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甲新编历史剧:焕发新时代活力
2018-11-19 08:48:56来源:东南网责任编辑:卓志沐我来说两句 |
《浮海孤臣》剧照 李珂 摄 |
《李光地》剧照 刘伯怡 摄 东南网11月19日讯(福建日报 李珂)17日和18日晚,泉州市高甲戏传承中心的新编高甲历史剧《浮海孤臣》、安溪县高甲戏艺术保护传承中心新编高甲戏《李光地》,先后在福州大戏院和凤凰剧院上演,赢得观众的热烈掌声。 高甲戏是闽南地区传统戏曲剧种,此前,我省反映台湾民众抗击日本殖民侵略者的高甲戏《大稻埕》在省外演出时,赢得了一片喝彩。去年9月,它从全国100多部参评作品中脱颖而出,捧回中宣部第十四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业内人士认为,此次高甲戏新编历史题材剧在第七届福建艺术节的集中亮相,是高甲戏追求与时代同行,发展和深化剧种的当代价值的表现。 这是一种历史回响 新编高甲历史剧《浮海孤臣》讲述了明朝嘉靖年间两浙倭乱,宁波生员蒋洲献平倭良策,不计浮海艰辛,孤胆远航,出使日本国招抚倭寇首领王直的故事。 “这部剧选取历史真实事件,用当代人的视角,以小见大,再现了国家危难之际,舍身为国的壮美画卷。”“颂扬了当下和平合作、开放包容的‘一带一路’倡议精神。”这出以古鉴今的古装悲剧收获了观众的好评。 《浮海孤臣》由著名剧作家郑怀兴编剧。“我一直留心明代倭乱问题,因为戚家军抗击倭寇最大战役是在我的家乡仙游打的。”郑怀兴说,当他在几年前偶然发现了嘉靖年间宁波有位生员曾乘槎浮海招安倭寇首领王直这个故事时,立刻引发思考——明嘉靖四十一年十一月,莆田、仙游百姓正沉浸在准备春节的欢乐时刻,倭寇突然侵袭,两个城池都被攻陷,数万百姓被杀害,万家哀恸。倘若当年招抚成功,祸害东南沿海多年的倭患岂不平息了吗?……于是我产生写戏冲动,很快写出《浮海孤臣》。 新编高甲戏《李光地》则首次将一代良相的光辉一生搬上戏剧舞台。“这是安溪高甲建团以来,投入资金最多,主创队伍最强,演出阵容最强大的一出戏。”安溪县高甲戏艺术保护传承中心主任谢志斌说。 《李光地》讲述清康熙年间,朝廷继行圈汉人农地以赐满人的政策,汉人苦不堪言。李光地时任直隶巡抚,与主张圈地的权相明珠产生激烈冲突。他通过棋谏巧解康熙心结,用河患事实证明圈地危害,最终使康熙革除圈地弊政。 “在云霄县有个人叫陈天达,与李光地是同科进士。在云霄民间故事中,陈天达谈到许多关于李光地的故事,让我从小就对李光地很敬仰。”该剧编剧方朝晖是国家一级编剧,漳州云霄人,对李光地的生平及历史素材都非常熟悉。 他表示:“熟知清史的人都知道,李光地这个人物功可傲世,但作为戏剧人物,素材纷繁芜杂,难以取舍,不好下手。”最终,以圈地令为主线贯穿全剧,把革除圈地令、拯救文字狱冤案受害者、治理河患这三件事贯穿起来,塑造了一个敢于担当、勤政为民的大臣形象。 “李光地为清朝一代良相,他一生以民为本,谨慎清勤,始终一节,学问渊博,雍正皇帝称李光地为‘卓然一代之完人’。”谢志斌说,希望这部戏能为世立鉴,为时立范。他表示,近两年来,中央加大力度反腐倡廉,树家风、立家训、守家规的活动如火如荼,《李光地》的面世恰逢其时。 “这是一种历史回响。我觉得高甲戏剧团能制作这样几部历史题材剧,说明我们高甲戏艺术家有着很强烈的一种时代意识,一种担当精神。”一位业内人士说。 这是一种精神回归 《浮海孤臣》虽然是一出悲剧,但在艺术表现中,仍大量融入了高甲戏表演中的特色喜剧元素。该剧导演欧阳明说:“高甲丑有很多特色,是别的剧种没有的。排这个戏的时候,我们把这些元素都融到里面。这也是观众喜欢的,我们要体现出来。” 欧阳明认为:“用喜剧来反衬悲剧,往往更有哲理。所以我觉得反而这样更好,一味的悲剧不是戏曲的特点。” “根据剧本基本内涵、精神,树立高甲戏剧种本体意识,体现鲜明艺术个性,及其独特舞台风貌,这是我们总体构想。”谈到《李光地》的创作,该剧导演吕忠文说。 “我们采用了写意与写实相结合,抽象与具象相结合,采取拟人拟物等艺术手法,力求以此丰富戏剧性,增强可看性。”吕忠文认为,要以高甲戏演剧方法为基调,以高甲戏舞蹈身段为主体素材,揉进其他艺术门类能吻合高甲戏剧种的手法,加以创新运用,从而为剧本内涵、为人物精神服务。 他举例,《李光地》剧中,康熙与李光地在对弈中斗智,互相试探对方,棋子是人扮演的,把车、马、卒形象外化,就是拟人拟物演剧方式,采用夹叙夹议相结合,起到可观可视的舞蹈性戏剧效果。 “戏剧要追求思想性、艺术性、可看性,观众才能接受你的表达,理解戏剧的内涵,从中得到启迪。不要着力去研究人家爱看不爱看,要着力研究自己演得好看不好看,我们演好了,人家就爱看。” 吕忠文还认为,李光地家风家训,恰恰符合当代需要。“这出戏剧把时间、人物、事件推得很远;把李光地精神内涵拉得很近,因为它贴近现代生活,具有现实意义。”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高甲戏代表性传承人,吕忠文不无激动地说:“希望通过《李光地》一剧的编排,追求安溪高甲戏总体走向,重拾高甲戏遗风,回归高甲戏精神,彰显高甲戏特色,弘扬高甲戏时尚,使优秀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 |
相关阅读:
打印|收藏|发给好友【字号大中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591-87095151举报邮箱: jubao@fjsen.com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 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