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藏,并不是一条轻松的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是上世纪50年代第18军进藏部队的军人和老一代进藏工作过的人们,展现出来的艰苦奋斗、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优秀品德,也是援藏干部们常记在心里的一句话。
▲几十年持续不断的努力,让西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图片来源:福建第八批援藏队 舍弃常人所拥有的 放弃常人所享受的 扎根雪域高原 矢志艰苦奋斗 这是“援藏”二字的深刻意味 也是一代又一代援藏干部 奔赴高原的初心
▲省委书记于伟国等省领导与福建省第八批援藏工作队合影。图片来源:福建第八批援藏队 如今 福建省第八批援藏工作队 将结束三年的援藏工作 回到东南沿海思念已久的家乡 让我们来听听这三年里 高原的苍莽群山与险峻峡谷 锅庄舞与酥油茶 友善的面孔 陌生的话语 …… 在他们的心底 留下的声音 我们留下了福建人民的深情厚谊 周青松: 福建省第八批援藏工作队领队,昌都市委副书记 “三年的时间看起来长,但是对于改善民生来说,只是一条漫长之路的开始。 打基础是省委主要领导给我们指示中很重要的一点,我们工作的核心就是“助力脱贫攻坚战”。三年来,我们都是按照这个思路在实施。今年,福建在昌都的4个对口援助县将全部实现脱贫,比原计划提早了一年。这一成果让我们倍感欣慰。 援藏不是个人的行为,是中央的战略部署,是福建省委省政府的重托。我们不仅承载着3800万八闽儿女的责任,同时也肩负着78万康巴儿女的期待。这种责任和使命是我们重要的信念支撑。 如今,我们三年的援藏工作圆满结束。这里的山山水水,留下了我们行走的足迹和工作的印记,也留下了福建人民的深情厚谊。” 三年援藏路,一生援藏情 张立峰: 昌都市文化局(文物局)党组书记、副局长,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巡视员 “回首这1000多个日夜,我们克服了高原带来的身体挑战,紧张的工作中“白+黑”“5+2”成为常态,但我们也收获满满,与当地干部群众结下了深厚情谊。 援藏工作当然艰苦,比如察雅县巴日乡和边坝县沙丁乡分别是昌都市文化局(文物局)的党建扶贫以及强基惠民驻村工作点,均属于高山峡谷地形,平均海拔3600多米,距离市区远,沿途道路弯急坡陡、十分艰险。特别是冬季暗冰较多,路上一个不小心,便“一失足成千古恨”。但我们依然多次前往那里开展演出慰问、走访调研,得到了当地藏族同胞的认可和欢迎。 三年援藏路,一生援藏情。我坚信,在一批又一批的援藏干部的努力奋斗下,闽昌两地干部群众的情谊一定更加深厚,藏汉民族的交流融合一定更加密切,雪域高原的明天也一定会更加美好。” 光辉岁月,无悔征程 严桂忠: 昌都市广播电视局党组书记、副局长,福建省委宣传部副巡视员 “时光荏苒,岁月匆匆,一路风尘,转眼援藏已满三年。其中经历了夜不能寐、干燥静电、心脏肥大等种种高原反应的痛苦,经历了行车途中车辆被山上滚石砸坏的惊险,经历了远离故土、舍小家顾大家的分别,经历了忍受着缺氧还不得不日夜加班的巨大压力和繁重任务,无数酸甜苦辣超过过去的多年。 但我自豪在这党旗指引下的光辉岁月,无悔在党领导下的援藏征程。谨以这首《援藏赋》表达我的衷心祝愿:青春逐鹿旌旗红,三载冰霜铸青松;建功雪域新时代,惟愿中华梦早酬!” 建功立业在边疆 谢雅星: 昌都市政府副秘书长,福建省政府办公厅副巡视员 “回首这三年,跟以往的岁月相比,最辛苦、最疲弱,也最充实。 援藏我是主动报名的,早早就写了申请书。