少年环保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极大贡献。 2004年高中毕业时,朱昌藏放弃了去高校深造的机会,毅然投身环保事业。2006年,“绿眼睛环保志愿者协会”注册成立,这是宁德市第一家在民政部分登记注册的民间环保公益组织。他把环保教育理念渗透到全市各所中小学校,与环保局、教育局、团委、林业局等部门合作,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推进学校学生参与环保活动。从2007年开始至今,在当地各所学校义务开展环保讲座和环保知识宣传活动达130多场次,并长期鼓励和指导各所学校在校园内组建环保社团积极开展环保活动。 2007年,朱昌藏顶着严寒,11个日夜连续守护在第一次飞临福鼎的白天鹅一旁,并带动上千福鼎市民加入到保护白天鹅的队伍里。在那次保护天鹅活动中,他用自己的行动感动了全市人民,此后,群众对朱昌藏及其团队的环保行为给予了最大的认同与支持。平时生活中,群众遇到有人贩卖野生动物或遇到受伤的野生动物时,都会第一时间通知绿眼睛协会,朱昌藏对于群众提供的信息及时进行核实,并与当地相关部门第一时间采取保护行动。10年间,朱昌藏和他的社团成员多次联合相关执法部门开展野生动物保护及救护工作,共救助野生动物300多只,其中有国家级保护动物:中华鲟、穿山甲、山瑞鳖、猫头鹰、黄嘴白鹭等。朱昌藏说:“这是一个爱心连连看。对于我来说,是一种心灵安慰与净化,更是一种捍卫与尊重生命的大行动。对于环保这条路,我会坚持一辈子。” 朱昌藏先后获得全国优秀志愿者、福建省首届十大环保志愿者等荣誉。 |
邹跃国:推动科技兴农的“竹仙”邹跃国从事林业科技推广工作28年,把自己的青春和才智献给了林业科技事业。在华安竹类植物园建设中,他克服各种困难,走南闯北,先后从国内外10多个省区引进竹种32属330种。邹跃国为竹类基因的收集保存、开发利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被竹业人士称为“竹仙”。 |
最美科技工作者:邹跃国,男,1964年5月出生,华安县林业科技推广中心高级工程师。 邹跃国从事林业科技推广工作28年,把自己的青春和才智献给了林业科技事业。在华安竹类植物园建设中,他克服各种困难,走南闯北,先后从国内外10多个省区引进竹种32属330种,使值物园成为目前全国种属最多、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竹类植物园,为开展竹子科研教学、生产示范、旅游观赏、学术交流、科普教育提供了理想场所,被授予“国际林业科技培训中心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先后承办10期国际竹业技术培训班,有来自世界五大洲50多国家和地区410多位学员来园参观考察、培训学习,得到外籍人士的赞誉;有国内外领导、专家、竹业工作者1520批1.8万人次来园参观交流学习和科普教育;为美国、卢旺达、孟加拉等国家及国内10多个省区50多个县市提供优良竹种苗220种150万株。 邹跃国为竹类基因的收集保存、开发利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被竹业人士称为“竹仙”。 为真正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邹跃国先后主持和参与组织实施16项科研推广项目,有7项科技成果获科技进步奖,在全国性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2篇。为了把科研成果应用于千家万户,他把“96355”林业科技服务热线小灵通随身带、24小时开机;他视林间山场为办公场所,常进村入户为林农进行技术指导、咨询、培训,与漳州市电视台拍摄竹类科教片8期,与中央电视台第七套拍摄专题片《竹子搬家》;他参与撰写福建省地方标准《无公害竹笋》、参与编写《竹林高效经营200问》等书刊;他还创造性地开展推广丛生竹无性快速繁育等6项实用新技术3.5万亩,推广竹子、油茶等优良新品种15种0.8万亩,指导建立科技示范片1.2万亩,全县仅竹业一项每年新增产值350万元,涌现出一大批依靠竹业而致富的“百万元村”、“万元户”,有力地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他常说:“竹子是我生命的一部分,看到竹子就看到希望。” 邹跃国是福建省先进工作者、福建省优秀农业科技推广工作者、福建省优秀科普志愿者。 |
高浩:“福建是人生创业最美舞台”经过多年的努力,高浩已经拥有专利11个,发表论文8篇,多次主持省部级科技项目。2007年主持的福建省科技计划项目年创造利润980万元,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他常说:“福建山好水好人更好,这里是我人生创业最美的舞台”。 |
最美科技工作者:高浩,男,1971年7月出生,三明市汇华集团东南汽车缸套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 高浩毕业于西安理工大学,曾任学生会主席,2003年通过“6·18”平台被引进到福建汇华集团。从此高浩如鱼得水,福建成了他人生尽情挥洒的舞台。 经过多年的努力,高浩已经拥有专利11个,发表论文8篇,多次主持省部级科技项目。2007年主持的福建省科技计划项目“汽车缸套毛坯减重技术开发”,使缸套的毛坯重量减轻了20%,废品率由6%降低到2%,每只缸套成本降低2.5元,年创造利润980万元,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2008年主持的国家科技部项目“全铝发动机用的外园无余量加工汽车缸套”,解决了全铝发动机缸体与铸铁缸套结合力的难题,填补了国内空白,推动了全铝发动机的中国全铝发动机的国产化进程。2008年主持的福建省重点科技计划项目“低合金铸态贝氏体高强度气缸套”的研究,使缸套的使用寿命由30万公里提高到80万公里,产品性能大幅提高,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使企业的产品大踏步进入国际市场,促进了中国民族汽车工业的发展。2011年主持福建省杰出青年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气缸套电磁离心铸造凝固组织研究”,在国内首次进行了合金铸铁电磁离心铸造的研究,将中国缸套生产带进了全新的生产模式,显著降低气缸套的生产成本,提高了发动机的内在质量。 做为引进的科技工作者,人们看到了高浩成功的光环,却很少知道他的创业艰辛。他经常晚上一干就是干到12点,早上五六点车间里又看到了他的身影,遇到重大项目他经常吃住在车间,一干就是十几天。父亲病危,等到他坚持把试验做完千里迢迢回到河南,父亲再也没能看他一眼。 他经常说:“福建山好水好人更好,这里是我人生创业最美的舞台”。确实,在这个舞台上,高浩为我们演绎了他自主创新最绚丽的华章。 高浩是福建省劳动模范、海西创业英才、多次获得福建省科技进步奖。 |
余玉芳:小山村的“袁隆平”1982年,余玉芳从仙游县中医院退休回乡,先后拜农业专家、教授为师,潜心研究和推广科学种田技术。31年来,余玉芳默默地向乡亲传播科学种田的知识,被誉为“科技老人”、小山村“袁隆平”,其事迹多次被《福建日报》等多家新闻媒体深度报道。 |
最美科技工作者:余玉芳,男,1934年3月出生,莆田市仙游县中医院退休医生,仙游县盖尾镇石马村科技文化站站长。 1982年,余玉芳从仙游县中医院退休回乡,先后拜农业专家、教授为师,潜心研究和推广科学种田技术。31年来,余玉芳默默地向乡亲传播科学种田的知识,被誉为“科技老人”、小山村“袁隆平”,其事迹多次被《中国老人报》、《福建日报》、《福建电视台》等新闻媒体深度报道。 当地实生龙眼树座果少,而且果小质劣,产量低。余玉芳率先将自家52株龙眼进行高接换种实验,在获得高产成功后,在他的动员下带动石马村及周边地区的龙眼生产主基地都嫁接上“乌龙岭”等优良品种,并推广控梢、疏花、疏果、除虫、配方施肥等新技术,彻底改变 “头吃土尾吃露”的粗放管理。改造后的龙眼树优质高产,成为烘焙优质“兴化桂圆干”的主产基地。 1985年,余玉芳发动村民成立了科技小组,在仙游、莆田、泉州等地的农业专家指导下,进行良种高产种植实验,通过田间排列、试验控制、田间记载及植株考量测产等,为专家提供各种科学数据,并先后承担泉麦系列、黑小麦、黑大豆、花生、地瓜、多系杂优水稻、巴西陆稻等180多个品系的试验,许多试验的品种成为地区的当家品种,而且推广到新疆、黑龙江、东北等地,给当地农民带来极大效益。2007年,余玉芳带领的科技小组还承担省“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试验课题,使农民掌握科学施肥方法。 2005年,余玉芳说服锦鹤宫董事会将计划扩建宫庙的25万元用于建设村科技活动中心,添置近万册科技图书,引导群众学习科技知识。多年来,他邀请国家级小麦专家何曼试等数十位专家、技术员给村民上课,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农药、新肥料、新机具”。他还将上级奖给他个人的5万元奖金设为村“五新”农业推广基金,自掏腰包创建广播室,通过广播向乡亲传授种养科技和播送病虫情报、畜牧疫情及其防治措施等。 2009年余玉芳被中国科协、财政部授予“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荣誉称号。 |
谢福鑫:“福建巨峰葡萄之父”谢福鑫从事农业科技推广工作50多年,把所有精力献给葡萄事业。他根据闽北实际提出了“三纵二横十周边”的区域发展布局规划,带领农业科技工作者常年下乡进村,日行山间,夜宿农家,开展宣传培训,指导农户发展葡萄生产。由于在优质葡萄栽培技术上贡献突出,谢福鑫被誉为“福建巨峰葡萄之父”。 |
最美科技工作者:谢福鑫,男,1943年4月出生,南平市武夷葡萄园艺研究所所长,高级农艺师。 谢福鑫从事农业科技推广工作50多年,1983公派日本研修现代葡萄栽培技术,从此30年如一日,呕心沥血,把所有精力献给葡萄事业。 谢福鑫根据闽北实际提出了“三纵二横十周边”的区域发展布局规划,带领农业科技工作者常年下乡进村,日行山间,夜宿农家,开展宣传培训,指导农户发展葡萄生产。他编写了《闽北葡萄栽培技术手册》、《闽北巨峰葡萄栽培历》和《闽北葡萄病虫防治历》等书刊。由他牵头组织引进的葡萄新品种有178个、新技术9项,推广示范面积3.73万亩,主栽加套种亩产值在0.8万元以上。闽北葡萄生产保持了稳步增长,葡萄种植示范村实现户均增收4万元。由于在优质葡萄栽培技术上贡献突出,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谢福鑫被誉为“福建巨峰葡萄之父”。 谢福鑫视田间地头为办公场所,他推广的技术,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灵。有时下地指导,碰到种植户不在现场,他就用防水记号笔把技术要点写在薄膜条上,挂在果树枝头上。这种课堂在田头、讲稿在枝头的形式,深受农民朋友的欢迎。他还把家里的电话号码通过报纸、电台公布,承诺葡萄种植户随时可以咨询,住宅电话成了葡萄生产技术的“110”。他呕心沥血开展葡萄栽培试验和示范,不论轻活重活,都亲历亲为,曾跌断过腿,摔伤过腰,碰断了左眼泪管,但无怨无悔。他现在虽已年逾古稀,但心里装的还是葡萄事业,至今仍经常带着单车、干粮、工具包“三件宝”下乡,穿梭于羊肠小道,奔波在农户的果园间。“老牛自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他对家人说:“当我有一天闭上双眼,躺倒在葡萄园的时候,就是享尽了工作乐趣,可以欣慰地永远休息了。” 谢福鑫是全国农村科普工作先进个人、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
