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福建山区沿海发展不平衡问题,1998年,福建提出“推进山海协作,在发展中努力缩小山区和沿海地区之间差距”,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高全省的综合实力。多年来,福建持续推进山海协作,通过产业协作、资金帮扶、人才交流、智力支持、乡镇结对等方式,细化协作帮扶措施,助力区域协调发展,谱写了一曲守望相助,共奔小康的动人乐章。今年,福建23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部“摘帽”,扶贫开发取得阶段性明显成效。
“结对子”共建产业园区 推进帮扶“造血”
泉州晋江市地处沿海开放前沿,是福建省民营经济最发达的县域经济体,汇聚了众多产业集群。龙岩长汀县地处福建西部山区,是著名的中国革命圣地,古田会址就坐落于此,一度是有名的“农业大县、工业弱县、财政穷县”。
2012年,福建在贯彻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的实施意见中,首次明确了23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长汀县列入其中。
山海差距始终是福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必须面对的一道“坎”。
当年,福建出台《关于深化山海协作的八条意见》,确定23个扶贫重点县作为福建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主战场, 建立23个扶贫开发重点县和23个沿海县(市、区)的对口帮扶关系,帮扶县(市、区)每年要安排一定数额的财政资金无偿支持被帮扶县。帮扶县(市、区)辖区内的每个国家级、省级开发区都要与被帮扶县的开发区开展联合招商。
也就是在这一年,晋江和长汀牵上了手,两地超越地理空间,开启山海协作之路,走出了一条新时代精准扶贫、共同富裕之路。
《意见》在推进山海协作共建产业园区方面:支持山区市、县(区)在沿海地区设立符合当地产业发展布局、集约程度和投资强度比较高的共建产业园区,沿海市、县(区)在山区设立富有特色、有效利用当地资源的共建产业园区。
为了更好把“海”边的资金、技术、人才等优势与“山”里的生态、资源、劳动力等优势有机结合起来,2012年7月,晋江(长汀)工业园区挂牌成立,是首批福建省山海协作共建产业园区。园区成立以来,晋江、长汀两地投入共建资金约5亿元,其中,晋江约1.56亿元,规划建设面积1.5万亩。截至目前,园区共入驻企业3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2家,仅2019年一年,园区就近吸纳了1600多人就业,为长汀人创造了更多“家门口就业”的机会,成为山海协作从帮扶“输血”到“造血”强本的典型。
自山海协作以来,晋江市提供资金、技术、招商资源支持,重点发展长汀县高端纺织、农副产品深加工,同时,积极鼓励企业参与“山海协作”。目前,晋江籍企业家在长汀投资企业超百家,涉及纺织、皮革、机械、食品等10多个行业。
福建盼盼公司是晋安的一家知名食品企业,早在2004年盼盼就响应山海协作的号召来筹建长汀盼盼公司。盼盼充分利用沿海技术、理念、资金优势,支持苏区老区建设发展,而长汀良好的营商环境和充足劳动力,为企业在当地发展提供了优质条件。“得益于龙岩市和长汀县两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盼盼在长汀发展很好。”长汀盼盼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盖桂林说,目前长汀盼盼二厂已顺利投产,今年疫情期间,公司还实现产值翻番,员工也由700人增加到1300多人。
长汀盼盼发展也带动了周边农民共同致富,河田镇的刘美强已经在盼盼工作了11年,他出生于有5个兄弟姐妹的农民家庭,过去靠借钱上学,现在不仅靠自己的双手资助弟弟完成大学学业,还在县城买了房子。刘美强说,自己和妻子林英如今能过上小康生活,受益于“山海协作”。盼盼还与长汀县大同镇李岭村、涂坊镇元坑村开展村企联建结对,成立盼盼职业培训学校,免费上门为村民培训种植技术,并通过订单、合同等形式进行收购,带动种植业、禽畜业发展。
山海“奇遇”让老区苏区在脱贫奔小康的路上“提了速”:长汀县GDP和财政收入分别从2012年的126.12亿元、10.15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289.75亿元、14.44亿元,分别增长129.7%、42.3%。在“2019年度福建省经济实力十强县(市)和经济发展十佳县(市)”榜单中,晋江市再次领跑。作为晋江对口帮扶的龙岩长汀县,再度在“2019年度福建省经济发展十佳县(市)”榜单中名列前茅。
