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鞭跨马涉远道 八闽LOGO烙藏东
2019-06-18 08:58:13 来源:福建第八批援藏队 责任编辑:康金山 我来说两句 |
8.41亿元 2016年以来,计划内外共投入资金8.41亿元,实施170个项目; 6000多人 2016年以来,计划内外建设11个小康示范村,投入援藏资金2.34亿元,共安置贫困农牧民1200多户、6000多人,对口支援的4个县2019年将全面实现脱贫; 50家 2016年以来,累计引进企业50家、注册资金15亿元,开创了全国地市国企参与组团援藏扶贫开发的先河; …… 在全国援藏工作绩效考核中,福建获得优秀等次; 第八批援藏工作队被评为“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状”…… 三年来借鉴“高层统筹、民生优先、产业带动、互学互助、社会参与”的“闽宁模式”援藏,成绩斐然! 2016年7月,作为全国对口援藏省市中唯一调整的省份,福建面临着“三个转变”的新形势:受援地从“西藏江南”林芝转为海拔更高、交通更险、基础更薄弱的昌都;工作职责由项目建设为主转变为以脱贫攻坚为中心的各方面工作;援藏资金和项目由过去的“交钥匙”转为“交支票”。但是,福建第八批援藏队始终怀揣“山海情怀、赤子初心”的壮志豪情,视昌都为故乡,视藏族同胞为亲人,围绕昌都市委中心工作,借鉴“闽宁模式”五条经验,制定以“打赢脱贫攻坚战”为中心的“1234”工作思路,不断践行着“团结奉献、真情融入、不畏艰难、不辱使命”的援藏承诺,把心血与汗水洒在雪域高原,把智慧与精神烙刻在藏东大地,再创“闽宁模式”新辉煌,福建LOGO受到昌都广大干部群众的认可。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三江儿女俱欢颜 清晨,一轮红日从东方喷薄而出,照亮着昌都大地。昌都地处横断山脉,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穿境而过,是茶马古道的中心、康巴文化的发祥地,历史上素有“稳藏必先安康”的说法,是新中国在西藏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的地方。全市面积10.86万平方公里,居住着藏、汉、回等36个民族78万人,其中贫困群众17万,占全区贫困人口的28.9%。 在海拔4000多米的洛隆县孜托镇中松村山峦上,47岁的藏族同胞赤列尼扎望着满目金黄的青稞,眼里流露出丰收的喜悦……让他更为惊喜的是,自己做梦也不会想到,一家人会告别世代居住的土垒屋子,搬进宽敞明亮的“大别墅”。 “感谢福建第八批援藏队让我们住上这么好的房子!”在位于洛隆县城郊的“思梦达”福建新村,赤列尼扎引着记者参观他的新家。这是一套近200平方米的两层楼房,客厅、卧室、佛堂、厨房、卫生间一应俱全。“我们除了交1万元外,家具家电都是免费的,甚至厨房的锅碗瓢盆也都备齐了,我们来了什么都不用买,直接就可以住。更让我高兴的是,这里有学校、医院,上学、看病都方便多啦!和以前相比,我们的生活简直一下从地下来到了天上!”赤列尼扎笑得合不拢嘴。 像“思梦达”这样的福建小康示范村,在被称为“藏东粮仓”的洛隆县还有布许福建新村、夏玉新村。只因有不少村民生活在“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地方,泉州援藏工作组自2016年开始,参与全县3个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建设,共投资7700多万元。 像洛隆县这样的福建小康示范村,是福建对口援建的一个缩影,在援助的八宿、左贡和边坝还有很多。 “在新村选址时,我们着力依托产业园区、旅游景区和交通要道,结合易地扶贫搬迁、新农村建设,因地制宜、合理规划,集中力量、整村推进,坚持让易地搬迁户住得下、能就业、可发展的原则,努力打造美丽宜居、设施配套、文明富裕的脱贫样板村、小康示范村。”福建第八批援藏工作队领队、昌都市委副书记周青松说。 在昌都援藏三年期间,事关群众利益、百姓福祉,无论大事小事,援藏队都记挂在心,尽力解决,以前瞻的眼光,谋划改革方略,寻求解决民生问题的最佳路径和长远之策。 援昌以来,援藏队把学习贯彻《摆脱贫困》中的重要思想观点与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精准扶贫思想贯通起来,在昌都作了“学习《摆脱贫困》推进脱贫攻坚”专题报告,发放了1200本《摆脱贫困》,并选派扶贫系统一线干部到福建深入“中国扶贫第一村”赤溪村和寿宁县下党乡考察学习,进一步领会习近平脱贫攻坚思想在福建的孕育和发展。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援藏队坚持把有限的帮扶资源重点投向民生改善和社会事业发展,让更多的贫困群众直接受益,真切感受党的恩情。 投入援藏资金2.34亿元,集中建设扶贫搬迁点,基本建成11个福建小康示范村,共安置贫困农牧民1200多户、6000多人。 建立的扶贫资金监管新模式——昌都市财政惠民补贴资金“一卡通”监管信息平台,在西藏是仅有的。 大力实施“闽昌携手奔小康”行动,深化结对帮扶工作,构建了省、市、县(区)、镇、村五级共111个帮扶体系,签订结对帮扶协议95个,实现4个对口县46个乡镇、386个村居结对帮扶全覆盖,推动产业、项目、智力、人才等多层面的深入扶贫。 一座座新村崛起,一个个扶贫项目实施,伴随“福建援建”的LOGO,在藏东大地上留下深深的来自三千多公里外的“福建印记”。 脱贫致富,任重道远。 我们坚信,“亿万千百十,皆起于一”,昌都要跨越“贫困线”,还需卧薪尝胆,矢志如初,再接再厉,奋斗不息。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