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援建之光 > 媒体聚焦 > 正文

报告文学 | 跨越2000公里的寻找

2020-12-23 09:35:00 作者:张惠阳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王姗菲   我来说两句

□张惠阳

入冬了,宁夏西海固下起了雪。

马花依然坚持每天出摊卖烧烤。为了全家能过上好日子,马花宁肯自己辛苦点,再冷的天,也舍不得歇息。

荆晓惠更忙了,从武汉抗疫回来,她更是一心扑在工作上。只是在做完手术的间隙,她有时会发个微信问我,那些帮助过她的福建热心人找到了吗?

而远在2000公里外的福建泉州的我,也总不忘向她们问一声好。

我们早已把彼此当作自己的亲人。

这一切,都因为三个多月前的一次寻找。

更因为18年前的一次相遇。

一封求援信

这些年,我的脑海里,总是浮现出一个圆脸庞、大眼睛、两腮各有着一抹苹果红的少女形象。她叫马花,是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的受益者之一,也是当年我和我所供职的海峡都市报社捐助的对象。

马花生活在一个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认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西海固。这里干旱贫瘠,风沙漫天,一句“苦瘠甲天下”,道出了西海固人的苦痛。1996年,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拉开了序幕,大批来自福建的“援宁群体”扛起对口帮扶宁夏脱贫攻坚的历史使命;从2000年开始,宁夏南部西海固地区出现了一批批福建支教老师的身影。

2002年4月,我来到了宁夏同心县,采访到这里支教的福建泉州第三批援宁支教队的老师。马花,就在此时进入我的视线。

马花,这是个回族女孩常用的名字。我是在同心县的窑山中学,在来自福建泉州的支教老师陈志平的宿舍里,第一次看到“马花”这个平凡而又动听的名字。

陈志平把学生马花写给他的一封信递给我看。信写得催人泪下,马花诉说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她的母亲前不久遭遇车祸,被送到医院医治,这对她那个一贫如洗的家庭是个致命打击。马花的父亲是个民办教师,工资微薄,哥哥刚从中专学校毕业,还没有收入。因为家里欠了一屁股债,实在没钱读书,刚读初三的马花无奈选择了辍学。

马花在信中,表达了对学校的热爱和对来自福建的支教老师的依恋,还有对未来的悲观与失望,对幸福生活的憧憬与向往。

眼泪轻轻落下。我临时改变了原定的采访行程,决定去看看马花。我要帮帮她,让她重返校园。我当即打电话向报社领导做了汇报。报社决定资助她,承担她在校期间的所有学习和生活费用。

我和几位到同心支教的福建老师一道,来到了同心县窑山乡马家庄村,找到了马花。马花的家就在黄土高坡上,我至今仍难以忘记当年我所看到的令人震撼的景象:这里遍地是荒漠,你别指望看到一棵树……

“我真的能继续读书吗?真的吗?”在我们面前,马花问了一遍又一遍。当得到肯定的回答后,她哭了……马花的母亲对马花说:“你的命运改变了!”

一次改变了计划的采访

命运也许因此得以改变的,还有其他197名濒临失学的贫困学生。

马花的遭遇,让我的视线,从福建的支教老师,转向了宁夏的贫困学生。我改变了采访计划,在支教老师们的支持和陪伴下,走进西海固地区的一些学校,采访了大批贫困学生。他们中,让我至今记忆犹新的有:整天喝着冷水啃馍馍、只在书里见过鱼的李志福;“常常感到饿,为吃饭的事发愁”的丁小芳;大冷天喝着冷水、希望长大后能给学校建个锅炉让同学们都能喝上热水的张小平;哭喊着“我不想放羊,我要读书”的金成……即使生活困难,时时面临着失学的危险,他们却都和马花一样,梦想着“知识改变命运”,改变自己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因而,他们都以惊人的毅力,刻苦学习,奋发向上。

这些学生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荆晓惠。

荆晓惠是同心中学高一学生,看起来瘦小文弱的她,却坚强得令人心疼。晓惠告诉我,她家在离学校50多公里的下马关乡,一家人全靠父母起早贪黑种地养活。为了节省开支,她一学期才回一次家,一日只吃两餐,长年就着冷水吃馍馍,总是吃不饱。

不管怎么苦,晓惠说她都不会觉得苦,只有在想起父母每天天没亮就得下地干活,但年年干旱,地里几乎没有什么收成的时候,心里才感到说不出的难过。因此,每次放假回家,她都会抢着下地干活。在学校,晓惠读书非常努力,每天晚上熄灯后经常打着手电筒学习,早晨起得特别早,周末从不休息。几乎每次考试,她都是班里的第一名。只有一次,她觉得自己数学考得“很差”——班里有两个同学考满分120分,自己却只考了111分,那次她才第一次偷偷地哭了。

