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深入实施生态省战略,努力建设美丽福建。以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为契机,突出体制机制创新,确保中央赋予的先行先试任务按期完成,继续保持生态环境质量全国领先,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围绕这一目标,全省上下切实贯彻新发展理念,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突出的位置,为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探索路径、积累经验,关键在于践行。近年来,加快推进福建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进生态省建设,已成美丽福建的关键词。
生态文明既是理想的境界,又是现实的目标;既是生动的实践,又是长期的过程。
如今,推进生态省建设,已是美丽福建的最佳引擎了。长期以来的精心保护和建设,生态得到有效改善,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优美的环境,人民群众看在眼里、喜在心上。
持续推进生态省建设,在2012年,就被确定为福建重点抓好的一项工作。福建加快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建设、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推行清洁生产等多措并举,发展循环经济。
在生态省建设中,福建将深入实施重点企业和各类园区循环经济改造,加强节能减排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的研发及应用,全面推行清洁生产。
福建省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福建,你我的共同家园。
闽山闽水青翠秀丽。绿色,已然成为福建最亮丽的底色。全省森林覆盖率达63.1%,连续35年居全国第一。至2012年11月底,今年全省造林绿化任务完成,全省造林绿化331.8万亩;全省12条主要河流达到或优于国家标准的水质比例为95.6%;水、大气、生态环境保持全优。第三季度,全省23个城市,空气质量为优的16个,比上年同期增加了6个。
一增一减,山清水秀长伴你我身边。2012年前三季度,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470.57亿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7个百分点。主要污染物减排稳步推进,化学需氧量将减排1.5%,氨氮减排1%,二氧化硫减排1.5%。一增一减,意味深长。优良的生态,是福建的烫金名片,更是福建发展的最大优势。林业是福建生态建设的主体。在去年完成造林绿化701万亩的基础上,2012年福建省下达300万亩任务。拓展了生态环境的承载空间,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41.39%。造林绿化树种由传统的杉木、马尾松、桉树等少数几种,增至40多种;由单一绿色为主,向绿化、彩化、香化、花化、优化转变……
在闽工作时亲自指导长汀治理水土流失的习近平,2011年对长汀治理水土流失经验作出重要批示,福建省委、省政府及时部署,加强全省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省领导分别挂钩联系22个重点县(市)。
昔日陆游,对福建奇山异水美丽风物情有独钟,留下了不少千古名篇佳句。陆游一度被任命为提学福建常平茶盐公事,任上的他,挥笔写下《长汀道中》:鸟送穿林语,松垂拂涧枝。凭鞍久忘发,不是马行迟。诗中,他对长汀苍翠青山以及驿站人员的热情款待,赞誉有加。陆游特别爱建茶,写过《喜得建茶》:雪霏庾岭红丝磑,乳泛闽溪绿地材。他品尝到难得一见的建宁府好茶,为此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建安雪》:建溪官茶天下绝。试问:如果没有好的植被条件,没有较好的环境,没有茶农的精耕细作,陆游能如此视建溪官茶为精品吗?要是在今日,陆游重游美丽福建,再度提学福建常平茶盐公事,那么他一定还会诗兴大发,挥毫写下美丽梦想,精美诗篇。
治理汽车尾气排放成为城市环保重中之重。2012年起,福建省实施机动车环保标志管理。
截止2012年,福建全省已有15个县(市、区)基本达到国家生态县(市、区)指标要求,部分县(市)通过国家生态县考核验收或技术核查,597个乡镇通过省级考核验收,4672个村通过市级以上生态村考核验收。
机制创新与战略规划,一系列政策制度的保障,是建设美丽福建的持久有效内生动力。2011年9月,省府关于印发福建生态省建设“十二五”规划的通知,科学详尽提出生态省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加强组织领导;推进法制建设,严厉打击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的行为;强化政策支持,健全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大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实行省市县联合共建;实施项目带动,使生态省建设有持续不断的项目支撑;技术支撑;强调社会参与。公示福建生态省建设“十二五”规划重大项目汇总表,明确责任,强化落实。认真落实,认真执行,不是把相关制度当做月亮一样挂在墙上。若不落到实处就会沦为空泛的口号,值得欣喜的是,福建生态省建设“十二五”规划公布以来,在相关部门和各地实践中,已经渐渐结出硕果了。
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是建设美丽福建的根本途径。扎实推动我省循环经济的发展。发展绿色经济和绿色产业,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排放。就拿莆田来说,海风给它吹来绿色能源,绿能量源源不断自然生成,发展风电等清洁能源产业正在莆田欣欣向荣;莆田南日岛拥有十分优良的风能资源,风速大、风向稳定,适合大规模风能开发利用,造福人民,为海岛和沿海人民圆梦助力。风电开发是国家能源战略的组成部分,对缺油无煤的我省具有重要意义。截止12年底,莆田全市已建、在建和授予开发权的陆上风电场大18个,覆盖区域已从沿海岸线向仙游县山区延伸。
从2010年开始,省委、省政府将环保监管纳入领导干部年度政绩考核内容,在全国率先推行环保“一岗双责”,未完成环保任务“一票否决”。2012年2月1日起实施《福建省流域水环境保护条例》,禁止在饮用水源保护区和重点流域干流、一级支流沿岸一重山范围内开采矿产。对未实现污水集中处理的工业集中区,地方主管部门有权暂停审批建设项目。2010年,省政府下发被称为国内最严厉的皮革整治政策--《关于加强皮革行业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换来皮革业的华丽转身,成为环保政策倒逼企业转型升级的成功典范。今年,全省皮革行业污染物排放总量可比2008年下降20%。省环保厅有关负责人表示,福建省将按照“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循环经济3R原则,重点在资源开采、能源消耗、废弃物产生、再生资源利用、社会消费等环节探索新路,扎实推进宜居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发展“森林人家”是福建生态省建设中机制创新的又一生动实践。2012年,始于福建的“森林人家”标志得到国家林业局的肯定并开始在全国推广使用。福建的林权改革走在全国前列,成为示范省。盛世兴林,山绿民更富。站上新起点,福建林业种下的是更加优美、更加和谐、更加幸福的未来。