两次援藏,很多人不理解。可能是从小受爷爷影响,我特别喜欢边塞诗,自己写的也多是豪放派的。去年10月,曾经躺在月光下,想到在雪域高原两度中秋,顿起故园情怀,立马草就《望月》一诗:八月十五秋月辉,浩渺星汉彩云追。团圆最是人相望,清风玉露润入微。 思家是人之常情。到边疆建功立业,把个人的追求融入到国家的需要中,实现自己的“中国梦”。我是这样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昌都缘,不会到此为止 林湫: 昌都市旅游发展局局长,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巡视员 “刚来昌都的时候,遭到了“高原反应+感冒”的联合侵袭。面对昌都干燥的气候和高原环境,我没有畏难退缩,而是不断调研学习,了解昌都的历史、宗教、文化、旅游知识。 时光飞逝,从三年前对昌都的一无所知到如今渐渐养成穿藏装、唱藏歌、跳藏舞的习惯,我已经深深融入这片神圣的土地,爱上了这里的人民。 对于我、对于每一位援藏工作者来说,不论驻藏时间长与短,我们与这片高原、这座城市都早已融为一体、不可分割,即使我们终究要与这座城市分别,故事也不会就此戛然而止。” 这1095天,我们没有虚度 苏永波: 昌都市委组织部副部长,福建省委组织部办公室副主任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三年前,出发奔赴昌都时,我曾向组织表态,离开西藏时,我希望打下一个好基础,拥有一群好朋友,留下一个好口碑。不敢说我们有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大情怀,只是期待通过共同努力,援藏答卷能够得到高分。 如今,我们可以自豪地说,这1095天的时光,我们没有虚度!” 援藏路上做“行者” 苏生财: 昌都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福建省委宣传部宣教处调研员 “三年来,我感觉自己挺忙碌的,就像一位步履匆匆的行者,在开满格桑花的援藏路上,不停赶路,努力践行“团结奉献、真情融入、不畏艰难、不辱使命”的援藏理念,兑现“当好昌都人,做好昌都事”的援藏承诺。 三年里,我心里有对小孩读高三时不能陪伴其左右的深深歉疚,有对母亲离世时未能见上最后一面的无限愧疚。母亲去世后的两年多来,在夜深人静之时,我经常会反复听一首歌《天之大》…… 回首时光匆匆,惟叹脚步太慢,还有很多事没来得及做。对很多人而言,昌都只是一个地名,但对我来说,她是我永远牵挂的第二故乡。” 喜悦,来自他们的笑脸 叶毓: 昌都市边坝县委副书记,漳州市龙文区政府副区长 “这三年里,我有幸参与了边坝人民脱贫攻坚的决战时刻,共同推动边坝县顺利实现脱贫摘帽,让我十分难忘。 三年来,虽然血压越来越高,头发越来越稀落,晒得越来越像康巴人,但是看着我们付出的努力,变成了藏民搬进漂亮新村后的笑脸,变成了孩子们穿上的新衣新鞋、用上新书的笑脸,变成了美丽的休闲步道上运动散步人群的笑脸,变成了藏药材交易达成协议后农牧民的笑脸……我与同志们一样,心里充满了喜悦。” 援藏岁月是我心中的净土 卢世锋: 昌都市洛隆县教育局副局长,泉州市惠安县岩峰中学政教处主任 “走得越远,发现自己越渺小,也发现自己越坚硬。险峻的公路无法改变,高寒缺氧无法改变,恶劣的气候无法改变,我们唯一能做到的是坚定内心的信仰。 其实,我们并没有比别人优秀,只是比别人少了些犹豫,少了些彷徨,多了份坚定与执着。这三年,大家都经受住了政治、业务、身体、作风的考验,但相比长期在藏干部和军人的奉献与付出,我们的工作微不足道,需更加谦虚和努力。