林志国:排水车专家林志国是福建侨龙专用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和技术带头人。随着地球环境不断恶化,自然灾害频发,他审时度势,注意观察,急人民群众之所急,创造性地开发出应对自然灾害的应急装备——“龙吸水”大流量排水抢险车。 |
最美科技工作者:林志国,男,1964年12月出生,福建侨龙专用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 林志国是福建侨龙专用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和技术带头人。随着地球环境不断恶化,自然灾害频发,他审时度势,注意观察,急人民群众之所急,创造性地开发出应对自然灾害的应急装备——“龙吸水”大流量排水抢险车。在他的带领下,成功研发出5大类排水车,使“龙吸水”产品实现高科技、系列化发展,短短几年,申请了60余项专利(发明专利13项,已授权5项,其中整车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50余项,已授权38项)。其研制的FLG5140TPS52E大流量排水抢险车被认定为“国家重点新产品”。 林志国带领团队研发的大流量、垂直式、高空式、远程控制式等系列抢险装备具有先进性、独特性,安全、可靠、高效,现已应用于全国各大省市,不仅使企业由同质化产品成功转型为高科技产品,同时该产品是与民生需求密切相关的应急抢险救灾装备,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 林志国不仅具有持续创新的研发精神,更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他随时关注天气变化及新闻报道,并主动支援各灾区。2012年7月21日北京发生特大洪涝灾情,他连夜部署并亲自指挥应急工作,积极组织抢险应急设备10台、人员30多人,连续24小时不间断赶赴北京灾区一线投入抢险救灾工作,并亲临灾区一线,实地查看灾情,制定救灾抢险方案,最大限度地减轻洪灾带来的生命及财产损失,有效支援了灾区。同样的事例还有很多,比如:2013年5月16日福建厦门市、晋江市突发持续强降雨,导致市区、隧道、化工厂区等多处发生危急涝情,2013年7月18日,厦门市3.6公里梧村隧道双洞积水约10万m³,林志国均主动带着装备及人员前往灾区投入抢险,有效支援了灾区,获得了厦门市政府的高度赞扬。 林志国是2010、2012年海峡两岸职工创新成果展金奖、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11年度科学技术奖应用成果二等奖获得者,是龙岩市新罗区优秀人才。 |
陈端钦:平潭林业科技推广的领头人30多年来,陈端钦始终以科技兴林为已任,凭着一份坚定和执着,克服着大学毕业前夕车祸带给她全身多处骨折的后遗症所遇到的艰辛与困难,为平潭乃至全省沿海地区的科技兴林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成为林业科技推广战线上的领军人。 |
最美科技工作者:陈端钦,女,汉族,1956年6月出生,民革党员,平潭县林业局科技推广站站长,教授级高工。 陈端钦1982年1月毕业于福建林学院,现任平潭县林业局科技推广站站长,教授级高工。曾任福建省政协第八、九、十届委员,平潭县第十五届人大常委,平潭县第十三届人大代表。 30多年来,陈端钦始终以科技兴林为已任,凭着一份坚定和执着,克服着大学毕业前夕车祸带给她全身多处骨折的后遗症所遇到的艰辛与困难,以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为平潭乃至全省沿海地区的科技兴林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成为平潭林业科技推广战线上的领军人物。无论寒暑易节、酷冷炎热,她的足迹踏遍全县的海岛渔村、山乡僻壤,尤其奔波于立地条件较差的风口与海岸线上。她匆忙的身影,总被人看在眼里刻在心上。 陈端钦主持承担并参与实施了《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资金》、《福建省6·18科技成果转化》等18个项目,同时结合科研、生产实践撰写并发表科技论文30多篇。特别是由她组织推广的“木麻黄2号小枝水培育苗技术”,在原有课题基础上继续选优培育成功后,于1995年开始大面积推广应用,先后培育出速生、抗病、优良的小枝水培苗2000多万株,在平潭县乃至全省各沿海县市区推广,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并探索出一条解决沿海防护林迹地更新难的可行途径。2005年底,福建省电视台以“东南沿海的绿色使者”为题做了专题报道;《政协天地》2012年第1-2期“委员风采”、《福建统一战线》2012年第五期“人物风采”分别以《“林”家铺子的女儿》、《为了平潭海岛的绿》为题刊登了她的事迹。 陈端钦作为平潭林业科技推广应用的领头人,始终以高度的职业道德和为人操守,团结带领林业系统广大科技工作者与时俱进、努力拼搏,在攻克科研难题的同时,传帮带出了一大批林业科技人才,获得了良好口碑。 陈端钦荣获全国“三农科技服务金桥奖”先进个人、福建省绿化奖章、福建省五一奖章等荣誉称号42项(次)。 |
唐素萍:医者仁心,勇于创新唐素萍30年如一日,呕心沥血,把所有的精力奉献给医疗事业,她不仅承担大量专科病人就诊工作,还兼任门诊部主任、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学分会全国委员。她所带领的门诊部曾获得省、市及全国“工人先锋号”光荣称号。 |
最美医生:唐素萍,女,1959年1月出生,福建省福州儿童医院门诊部主任,主任医师,副教授。 唐素萍30年如一日,呕心沥血,把所有的精力奉献给医疗事业,她不仅承担大量专科病人就诊工作,还兼任门诊部主任、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学分会全国委员。她所带领的门诊部曾获得省、市及全国“工人先锋号”光荣称号。 作为管理者,唐素萍作风务实,任劳任怨,带领科室人员积极应对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如手足口病、问题奶粉筛查,甲流防治工作。她医德高尚,从不收受病人红包。她爱岗敬业,长期拖班坚守工作岗位为患儿诊治,年门诊工作量达到16400多人次。她医术精湛,业务上勇于创新,在我省率先引进各种先进医疗设备,不断拓展科室新业务,所在科室设备及技术水平居我省乃至全国领先地位。 唐素萍热心学会工作,成功举办国家级、省、市级学习班50多期。3次参加全国儿童哮喘流行病学调查,调查人数共计4万多人次;参加全国儿童支气管哮喘防治常规修订;撰写论文20余篇分别发表于国家级及省级医学刊物。曾获得中华医学会临床医学科研专项资金项目、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福州市科技计划项目项(均已结题),多项科研获海峡两岸职工创新成果金奖、银奖及铜奖,查新资料显示多项研究填补省内及国内空白。“儿童哮喘早期诊断及规范化治疗”已被福建省卫生厅作为2010年、2013年《福建省卫生厅面向农村和基层推广适宜技术项目》之一,作为项目负责人,2010年-2013年放弃周末时间奔波于全省各地,举办基层培训班26期,培训基层医务人员2876人次。“儿童哮喘早期诊断及规范化治疗系列研究”获得2013年福建医学科技奖三等奖、福州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研究成果在我省10余家医疗机构及江西省儿童医院推广应用,收到良好社会及经济效益,连续15年“世界哮喘日”开展义诊活动,举办“哮喘防治知识讲座”与患者及家长之间成为伙伴关系。 唐素萍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福州市第二届优秀人才”获得者。 |
苏成豪:“不治已病治未病”疾病控制医生,不给人看病开刀,但却是一群保卫百姓健康的白衣天使,苏成豪就是其中一员。工作14年来,他在厦门市重大传染病控制、疫苗针对疾病预防、突发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等艰苦岗位上默默耕耘,作出重要的贡献。 |
最美医生:苏成豪,男,1975年7月出生,厦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急处置与信息管理科科长,副主任医师。 疾病控制医生,不给人看病开刀,但却是一群保卫百姓健康的白衣天使,苏成豪就是其中一员。工作14年来,他在厦门市重大传染病控制、疫苗针对疾病预防、突发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等艰苦岗位上默默耕耘,作出重要的贡献。 “不治已病治未病”。工作十余年来,苏成豪全身心投入免疫规划工作,为厦门市保持无脊髓灰质炎付出了大量心血,取得显著的效果。他组织开展“乙肝流行规律与控制模式的研究与应用”,大力推广乙肝疫苗接种,为厦门市儿童乙肝病毒携带率下降83%、发病率下降96%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该成果由于社会效益显著获2012年厦门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重大疫情敢担当”。2003年“非典”爆发,危险面前,苏成豪却主动请缨,冒着被传染的风险忘我参与疫情处置,为有效阻止非典疫情在厦门市蔓延作出了突出贡献。那年,苏成豪从上海医科大学毕业还不满四年,却以优异的工作业绩当选厦门市“十佳青年医师”。在近年来在抗击甲型H1N1流感、阻击H7N9禽流感输入等重大疫情处置一线,总能看到他不顾个人安危,夜以继日工作的身影。 “医学侦探巧破案”。查明一起突发疫情如同侦破一起疑案,而苏成豪堪称为一名出色的“医学侦探”。2011年,厦门市某地出现急性出血性疾病,一度被海内外媒体渲染成“神秘出血性疾病”。苏成豪带领应急团队,缜密分析,最终查明了病因和致病渠道,帮助村民走出了恐慌。十多年来,他带领团队科学有效处置了非典、霍乱、Echo30肠道病毒、手足口病、诺如病毒感染、食源性疾病暴发等60多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厦门市百姓安宁、社会和谐作出了重要贡献。 有人问苏成豪,出那么多现场就不怕被传染?他说:“要是当医生都害怕退缩了,那老百姓怎么办?干了这行就得义无反顾、尽职尽责!” 苏成豪是福建省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福建省卫生系统医德标兵。 |
苏稼夫:患者眼中的“神医仙针”63岁的苏稼夫仍坚守在医疗岗位第一线。在他眼中,患者没有身份的高低贵贱,而是一位位需要诊治的病人。患者眼中的他是救死扶伤的恩人,更是温暖贴心的亲人。一个上午诊治五六十个病人是常有的事,自己得了急性阑尾炎浑然不知,直至支撑不住被直接送上手术台。 |