省委省政府接力搞好生态省建设,持续作为,毫不松懈,这是建设美丽福建的根本保证。近十年来,我省坚持把造林绿化作为生态省建设的首要任务、主体内容和基础工作,作为科学发展观在福建的具体实践,一任接着一任干,持之以恒、锲而不舍。我省森林覆盖率已居全国首位,如何继续扩大森林面积?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近年来,我省多次召开高规格的林业工作会议,出台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建设绿色海峡西岸的决定》《关于加快造林绿化 推进森林福建建设的通知》等10多个政策文件,作出了建设海西现代林业、实施“四绿”工程、开展“大造林”活动等部署。特别是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 2016年森林覆盖率保持全国首位的新目标,作出了“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资源质量和效益,建设青山绿水、碧海蓝天的美好家园”的新部署,有力推动了林业改革与发展。强化森林生态保护,加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建设,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为生态省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3年8月16日,中共福建省委九届九次全会在榕召开,研究讨论支持升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关文件,坚持科学跨越发展,努力实现“百姓富” 与“生态美”的有机统一,使得美丽福建与美丽梦想有机结合在一起。以薄弱环节的突破,带动福建整体发展,实现福建人民的幸福梦想、小康梦想。会议强调:加快推进生态省建设,争取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努力构建主体功能明确的区域发展体系,绿色发展的生态经济体系,可持续的资源支撑体系,生态安全的保障体系,宜居宜业的生态人居体系,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全力推动绿色发展、特色发展、集聚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中,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要前提。下一步,我们又有了生态省建设新指南、新的路线图,具体而有效,坚定而明确。
福建省八山一水一分田,为妥善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福建省在服务五大战役、满足重点项目建设用林用地需求的同时,强化“三沿一环”、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重点水土流失区等重点生态区位的森林保护。目前,全省划定省级以上生态公益林4290万亩,占林地总面积的31.3%;建设国家级森林公园28个、省级森林公园128个;建立自然保护区85处,面积1248万亩,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6.8%;森林生态效益的价值超过7000亿元。
福建省林业已成为林区、山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近年来,福建省持续深化林改,大力发展林下经济,让林农科学利用森林资源,少砍树、不砍树也能致富。2012年1-8月,全省农民人均涉林收入同比增加325元,对农民增收贡献率约25%。
福建扎实推进生态省建设,自觉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建设各方面,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努力打造绿水青山、碧海蓝天的美丽福建。打造绿水青山、碧海蓝天的美丽福建。
“要保护好福建的青山绿水,为子孙后代留下美好家园”“生态资源是福建最宝贵的资源,生态优势是福建最具竞争力的优势,生态文明建设应当是福建最花力气的建设”--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叮嘱,八闽干群谨记心头。
福建省委、省政府始终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改善环境质量上取得新的进展,不断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提出创建生态省的总体目标:对建设项目环评文件分级审批权限进行优化调整;在主要污染物减排方面有新进展;农村和生态环境保护有新成效;流域整治和环境执法监管水平有新提高。
2013年,福建省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确保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400万亩,治理1000个崩岗和12万亩坡耕地;开展180条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整治;全面完成宁化等8个原中央苏区县国家水保重点建设工程;造林绿化300万亩,森林抚育200万亩,封山育林200万亩。
充分利用财政杠杆,是福建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建设美丽福建的成功实践。
加大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力度,出台一系列支持生态保护和补偿的措施,设立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资金、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安排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资金、造林绿化资金、省级水土保持专项资金等。2012年,这些资金规模达21.86亿元。生态保护机制不断完善。11月,省财政厅出台生态保护财力转移支付办法,在已有支持生态保护的各类专项资金存量不变的基础上,从2012年起建立生态保护财力转移支付制度;集中财力,重点加大对限制和禁止开发区域的补助力度。不久前,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深化山海协作的八条意见》,拟设立省级生态保护转移支付资金,加大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的生态补偿力度;在符合环境承载力要求的前提下,山区在沿海落户的项目和山区在沿海设立的共建产业园区,允许调剂使用山区的排污总量指标。
梦再美,更要实干敢干改革创新。美丽中国,美丽福建,即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也有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含义;在城市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以及幸福家园建设中,在生活中,都要提升美,创造美,发现美,享受美。富民宜居,要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之路。绿色理念入心,生态文明建设正融入福建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目的是实现生产发展、生活改善、生态良好的有机统一,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重,治理环境与改善民生并举。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广泛宣传绿色产业、绿色消费、生态城市、生态人居环境等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普知识,发挥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营造浓厚的加快推进福建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氛围。开展创建节约型城市、节约型政府、节约型企业、节约型社会的活动,将生态文明的理念渗透到我省生产、生活各个层面和千家万户,树立全民的生态文明观、道德观、价值观,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
森林,进了城、上了路、下了乡、入了村。山更青,水更秀,空气更清新,美丽福建带来的幸福,让每一个人感同身受。
生态文明建设新一轮号角已在福建吹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