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治荒,山河披绿。从“水土流失冠军”到“水土治理典范”,从“山光、水浊、田瘦”到“山肥、水美、田丰”……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的成功实践,成为中国水土流失治理的典型,成为福建省生态省建设的一面旗帜。
2011年12月、2012年1月,短短一个月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对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两次作重要批示,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福建工作的关心重视,体现了对福建人民特别是老区人民的深切关怀,体现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坚定决心,具有很强的战略性、指导性和针对性。
1月29日,省委书记孙春兰赴长汀调研时强调,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总结推广长汀经验,按照“进则全胜”要求,加快全省水土流失治理,全面推进生态省建设。
“长汀经验”引起八闽瞩目,八闽各地掀起一股学习“长汀经验”的热潮,福建的生态省建设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
长汀县曾是我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县份之一,经过十余年的艰辛努力,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保护建设取得成效,但仍面临艰巨的任务。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正处在一个十分重要的节点上,进则全胜,不进则退,应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要总结长汀经验,推动全国水土流失治理工作。
——习近平
长汀敢变,建立了一系列激励机制。一系列政策调动了民智、民力,凝聚了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开荒治荒。长汀敢创新,创新了封禁模式,实施“大封禁、小治理”,坚持疏堵结合,用补贴让老百姓“收起柴刀”;创新了技术,独创出“反弹琵琶”、“等高草灌带”等修复生态的方法;创新了科技试验方式,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联系,成立水土保持博士生工作站,联合开展树草新品种引进、试验、推广工作,实现治理与研究“比翼双飞”。 【进入阅读
引进社会资本:公司包山种银杏,村民大胆跟进
长汀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光靠政府投入远远不够。因此,长汀创新机制,鼓励公司、农户租赁承包山地种茶种果,经营权30年不变,并通过补助,以优惠条件“四两拨千斤”吸纳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开发治理。
政策激励:大干大补,下岗职工尝到治荒甜头
长汀创新了资金补助模式,以奖代补,即大干大补,少干少补,不干不补,充分调动了人民群众广泛参与治理水土流失的积极性。
科学治理:“聚宝盆”引来了“金凤凰”
长汀水土流失博士生工作站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北京林业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单位建立了良好的联系,吸引了12名博士、45名研究生在长汀开展研究,为当地治理水土流失提供了高层次的人才支撑和科技支撑。
从“水土流失冠军”到“水土治理典范”,“长汀经验”的主要内涵——得到了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长期的倾力支持,当地干部群众艰苦奋斗;始终坚持因地制宜,通过创新理念、技术、机制和管理,探索出了一条适宜南方水土流失治理的新路子;将水土流失治理与发展生态农业、提高群众收入紧密结合起来,大大激发了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治理水土流失中,创新是重要法宝,长汀“生态文明”实践之路涌现出许多样本…… 【进入阅读
“反弹琵琶” 荒山披绿跑野禽
通过逆向思维,反其道而行,还要按水土流失程度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生态修复保护植被,种树种草增加植被,种植“老头松”改造改善植被,发展“草牧沼果”改良植被。
“反弹琵琶”治理法顺应自然规律,走生态演替道路,在生态学理念上是一个突破,在长汀的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大封禁小治理” 地变肥水稻能种两季了
大封禁,实行封山禁柴禁伐,依靠大自然自我修复能力,修复生态;小治理,是对极小部分水土流失剧烈区域辅以人工治理,加快自然修复的速度。
2000年至今,治理34.3万亩,其中封禁恢复25.7万亩,约占75%。其余辅以人工治理,创造条件,促进生态自我修复。
村民治荒宝典:山上养猪半山种树
农家生态小院模式,房前屋后种草木,放养家禽圈养猪,禽畜粪既能提升土地肥力,也能发酵成沼气做饭照明,小小院落通过“草牧—沼果”循环种养,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丰收。
启示一:贵在持续。
...[详细]
启示二:贵在实干。
...[详细]
启示三:贵在创新。
...[详细]
启示四:贵在为民
...[详细]
昵称(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