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都市生态环境保护:共同的家园 我们一起守护
2017-12-28 16:29:36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责任编辑:王琼 我来说两句 |
图为类乌齐县可爱的马鹿。 记者 郑璐 摄 山清水秀太阳高,三江大地好景象。 11月12日至18日,2017年“中华环保世纪行——西藏行”活动检查组第二组一行来到昌都市,途径七个县区,看到了多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好景象:滇金丝猴慢慢走近人们,马鹿把饲养员当作亲人,阿旺绵羊带动更多人增收致富…… 近年来,在中央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昌都市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高度重视自然生态保护及环境保护各项工作措施的贯彻落实,通过落实生态保护建设工程、完善生态补偿机制、落实生态岗位等政策措施,在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补偿体制机制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就。截至目前,全市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面积达到4749.67万亩,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由2010年每亩3元提高到2017年每亩4.85元。2017年,全市共向18221名管护员发放公益林管护补助资金17292.48万元,向111个林业专业管护站拨付管护资金1292.76万元。生态补偿机制在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和群众增收致富等方面的作用十分明显,已成为最受群众拥护、综合效果最好、受益面最广的政策之一。 党的十九大之后,相关单位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论述,继续坚持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的前进方向,生态环境持续良好。目前,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4.78%,森林蓄积量2.61亿立方米;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滇金丝猴800余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马鹿由2005年的5000余只上升到现在的近8000只…… 红拉山滇金丝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芒康县的南部,最高海拔4700米,最低海拔2200米,1993年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由县级自然保护区晋升为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2003年1月24日经国务院办公厅批准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为18.5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70%-80%,是我国罕见的低纬度、高海拔的保护区之一,主要保护对象为森林生态景观和野生动植物,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滇金丝猴就是其中之一。 “我负责喂它们盐巴、包谷等食物,还要看看有没有受伤或者需要救助的猴子。”来到芒康县红拉山滇金丝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巡护员江村曲培告诉记者,他刚来这里的时候只有16岁,如今20多个年头过去了,最喜人的变化就是滇金丝猴的数量越来越多了。 “他们还救过十几次猴子呢。慢慢地人与动物之间就会培养出感情。”芒康县环保局局长仁青平措说,更让人开心的是,以前它们看到人就跑,现在不怕了,有的还会慢慢走近人,把人们当作朋友。 仁青平措说,近年来,红拉山滇金丝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上级部门及县委、县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保护工作不断加强,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不断改善,野生动植物数量不断增加。此外,该保护区还建立了岗位责任制、宣传教育制等管理制度,加大对自然保护区内从业人员及广大群众进行全面宣传,通过技术和资金扶助引导,保护区周边居民发展当地特色林业绿色经济,吸纳周边居民做护林员、野保员,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带动周边乡村经济发展,提高农牧民的生活水平。“当地群众生态环保意识不断加强,滇金丝猴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滇金丝猴种群数量已由上世纪80年代初的500只左右增加到现在的800多只。” 在类乌齐县,有一种可爱的动物——马鹿,它们时而一起嬉戏,时而静观周边。这样的生活就像一首无言的歌:平淡、自由、安逸。 “我给它们准备了元根、盐巴等食物,它们爱吃。”随着守鹿人向秋拉姆一行一阵阵吆喝,远处的马鹿就像见到了久违的亲人一样纷纷奔跑过来,大口大口吃着主人们为它们准备的美味,好像只有这样,才能淋漓尽致地表达出它们对守鹿人的热爱和感激之情。 待鹿群吃完“午饭”,向秋拉姆带着记者去看望一名特殊成员——一只半岁大的小马鹿。她轻轻抚摸着小马鹿,小马鹿用鼻子轻轻触碰她的手掌。“这是6月从路边抱回来的,它妈妈在它出生的时候就死了。马鹿不太好养,尤其是小时候要特别注意,我们给它们喂糌粑、酸奶,大了就喂草,还有红盐。它们一般能活10来年,最多能活20多年。” 向秋拉姆在长毛岭马鹿饲养场工作已有40多年,曾为刚出生的马鹿喂过奶,拿出仅有的青稞喂马鹿,为马鹿修过好几公里的石砌围栏……如今,63岁的她已经退休,但是她仍愿意坚守在这个岗位上,她的两个儿子仁青次培和白玛次旺也在这里工作,一家人共同与马鹿为伴。“虽然退休了,但是每天都能在这里工作,觉得很有意义。”向秋拉姆说。 类乌齐县环保局局长巴桑次仁告诉记者,这些年,国家不断加大对管理站的重视和投入,管理站的规模越来越大。相关部门也在加大《野生动物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马鹿由2005年的5000余只上升到现在的近8000只,守鹿人的工资待遇逐步提升。 “因为马鹿,她的丈夫扎嘎次旺看到了她善良勤劳的一面,他们相知、相爱,最终走到了一起。”采访结束后,巴桑次仁向记者讲起了向秋拉姆和她丈夫的爱情故事…… 来到昌都市贡觉县,“咩咩咩”的羊叫声,回荡在苍茫茫的山上,走近了才看到,那是一群高大健硕的绵羊,贡觉县农牧局局长张林俊告诉大家,这就是阿旺绵羊。 阿旺绵羊,由原始棕羊繁衍而来,主要分布在西藏昌都贡觉县域内及其周边,在长期的封闭繁育和民间自然选育的过程中,棕羊逐渐适应贡觉的生态环境而形成了优良绵羊种群。张林俊介绍说:“昌都阿旺绵羊经过选育,现已成为适应青藏高原高寒牧区自然环境条件,耐粗饲、耐严寒、抗风沙、善跋涉、遗传性稳定、肉制品特殊的绵羊种群。属于一年一胎、一胎一只的繁衍品种。” 近年来,贡觉县以产业富民强村为目标,因地制宜,积极围绕自然优势做文章,将阿旺绵羊作为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来抓,通过打造品牌优势、发展壮大生产经营规模、做大做强育肥产业,让其发挥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带动全县更多群众在家门口增收致富。 据了解,贡觉县投资3200万元建立育肥基地151亩,实现年育肥绵羊6000只,并建设饲料加工厂、冷库链储存物流体系、电商信息化平台等配套设施。同时,该县积极探索关联产业发展,按照“以草养畜”的方式,建设人工草地1.05万亩,由政府免费为贫困户提供草种,并对饲草统一收购。通过政府扶持、企业示范、合作社引领、养殖户带动和一系列补助奖励措施,极大激发了群众养殖阿旺绵羊和种植饲草的积极性,带动4000余户群众参与到阿旺绵羊产业链建设中,今年已帮助306户1530人脱贫。 截至目前,全县阿旺绵羊存栏10.3万只,年存活率达到90%以上。阿旺绵羊已成为发展贡觉特色生态产业、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供给侧改革的新起点。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