荆晓惠跟我谈了她的理想——以后想考医学院,当一名医生。她想医好父亲因劳累过度而落下的腰痛,想让父母下半辈子过上幸福的生活。“只要父母生活得好,再苦再累我都愿意。”晓惠在我面前说这话时,忍住没让眼泪掉下来。

这,深深地打动了我。在采访的过程中,我一次次地洒泪,并一遍遍地追问自己:我能为这些孩子做点什么吗?也许,作为一名记者,最好的办法就是,发挥媒体的力量,唤起社会的关注,让马花们在经济上得到资助的同时,在精神上也受到鼓舞,使得他们怀揣远方同胞所传递的爱与力量,成长为建设大西北的主力军。

一场爱心助学行动

我和福建泉州第三批援宁支教队的19位老师一道,发起了“一对一”助学行动。我们在报纸上发出了倡议:每人300元,资助一个宁夏贫困孩子上学!

倡议书发出后,报社开设的“爱心助学”认捐热线就被打爆了,汇款单如雪片般飞来。几天时间,我们就收到助学款7.91万元,198名宁夏贫困学生,被认捐一空。福建匹克体育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长许景南先生从报纸上看到报道后,派人送来3000双运动鞋,以及一批运动服装和体育用品,委托我转交给宁夏的孩子们。

随后,我们在同心县举行了一个捐赠仪式,国务院学校对口支援专项检查组刚好来到同心,检查组的同志也欣然出席了仪式。检查组组长、国家教育督导办副主任于芳连夸我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把宁夏贫困学生的情况披露出去,唤起了人们的爱心,营造一个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的氛围。300元钱并不算多,但其价值和意义远远大于此,它体现了社会对未来的爱护和企盼,体现了先富起来的福建人民广博的胸怀。宁夏教育厅副厅长韩梅源深有感触地说:“这种来自民间的支持尤为珍贵,我们将以此为动力,为西部大开发培养更多的人才,不辜负福建人民的一片深情厚谊。”

第二次见到马花,是在2002年6月,我重返宁夏,给受助学生送去了福建热心人捐助的款物,中间特意再到窑山中学去看望马花。重回到老师和同学中间的马花,脸上又恢复了往日的欢笑,她还甜甜地叫了我一声“哥哥”。学校里的几位福建支教老师告诉我,马花是在辍学半年后又回校上课的,学习跟不上进度,但马花很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非常刻苦,每天都起早贪黑地念书。我听了这话急了,赶紧告诉马花,不能这样,慢慢来,身体要注意,考不上高中也没什么,大不了再读一年。只要肯用功,哥哥就高兴。

马花真的没有考上高中,但她并没有放弃,而是选择了重读。她经常给我写信,说她身边的事,说她心底的欢乐与忧伤。她还让我寄一张照片,说她的母亲一直想见见福建人到底是长什么样子的。然而,此后,由于工作单位的变动,我和马花中断了联系。前些年,我曾经托宁夏的朋友帮忙寻找马花,但没找到。朋友告诉我,随着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的深入进行,宁夏尤其是西海固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般的变化,西海固的人们,纷纷走出大山,生态移民到交通发达、用水方便的地方,马花,也许早就搬离了窑山,或者远嫁到他乡。

一晃18年过去了,马花,你应该已经为人妻为人母了,你如今过得还好吗?还有荆晓惠、李志福、丁小芳、张小平、金成……我能再次见到你们吗?

马花,你在哪里?

一次18年后的相见

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之年,也是宁夏与福建对口扶贫协作24周年。8月底,福建省新闻工作者协会报纸副刊工作委员会和东南网组织的“援建之光·闽宁24年”采访团到宁夏采访,我报名参加了。我想借此机会,去寻找阔别18年的马花们!

8月21日,在出发前的两天,我特意写了一则寻人启事《寻找马花》,发在我的个人微信公众号上。让我万万没想到的是,这则“寻人启事”迅速地从福建“飞”到宁夏,被人们到处转发,好多人通过网络或者电话跟我联系,热心地向我提供有关马花的线索。令我感动的是,曾到福建挂职的宁夏海原县委常委田玉宝也参与其中,他找到了马花的下落,并向我提供了马花的电话。

23日,我随着采访团飞赴宁夏。次日,抵达同心县丁塘镇湾断头村。我终于找到了马花。

我差点认不出马花,也许是历经风霜,马花瘦了好多。一见面,她自然地挽着我的手,像是多年未见的亲兄妹。

马花的家打扫得一尘不染,可以看出女主人的勤快。院子里的一棵枣树果实累累,客厅里摆放的几盆月季花开得正旺。而那两排新翻盖的砖瓦房,还有门外停着的一辆小轿车,无声地告诉我,马花过上了小康生活,我心头的一块石头总算落了地。

