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档案

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在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特区湖里携手东乡,勠力同心,攻克深度贫困的最后堡垒,让朵朵希望之花在“地球的肋骨”上绽放。

[ 易地搬迁扶贫 ]
档案详情

“地球的肋骨”上开出希望之花——厦门湖里区精准帮扶,助力临夏东乡蝶变

“群山聚会”、沟壑纵横,被称为“地球的肋骨”,在1750条梁峁和3083条沟壑中,散落居住着全县31万群众——距离厦门市湖里区2200多公里的甘肃省临夏州东乡族自治县,是国家“三区三州”和六盘山片区深度贫困县。

“陇中苦脊甲天下,东乡苦脊甲陇中。”恶劣的自然环境长期制约着东乡县的发展,使其成为甘肃贫困发生率最高的县。

贫有所救,弱有众扶,在国家深化东西部协作、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号角声中,2014年,湖里区与东乡县正式“牵手”。

投入帮扶资金改善当地基础设施,引来企业项目扎根,助力贫困户就业和产业发展,帮扶销售扶贫产品,持续予以人才交流支持……在这个甘肃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上,急东乡之所需,尽湖里之所能,作为厦门特区发祥地的湖里区调动全方位资源,想方设法帮扶东乡县脱贫。

截至目前,东乡县“不愁吃、不愁穿”及安全饮水问题已基本解决,住房、教育、医疗等“三保障”工作成效明显。全县2013年认定的159个贫困村、10.92万贫困人口已通过州县人民政府验收,全部实现脱贫摘帽。

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在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特区湖里携手东乡,勠力同心,攻克深度贫困的最后堡垒,让朵朵希望之花在“地球的肋骨”上绽放。

精准解决民生痛点 助力实现“两不愁三保障”

从临夏州政府所在的临夏市驱车前往东乡县,一路平坦畅通。

“路好走了”是如今许多人到东乡的最直观感受。从地形上看,东乡县境内的六大山梁夹着六条山沟,以县城锁南镇为中心,向周边呈伞状延伸开来。山峦起伏,复杂的地形带来的交通不便,让这里的人们世代“穷在山沟沟里”。

如今,东乡县的路网已大变样,水泥硬化道路铺进乡镇,铺到了百姓家门口,在东乡,到处可见到“湖里力量”给当地带来的变化——

东乡县大树乡黄家村里,在湖里区的支援下,宽约3.5米、长约4.2公里的混凝土硬化村社道路,让村民告别了尘土飞扬、坑坑洼洼的黄土路;在五家乡,湖里区援建的老庄富民大桥在2015年竣工了,下庄、马阴等7个村1000多户村民的日常通行问题得到了解决,将辛苦种出的玉米、土豆拉去集市卖不再是一件难事,年轻人外出务工更便捷了……

来自湖里区的援助资金源源不断地输往东乡,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硬件设施。县城里,一栋栋拔地而起的新楼房组成了一个个易地搬迁安置小区,小区外墙“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一个民族也不能少”的标语十分醒目。湖里区援临干部、东乡县副县长方均纪说,去年,全县已帮助9000余名群众搬出山沟沟,入住县城南区的集中安置小区。

和看得见的条条马路、栋栋新房一样,给东乡县百姓带来幸福感的,还有看不见的水管管网。全年降水量在300~50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约1350毫米——吃水难曾是东乡人面对的最窘迫的困境。

精准帮扶解决当地痛点,在厦门市、湖里区的资金支持下,当地投入2400万元,大规模实施自来水管网改造提升工程,解决了5062户2.6万人的供水不稳定问题。“仅去年东乡就埋了2000多公里长的自来水管,相当于将水管从东乡接到了厦门。”方均纪介绍。

“以前吃水要到沟里拉苦咸水,家里来了客人,‘宁给一个馍、不给一碗水’。”布楞沟村内,60岁的村民马超激动地说,“现在有了自来水,各方面条件都好了!”办起了农家乐,他家也迎来了更多新气象。

目光转向位于东乡县大树乡的湖里希望小学,窗外是连绵的山沟,窗内,是敞亮的标准化教室。

这是湖里区在东乡援建的众多学校之一。学校在去年10月完成改扩建后,教室、篮球场等场地设施焕然一新,湖里区还发动辖区民营企业亿联网络,向该学校捐赠了远程教学设备。借助互联网,学校和湖里区金安小学等连线,共享了优质教学资源。今年,附近两村曾就读于这所小学的6个学生考上了大学,这让校长刘玉强感到很激动,更充满信心:“东乡要脱贫,必须抓教育,没有知识,脱贫就会断线。”

据悉,近年来,在厦门市、湖里区的支持下,东乡县新建改扩建29所学校,投资2600万元新建扩建3所乡镇卫生院、79所村卫生室,为乡村配置诊疗设备,投资3200万元实施贫困户危房改造项目189户,硬化改造提升贫困村道路24公里,实施133个村环境整治项目……

精准帮扶下,“水比油贵、路在崖边、校在天边”的东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持续提升造血能力 激发脱贫内生动能