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以后的工作中,我将把援藏岁月打磨成人生中的进取与从容,呵护心中那片净土,继续以教育人的情怀、本分和担当,守望教育。” 三上高原何所惧,一生援藏情未了 陈平磊: 昌都市洛隆县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泉州市第一医院急诊科副主任 “这已经我第三次援藏。 2014 年4月,我作为林芝市“双百计划”引进的人才,在林芝市工布江达县参加援藏工作半年。2016年7月,我参加福建省第八批援藏工作队。按照规定,我们专业技术人员援藏的时间是一年半,2018年3 月中期轮换时,因为工作需要,我又留任一年半。 援藏的经历可谓辛苦。在昌都期间,我走过最险的路,睡过最冷的床,经历过最喘的查房。2017年8月,我去机场迎接泉州短期援藏队的五名医务人员来县里,因为下雨,在路上遇到落石,滚石就正好砸在车前方,侥幸撤离后才涉险过关。还有一次在海拔 4000 多米的腊久乡,我和往常一样与当地干部住在一起。那天夜里温度下降到零下十几度,屋里又没有取暖设施,之前采取的防寒措施完全不够用,整个夜晚漆黑寒冷、漫长难熬,是我一生中睡过的最寒冷的床…… 然而,我热爱这片高原上的土地。三上高原何所惧,一生援藏情未了。” 援藏丰富了我的教学生涯 方毅芬: 昌都市第三高级中学教师,厦门市禾山中学高级教师 “在藏区工作,最大的挑战就是高海拔地区的严重缺氧和严寒天气。就拿上课来说,因为缺氧,我们常常讲得气喘吁吁。而且在援藏队里,我还是年纪最大的女教师。但是我抱着“缺氧不缺意志”的党员老教师精神,仍然以昂扬的斗志投入到藏区紧张的工作生活中。 援藏期间,我担任英语备课组长,把我的学生带到了高三,陪着这群淳朴的孩子体验了高考。备考的过程无比艰辛,可这种教学体验又是极其不一样的。因此,我认为援藏支教丰富了我的教学生涯。援藏确实不易,经常失眠、生病,但是作为师者,我依然每天早上精神抖擞地站在那神圣的讲台上,以饱满的热情和高昂的激情上好属于我的每一堂课,我想这既是老师的职责,更是老师的骄傲。 援藏的时光,让我体验了一种不同的生活,增长了见识,收获了友谊,使精神世界更为充实而丰富,这何尝不是一种成长、一种升华?” 我会永远记得这朵高原上的小花 郑义熔 昌都市妇幼保健院儿科主任,福建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主治医生 “记得在一次下乡义诊中,我们遇到了一个名叫卓玛的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孤儿。给卓玛看完病,并帮她争取到未来的免费手术机会之后,我们收拾完药械,正要准备返程。突然一个小小的身影跑到我的身边,往我的手里塞了一朵小花。那是一朵淡紫色的小花,薄薄的花瓣随风轻轻摆动,凑近闻还带着淡淡的青草味。还没等我说话,小卓玛就一溜烟跑远了。 我问当地干部这是什么花,却没人能答得上来。有人建议就叫她高原小花吧。车辆启动了,我们站在车旁跟所有人挥手道别,小卓玛也远远地朝我挥手。我小心翼翼地把那朵小花捧在手里,朝她微笑了一下。我想她就像这朵高原上的小花一样,虽然身处艰苦的环境,但仍然希望有一天能完美地绽放。在她绽放之前,需要更多的人用爱和温暖来浇灌、呵护她,守护她的健康,让她能更加快乐地成长。 我会永远记得这朵高原上的小花。” 格桑花,幸福之花 常在西藏的人说,格桑花并不特指某种具体的植物 它是高原上生命力顽强的不知名野花的代名词 就像这个高原上的人们一样 喜欢阳光,不畏雨雪风霜 如今,到了“闽八援”说告别的时候 离开高原,离开昌都 他们的心里却种下了一片格桑花 三年援藏,是留在他们心中 一生的印记 (摘自福建支部生活微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