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细如发 镌刻正义 熊培祥,现任福建省公安厅刑事技术总队副总队长、公安部刑侦局“侦破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放火案件专家组”成员、中国刑事科学技术协会痕迹检验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福建省公安厅特聘刑侦专家,荣获全国公安机关优秀专业人才二等奖金。他先后在省级和国家级刊物上发表发表学术论文14篇,得到国内专家的一致好评。 因业绩突出,他多次被评为厅机关“优秀共产党”“优秀公务员”,先后荣获“福建省公安刑事科学技术工作先进个人”“福建省公安‘三基’工程建设优秀人民警察”“福建省公安厅刑侦专家”等称号;荣立个人一等功1次、个人二等功1次、个人三等功3次和个人嘉奖3次。 32年与“细活”相伴 痕迹检验工作是一份“大活”,检验内容五花八门,铁锅、车轮、树干……只要是案发现场存在的,都能被算进痕迹检验工作中。但痕迹检验工作又是一份“细活”,一根纤细的发丝、墙上细微的斑点,门框上的划痕……用“细致入微”来形容这份工作也不过分。 不管是32年前初入警界的新人,还是现在屡破奇案的痕迹检验技术专家,“细致”这个词都铭记于熊培祥心间。“勘查完现场,回去后,我要再把现场拍摄的照片放大来细细看一遍。有时在现场被忽略的细节,照片上反而能提供新的线索。”熊培祥告诉记者。 如果光从熊培祥爽朗的笑声和语速流利的表达中,你很难与“心细如发”关联。但他破获的每一起案件里,都能看出老匠人般的“细致”。2012年,晋江发生一起惨绝人寰的碎尸案,尸块分装进16个塑料袋里。第一案发现场在哪儿?死者是谁?就在案件侦破陷入僵局时,熊培祥发现一个细节,装尸块的16个塑料袋中,只有一个是购物手提袋。正是这一发现,成了案件侦破的关键,通过技术手段,手提袋上残缺的贴纸上显示出“泰”和“市”的字迹,警方由此推断出凶手可能曾出现在某超市附近。案件有了突破口,接下来的侦破工作势如破竹,几天后,凶手在云南边境被警方抓获。 学习之路未曾停歇 从警之路有多长,学习之路就有多长。如今,熊培祥已是痕迹检验技术领域的专家,但随着新科技项目不断被应用到公安工作中,他的学习步伐也未曾停歇。 熊培祥告诉记者,不管多忙,每周他一定要抽出4到5个小时,安静地学习专业书籍。“每一次出现场,都不会是相同的。每个案件,都存在着挑战。提供合格线索的过程,就像是一个优质产品生产的过程。唯有客观,耐心和细致,才能交出好的作品。” 过去,他靠着专业屡破奇案;如今,他以丰富的经验协调指挥现场,确保现场勘查,证据提取工作顺利完成。“以前像个工人,现在像个工头吧!”熊培祥幽默地形容自己的工作,“过去,是埋头现场勘查提取证据。现在在现场要多方面协调沟通,划定勘查范围,指挥分工,确定勘查顺序,汇总各专业工作情况,综合分析出最终勘查结果。”他所积累的丰富勘查经验,也成了分享给警界新人的一部宝典。 用心让证物“说话” “现场勘查是案件侦查的起点。所以从提取线索的开始到结束,我都有把关质量的责任。”熊培祥深深明白,合格的证据对案件侦破的作用、对受害者的意义。 勘查现场是危险的,爆炸、坍塌、有毒有害物质随时威胁着生命。痕迹检验工作是枯燥的,每一场证物的提取都是用心让证物说话。提取证物的过程是冷清的,没有鲜花和掌声,却要付出辛勤与汗水。 在勘查500多起案件现场中,他没有一次不是全力以赴,正义乘着他提供的每一样合格证据到来。采访中,他的语言朴实简单,但他在工作岗位上所付出的汗水和时间,已是对这份工作最华丽的表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