在帮扶东乡县的过程中,湖里区着重推动产业扶贫,在资金帮扶的同时,“授人以渔”,助力当地斩断贫根。

东乡县美佳雨具扶贫车间里,180多名工人娴熟地组装雨伞,车间一派繁忙景象。一把把新制成的雨伞被逐一打开检查,犹如一朵朵各色的鲜花在车间不停绽放。

作为东西协作湖里区援建的项目,这个扶贫车间从2018年10月开工至今已经解决了100多名建档立卡户就业。今年28岁的东乡姑娘马艾西是第一拨走进车间的工人之一。从靠着几亩地过生活的困难户,到走出山沟沟,走进工厂,变身娴熟的产业工人,马艾西说,这一步,为全家人踏出了一条幸福路。

“我们家共有6口人,之前家里住着危房,夏天干点农活,冬天下雪了只能在家里蹲着。”马艾西说,村里通知可以到扶贫车间上班后,她立刻报了名。从一开始的压根不知道雨伞是如何做的,到现在,马艾西已经成为熟练工,并被老板提拔为车间的管理人员,每个月能拿3000多元工资。

“我丈夫去成都学手艺,打算以后开个烤肉店,我就在家门口打工,还能照顾到家人,看着一家人平平安安的,感觉特别幸福。” 在政府的帮助下,马艾西一家还搬进了全新的安置房,她坚信,“只要我们好好努力,以后肯定能过得更好”!

车间开到家门口,为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让更多贫困户化身产业工人,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湖里区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牵引助力作用,在当地成立东乡县湖里产业运营有限公司、东西协作美佳雨具有限公司、爱福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厦临中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厦临湖东箱包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服饰、鞋业、包袋、食用菌等扶贫车间在东乡多点开花。目前,湖里区共在东乡县建成扶贫车间33家,其中今年新增11家,帮助超过千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

在湖里区的支持下,厦门中达集团在东乡成立的甘肃厦临中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立足当地特色农产品,开展土豆深加工,并与当地20家大型合作社先后达成战略合作意向,直接覆盖贫困户近3000户,贫困人口达1.2万人,从土豆种植到产品生产、销售、配送等,形成全产业链扶贫协作。

今年8月底,厦临公司东乡县达板轻工业园项目正式启动,项目建成后,将设立合资公司生产加工清真食品,能够解决150人的就业,年产能约1.5万吨,实现约2亿元的年产值,将有力促进东乡县的就业和工业经济发展……

多年来,通过精心谋划帮扶重点项目,湖里区因地制宜,在东乡种下了一个又一个希望的种子,不断激发当地发展的内生动力,力求对东乡的帮扶“帮到点上、扶到根上”。

广泛发动社会力量 全方位强化扶贫成效

不久前,一辆标有微医“数字流动医院”的医疗车在东乡县翻越重重沟壑,停在了果园镇陈何村扶贫车间门口。当天,厦门援临医疗队的医生专家为93名村民开展了体检,并接收问诊56人次。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为了破解当地群众看病难的问题,湖里区借助微医互联网医疗健康平台,在东乡县搭建了一个贯通线上线下、覆盖“县乡村”的三级医疗保障网络。

不仅流动医院开进了乡镇,向当地村民提供体检义诊等服务,平台还助力当地建设智慧乡镇卫生院、智慧村医务室,为村医提供远程培训,结合“云巡诊包”帮助村医为村民进行电子签约建档、慢病随访管理等。在东乡县人民医院的远程会诊中心,遇上疑难杂症的当地患者可通过平台向各大医院的专家寻求远程会诊。据了解,截至目前,微医团队已为1437人开展健康扶贫体检,共有逾9430人完成家庭医生签约,其中贫困户2768人,开展219例远程会诊,健康咨询服务2000余人次。

送资金、引项目、援人才、送服务……近年来,湖里区通过广泛发动、对接协调,积极引导企业、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助力东乡,全面发动可利用的资源,为东乡所用,形成了多元化、多层次、宽领域的精准帮扶格局。特别是湖里区着力构建的“县区结对、镇街结对、村居结对、村企结对、村社结对”的“五级结对”格局,促使结对攻坚力度进一步加大。

此前,东乡全县5个贫困乡镇、134个贫困村、10所学校、13所医院与湖里区街道、社区、企业、社会组织、学校、医院结对合作,落实帮扶资金2425万元。

从党员干部到普通市民,从企业家到各社会组织,湖里区帮扶东乡步履不停——去年,湖里区先后6次组织同致电子、亨国精机等24家企业,为东乡县提供1446个工作岗位,定向招聘东乡县贫困劳动力444名,共有1578名建档立卡户实现就业。今年疫情期间,湖里区为东乡县务工人员提供“点对点”包机接返服务,先后组织3批次包机服务,共接返271名东乡籍务工人员。

在消费扶贫方面,仅去年一年,湖里区就发动全区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购买东乡县牛羊肉、花椒等价值1236万元的农特产品,超额完成年度消费扶贫任务,带动增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1666人,今年已完成消费扶贫1300余万元,有力促进当地产业发展……山海同心,更多东西部携手奔向全面小康的生动故事正在两地暖心上演。


(来源:福建日报《“地球的肋骨”上开出希望之花——厦门湖里区精准帮扶,助力临夏东乡蝶变》记者 杨珊珊 周思明 陈瑜瑾 柳子昂)

(东南网记者吴晓燕整理)

点击下拉展开全文
更多》其它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