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十年来,几代长汀人筚路蓝缕,发扬“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的精神,与百万亩荒山作战,创造了水土流失治理的“长汀经验”,成为中国水土流失治理的典范和福建生态省建设的一面旗帜。一座座荒山、“火焰山”变成了绿水青山,将自然生态美景带回到长汀大地。
数十年来,几代长汀人筚路蓝缕,发扬“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的精神,与百万亩荒山作战,创造了水土流失治理的“长汀经验”,成为中国水土流失治理的典范和福建生态省建设的一面旗帜。一座座荒山、“火焰山”变成了绿水青山,将自然生态美景带回到长汀大地。
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南坑村周围还是光秃秃一片,除了几棵高不足1米的“老头松”,漫山遍野都是极度贫瘠的风化粗砂土,农业种植难以发展,上山割草砍柴贩卖成为村民们最重要的收入来源。为解决群众烧柴问题,政府开始发放煤炭补贴,让大家改烧煤球。
上世纪90年代初,村里开始探索实施“猪沼果”模式,“大家对这种模式都没有底,果树能不能种活都难说。”党员干部们带头,种下了500多亩果树,新模式艰难地起步了。让人欣喜的是,坚持两年后,果树开始产出效益,引得村民们争相上山种果树。
1997年,更有力的动作如期而至,村里引进厦门树王银杏有限公司发展银杏产业,投入300多万元,种植了2309亩银杏,以“公司+基地+党员+农户”模式建设银杏生态,如今南坑村共种下了4500多亩银杏,成为远近闻名的“闽西银杏第一村”,每逢秋季,便会有各地游客慕名而来。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默默耕耘,南坑村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花果山,村民们纷纷转产,种植草莓等大棚水果。“一季种水稻,一季种草莓。”沈腾香说,每年的草莓采摘时节,游客很多,光靠采摘就能把草莓全销出去,有时一天收入就有1万元,扣除开支,全年下来能赚10多万元。南坑也由以前的“难坑”变成了富坑,去年全村接待游客20余万人次,人均收入达15367元。
如今的露湖村青山回来了。(资料图)
现在,长汀县过去的“火焰山”变成了绿满山、果飘香,山清水秀得以回归,生态系统趋向恢复,自然与社会日益和谐,美好家园目不暇接,长汀人民用实践与实效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生态文明发展之道。
(资料来源:东南网《行进龙岩·长汀水土流失治理》之“火焰山”到绿水青山的美丽嬗变)
(东南网卓志沐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