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 | 福建 | 时评 | 大学城 | 台海 | 娱乐 | 体育 | 国内 | 国际 | 专题 | 网事 | 福州 | 厦门 | 莆田 | 泉州 | 漳州 | 龙岩 | 宁德 | 南平 | 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军民情·福建退役军人>英烈故事> 正文

【八闽丰碑】在南京雨花台英勇就义——杨峻德烈士

2022-09-28 16:33:52作者:来源:厅优抚褒扬处、省烈保中心、建瓯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责任编辑:郭晓楷我来说两句

杨峻德

杨峻德,原名克宽、字占魁,又名杨适、杨实,1900年出生于福建省建瓯市吉阳镇。父亲为金银首饰打制匠,兄承父业,家庭生活靠父兄维持。

他幼年在乡塾启蒙,以优异成绩考入县城第一高等小学(梨山小学)。1915年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卖国条约,次年袁氏称帝,全国倒袁反日民气激昂,杨峻德当年16岁,参加学生会抵制日货活动。

1917年杨峻德高等小学毕业,回乡结婚。此时父亲已去世,其兄知杨峻德有志求学,便迁居县城营业,支持他继续求学。杨峻德以第一名成绩考入建瓯省立第五中学。

1919年1月,巴黎和会把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全国群起反对。5月4日北京学生集会游行,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口号。杨峻德被推选为建瓯县学生联合会主席(会长),响应北京学生号召,率领同学游行示威,组织反日演讲队、日货检查队,并将查出日货当众焚毁。

1921年中学毕业,亲友资助杨峻德上北京,考入北京中国大学法律系,开始他的革命生涯。

杨峻德在学期间,曾为司法机关抄写文件弥补费用。课余更阅读新文化书刊,并与老师李大钊亲近,奠立了信奉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

1923年京汉铁路发生“二七”惨案,杨峻德极为义愤,暑假中往返京沪汉间,串连闽北留外学生组织“建属六邑国内外留学同志会”,发表宣言,反对军阀擅政,并宣扬新文化、改造社会。以李大钊组织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为榜样,开展马克思主义研究。经常将《向导》《新青年》《觉悟》等刊物寄给建瓯同学阅读。

1924年5月,杨峻德在北京与葛越溪合办《建声周刊》,传播革命思想,扩大闽北学生在北京的影响。

1925年杨峻德大学毕业。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旋即受党分派与当时在沪的葛越溪等人回到建瓯开辟革命工作。

1926年7月,杨峻德和葛越溪等在建瓯创建了闽北第一个党组织——中共建瓯支部,杨峻德任支部宣传委员。

1926年12月,北伐军第二军第六师由赣入闽,入驻建瓯。中共建瓯支部派杨峻德到师部代表建瓯人民揭发军阀县长谭国政罪行,并请废除苛捐杂税。肖劲光党代表立予采纳,当即废除军阀苛政,没收外国教会在建瓯财产,逮捕谭国政,改县长制为委员制。

1927年1月,国民党福建省党部通令成立国民党建瓯县委员会,后改为筹备处。葛越溪任筹备处主任,杨峻德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为委员。5月葛越溪被通缉离去,由杨峻德任筹备处主任。杨峻德深入群众开展工作,很快组成千余人的县总工会及农民协会。在杨峻德的发动下,东溪、小桥等乡也纷纷成立农会,与农村封建势力作斗争。

1927年4月3日福州国民党右派发动反革命政变,建瓯国民党右图片派也于4月18日召开“拥蒋护党”大会,驻军何麓崑支持政变,形势十分险恶,但杨峻德没有被险恶的形势所吓倒,仍继续领导群众开展革命活动。

1927年“五一”劳动节,杨峻德以国民党县党部筹备处名义召开群众大会,通电声讨福州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的反革命行为,公开反对南京政府,会后高举斧头镰刀红旗举行示威游行。这是中国共产党党旗第一次在建瓯上空迎风招展。

1927年6月,国民党福建省党部下令逮捕共产党人。杨峻德乃赴福州,临行前,写下“牺牲奋斗”4字,以示其把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留给同志共勉。并回到吉阳老家与已经怀有身孕的妻子范钦章(杨峻德妻子范钦章本姓葛,后被范家抱养改姓范)告别,嘱咐妻子孩子出生,若是男孩,起名叫“弘农”,长大做个有志气的农民报效国家。此后杨峻德再也没有回过吉阳老家。

1927年8月,中共中央派陈昭礼来瓯,成立中共闽北临委和建瓯县委,恢复群众运动,组织革命武装,以暴动形式夺取政权。由杨峻德到崇安和徐履峻一起,发动农民群众,重建农会组织,策划武装暴动。到年底,崇安党员发展到100多人,并成立了上梅党支部。