马花告诉我,重新回到学校后,毕竟功课落下太多,没能考上高中。在复读一段时间后,因为她的母亲半身不遂需要照顾,她只好放弃了学业。

两年后,马花结了婚,嫁到同心县城边上的一个村庄,如今,她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为了让全家能过上好日子,马花这些年来很拼,受了很多苦。老公在卖砖,她要经常帮着推板车拉砖。去年,她买了一辆小吃车,每天都到马路边摆摊卖烧烤,生意不错,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马花还买了一辆小轿车,这是为了方便接送孩子到县城上学。因为没能考上大学,马花觉得是自己这辈子最大的遗憾,她把希望寄托在一双儿女身上,整天叮嘱他们要好好读书,帮妈妈圆大学梦。还好孩子们争气,学习挺自觉的,这让马花倍感欣慰。

马花对我说,平时家里事情多,没时间看手机,老师和同学转发了微信文章来,说当年帮助过她的哥哥在找她,她自己都不敢相信。知道我要来同心找她,她心情非常激动,摊也不摆了,一大早就在家里等着。马花说,是福建的热心人,在她最困难的时候,帮了她一把,她永远感恩并铭记在心。她常常对她的一双儿女念叨,以后争取考上福建的大学,到福建去念书,再续一段闽宁情。

一次新的寻找

找到了马花,我总算不虚此行。但我还是感到有点遗憾,因为,荆晓惠,还有李志福、丁小芳、张小平、金成等人,这次却没有找到。

没想到,回到泉州的当天晚上,我就接到了一通陌生的电话。

是荆晓惠!她给我打来了电话,这让我既感意外,又分外惊喜。

荆晓惠如今是宁夏固原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的主治医师。晓惠说,她刚做完一台手术,是一位高中时的同学告诉她福建记者在寻找她的消息,她赶紧拿起电话挂给我,可惜还是与我失之交臂。

荆晓惠是当年我们所发起捐助的198名学生中比较受关注的一个。因为登在报纸上的一篇题为《荆晓惠:没考出好成绩才会哭》的文章,让人们记住了她,有9位福建的读者专门指定要捐助她。荆晓惠收到了捐款2700元,而且还有一位热心的读者此后每学期都给她寄钱,这让她得以顺利完成高中学业,并考上了宁夏医学院,实现了她当一名医生的梦想。

荆晓惠在电话里跟我聊起了她今年初的一次“壮举”——支援武汉抗击疫情。2020年新春伊始,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武汉告急,湖北告急。荆晓惠第一时间向医院递交了请战书,申请支援武汉!

荆晓惠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在疫情暴发的时候选择逆行,这本来就是医生的职责与使命。更何况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不上谁上?而且,我始终不会忘记,我能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是在福建热心人的帮助下才得以实现的,没有他们当年的无私帮助,就没有我的今天。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所以,受过别人帮助的我,这时更要去帮助别人!

荆晓惠如愿以偿地成为宁夏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2月21日,她随着医疗队奔赴湖北,被分配在武汉疫情的“重灾区”——武汉中心医院后湖院区。晓惠说,忘不掉第一次进病区的紧张不安,忘不掉第一次穿防护服的缺氧难受,忘不掉第一次被病人感谢的那种激动,忘不掉的太多太多……而她最忘不掉的,还有当年在求学路上资助过她的那些素不相识的福建热心人。

晓惠告诉我,在武汉,每当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她常常回想起18年前那些向她伸出援手的热心人的鼓励和帮助,心里就涌起了阵阵暖意,由此不止一次萌发寻找他们的念头。尤其是一位叫郭进勇的福州人,每学期开始的时候都给荆晓惠寄去一笔钱作为学习费用,还必定附上一封热情洋溢的信,鼓励她轻装上阵,好好学习,做一名对国家有用的人。这给了荆晓惠很大的信心和力量,让她感怀至今。这些信荆晓惠至今还珍藏着。

荆晓惠郑重地委托我,在福建寻找当年那些资助她的热心人:福州的郭进勇、叶泽南、赵丽钦,厦门的葛丽莎,泉州的王炳坤、黄女士、林女士,晋江的黄小姐,石狮的施晓雅。

荆晓惠想当面向他们表示感谢:“18年前,你们把爱心传递给一个小女孩。18年后的今天,小女孩长大了,她又把爱心传递给更多的人!”

这,又是一次新的跨越2000公里的寻找!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