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档案

三年来,郁华积极为镇、村统筹协调资金近900万元,用于镇、村的基础设施及产业发展,完成河堤休闲漫道建设、公园公厕新建、饮用水管网改建、村道拓宽、加装路灯及在植树点种植丹桂1200余株等20余项民生项目工程,实现了精准扶贫重点贫困村“两不愁、三保障+饮用水安全”的工作目标,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新明前街村,促进乡村振兴。

[ 人才扶贫 ]
档案详情

“铿锵玫瑰”深扎基层 脱贫攻坚砥砺前行

疫情期间了解蔬菜销售情况 受访者供图

省级重点扶贫的贫困村明前街村位于南山镇西南部,全村300多户人,人均耕地不足1亩,年轻人找不着出路,不得不出门走南闯北。福建省税务局派驻南平市延平区南山镇明前街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郁华,用三年时间,从村容村貌、乡风建设、产业发展……一点一点的改变着这个贫弱的小村庄。

一、发挥党建引领作用 聚拢民心

转眼间,郁华到南平市延平区南山镇明前街村驻村帮扶就满三年了。

2017年12月,第一次来到明前街村的郁华从延平城区坐了一个多小时的车才抵达,眼前破败的村庄、路面,还有农民眼中的渴望无一不化作实实在在的责任和压力,沉甸甸地压在这为柔弱女性的肩上。她立志要改变着一切,让这里的乡亲们都过上好日子。

然而,老百姓对于眼前娇弱的第一书记表示并不信任,大家都等着看这位机关女干部能变出什么花样。

郁华做的第一件事是为村子“诊脉”,他走遍村里所有的路,访遍村里所有的户。把本村的党员情况、人口数量、村民户数以及每户的大概情况熟记于心。“村财薄弱,基础设施差,村民不富,受教育程度低…”郁华调研走访中发现,村里摘不掉贫困帽子的主要原因在基础设施落后,贫困人口较多。她心中明白,要改变眼前的现状,单靠自己一人远远不够。只有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的力量,通过党建引领,齐心协力方能有突破。

“帮钱帮物,不如建个好支部,第一书记就像一块磁铁,只有把基层党组织抓起来了,把村里党员队伍的素质提高了,才能凝聚起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驻村以来,郁华坚持按照“分类指导、一案一策”的要求,对村党支部软弱涣散问题,找病症查原因,明确整顿目标,分类施治、对症下药;对班子战斗力不强的问题,加强对政治理论、政策法规、领导方式、致富技能等方面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的能力素养;对党内制度不健全的问题,严格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村务公开等制度,进一步理顺村“两委”关系,让村民高度参与村内事务决策,切实凸显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让党组织真正成为群众的贴心人、政策的宣传员、矛盾的协调者。

她学在支部、做在支部、爱在支部、乐在支部,积极以支部为中心,开展机关连乡村、党建促振兴,访贫问苦等系列活动。充分调动党员参与学习教育的积极性,发挥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三年里以脱贫攻坚工作为主线,以开展畜禽污染、人居环境整治等多项工作,有力保障村民财产安全和生命安全,逐步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奋斗目标。明前街村党支部也在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被南平市委组织部授予“红星村党组织”荣誉称号。

二、多方奔走建设民生,一改村容

驻村日子,忙碌而又充实,每一天都很普通,每个故事都很平凡。然而,村头的凉亭、村前的水泥路、河堤湿地小公园却无不诉说着郁华这三年的岁月年华。郁华刚到村里时,破败的路、简易搭盖的旱厕、“打着游击”办公的村部……村里的基建民生让人忧心。

主村道路施工现场 受访者供图

“这路原来可窄了,水沟也小,一到雨季就内涝,大家伙出个门就跟过浅滩,深一脚浅一脚的,进出不方便不说,还不安全。”明前街村村民陈大爷说的是村里的主干道明前洋路。

为了给村里造一条“幸福路”,郁华多方奔走,了解政策,争取支持,从省里到区里,争取到了30余万元资金,用于修路。然而,因项目需要近30户村民将自家宅基地退后半米用以拓宽道路,有的村民觉得自己利益受损而不愿意执行。郁华协同村两委多次前往村民家中进行协商,向村民们深入阐述这个项目能为大家生活所带来的改善,在得知其中一户家庭是留守老人后更是多次前往老人家里嘘寒问暖,在台风来临时,雇车把老人家接到村部吃住,使老人感受到关怀,在外打工的子女知道后,非常感动,带头让出宅基地过道,使道路施工能顺利进行。

“看到村前的凉亭没有,郁华书记帮忙修起来的。现在大家纳凉唠嗑,终于不怕下雨天了。”村里一位老党员说,原来村里的凉亭就是60年代搭的简易棚,破烂不堪,一到下雨天,老人们说会儿话,还得自己撑着伞。现在的明前街村,有了自己新的凉亭,不仅村民们生活休闲有了去处,党的政策宣传也有了新阵地,亭内设了宣传栏,宣传党建、扫黑除恶、精准扶贫等内容,每隔几天作为第一书记的郁华都会来到凉亭为村民们宣传扫黑除恶知识和振兴乡村等惠民政策。

三年来,郁华积极为镇、村统筹协调资金近900万元,用于镇、村基础设施及产业发展,完成河堤休闲漫道建设、新建公园公厕、改建饮用水管网、拓宽村道、加装路灯及在植树点种植丹桂1200余株等20余项民生项目工程,实现了精准扶贫重点贫困村“两不愁、三保障+饮用水安全”的工作目标,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新明前街村,促进乡村振兴。

笔记本上一项项待办事项被勾划,一项项新的内容又被添置。远在福州的家人电话来问:“累不?”郁华撸了撸袖子道:“有使不完的劲儿!”

三、搭桥牵线发展产业,生财脱贫

2019年,郁华的驻点贫困村脱贫摘帽。

自驻村以来,郁华在福建省税务局党委的帮助和指导下,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有关决策部署,带领明前街村村两委干部,创建“村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产业扶贫发展模式。

“没有产业支撑,脱贫工作就不可能持续发展”,经过多方考察并咨询相关部门,郁华召集村两委干部和科技特派员研究产业的发展方向,决定为明前街村引进海南黄冠(哈蜜瓜)、百香果等产业种植,流转土地260亩,深入探索“村部+合作社+农户”发展思路,由合作社提供技术和销售渠道,农户负责种植。经过两年多的发展,明前街村的海南黄冠(哈蜜瓜)不仅供应本地市场,还通过线上渠道销往外省,实现村财与村民双增收。

明前街村土地流转种植瓜果 受访者供图

三年来,明前街村党支部始终以建设“一个阵地”,发展“一个产业”,扶贫“不落一人”为目标,扎实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且成效显著。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7年的8800元提升到2019年的16536元,比增88%。村财收入从年均不足5万元,提高到20万元以上。

“选择驻村扶贫并将其做成事业,会是一件幸福的事情。”郁华说。三年驻村即将结束,她总是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勉励自己“‘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我将继续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善始善终、善做善成,不获全胜,决不收兵,践行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资料来源:东南网记者陈艳)

点击下拉展开全文
更多》其它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