最美医生:苏稼夫,男,1950年12月出生,泉州市中医院针灸科主任,主任医师,全国第四批名老中医、上海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福建中医药大学硕士生导师、教授。 63岁的苏稼夫仍坚守在医疗岗位第一线。在他眼中,患者没有身份的高低贵贱,而是一位位需要诊治的病人。当然,对着老弱、残疾、贫困等弱势群体,热血的他往往会再多一份关怀。 患者眼中的苏稼夫,是救死扶伤的恩人,更是温暖贴心的亲人。一个上午诊治五六十个病人是常有的事,工作到下午一点多才吃上午饭也是常有的事。更甚,自己得了急性阑尾炎浑然不知,忍痛看病直至支撑不住被直接送上手术台。“医生是救死扶伤的一个职业,既然选择这个职业,再苦再累也要对得起这个职业,做一个人民欢迎的好医生。” 苏稼夫医术精湛,手到病除,是全国第四批名老中医。他以一手好针法帮助40余国人士脱离疾病困扰,名声享誉海内外,被海外病人尊称为“神医仙针”。中国工程院院士金鉴明多年的腰痛顽疾在苏稼夫的神针下治愈;日本患者高谷清子因顽固性头痛8年慕名而来,治疗后27年从未复发;时任菲律宾外交部副部长周清琪因左手臂剧痛2年专程找上门,他大胆采用独特的小针刀为其进行松解术,当晚周清琪便能入睡…… 在同事眼中,苏稼夫身先士卒挑大梁,传道授业解惑不吝惜。他是福建省和泉州市针灸学科带头人,致力于学科发展,注重学术传承。在其带动下,泉州市中医院的针灸科由原来的几位医生发展到现在的58人,形成一个完整的人才梯队。泉州市中医院针灸科因此被省卫生厅授以“福建省中医重点专科”,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国家针灸重点专科创建单位”,被国家卫生部确定为“国家针灸重点专科”。此外,苏稼夫多次受国务院侨办公派东南亚等国家讲学、义诊,并多次在台北、澳门、马来西亚举行的国际学术会议上作学术报告,积极推动针灸学科的交流与发展。 苏稼夫是全国第四批名老中医、省“敬业奉献先进个人”,省“先进医院工作者”获得者。 |
潘丽贞:病人心中的“送子观音”年轻时,潘丽贞就立志于不孕症的研究,组建了闽北第一所不孕症研究所。数十年的风风雨雨,经潘丽贞治愈的患者不计其数,挽救了无数濒临破裂的家庭并给他们送去了欢乐。她被人们亲切地称为“送子观音”。 |
最美医生:潘丽贞,女,1961年4月出生,南平市人民医院主任医师、教授、硕导。 潘丽贞曾获得诸多荣誉,她有着许多“官衔”,然而最让人铭记的还是“不孕症专家”。她被人们亲切地称为“送子观音”。 年轻时,潘丽贞就立志于不孕症的研究,组建了闽北第一所不孕症研究所,开始了治疗不孕症艰辛的历程。她一开始走的就是一条多管齐下的路子,遵循西医辨病、中医辨证、中医多途径治疗的思路。2002年率先引入宫、腹腔镜微创技术,透过“钥匙孔”,对不孕症患者进行病因的筛查,突破了不孕症诊治上的瓶颈,配合精心研制的专方专药,妊娠率达到了65%。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专著4部,获得市科技成果奖4项、省科技成果奖2项,创建了我省首家中医不孕症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和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数十年的风风雨雨,经潘丽贞治愈的患者不计其数,治疗例数和妊娠率居全省前列。她挽救了无数濒临破裂的家庭并给他们送去了欢乐。针对众多山区不孕症患者,经济收入低、寻医求诊难等问题,她以政协委员的身份,建言献策,使与不孕症相关的疾病列入医保和农保的报销行列。在她的推动下,南平市启动了“生育关怀-太阳送子工程”项目,通过募集社会资金,捐助医疗费用,使许多贫困不孕症患者从中受益。为了偏远山区的患者都能看上病,潘丽贞经常提前上班、推迟下班。当贫困病人看完病没钱付药费和路费,她常常先自掏腰包垫付。她是目前福建省地市级医院唯一出任省级专业委员会的主任委员,父母及家人均居住在省城,有不少机会可以荣调省城工作,但为了山区的医疗事业,她都一一放弃了。 不论患者贫富贵贱,不论来自城市乡村,潘丽贞都一视同仁,她的人格魅力感染着身边的每个人。“医疗质量好,服务态度好,病人花钱少”是她始终追求的工作目标。她是广大女性生殖健康的守护神,是老百姓心目中最美的医生。 潘丽贞先后荣获福建省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福建省医德标兵等称号。 |
蔡玉美:爱心谱写“白衣天使”之歌从医三十多年来,在蔡玉美手上诞生的婴儿就有一万多人。她心不离病人,身不离产房,以精湛的技术,高尚的医德,人文的服务,迎接一个又一个小“宝宝”的诞生,她用爱心谱写了“白衣天使”的神圣之歌。 |
最美医生:蔡玉美,女,1958年10月出生,宁德市寿宁县医院妇产科主任,副主任医师。 1982年蔡玉梅以优异成绩从闽东卫校妇幼专业毕业,分配到寿宁县妇产科工作,从此与母婴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医三十多年来,在蔡玉美手上诞生的婴儿就有一万多人。她心里时刻装着妇女、儿童的安危,从未有过手术失误,一次次用爱的双手托起初生的“太阳”。她心不离病人,身不离产房,以精湛的技术,高尚的医德,人文的服务,迎接一个又一个小“宝宝”的诞生,她用爱心谱写了“白衣天使”的神圣之歌。 妇产科事关母婴两代人的健康与安全,蔡玉美深知肩上担子的分量,对医术精益求精,时常抽空到全国、省市参加学术会议和医学培训,不断地吸收新知识、新技术,同时,她还注重创新,成功实施了腹膜外剖宫产、盆腔清扫术、扩大子宫切除术、宫颈锥切术等,填补了寿宁县医院这些项目的空白。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她不断总结经验,积极撰写医学论文,并在省级以上重点医学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其中《尤脱欣治疗尖锐湿疣43例》、《182例胎儿宫内窘迫的临床分析》在全省妇产科学术交流会上作重点发言。 作为妇产科主任的蔡玉美总是率先垂范,默默挑起带教和技术把关的重担,科室在她的带领下,医护关系融洽,业务学习和医德医风不断提高,形成了一个具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优秀科室,先后多次被评为省级“巾帼文明岗”。由于人手有限,蔡玉美一个月有一半以上时间吃住在医院里,没有双休日,也没有节假日,遇有紧急情况、疑难问题,随叫随到,体现了一个医务工作者崇高的敬业精神。三十多个春秋岁月,蔡玉美以“救死扶伤、治病救人”为己任,把青春献给了寿宁县妇幼卫生事业,她说:我的成绩只能属于过去,前面还有很长的路,我会把毕生精力都献给妇幼事业。 由于蔡玉美的出色表现,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福建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2012年还当选为党的十八大代表。 |
张芸:眼睛看不见,心里有阳光张芸从教28年,在他不断追逐自己的教育梦想之时,2008年他被多家大医院诊断为“视网膜色素变性伴生眼底黄斑”。这是当今医学界公认的人类眼睛“绝症”,面对三尺讲台,他选择无悔坚守。他坦言:“即便将来视力降为零度了,也要努力用心给学生搭建明亮的知识殿堂。” |
最美教师:张芸,男,1965年3月出生,福州三中金山校区办公室主任,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眼睛看不见,心里有阳光。”张芸老师的先进事迹在榕城广为传颂。 1985年7月,张芸从福建师大中文系毕业,从教28年。在他不断追逐自己的教育梦想之时,命运却开了一个残忍的玩笑:2008年5月,他被多家大医院诊断为“视网膜色素变性伴生眼底黄斑”。这是当今医学界公认的人类眼睛“绝症”,世界范围内尚无治愈先例。如今,他的视力仅剩0.05,已经无法看清任何物体,离视盲仅毫厘之遥。 面对突如其来的眼疾,张芸选择坦然接受;面对三尺讲台,他选择无悔坚守。当这一切变成只能触摸而不能亲眼感知的世界时,他发现心里的阳光就是明媚的希冀。张芸坦言:“即便将来视力降为零度了,我也要努力用心给学生搭建明亮的知识殿堂。” 5年来,张芸付出巨大努力,克服重重困难,创造了“循声问学”、“胸有成案”、“生读师评”等独特教学方法,用常人无法企及的意志备课、批作业、上公开课,默默地在教书育人岗位上点亮着学生光明的前景。为提升授课功底,他通过听新闻、听集体备课、听专家授课、听远程教学视频、听妻子读文献资料等,不断刷新自己的知识储备;为备好每一节课,他买来读评软件,设置黑底白字的特殊电子文档,将字号放大至超大,逐字逐句研究,熟记教材页数行数,教案了然于心;为批改好每一份作业,他牺牲午间和课后全部休息时间,让学生读给自己听,逐一对学生进行面批。这些年,张芸所执教的班级,语文成绩始终名列前茅。每到毕业季,他的学生总是书信不断,无一例外地传达着对张芸老师的不舍与敬意。他说:“当缤纷的世界在我的眼中褪去铅华,我的心却更感受到生命的朴实与人性的美好。我将一如既往,体悟职业幸福,播洒心里的阳光。” 张芸是福建省先进德育工作者、福州市先进教育工作者、“福州好人”获得者。 |
江榕霞:去最需要我的地方支教2010年8月,江榕霞主动请缨,前往宁夏海原县支教。当时她面临“上有老下有小”的境地:女儿1岁10个月,父亲脑瘤手术后偏瘫。到海原后,她本人带头,同时发动周边的人,共资助了当地近200个孩子,她个人出资3万多元,占到个人年收入的一半左右。 |
最美教师:江榕霞 女 1978年10月出生,厦门电子职业中专学校教师。 江榕霞2000年厦门大学毕业,分配到厦门电子职业中专任计算机专业教师。2010年8月,她主动请缨,前往宁夏海原县支教。当时她面临“上有老下有小”的境地:女儿1岁10个月,父亲脑瘤手术后偏瘫。到海原后,她本人带头,同时发动周边的人,共资助了当地近200个孩子,她个人出资3万多元,占到个人年收入的一半左右。 宁夏海原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少有绿色,被称为中国“最不适合生存的地方”之一。江榕霞到当地支教并担任队长,她关心当地贫困生的成长,自费给孩子们发奖学金,清算班里一年来的油印费;周末带着班里农村的孩子“吃肉”改善伙食,增加营养。看到班里一个孩子的妹妹因为贫困辍学在家,她掏空自己的钱包,叫其父亲一定要让女孩重返校园。 当地学生缺少文具,江榕霞根据孩子需要,自费网购60把高考专用尺子,让他们作业画图,为他们高考解除了后顾之忧。 当地学生学习基础差,她牺牲个人休息时间,夜间为高三学生补课。她找到那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坐在他们旁边一同听课,手把手地教他们学习。 在完成半年支教任务回厦门过春节时,她仍牵挂宁夏的学生,她叫爱人在厦门的超市买了文具套装,寄给班里的孩子。2011年4月,她给贫困学生罗玉鹏银行卡里存了5000元。2011年暑假,原任课班里一学生高考没考好,家里也不让他继续读书,知道孩子情况后,江榕霞直接汇过去5千元,支持他复读。2012年暑假,收到原班里一女生短信,告知考上大学,但家里重男轻女观念很重,不愿意供她上学,江榕霞马上联系同学傅志锋一起汇去了6000元。 江榕霞无论担任班主任、校团委副书记,还是校招生办主任,都能做到思想和行动上,与党组织保持高度一致,蹋实做事,完成任务出色。2011年,江榕霞被评为厦门市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同年参加第六届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获最佳指导老师称号;2012年被评为福建省学校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 |