今年8月24日,晋江长汀两地签订了新一轮山海协作对口帮扶计划;互换了生猪保供协议,今后三年,两地将在招商引资、产销对接、乡镇结对帮扶等方面展开具体合作,两地继续携手,再续前缘,共谋未来发展新篇。
像晋江(长汀)工业园区这样的山海协作共建产业园区,福建还有30多个。政和经济开发区2012年由石狮市和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政和县共建,已吸引80多家企业建成投产,吸纳5000余名工人就业。
政和县澄源乡双新村村民刘木旺,父母长期生病,医疗费用高昂,曾让一家陷入贫困。走出山区打工赚钱,还是在家照顾父母,一度成为刘木旺的两难选题。“没想到现在可以在家门口找到心仪的工作,就地脱贫。”刘木旺笑着说,2016年他在政和经济开发区找到一份电工工作,不仅每月稳定收入5000元,还能照顾家里人,几年手里渐渐有了一些积蓄,感觉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山区优势是资源、劳动力、生态,沿海优势是资金、技术、人才,双方在多个方面存在互补性。”福建省农业农村厅社会扶贫与山海协作处处长陈道清说,山海协作有利于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分工协作格局,通过山海协作,全省树立了大市场、大流通观念,山海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正在建成。
人才交流交往 促进均衡发展
为解决山区人才难题,福建省建立了建立省直单位、沿海地区与山区之间的干部双向交流制度,23个扶贫开发重点县和对口帮扶县开展干部挂职交流,帮助山区改善“造血”功能。
厦门集美与三明清流因山海协作喜结“姻亲”,多年来,两地开展了密集的人才交流。许春成是集美区对口帮扶清流沙芜乡的挂职干部,初到任时他对当地缺资金、缺技术、缺企业等山区小乡发展经济短板犯了愁,他并没有急于做乡镇日常工作,而是通过与当地领导干部、村民座谈和实地调研,为沙芜谋未来。挂职一个多月,就协调解决困扰乡里许久的采砂场安置和铁石新村建设资金问题。
“沙芜乡山林、水等生态资源却很丰富,还有九龙湖、狐狸洞等旅游资源,用习总书记的‘两山’理论指导发展再合适不过了。”如何把山水资源转换成资金资源,许春成有了初步想法,他决定先从身边亲朋开始,利用回厦门机会推荐当地溪鱼、红菇、大米等农特产品,并组织厦门的餐饮、食品、旅游企业到沙芜实地考察,为渐渐找到了发展找到了新突破口。
今年来,集美和清流两地持续深化干部人才交流。互派干部挂职,清流选派2名乡镇干部到集美挂职交流,集美选派7名干部到清流挂职交流。同时,加大教育、医疗、社工等领域人才交流力度,共同制定《2020年度对口帮扶清流县教育工作计划》,开展“停课不停学,教师共成长”线上研讨交流。
沿海干部往山里走,山里的人才也到沿海“取经”。建宁与台江实施山海协作共建的一对,福州台江区教育局已与三明市建宁县教育局签订对口协作协议。今年10月,三明建宁中小学4名现任副校、建宁县教师进修学校2名教研员,前往台江区教师进修学校和福州市宁化小学跟岗,时间长达90天,全面提升教师知识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台江区教育局对跟岗学习活动制订了详细计划,不仅随堂听课教研,还参与学校德育、家访等方方面面工作的学习和交流。
建宁县教育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廖海成感叹到,台江区与建宁县开展山海协作以来,建宁县两万多名师生通过多渠道、多方式不同程度上也享受到省会中心城区的优质教育资源,师生均受益匪浅。
2018年,福建总结提升推进闽东北、闽西南经济协作区经验做法,根据新的形势特点和条件变化,提出以福州都市区和厦漳泉都市区建设为引擎,加快闽东北、闽西南两个协同发展区建设,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发展合理分工、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生态环境协同保护、试点平台政策共享,在新起点上进一步形成“双轮驱动、南北互动、协调推进、统筹发展”的良好格局。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发展规划,实施闽东北、闽西南重大协作项目,全省快速铁路环线闭合,厦门新机场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石化等产业链合作深度拓展,闽江、九龙江等重点跨市流域综合治理深入推进。
两年多来的实践证明,把经济协作区上升为协同发展区,有利于在更高层面推进城乡统筹、山海联动,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有利于更好发挥各地比较优势,注重差异化发展,防止同质化无序竞争。
(资料来源:东南网记者卢金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