1928年初,杨峻德调往福州任市委书记。在任期间,先后创建了南台帮州、仓山泛船浦等处工人运动根据地,开办3期干部训练班,形成了福州工人运动的有利形势。当时,福建临委决定由武装暴动转为游击战争,然后汇合为总暴动。杨峻德派黄孝敏、郑乃之到古田、长乐,建立古田、罗源、凤岗、高湖、马鞍等支部,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

1928年9月,中共福建省委正式成立,杨峻德当选为省委候补委员。不久,崇安农民暴动失利,县委书记徐履峻同志遇害,省委发出了《告崇安同志书》。为完成党中央所期望的在闽北创造红色区域的任务,省委派杨俊德以特派员身份赴崇安指导工作。11月,建立脱产的农民武装民众队,筹建兵工厂制造武器,准备由暴动建立红色政权,并产生以陈耿为书记的中共崇安县委。

杨峻德还亲自撰写了《红军之意义》和《红军之组织》两篇训令。

红军之意义

红军就是民众自己武装之组织。

红军是由民众中最勇敢、最革命、最忠实之分子组织起来的。红军是专为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杀尽贪官、污吏、土豪、劣绅、地主、资本家,及推翻国民党的统治而组织的经常作战之军队。

红军是民众的先锋队;是为民众的利益而奋斗;是建设民众政权,保护民众政权之救星。红军是有“铁的纪律”,是欲完成土地革命而革命的,而非雇佣式之军队。

红军是一律平等的,毫无阶级之分。

红军之组织

一、红军以班为单位,每班十人,三班为一排,三排为一连,三连为一营,三营为一团,三团为一师,三师为一军。

二、每班设班长一人,候补班长一人,由全班人员选举之,任期一个月。每月选举一次,连选得连任。

三、每排设排长一人,候补排长一人,由全排人员选举之,任期三个月。三个月选举一次,连选得连任。

四、每连设连长一人,候补连长一人,由全连人员或各班班长互选之,任期为三个月。每三个月选举一次,连选得连任。

1929年1月18日,崇安东、西、北部和浦城西部、建阳北部与铅山南部,纵横百余里,农民和纸槽工人万余人,由崇安县委领导建立以民众队为代表的各级政权机构,发布训令号召农民群众开展平田和废债运动。之后,集中了土炮土枪分二路围攻五夫,曾一度占领五夫,后受卢兴邦部队反攻,撤出五夫转入游击战。一个月后,又逐渐形成以上梅和浦城边境为中心的游击区及铅山游击队,奠定了闽北红色根据地和闽北工农红军的基础。

1929年9月,杨峻德由中共福建省委候补委员转为正式委员兼省委秘书长。

1930年2月,省委党代会确定建立闽北特委,调杨峻德为特委书记再回闽北。此时由崇安各路工农红军整编的闽北红军独立团已经成立,不少农村已建立苏维埃政权。杨峻德领导特委,抓住刘和鼎与卢兴邦内讧的有利时机扩大红军和建立崇安苏维埃政权,开展土地革命,使得闽北农民第一次获得属于自己的土地,红军也从9个连扩充到12个连。

1930年7月,福建省委巡视员邱泮林到崇安传达中央决定,将闽北根据地划归赣东北特委领导,调闽北红军到赣东北组编红十军。杨峻德首先明确表态,服从中央命令,教育党员干部从大局出发,并带动党员做好交接工作。

1930年8月1日,杨峻德领导的中共闽北特委发动四、五万群众举行大规模示威,镇压有血债的土豪恶霸,继又指令独立团出击兴田,歼灭企图袭击根据地后方的国民党军队。

1930年11月,杨峻德调回省委机关,任省委常委、秘书长兼组织部长。从此,他经常往返泉、厦之间,领导福建国民党政府辖区的革命工作。

1931年3月25日,他前往厦门郊区出席厦门市委常委会,途中被国民党特务跟踪逮捕,押在漳州海军司令部监狱,身上被搜去小册子一本,初审时以为是一般共产党人,杨峻德供认为失业者。

不久,审讯人员查出他秘书长身份,极尽威逼利诱之能事,严厉审讯,企图从他口中破获中共地下组织。但他镇定自若,并说:“共产党组织严密,同是党人,非有必要,无从认识,我既被捕,尽我个人承担”。

杨峻德始终不肯吐露组织关系,特务以死刑威逼,他仍坚贞不屈,更称:“任你们杀也杀不了,继我而起大有人在,对我从快处决就是。”表现出了共产党人视死如归的泱泱气节。但审讯的特务们仍不死心,把杨峻德秘密押到南京,再度威逼利诱,而杨峻德始终不为所动。

1931年5月23日,年仅31岁的杨峻德同志在南京雨花台英勇就义。

1983年9月30日,民政部追认杨峻德同志为革命烈士。

相关阅读:

    打印|收藏|发给好友【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 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591-87095151举报邮箱: jubao@fjsen.com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 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