庄巧真:跟孩子在一起才是真的快乐1986年,庄巧真参加工作,27年来,她一直坚守在南靖最偏远农村小学——上洋小学任教。2006年,被查出患上了肠癌,手术后,仅仅休息了三个月,庄巧真以顽强的意志,重新回到了在工作岗位上,书写着生命的奇迹。 |
最美教师:庄巧真,女,1964年4月出生,南靖县奎洋中心小学高级教师。 1986年,庄巧真参加工作,27年来,她一直坚守在南靖最偏远农村小学——上洋小学任教。她工作细致,责任心强,富有爱心,处处做有心人,班级中每个孩子的情况她都记录在册。班里有个叫庄金益的学生,由于父母离异,父亲又经常不在家,缺乏管教,以致沾上抽烟、打架等恶习,庄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常常找他谈心、到他家里家访,并以母亲的角度去帮助他、教育他、感化他。经过不懈地努力,这位学生终于迷途知返,成为一名表现良好的学生。她常说:“我离不开孩子们,跟他们在一起,我才感到实在和快乐。” 2006年春季开学初,庄巧真身体不舒服,天天按着肚子。为了孩子,她强忍着病痛,拖延去医院检查的时间,直到站都站不稳了才去医院检查,结果是得了肠癌。手术后,她做了六次的化疗,头发都变白了,痛苦可想而知。出院后,每次有人去看望她,她常说:“我的生命是有限的,只要活着,每一天都十分宝贵。我的愿望就是能回到学校和孩子们在一起,因为只有和孩子在一起,这宝贵的生命才有意义。”为了能实现这个愿望,她顽强地与病魔抗争。一天,班里的学生一起来看她,有个孩子问她:“老师,您什么时候才能给我们上课?我们好想您!”看着孩子们渴望的眼神, 庄巧真的眼泪夺眶而出。仅仅休息了三个月,觉得身体有了好转,她便想方设法说服了家人,重返她朝思暮想的三尺讲台。刚开始, 80多岁的婆婆悄悄跟在她身后护送她去学校。课堂上,庄巧真常常要扶着讲台,并时不时停下来休息。可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差生、深入家访,她却一个也不落。跟孩子在一起的快乐,让庄巧真有了生的希望。整整7年,庄巧真以顽强的意志,坚守在工作岗位上,书写着生命的奇迹。 庄巧真是“全国十佳最美乡村教师”、“2012年度感动福建十大人物”、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
林丽花:“生命不息,战斗不止!”林丽花扎根边远海岛从事教育事业二十年。从1994年起,二十年如一日,她忍住多种病痛缠身,呕心沥血,默默地坚守在海岛,用坚韧与执著,诠释着人民教师“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神圣使命。十多年来,林丽花都在与病魔抗争着,并带病坚持上课。 |
林丽花,女,1974年6月出生,莆田市秀屿区南日中心小学高级教师。 林丽花扎根边远海岛从事教育事业二十年。从1994年起,二十年如一日,她忍住多种病痛缠身,呕心沥血,默默地坚守在海岛,用坚韧与执著,诠释着人民教师“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神圣使命。 面对海岛缺水少电、交通不便、校舍破旧不堪、设施简陋等困难,林丽花毫不退怯,勤奋钻研、艰辛付出,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海岛的孩子们。她除了勤奋教书外,还自学完成大专、本科学历,评上小学高级教师职称。她参加2个市级课题研究工作,承担两轮新课改实验任务,12次承担市、区、校新教材示范课、观摩课等公开教学活动,有5篇教育教学论文在省、市级交流获奖并汇编。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正当林丽花孜孜不倦耕耘教坛时,她的身体却受到了多种病魔的袭击。由于长时间、超负荷的工作,2002年,她患上胃肠炎,每次都要从夜里挣扎到凌晨,靠打针服药,才能勉强睡去。尽管如此,她仍坚守海岛,默默教书。2007年3月的一天,林丽花正在上课时,突然倒下吐血。这一幕让在场学生都惊呆了。检查后才知道,她患上萎缩性胃炎。屋漏偏遭连夜雨,无情的病魔又接二连三地降临到她的身上。2008年12月,她患上糖尿病;2012年9月,她患上严重胃肠炎。每次病情发作时都疼痛难忍,医生建议必须住院治疗,否则就会有生命危险。然而,为了不耽误工作,加上海岛交通不便,林丽花总是一拖再拖,并导致病情加重。十多年来,林丽花都在与病魔抗争着,并带病坚持上课。期间,她从未向学校请过一次假,也从没落过一节课。她平时省吃俭用,先后为16位家庭困难的学生支付学费、生活费,买课外书等;给20位孤儿送去衣服、学习用品、营养品以及慰问金等。林丽花心里装的全是学生,唯独没有她自己。她说:“教师是我一生的荣耀,我要把毕生的精力献给海岛的教育事业。” 林丽花曾荣获“福建省优秀班主任”、“福建省优秀教师”、“莆田市专业技术后备人才”等荣誉称号。 |
廖甫钦:一名以校为家的老师廖甫钦从事教育事业32年来,以校为家,恪尽职守,无私奉献。在他的眼里,教师这个行业,不仅是一个职业,更是一种事业。初上讲台时,他就暗下决心,一定要把老师当好。他毅然放弃厦门环境舒适、待遇优厚的工作条件,选择回顺昌工作。 |
最美教师:廖甫钦,男,1962年9月出生,顺昌第一中学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 廖甫钦从事教育事业32年来,以校为家,恪尽职守,无私奉献,每天在学校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在他的眼里,教师这个行业,不仅是一个职业,更是一种事业。初上讲台时,他就暗下决心,一定要把老师当好。他曾经为了这个“决心”,到大城市求职任教;他也曾经为了这个“决心”,毅然放弃厦门环境舒适、待遇优厚的工作条件,选择回顺昌工作。 廖甫钦工作作风务实,讲求突破,追求质量。自2007年任副校长以来,他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组织制定《教学质量增值评价体系》,广泛调动了教职工的积极性,为学校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作出卓越的贡献。现在,顺昌一中已是福建省一级达标高中、福建省文明学校,近几年高考成绩优异。 廖甫钦工作勤奋,注重学习,教学教研能力精湛。自任教以来,无论是任班主任、年段长,还是副校长,从未脱离过教学一线,承担着与普通教师一样的教学工作量。他视质量如生命、视学生若亲子,尤其关注学生的成长,以情感人,以爱育人。教学上,他坚持要让学生“听得懂、记得住、做得来、会反思”的理念,听过他课的老师和学生总是赞不绝口。32年的风风雨雨,他已记不清有多少次早出晚归,多少次披星戴月的备课、批改作业,多少次与学生推心置腹的交谈。“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历年高考中,他教学成绩突出,7次获市高中教学质量奖,所教的学生有大批录取国内各大名校,其中有曾获省理科状元的徐晴和曾获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第一名的廖儒凯。廖甫钦撰写的《格式塔视野下高考电化学知识复习策略》、《浅谈新课程高考元素化合物知识复习方法》等多篇论文在CN刊物上发表和全国学术年会上获奖。他还经常在省、市做教学专题讲座,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作用。 廖甫钦是南平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曾获“福建省优秀教师”等称号。 |
陈育红:“西伯利亚”的坚守者陈育红固守在上杭的“西伯利亚”——珊瑚乡坚持小学教育整整34年!34年来,他当校长时为了改善办学条件他四处奔波,并创造出全县同类学校一流的成绩。病退后,在全靠服药止痛的情况下仍坚持教学,从不落下一节课。 |
最美教师:陈育红,男,1957年9月出生,龙岩市上杭县珊瑚中心小学高级教师。 陈育红固守在上杭的“西伯利亚”——珊瑚乡坚持小学教育整整34年!34年来,他当校长时为了改善办学条件他四处奔波,仍坚持毕业班语文教学,并创造出全县同类学校一流的成绩。病退后,因治疗肺结核留下的后遗症,在全靠服药止痛的情况下仍坚持教学,从不落下一节课。孩子小腿骨折,他没有请假;妻子腰椎间盘突出开刀住院,他只在周末赶赴医院服侍……这些年来,其所教学科,各项教学指标均居全县农村小学前列,学生在县、市、省作文、书法等竞赛中也屡屡获奖。 陈育红长期致力教育科研,已有一百余篇教学论文在市以上交流获奖或CN级教育刊物上发表。在《福建教育》中推介的“索引导学法”,至今仍是促成学生自主学习,实现“单元过关”的有效教学模式。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小学教学研究》首篇刊出的《注重积累提高实效》,与后来的《语文课程标准》所述不谋而合。20几年来,他培养出数十名市、县、校教学教研强手。 对学生情同父子,关爱有加。1998年春,为了抢救失足落入池塘的留守儿童陈冬明,陈育红被玻璃刺透脚底,至今还留下残伤。1999年冬,为了救火海中的孩子,他的额头被椽柱扎伤,但事后还把5个无家可归的孩子领回家安顿;2006年6月,为抢救因土墙塌陷而被压的学生,他的右腿被砸伤。他还帮助患小儿麻痹症的留守儿童胡发伟修完小学学业。 陈育红一直坚持筹资助学,先后为数十名贫困学生垫上学习费用。2009年,他主动向乡党委、政府请缨筹措资金成立“乡教育基金会”,4年来,筹集善款36万元,先后有172名学子得到奖励或资助。2012年10月,他将获得的省“第三届杰出人民教师”奖励——“奔驰”轿车回购款26万元除一部分转奖给同事外,大部分款项用于设立“家乡‘希望之星’”专项奖。 陈育红是全国“希望工程”园丁奖获得者,也是福建省特级教师,2012年获得福建省第三届“杰出人民教师”荣誉称号。 |
黄磊磊:困难之中方显英雄本色黄磊磊扎根消防部队最基层已经12年,做为一名中队长助理,他始终发挥着模范带头作用,灭火救援中英勇无畏,不怕牺牲。入伍以来,他与战友们共参加各类灭火和抢险救援1305起,疏散和营救被困人员2752人。 |
最美消防员:黄磊磊,男,1985年5月出生,福州市连江县消防大队凤城中队士官,上士警衔。 黄磊磊2001年12月入伍当兵,扎根消防部队最基层已经12年。做为一名中队长助理,他始终发挥着模范带头作用,灭火救援中英勇无畏,不怕牺牲。入伍以来,他与战友们共参加各类灭火和抢险救援1305起,疏散和营救被困人员2752人。 2006年7月,连江高速洋门岭隧道灭火救援中,黄磊磊腿部受伤仍坚持与火魔做斗争,直到将所有被困人员都疏散到安全地带才发现自己身上已负伤;2007年8月20日,连江凤贵村山体滑坡抢险救援中,他与战友们一起连续奋战近12个小时,先后找到被埋压的六名群众;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特大地震,他主动请缨参加赴川救援行动,并在行动中表现突出,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2012年8月“苏拉”台风抢险救援中,他在湍急的洪水中连续奋战5个小时,与战友们成功疏散近千名群众,营救群众23人。一次次灾难现场都闪耀着他的身影,他的风采在驻地百姓心中已经成为消防部队的代表人物。 通过长期刻苦的训练,练就了黄磊磊一身过硬的业务本领和体能素质。在历年支队、大队开展的执勤岗位大练兵活动考核中都取得优异的成绩。2010年,黄磊磊参加全省铁军对抗赛,获得专项一个第一名、一个第三名、团体总分第二名的优异成绩。2010年9月他参加全国南方片区铁军比武竞赛,获得了专项一个第五名、一个第七名、团体总分第四名的优异成绩,并荣立个人二等功一次。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黄磊磊不论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都能严格要求自己。他常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军人决不能因为贪图个人的一己私利,而做出违背人民利益的事来,痛快一时是要负罪一世的。”他积极参加社会救助,为当地群众取钥匙100多次、处置马蜂窝200多起;长期资助贫困学生,定期看望孤寡老人,帮助打扫卫生,热心捐钱捐物。 黄磊磊是全国优秀士官、省公安厅“学雷锋”先进个人,是全省消防部队第四届“郑忠华式消防卫士”获得者。
