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专题> 党群> 大美昌都 福建助力> 新闻聚焦 > 正文

类乌齐县“牦牛产业链” 带动贫困群众脱贫增收

2017-12-07 10:28:29  来源:今日西藏昌都  责任编辑:王琼   我来说两句

初冬时节,日出东山。在昌都市类乌齐县觉恩卡村,一大片被围栏圈住的饲草种植地中,寸把长的燕麦秸秆,被朝阳“染”成了金色。

当记者来到村里时,正好碰上村民美拉多吉,他吆喝着,将数百头牦牛赶了进去。看着牛儿们悠闲地吃着草,脸上露出了幸福的微笑。

“这是牦牛标准化养殖场,是西藏藏家牦牛股份有限公司建设的,主要用于将收购回来的牦牛育肥。”作为标准化养殖场负责人,美拉多吉如数家珍,“这样的短期育肥很好,因为这样做可以有效防止牦牛在冬天掉膘,缩短牦牛出栏的时间,还不会影响牛肉的品质。”

在类乌齐县,除了类乌齐镇的觉恩卡村,宾达乡央宗村、岗色乡岗达村也有这样的牦牛育肥基地。

2014年以前,在类乌齐县想要看到大面积的饲草种植地和牦牛育肥场所,是一件不敢想象的事情。而现在记者眼前这一切,还要从类乌齐牦牛说起。

类乌齐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世界牦牛看中国,中国牦牛看西藏,西藏牦牛看类乌齐。”“豪言壮语”背后,是类乌齐人对家乡牦牛肉品质的自信。

类乌齐县农牧局局长登增群培介绍说类乌齐县拥有丰富的林下资源,牦牛在树林里悠然自得的生活方式,造就了类乌齐牦牛肉“原生态、纯天然、全绿色”和品质好、口感好的特点,类乌齐牦牛肉也成为了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加之类乌齐县是自治区指定的藏东牦牛产业带,牦牛业是县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畜牧业中的优势产业,具有很大市场潜力。

那么,如何将牦牛产业优势最大化呢?解决问题,首先要发现问题。

“长期以来,制约我县牦牛产业发展的瓶颈主要有两个,一是县里缺乏饲草,二是群众散养的牦牛,销售渠道过于传统和单一,无法形成规模化。”登增群培说。

问题摆明了,研究对策是关键。“牦牛产业”一词看似大,实际上无非就是“牛吃草增重;重量上去了,利润也会加大;而这一切的前提,是要保证牛能吃饱、吃好;如果想‘锦上添花’,还需要在牛肉加工上做做‘文章’”。

对此,类乌齐县委、县政府立足实际,制定了“万亩以上饲草基地建设、万头以上牦牛育肥基地建设、百万斤以上牦牛肉加工基地建设”的“三万工程”战略——一场轰轰烈烈的牦牛产业“革命”,风起云涌。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政府做好了“嫁衣”,具体运营还是要回归于市场。

“类乌齐的牦牛肉在西藏很有名,除本地市场外,区内的其他市场对类乌齐县牦牛肉的需求量也十分大。” 藏家牦牛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田维特说,2014年,他与朋友来类乌齐考察项目,并在类乌齐牦牛产业规划中,发现了商机。

凭借着雄厚的资金和技术优势,田维特与朋友们组建的昌都市藏家牦牛股份有限公司,在众多竞争的企业中脱颖而出,正式落户在类乌齐县生态产业园区。

做大做强饲草业,是实施“三万工程”的基础环节。据统计,2016年以来,全县通过房前屋后种植与集中连片种植的方式,突破了县里山地多,种植地少的瓶颈,实施人工饲草地建设1.2万余亩。在饲草种植较为集中的吉多乡,还成立了饲草种植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主营饲草种植、饲草加工、饲草销售。

饲料源头有了保证,类乌齐县“万头以上牦牛育肥基地建设工程”也顺利推进。藏家牦牛股份有限公司对育肥出栏的优质牦牛肉产品进行精深加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年平均实现牦牛肉加工、销售达450万公斤。在这个过程中,不少百姓改变思维,积极成立合作社,不断壮大养殖规模。

田维特告诉记者,在产品规划上,公司依托全县牦牛养殖业,常年保证牦牛每天都能出栏,市场每天都有新鲜牦牛肉供应。通过标准化、无菌化的生产过程,让科技含量高、产品档次高的新鲜牦牛肉,进入区内外居民的餐桌。合理布局牦牛肉休闲产品,丰富产品线,形成高、中、低三个品系,以“类乌齐牦牛”品牌主打高端,不断扩大休闲产品的销售规模。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类乌齐县以藏家牦牛股份有限公司为依托,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牧户”经营模式,订单式生产,既有效解决了饲草和牦牛出栏的销路问题,又反过来满足了“百万斤以上牦牛肉加工基地”原生态优质原材料需求,使“三万工程”从始到末,环环相扣,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

兴一方产业,富一方百姓。2017年,“三万工程”带动全县饲草业建档立卡贫困户31人实现年人均2000元增收,辐射带动饲草业种植户1100户6700余人增收致富,人均增收200余元;带动全县牦牛养殖业建档立卡户584人实现年人均1500元脱贫增收,辐射带动牦牛养殖户2000户17500余人增收致富,人均增收500余元。藏家牦牛股份有限公司以产业投资入股分红、劳务输出方式,直接扶持建档立卡贫困户70户81人,户均增收5000元。

“目前,我们以‘三万工程’为抓手,有效带动了一大批建档立卡贫困群众脱贫增收。”在类乌齐县县委大院,记者碰到了步履匆匆的类乌齐县委书记达瓦。刚刚主持完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中学习十九大精神活动的达瓦表示,下一步,将紧密结合十九大报告中关于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的要求,让保护生态和产业发展有机融合,进一步提高全县畜牧业综合实力,加快推进产业化进程。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