|
郑英国:流血流汗不流泪的消防铁人1995年,郑英国应征入伍,他刻苦训练,不断提高业务素质,迅速成长为中队业务尖子,先后在全国全省各类消防业务比武中,夺得3000米第二名、二节拉梯第三名、烟热室作业第二名和特勤对抗赛优胜奖的好成绩。 |
最美消防员:郑英国,男,1977年6月出生,厦门消防支队特勤大队三中队中队长。 郑英国从警18年来,始终保持对党对人民和对消防事业的无限忠诚,躬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始终奋战在消防工作和部队建设一线,做出了突出的成绩。 1995年,郑英国应征入伍,他刻苦训练,不断提高业务素质,迅速成长为中队业务尖子,先后在全国全省各类消防业务比武中,夺得3000米第二名、二节拉梯第三名、烟热室作业第二名和特勤对抗赛优胜奖的好成绩。2001年,他克服由于长期超负荷训练导致的左腿膝盖关节骨头刺穿的剧烈伤痛,凭着超乎常人的坚强意志坚持训练,最终在当年的全国特勤展评训练赛上荣获一等奖,被公安部消防局评为当年“十佳训练标兵”,官兵称其为“掉皮掉肉不掉队、流血流汗不流泪”的消防“铁人”。 郑英国经历了厦门1999年第14号台风、2003年华顶山轮船火灾、高林厂房倒塌、2010年官任路火灾等1000多起灭火救援战斗,他总是在关键时刻冲在最前面。1998年1月28日,一名刑满释放人员持枪行凶后,挟持3名人质躲在屋内,紧闭铁门负隅顽抗。郑英国临危受命,承担破拆铁门任务,面对歹徒黑洞洞的枪口,他毫不畏惧,疾速冲向铁门,举起切割机对铁门进行破拆。歹徒的子弹贴着他的耳根飞过,他飞脚猛踹铁门,武警迅疾冲入屋内,击毙持枪顽抗的歹徒,安全解救出3名人质。2010年1月29日凌晨,槟榔路口长康护理院突发火灾,得知有8名行动不便老人被困火海后,郑英国带领战士冲进火场,成功解救8名老人,他自己身体多处却被大火灼伤。无数次勇闯火海,无数次身历险境,在郑英国的身上留下累累伤痕。每到阴雨天,他的腰部、膝关节的陈年旧伤都会隐隐作痛。但是,他说“救出生命的那一瞬间,我很快乐”。 郑英国先后两次荣膺全国公安消防部队“执勤岗位练兵十佳训练标兵”,被福建省委、省政府评为“福建省特级优秀人民警察”、“抗震救灾先进个人”,被共青团福建省委授予“十大杰出青年卫士”,被厦门市委、市政府授予“厦门经济特区建设30周年杰出建设者”荣誉称号,荣立二等功3次、三等功15次。 |
白晓闯:群众的需要,就是我的选择白晓闯入伍13年,先后参加各类火灾扑救和抢险救援3650余次,为国家和人民群众挽回经济损失上亿元,从火场、高空、高速公路各种灾害现场抢救疏散受困群众230多人。在2008年“6.12”凤竹火灾中晓闯的双手被导热油严重灼伤,却挽救了上万人的生命安全。 |
最美消防员:白晓闯,男,1982年6月出生,泉州消防支队晋江大队青阳中队执勤中队长助理,四级警士长。 白晓闯,2000年12月应征入伍,200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入伍13年,他先后参加各类火灾扑救和抢险救援3650余次,为国家和人民群众挽回经济损失上亿元,从火场、高空、高速公路各种灾害现场抢救疏散受困群众230多人。而在2008年“6.12”凤竹火灾中白晓闯更是彰显英雄本色,他的双手被四处飞溅的导热油严重灼伤,却挽救了上万人的生命安全。他用自已的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名共产党员对党对人民对消防事业的赤胆忠心,为保护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树立起了新时期消防战士的崇高形象。 “人生价值不在于一个人取得了多少,而在于他给社会奉献了多少,群众的需要,就是我的选择。”这是白晓闯始终信守的一句格言,也正是这句格言,陪着他走过了军旅生涯,他用自己火热的青春和满腔的热血诠释着这句格言的深刻内涵,用奋斗品味警营人生。白晓闯常常和中队全体官兵顶严寒、冒酷暑,把危险留给自己,把平安交给人民,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在血与火中书写着119的辉煌,用坚毅与忠诚,时刻履行着“有险必救,有难必帮”的承诺。 由于成绩突出,2007年5月白晓闯被任命为代理排长,2011年2月被任命为执勤中队长助理。他作为一名优秀的士官,其政治思想水平、业务能力、管理能力等各方面得到各级领导的认可,深受同志们的拥护和百姓的爱戴。他就象一颗永不松动的螺丝钉,为消防部队的建设和发展,默默地奉献着自己,在部队中先后参加过多次大型演习、全省的多种形式消防队伍现场会、全国的“三基”建设试点工作。 白晓闯是福建省“第四届郑忠华式消防卫士”、福建省“双拥模范先进个人”获得者。 |
熊铮:“消防卫士为人民”作为消防部队基层一线指挥员,入伍8年来,熊铮参与各种抢险救援任务400多次,解救受困群众200多人。用一次一次生死无畏的英雄壮举,谱写了一曲曲“大爱无疆”的时代强音。他先后荣获“省优秀少先队志愿辅导员”、“公安机关爱民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
最美消防员:熊铮,男,1987年7月出生,莆田市荔城区消防大队西天尾消防中队副中队长。 作为消防部队基层一线指挥员,入伍8年来,熊铮先后参与各种抢险救援任务400多次,解救受困群众200多人。用一次又一次生死无畏的英雄壮举,谱写了一曲曲“大爱无疆”的时代强音。 2011年9月1日,由于受台风“南玛都”的影响,莆田市内风雨交加,多处发生严重内涝,熊铮奉命带领战友参加抗洪抢险。在城厢区南门,100多名群众被洪水围困在危房内。灾情就是命令,消防官兵立即用木板和绳索捆扎成简易救援工具,冲入齐胸的“汪洋”,冒着随时可能被洪流吞没的危险摸索前进。到达目的地后,他们顾不上喘一口气,马上背起一个个惊慌失措的老幼妇孺,将他们送至安全地带。整个救援活动持续10多个小时,往返泅渡一百多趟。 2012年3月20日凌晨,莆田市荔城区镇海街道新溪村岳公桥旁一栋多层民房发生大火,不一会儿,整座楼被烟雾笼罩,房屋铁门都烧成通红。冒着灼热难耐和墨汁一般的浓烟,熊铮一马当先冲入火海,带领搜救组以分秒必争的速度摸着楼梯、墙壁和安全绳,逐层逐间搜索受困群众。在四层,搜救组发现一名妇女被烟熏晕,生命危在旦夕。熊铮顾不上紧急搜索带来的急促喘息,顾不上浓烟随时造成自身中毒昏倒的死神威胁,义无反顾脱下维系自身安危的空气呼吸器面罩,戴在受困者脸上,在战友的帮助下,他将这名妇女送上救护车后又投入战斗。在此次救援中,熊铮带领搜救组先后6次往返火场内部进行搜救,共救出5名受困群众。八年的军戎岁月,熊铮身体力行地诠释了“消防卫士为人民”的铮铮誓言,把满腔的报国热情和无悔的青春都奉献给了消防事业。 熊铮曾荣立三等功,先后荣获“福建省优秀少先队志愿辅导员”、“全省公安机关爱民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
何伟:舍小家顾大家的“钢铁汉子”入伍14年来,何伟一心扑在工作上,舍小家顾大家,参加各类灭火救援近千起,尤其是在“3.7”甲醛槽车爆炸和“6.18”抗洪抢险等重大灾害事故中,他英勇顽强、排除险情,谱写了一曲曲赴汤蹈火、竭诚奉献的消防卫士之歌。 |
最美消防员:何伟,男,1982年6月出生,福建省消防总队南平支队建瓯大队水西路中队中队长助理,四级警士长警衔。 入伍14年来,何伟一心扑在工作上,舍小家顾大家,先后5次参与支队新训工作,10余次参与各类比武集训,参加各类灭火救援近千起,抢救出遇险群众数百人,尤其是在2005年“6.15”建筑坍塌、2006年“1.9”液化石油气罐车、“3.7”甲醛槽车爆炸和2010年“6.18”抗洪抢险等重大灾害事故中,他英勇顽强、机智灵活、不顾个人危险,勇救群众,排除险情,谱写了一曲曲赴汤蹈火、竭诚奉献的消防卫士之歌。 何伟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无偿为驻地人民开展消防安全教育、灾害逃生自救、突发事故处置等培训课程达200多次。他积极参与中队的管理训练,作好表率,在他的带领下,2012年中队成功通过了总队二星铁军中队考核验收,2013年2月中队被支队评为“先进中队”。何伟是战友心中真正的“钢铁汉子”,他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而他对于自己的家庭,却有太多的愧疚。入伍以来,他先后有三位亲人离世,而他却由于比武、集训或其他特殊原因放弃回家与亲人见最后一面。2012年,中队进行二星铁军中队创建工作,工作任务十分繁重,作为执勤中队长助理的何伟,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推迟了探亲,没能及时赶回家陪护待产的妻子,直至将手头的事安排好了,他才匆匆回家,而此时他的儿子已经出生近一周。 何伟先后荣立三等功3次,三次被支队评为“优秀士兵”,一次被福建省消防总队评为“郑忠华式消防卫士”,一次被公安部消防局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多次受到各级表彰嘉奖。 |
罗佳圭:装备维修保障的“多面手”入伍13年来,罗佳圭始终牢记军人使命,刻苦学习消防器材装备技术,潜心钻研装备维修技能,凭着对装备技术岗位的无限热爱和执着,练就了一身过硬本领,将自己摔打成为一名装备维修保障的“多面手”。 |
最美消防员:罗佳圭,男,1982年2月出生,龙岩支队特勤中队高级装备技师、高级采购师、高级汽车修理工、消防装备质检员。 入伍13年来,罗佳圭始终牢记军人使命,刻苦学习消防器材装备技术,潜心钻研装备维修技能,凭着对装备技术岗位的无限热爱和执着,练就了一身过硬本领,将自己摔打成为一名装备维修保障的“多面手”。 罗佳圭先后自学了电工、焊工、钳工、汽车概论、机械化运用等相关专业知识,通过不懈努力,逐渐成为了一名技术精湛、技艺超群装备技师。他对全市消防部队配备的12大类160多种器材装备的性能参数能做到烂熟于心,并熟练掌握使用和维修技巧,能做到操作自如、自行维保,被誉为消防装备“技术达人”。2012年入选福建省消防装备政府采购项目评审专家组成员。在十多年的勤学苦练和工作实践中,他为全市消防部队排除车辆器材装备故障就多达近千次,经他提出并被采纳的合理化建议就有40余条,他先后改良了简易器材10多种,创新器材培训课题6项,先后参加过国家、省、市级消防器材装备培训8次,并编写了30余万字的《器材装备讲解》一书,在全市消防部队推广。 罗佳圭还经常利用休息和节假日时间为驻地群众排忧解难。近年来,他为辖区企业单位维修消防车辆和机动消防泵20余次,且不收取群众的任何报酬。他总是说:“我是一名消防战士,讲的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些只不过是罗佳圭平凡工作中的一个缩影。他坚持扎根基层,立足本职,很多次拒绝了消防厂家的高薪聘请。他说,“是部队培养了我,只要部队需要,我会一直干下去。” 入伍十多年来,罗佳圭先后被团中央、公安部消防局评为“少年儿童消防教育先进个人”,3次荣立个人三等功,被总队评为“郑忠华式的消防卫士”、“抗洪抢险先进个人”、“十佳装备技师”、“十佳士官”。 |
贺曦:坚守山区的“中国消防卫士”2007年,贺曦分配到屏南县消防中队,七年如一日驻扎在基层一线,坚守山区,默默奉献,在平凡的岗位上挥洒着青春与热血。只要人民群众有任何需要救助或服务的地方,无论天晴风雨他总是出现在人民最需要他的地方。 |
最美消防员:贺曦男,1983年9月出生,宁德市消防支队特勤中队政治指导员。 贺曦2007年分配到屏南县消防中队,七年如一日驻扎在基层一线,坚守山区,默默奉献,在平凡的岗位上挥洒着青春与热血。只要辖区有任何灾情发生,无论寒冬腊月还是三伏天,总能在灭火救援一线看到贺曦的身影;只要人民群众有任何需要救助或服务的地方,无论天晴风雨、农村集镇,他总是出现在人民最需要他的地方,消防宣传、实地演练、走访群众、送水捅马蜂窝……无一例外。七年来,他先后参加并指挥灭火及抢险救援战斗300多次,解救遇险群众73人,疏散被困人员736人,抢救财产价值2500余万元,被广大官兵和人民群众广为称颂。 2008年5月,四川汶川地震灾害发生时,正在四川老家探亲的贺曦主动请缨,第一时间奔赴受灾极其严重的都江堰市、青川县和绵阳安县,在缺衣少食、随时面临生死考验的灾区救援一线苦苦奋战了9天10夜,他冒着随时可能发生地震的危险,克服自身生理极限,穿梭在断壁残垣之中。清理危房,挖掘重要财物,搬运救灾物资等,他始终奔走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仅在绵阳安县塔水镇的两天时间里,他就与战友们一道搬运救灾物资120余吨,抢救各类财产共计700余万元。 在贺曦任职期间,中队有7人次先后获得支队专项或年度个人三等功,多名驾驶员获得支队、总队红旗车驾驶员,1名战士考学成长成为了一名消防警官,该中队二班还荣获支队集体三等功。这些都是贺曦带领官兵脚踏实地、刻苦拼搏而获得的,是一个集体富有朝气、锐意进取的真实写照。因为他的卓越表现,今年7月份,作为中队干部的优秀代表,贺曦进入宁德市消防支队装备最高、战斗力最强的中队——特勤中队,被任命为政治指导员。 七年来,贺曦先后荣获“公安现役部队优秀共产党员”、“中国消防卫士”、公安消防部队抗震救灾先进个人”等一系列荣誉,并荣立个人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一次。 |
鲍光耀:功夫不负有心人只有中专学历的鲍光耀攻克语言难关,通过自身不懈的努力,让公司的进口设备全部实现自行检修,为公司节约成本1200多万元。鲍光耀是全国“五一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福建省“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 |
最美农民工:鲍光耀,男,1977年9月出生,福建华映光电股份有限公司工务保养课机械组技术员。 鲍光耀于2001年到位于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福建华映光电股份有限公司工务保养课机械组当技术员。华映光电是一家主要生产电视显像管、液晶面板的高科技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用到的许多设备都是进口的,公司无法自行检修,出现故障需要请外籍厂商来维修,不仅维修费用极高,而且维修时间长,既大大增加公司成本,又严重影响公司生产进度。 为了改变这一“被动”局面,只有中专学历的鲍光耀暗下决心,要学会这些国外设备的保养、维修。鲍光耀首先面临的难题是语言关,大多数设备的资料是英文、日文,而且许多是生僻的专业术语。由于设备涉及高科技,外籍厂商只是提供最简单的操作说明书,没有详细资料。鲍光耀就去网上查找相关资料,向其他同事请教,再到现场去琢磨,对照资料一步一步弄懂设备的工作原理。 2005年3月,一台日产液压系统冲压机突然“罢工”。公司向日本厂家请求尽快派员前来修理,可对方答复说维修人员正在美国,至少需要半个月才能到中国。正当公司领导干着急的时候,早有准备的鲍光耀提出“不妨让我来试试”。结果,他用了不到一个星期,居然把冲压机给修好了。从此,公司的16台液压系统冲压机全部由鲍光耀带领工友自行维修,再也没有请过日本维修人员。 在搞定了冲压机之后,鲍光耀又把精力投向英国产的离心机。同样是抱着英文字典啃说明书,同样是围着进口机器琢磨。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年后,鲍光耀终于成功学会A、C处调合离心机的维修方法,结束了此前离心机故障只能由英国或台湾地区专业厂商维修的历史。仅此一项,每年可节约成本211万元。 此外,鲍光耀还向公司提出多项合理化建议,包括改善解决抽气管因厂家设计缺陷造成的损耗大的问题,每年为公司节约成本60多万元;改善解决了B处抽气下管TR因设计不良造成易摔管等瓶颈问题;建议并合理重新规划现场作业区域,为公司节省成本30多万元,降低了设备故障概率,改造后至今保持设备零故障。几年来,累计为公司节约成本1200多万元。 鲍光耀是全国“五一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福建省“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 |
吕战锋:厦门最美的公交司机十几年前,吕战锋来到厦门,用自己辛勤的劳动为这座美丽的花园城市谱写了一段段美丽的乐章。今年5月16日,暴雨侵袭造成吕师傅驾驶的88路车在蔡塘古地石社站附近因车子进水熄火而无法前行。吕战锋挽起裤管,背起一个个乘客穿过积水的马路。 |
最美农民工:吕战锋,男,1973年11月出生,厦门公交集团湖里公交公司88路驾驶员。 十几年前,吕战锋来到了厦门,作为广大进城务工大军中的一员,他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和乐于奉献的精神打造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也为厦门这座美丽的海上花园城市谱写了一段段美丽的感人乐章。 今年5月16日上午9点多,连夜的暴雨侵袭造成了厦门许多道路严重积水,吕战锋驾驶的88路车在蔡塘古地石社站附近因车子进水熄火而无法前行。吕战锋挽起裤管,背起一个个乘客小心翼翼地穿行在严重积水的马路上。吕战锋背乘客过“河道”的义举感动了许多网友,被网友称为“厦门最美司机”。而他的这一事迹也被刊登在5月17日的《海峡都市报》、《厦门日报》、《海峡导报》上,并先后被多个国内著名门户网站转载。 正是那个雨天,正是那个看似平凡的举动,让我们认识了这么一位一直在默默践行着善举的英雄。2006年,吕战锋是厦门高考爱心车的第一批发起人,时至今日,高考爱心车队已经连续组织了8年,而吕战锋也坚持连续参加了8年。吕战锋是一个见义勇为的人,他纵身入海,第一时间挽救了一名跳海轻生的女乘客。吕战锋还是一个智擒盗贼的人,他在夜班车后,悄悄尾随可疑乘客,配合警方智擒偷变压器铜芯的窃贼。 由于工作突出,吕战锋2008年被厦门市公安局水路交通分局评为2007年“优秀治安信息员”,被原公司评为“先进驾驶员”荣誉称号;2013年获得由厦门广电中心颁发的为感谢吕战锋八年来参与“高考爱心车”活动颁发的纪念证书。 |
林世波:身残志坚的“波哥”左腿高位截肢的他,1998年从华安乡下来到漳州打工,自“义工”二字烙入脑海以来,“奉献、友爱、进步、互助”的志愿精神沉淀了他那颗躁动的心。五年来,他参加过200多场的义工活动,他就是我们身边的农民工兄弟,被群众亲切称之为“波哥”的芗城志愿者林世波。 |
最美农民工:林世波,男,1979年3月出生,漳州市金峰工业区雅歌乐器(漳州)有限公司职工。 左腿高位截肢,装有假肢的他,1998年从华安乡下来到漳州打工,自“义工”二字烙入脑海以来,“奉献、友爱、进步、互助”的志愿精神沉淀了他那颗年轻躁动的心。5年来,他参加过200多场的义工活动,结对帮助空巢老人和失学儿童,积极宣传环保理念。他就是我们身边的农民工兄弟,被群众亲切称之为“波哥”的芗城志愿者林世波。 林世波与工人新村一对丧子老夫妇结成“爱心对子”,4年来,坚持每周上门看望老人,给老人洗衣、做饭,陪老人聊天,排解心中寂寞。为了帮助更多的老人,他还主动请缨到福利院帮忙,看到老人长长的银发,他便自学理发,给他们打理头发,知道老人弯腰不便,便为老人修剪指甲,了解到老人眼睛不好看不了电视,他便用积攒的工资买来收音机为老人放芗剧。“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句话在他的爱心举动中得到彰显。 每逢节假日,林世波总是约上义工协会的志愿者,手拿清扫工具,身背箩筐,到林前岩、九龙江畔等风景区捡垃圾,向沿途遇见的游客宣传保环知识。为了带动身边的人绿化山地,腿脚不便的他每年坚持上山植树,迄今为止,他已经带领大家种下了近千棵树苗。为使环保理念更通俗易懂,他把低碳生活、绿色环保的小知识、小窍门编成曲、写成诗,在环保公益演出上表演、朗诵,身体力行地唤醒人们的环保意识。 林世波用募集或义卖得来的资金帮助那些面临失学的孩子,先后与漳州三中和浦南中学等7名品学兼优的贫困生结成帮扶对子,资助他们上学,并带头向他们赠送图书和衣服,时常为他们补习功课。3年多来,他们用以帮扶的资金达2万元,让他们圆了读书梦。每个月,林世波都要拿出120元,资助浦南一个贫困中学生,拿50元给慈济基金会,另外,他还以妈妈的名义每个月捐50元给慈济基金会。 百炼成钢,沉淀了年轻的躁动;心中有爱,散发出无限的温暖。在林世波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加入了志愿者的行列,一股股幸福的暖流正在这里汇聚,正在成为社会公益事业中一股新生的力量。 林世波是福建好人、福建省第二届优秀助残志愿者、漳州“最美农民工”获得者。 |
李娟:从打工妹到女老板李娟来自闽北山区,17岁来到泉州,成为一名餐饮服务员。她凭借着农村孩子的纯朴踏实、勤劳好学的精神,仅用七年时间就从最基层的服务员做到餐饮部经理;成为行业佼佼者之后,她又踏入完全陌生的教育行业,成为自主创业的“女老板”。 |
最美农民工:李娟,女,1986年4月出生,泉州市峻德教育咨询有限公司行政财务,高级技工。 李娟来自闽北山区,17岁来到泉州,成为一名餐饮服务员。她凭借着农村孩子的纯朴踏实、勤劳好学的精神,仅用七年时间就从最基层的服务员做到餐饮部经理;成为行业佼佼者之后,她又踏入完全陌生的教育行业,成为自主创业的“女老板”。李娟的奋斗史,是一个优秀农民工的励志故事。 勤于钻研,她是岗位上的“技能标兵”。世人眼中简单的“端盘子”,在星级酒店里其实是一项严谨得近乎苛刻的技术活。李娟从最基本的餐饮技能学起,别人休息时,她在背菜单;别人睡觉时,她在研究餐具;翻开员工的笔记本,她是记录最多的;上班时间没学会的东西,她下班带到宿舍练。酒店要求员工学20种盘花和杯花的折法,她自学掌握了50多种。布置好一张餐桌需经铺台布、摆餐具、折杯花等多道工序,行业标准是15分钟内完成,而李娟只需要11分钟,且142个餐具位置精准,10朵杯花造型各异。2007年中秋,她作为鲤城区代表参加“泉州市迎农运首届客房餐饮服务技能大赛”,夺得餐饮服务技能和业务知识第一名。之后她还被授予“福建省技术能手”、泉州市“五一劳动奖章”等十多项荣誉。 勇于进取,她从“打工妹”变成“女老板”。“我把服务员做好了,就想着哪一天升到领班、主管,然后再有下一步。这是我的上进心,也是我给自己的压力。”2007年,李娟成为泉州第一批列席政协会议的外来务工人员代表,同时也是13个代表里年纪最小的一个。在和政协委员们的交流中,她确定了更高的职业梦想——开办一家技能教育培训学校。2012年她离开酒店,再一次拿出自己拼搏的劲头,创办了培训教育机构。她希望通过在职教育平台,让更多曾经和她一样的外来工提高自身素质,实现理想和自身价值。 李娟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农民工”获得者。 |
杨云招:“真诚加勤奋就等于成功”辛勤的劳动是杨云招走向成功之路的一个秘诀。她说自己采取的是一种“双赢”策略,即借助人与人的互动,让客户和自己同时达到目的,做到双方受益,共同盈利。多年来,她正是凭着对邮政事业的忠诚和执着,苦心经营,建立了一个不断扩张的邮政客户群。 |
最美农民工:杨云招,女,1973年9月出生,福建省邮政速递物流有限公司将乐县营业部经理。 辛勤的劳动是杨云招走向成功之路的一个秘诀。说起营销策略,她说自己采取的是一种“双赢”策略,即借助人与人的互动,让客户和自己同时达到目的,做到双方受益,共同盈利。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开辟新的业务市场,杨云招带领全体员工积极打造“礼仪有特色,速递来配送”这一新卖点,使速递礼仪业务成为速递业务收入的新增长点。春节期间,针对花卉礼仪业务,她经常往返沙县花卉培育基地,购进不同品种的花。为了确保花卉质量,每次回来后还得加班加点,到郊外挖土培植,赶第二天上午配送,经常是忙到深夜,疲惫不堪、脏兮兮地回家。辛勤的工作换来可喜的成绩,仅春节礼仪业务就为公司创收2.5万元。 面对私营速递公司的竞争,杨云招深知速递的出路在于改革服务方式。为此,她主张速递要变“坐商”为“行商”,贴近市场,贴近客户。为打造一只优秀的揽投和营销队伍,杨云招对现有人员进行了调整,配备了专职营销员2名,把原有的揽投分离改成揽投合一,充实了2名揽投员,公司由原来的6人增加到10人,使营销和揽投力量大大增强。延长揽收邮件时间,并向社会公开承诺20分钟路程以内上门揽收。同时对现有业务区域进行科学梳理,组织开展了“多说一句话,抢递一张名片”活动,要求每个揽投员不做沉默投递,不做无效投递,把每次投递都做成一次实实在在的营销,让投递成为揽收的基础。 杨云招说,真诚加勤奋就等于成功,在营销的过程中被客户拒绝,哪怕是多次被客户拒绝,也都是非常正常的,但不能因为遭受冷遇而丧失信心,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总会成功的。只有从我们的真诚去感动客户,才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多年来,她正是凭着对邮政事业的忠诚和执着,苦心经营,编织出一张硕大厚实的业务网,建立了一个不断扩张的邮政客户群。 杨云招是“全省邮政速递‘优+’服务标兵”、“福建省优秀进城务工人员”、“全国优秀农民工”获得者。 |
郑正党:农村走出的时尚设计师郑正党,宁德福鼎市鳕鱼服饰有限公司车间主任。05年,怀着对家乡经济发展的关心、郑正党放弃浙江优渥的工作,回到家乡促成浙江企业鳕鱼服饰有限公司落户家乡福鼎,不仅吸收了当地农民工1000多人就业,同时也带动了一批产业配套型项目跟进投资办厂。 |
最美农民工:郑正党,男,1970年5月出生,宁德福鼎市鳕鱼服饰有限公司车间主任。 2001年郑正党离开家乡,只身前往浙江省温州市,在温州鳕鱼服饰有限公司打工,从事服装加工裁剪和生产设计研发工作。由于他为人诚实,刻苦钻研,仅仅三个月他的技术就赶上了已工作两年的熟练工,深得公司的赏识,从一名打工仔逐渐成长为企业的技术骨干。2005年,怀着对家乡经济发展的关心、本着帮助家乡解决劳动力就地就业问题的初衷,郑正党多方走动,积极促成浙江企业鳕鱼服饰有限公司落户家乡福鼎,不仅吸收了当地农民工1000多人就业,同时也带动了一批产业配套型项目跟进投资办厂,促进了家乡经济发展。七年多时间,福鼎市鳕鱼服饰有限公司发展成为闽东地区最大的服装生产企业,2012年公司工业产值达1.3亿元。 作为车间主任,郑正党应用现代化企业科学管理新理念,实行人性化管理,健全以岗位为主要内容的生产责任制,注重发挥老员工的传、帮、带作用,认真抓好新员工上岗前的培训。除了在生产中抓质量标准,严格把关之外,对国外引进的服装面料和生产所需的国内辅料,坚持专人负责检验,不合格的原料绝不投入生产;不合格的半成品,不准让其流入下一工序。同时,根据自已从事服装设计多年实践所掌握的市场潮流新变化,吸取意大利、韩国等国家研发名牌服装的优点,组合国内设计,反复修改定型。这几年他带领的设计团队为公司设计的新款服装以“精致大气、简约时尚”的流行风格,“含蓄沉稳、激情豪放”的着装个性,投放市场深受消费者的青睐。 2009年9月,郑正党当选为公司工会主席,他尽心尽责为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而努力,积极反映员工诉求,协调员工与企业主之间保持和谐劳动关系。2011年初他向企业行政方汇报提出要为员工加薪的建议,被公司采纳。他牵头在员工中开展医疗互助活动,哪位员工遇到难处或受伤、有病住院,他都要前去探望,帮助解决问题。 郑正党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
林哲龙:“科技兴海”的带头人林哲龙是渔业生产能手,是海带育苗专家,更是官坞村3551名村民和2000多名外来建设者的带头人、领头雁。2012年全村社会总产值5.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万元,官坞村成为了全国最大的无公害良种海带育苗基地、村级海带养殖基地和海带加工基地。 |
最美农民:林哲龙,男,1956年8月出生,高中学历,连江县官坞村党委书记兼官坞海洋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 林哲龙是渔业生产能手,是海带育苗专家,更是官坞村3551名村民和2000多名外来建设者的带头人、领头雁。20世纪80年代以前,官坞村是远近有名的贫困村,“有脚不踩官坞角,有女不嫁官坞男”,是30年前官坞村的生动写照。1984年林哲龙被群众推选为村委会主任,他提出了“向海洋要财富,向科技求进步”的口号,立足渔村实际,带头带领村民实施“科技兴海”、“科技兴村”的战略,走农业产业化路子,带领渔民共同致富奔小康,将30年前人均收入仅100多元的官坞村,建设成为“福建省渔业科技第一村”。 1995年,林哲龙以村委名义带领全村创办了连江县官坞海洋开发有限公司。他提出了把社会闲散资金组织起来发展村办企业的工作思路,主动让利于村民,不断扩大村民入股的股份,将村民占股从49%扩大到70%。2012年全村社会总产值5.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万元,其中70%的农户家庭收入15万元以上,村集体财政收入1500多万元。在他的带领下,官坞村成为了全国最大的无公害良种海带育苗基地、村级海带养殖基地和海带加工基地,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1年,村党委被中央组织部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殊荣,2005年,官坞村被授予“全国小康建设明星村”等荣誉称号。2006年被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授予“全国敬老模范乡村”,并当选CCTV“中国十大魅力乡村”,2007年被中国科协、财政部授予“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先进集体,并被列为福建省第一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看着官坞村逐渐富裕起来,林哲龙没有忘记回报社会。几年来,村里投入3000多万元,加强基础设施和文化建设,完善了水、电、路、闭路电视、宽带网建设,新建了敬老院、官坞纪念馆、临海公园等;设立了奖学金、奖教金,残疾人、孤儿、五保户抚养金,老人、老党员养老金,全体村民免费参加新农合、新农保;对外来建设者,实行了免收住房费、水电、子女入学费等“五免一补一参与四保障”制度。在他的带领下,官坞村基本实现了无失业农民、无移民出国、无重大刑事案件的“三无”稳定和谐发展局面。 林哲龙是第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二届省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新农村建设十佳致富带头人、中华农业科教奖、全国农村党员基层干部实用技术工作先进个人、践行“福建精神”十大人物获得者。 |
林香木:立足地方特色帮助群众致富林香木始终认为只有立足地方特色,才能帮助群众发展致富。因此,他多次自费奔赴外地,联系科研人员下海区,先后引进10多个优良品种试养推广,使后林村海域养殖年创产值超亿元。近5年来,他还支持兴办企业15家,解决了村里880多名富余劳动力就业。 |
最美农民:林香木,男,1955年9月出生,东山县杏陈镇后林村党总支书记。 后林村位于东山县杏陈镇八尺门渡口,全村有6130多人,是全县最大的行政村。林香木从1986年开始参加村里的工作,2002年至今担任村党总支书记。 自参加村里工作以来,林香木始终认为只有立足地方特色,才能帮助群众发展致富。因此,他多次自费奔赴外地,多方联系科研人员下海区、上渔排指导养殖,先后引进10多个优良品种试养推广,使后林村海域养殖年创产值超亿元。近5年来,他还支持兴办企业15家,年产值3亿多元,解决了村里880多名富余劳动力就业。如今,村集体每年还有上百万元的收入。 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更要为群众谋福祉。近年来,在省市县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他带领村干部先后向上争取资金2000多万元,建设了后林小学教学楼、村自来水工程、陆岛交通码头、海防执勤路、文化中心、老人活动中心、农民体育公园、农贸市场、水产品市场、道路硬化绿化亮化等民生工程;为全体村民支付“新农合”160多万元。牵头成立“三川助学奖教基金”连续3年奖励师生100多人次;个人资助并发动有关部门捐款2.8万元,帮助父母早逝的林秋华姐弟购置了住房,每月给予300元补助直至大学毕业。 2012年7月,八尺门海域突发“死鱼事件”,林香木多次入户下海,选出养殖户代表,召开座谈会,核实损失、倾听诉求、解说政策,耐心做群众思想工作。经过他85个日日夜夜的努力,全村280名养殖户都心服口服地领取补助。近年来,八尺门海堤贯通工程收海、引水工程、高速公路联络线和沿海大通道综合整治等重点项目工程都涉及该村,共征地400多亩、迁坟1700多座、收海200多户。在林香木的不懈努力下各项工作都得到顺利推进。 林香木是2013年福建省劳动模范、2012年漳州市劳动模范,2011年福建省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 |
陈立成:第一批“吃螃蟹”的农场主1979年部分地区开始承包耕地实行生产责任制时,陈立成成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开始创办“私人农场”,至2013年,陈立成从事种粮行业达34年,累计规模承包经营总面积13.42万亩次、种植水稻面积达26.84万亩次,累计出售优质稻谷25.74万吨。 |
最美农民:陈立成,男,1957年10月出生,泉州市晋江市西滨镇东升综合农场场长,农民技师。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1979年部分地区开始承包耕地实行生产责任制时,陈立成成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开始创办“私人农场”,承包近300亩部队军垦农场的水稻田种植管理。他一方面靠勤劳苦干,稳步扩大规模;另一方面靠科技巧干,积极与各科研院校、农技推广部门合作,积极争取和承担各种农业科研、试验、示范、推广课题,如测土配方施肥试验、新品种、新机具、新农药试验示范、水稻高产创建等,并及时将试验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从1979年创办至2013年,陈立成从事种粮行业达34年,累计规模承包经营总面积13.42万亩次、种植水稻面积达26.84万亩次,累计出售优质稻谷25.74万吨;现在农场配备有谷物烘干机、高速插秧机、农用运输车、收割机等农业机械23台套,基本上从溶田、耕田、插秧、喷药、收割、烘干实现了机械化作业。目前,农场承包耕作面积达1300亩,农场年总产值426万元,年出售给国家的优质稻谷就达到128万公斤。在晋江这样经济发达地区,许多人弃农经商,但陈立成始终对土地有一种无法割舍的眷恋,一年365天起早摸黑、辛勤劳作,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无私贡献,着实难能可贵。 陈立成致富不忘回报社会,他总是毫不保留地将生产经验传授给邻近各个场(户),带动广大农户共同致富。同时,他经常帮着邻里乡亲及时解决生活上的困难、为村里公益事业建设出谋献策。一些人们不想做、不愿干的辛苦事他总是抢在先做得好。陈立成每年都能拿出相当可观的资金用于村里扶贫帮困,都能为公共事业建设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村民们在致富的道路上越走越宽,他无不欣喜万千。而他自己生活朴素、遇事不搞时尚、不奢侈浪费,讲道德、讲文明、献爱心是远近闻名的。 陈立成是全国种粮大户标兵、福建省劳动模范。 |
练庆祥:“致富思源 富而思进”创办福建恒祥农牧集团以来,练庆祥就致力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凭着一股顽强的拼搏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勇于开拓,努力进取,艰苦创业,以活制胜,企业得到了稳步发展,出现了生机和活力。同时,他“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捐资20多万元,为本村修建小学和乡村道路。 |
最美农民:练庆祥,男,1964年3月出生,福建恒祥农牧集团董事长。 练庆祥创办的福建省恒祥农牧集团产业覆盖种猪良种繁育、生猪饲养、屠宰加工、饲料生产、水果种植、豆制品加工、农业休闲旅游、猪肉连锁经营等领域。集团拥有的“竹洲”牌商标荣获福建省著名商标,“竹洲”牌猪肉、脐橙被评为福建名牌产品,“竹洲”牌脐橙被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2008年企业被评为“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011年再获“第七轮福建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创办福建恒祥农牧集团以来,练庆祥就致力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公司员工一道,凭着一股顽强的拼搏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勇于开拓,努力进取,艰苦创业,以活制胜,按照产品有特色,有规模的发展思路,经过艰苦创业,企业得到了稳步发展,出现了生机和活力。目前养猪场饲养父母代母猪1500头,种猪500头,年可提供无公害商品猪30000头;提供优良种猪5000头,不仅满足了本公司的品种更新换代,同时也为规模场和散养户提供的优良种猪,给企业增加了后劲,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创办的肉制品加工厂,年可屠宰生猪20万头、生产冷鲜肉及肉制品1.5万吨,通过公司+农户的形式,带动周边1000多户农民发展种、养殖业,并签订了猪苗供给,商品猪回收协议,安排下岗职工及农村富余劳动力200多人就业,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的发展。 为了带动农户致富,练庆祥发起并组织村民创办了三元区鸿源柑桔专业合作社,从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为全体社员服务,为农户增收创造良好平台,解除了农户的后顾之忧。同时,他“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捐资20多万元,为本村修建小学和乡村道路,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 练庆祥是全国农村优秀人才、福建省“十大杰出青年农民”、福建省科技惠农兴村带头人获得者。 |
赖茂增:致富不忘本赖茂增致富不忘本,带头捐款113万元,并利用人脉资源争取资金700多万元,15年来共为家乡铺设了18条乡村道路;连续三年自掏腰包25万元,为家乡3个村的村民代交新农保、新农合,为村民送上健康;伸出关爱之手,多年来为家乡困难群众捐款200余万元。 |
最美农民:赖茂增,男,1966年4月出生,武平县下坝乡美溪村村民。 他带头捐款113万元,并利用人脉资源争取资金700多万元,15年来共为家乡铺设了18条乡村道路;连续三年自掏腰包25万元,为家乡3个村的村民代交新农保、新农合,为村民送上健康;伸出关爱之手,多年来为家乡困难群众捐款200余万元。他就是致富不忘本,时时牵挂着偏僻山村的父老乡亲,去年荣登中国好人榜的“平民慈善家”赖茂增。 赖茂增并不算富有。1996年他与妻子来到武平县城经商,随后靠着勤奋白手起家,于2001年协助妻子创办了武平县茂发胶合板厂。事业有成后,赖茂增时时想到父老乡亲仍处偏僻山村,有意发动大家捐款修路,以走出大山,摆脱贫困。他先后带头捐资113万元,并充分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积极向上级争取各方面资金700多万元,铺设了从美溪村到园丰村、石营村共18条42.5公里长的乡村道路。他还热心家乡公益事业,先后捐资28万元,为石营、园丰、美溪三个村建设人饮、水利灌溉等工程。 见家乡一些乡亲因贫穷交不起新农保而耽误了疾病的治疗,赖茂增看在眼里急在心里,2010年至2012年,他连续3年个人出资25万元,为下坝乡美溪、园丰、石营三个村全体村民代交新农保、新农合,为村民送上健康。 每年春节、老年节,赖茂增都会带着他的女儿回到下坝乡美溪村、园丰村两个村,看望慰问60岁以上的老人,给他们发放慰问金和慰问品。他还为家乡20多名贫困学子资助资金40余万元,帮他们圆了大学梦。 一个人做一两件好事容易,难得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赖茂增不是最有钱的老板,但他有一颗扶贫济困之心。他为不幸患上肾衰竭的武平二中教师钟玉芳等特困人员捐款10万余元,还为汶川地震灾区、县慈善总会带头捐款15万元。 赖茂增十几年来乐善好施,为家乡修路等公益事业而奔走。他也因此而荣获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授予的乐于助人“中国好人”、福建省劳动模范、县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
黄旭明:从农民到坦洋工夫明星黄旭明长期从事茶叶生产与加工。经过20多年发展,从无到有,他的城湖茶叶公司从原来一个乡镇小企业发展为福建省级百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全国茶业行业百强企业、首届海峡两岸茶博会“坦洋工夫明星企业”、银行“3A”诚信单位。 |
最美农民:黄旭明,男,1949年2月出生,福安市城阳乡湖塘坂村人,福安市城湖茶叶有限公司董事长。 黄旭明长期从事茶叶生产与加工。1984年以后,随着党在农村改革政策的贯彻落实,他带头走劳动致富路,开始承包山地种茶初见效益。1985年筹集资金创办福安市城湖茶叶精制厂,1998年精制厂经过改制成立福安市城湖茶叶有限公司。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经过20多年发展,从无到有,城湖茶叶公司从原来一个乡镇小企业发展为福建省级百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全国茶业行业百强企业、首届海峡两岸茶博会“坦洋工夫明星企业”、银行“3A”诚信单位。公司自建无公害茶园、合作经营茶园1700亩,辐射面积10.6万亩,以“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带动周边农户2万余户,为推进茶叶产业化进程,为促进闽东茶叶的增产增效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公司的发展过程中,黄旭明注重企业的内部管理,倾尽全力改善工艺与操作管理,引进了先进的进口加工设备,建立了闽东首家数字化程控生产车间。他注重加工设备的技术改进和发明创造工作,亲自研发了6项专利(成品茶分选机、成品茶静电去杂机、成品茶程控拼配机、茶叶吸尘除沙分选机、茶青叶加温脱水机、茶鲜叶热风凉青机),2010年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审核,被授予实用新型专利权。2012年又研发的“可调控茶青传送装置”、“绿茶热气杀青机”、“新型茶叶揉捻机”等三项实用新型专利和“自动式茶青萎凋机”一项发明专利已上报国家知识产权局审批。他在北京、福州、厦门等地开设了6家连锁店和40多家加盟店,产品远销日本、新加玻、美国以及国内大中城市。 为推进新农村建设,自2006年起,黄旭明和贫困村溪柄镇楼下村结成帮扶对子,大力支持帮助贫困村脱贫致富。他积极关心社会公益建设事业,支持捐款兴修道路桥梁、学校建设,帮助贫困学生圆上学梦,并被应聘担任溪柄镇中心小学荣誉校长,为发展教育事业和新农村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黄旭明先后获得了宁德市劳动模范等荣誉,并连续三届当选宁德市人民代表。 |
苏成豪是福建省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省卫生系统医德标兵。
熊铮曾荣立三等功,荣获"全省公安机关爱民先进个人"等称号。
林哲龙是渔业生产能手、海带育苗专家,更是官坞村带头人。
张芸是福建省先进德育工作者、福州市先进教育工作者。
庄彩男是“中国好人榜”助人为乐好人、全国孝亲敬老之星。
张秀琴荣获第二届福建省学雷锋优秀志愿者等荣誉称号。
林永善是1994年福州市文化局年度先进工作者。
严建华是福建省优秀村级文化协管员,三明市优秀共产党员。
post.author 发表于 post.dateline | |
post.message |
许惠彬
王东育
庄彩男
陈赛男
吴晓晶
张秀琴
许榕生
余新田
陈丽英
王学恩
朱丽萍
朱昌藏
邹跃国
高浩
余玉芳
谢福鑫
林志国
陈端钦
张芸
江榕霞
庄巧真
林丽花
廖甫钦
陈育红
鲍光耀
吕战锋
林世波
李娟
杨云招
郑正党
林哲龙
林香木
陈立成
练庆祥
赖茂增
黄旭明
刘良镇
简良发
严建华
任开旺
张水荣
钟伏龙
林永善
唐素萍
苏成豪
苏稼夫
潘丽贞
蔡玉美
黄磊磊
郑英国
白晓闯
熊铮
何伟
罗佳圭
贺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