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专题> 党群> 清新福建任你游> 福州 > 正文
福湖村

2017-01-03 09:07:16  来源:福建省旅游局责任编辑:陈晓青    我来说两句
    

福湖系畲族村、老区基点村,总面积2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20亩,山林面积4400亩。全村162户,693人,其中(畲族占95%),2015年村民人均纯收入8200元。福湖民风纯朴,百姓安居乐业,保留有畲族传统迎亲、祭祖、入宅等民俗文化。现为国家级特色村寨和省级生态村、文明村、传统村落、文化保护精品村、美丽乡村、旅游特色村、绿化示范村以及三星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

(一)地理位置。位于风光秀丽的岱江之畔,距离福州市82公里、宁德市53公里、罗源城关30公里、高速路28公里、火车站35公里、码头38公里。以福湖为中心,周边距离5公里左右的旅游景点有畲家湾度假村、先锋庙(县主宫)、久安桥等,15公里左右的有小沧畲族乡、日溪乡、西洋宫、皇帝洞、畲山水、古松岛等景点,交通方便,辐射面广。

福湖历来以建设生态文明村为理念,畲风浓郁、空气清新、环境优美、山水灵气构建了特色资源优势。“后岗起三峰柏大松高呈秀古,前溪来万里蛟腾鲤化庆风云”,这是200多年前先民对福湖地理位置的写照。村庄四周山高林密,竹木苍翠、山花斗艳;岱江蜿蜒流过村前,竹排对歌、别有情趣;常年气候温和,四季常青、景象各异。村内有沉岩头、青松岭、枫树林等自然景观。

(二)资源特色

福湖畲族文化积淀深厚,兰家大院、雷家大院等十几座古民居、旧私塾、老庙宇保存完好,“进士”“文魁”匾额、精美木雕等一批文物为研究清代畲族经济社会、文化水平提供佐证。建国以来,先后有包括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总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赛福鼎、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卢展工、中央委员陈光毅在内的20多位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莅临视察指导,成为各院校研究、考察畲族文化的主要场所。

1、游览线路

⑴村内游览线路:村口广场—兰家大院—畲族主题公园—雷家大院—武工队革命旧址—清溪境—畲族民俗馆—畲族风情表演。

⑵村内延伸线路:村口广场—枫树湾景点—青松岭景点—竹林野趣—沉岩头景点—蔬菜观光园。

⑶周边游览线路:西洋宫—福湖畲族民俗文化村—畲家湾度假村—岱江漂流—陈霸先公园(县主宫)--畲山水景区—皇帝洞景区。

2、人文景观

⑴村口广场:位于福湖村唯一入口处,占地面积846㎡。广场中心以畲族传统服饰上的胸扣为蓝本,8条吊链化为8条彩带向外延伸飘扬,一面墙壁雕刻象征福湖的传统“五福临门”图案,另一面直观展现福湖村的党务村务和民俗文化信息。

⑵兰家大院: 蓝氏家族第四世本宅开基高祖蓝玉登于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一七七O年)建本宅拾扇杉木结构大厝,是建在神龟背上风水宝地,总用地面积3986平方米,共有房间238间。该宅正座经历二百四十多年风雨沧桑,清同治四年(1865年),蓝向葵考进第六十一名进士,1998年蓝致和荣升为福建省民政厅副厅长。

⑶畲族主题公园: 福湖畲族公园位于兰家大院前,占地面积25亩,内设文化服务区、民俗展示区、文物展览区、游客休闲区。主要建设畲族文化广场、园林绿化步道、桥亭水榭景观和畲族主题雕塑等内容,建成后将与民居建筑、人文景观相互呼应,作为展示畲族风情、民俗文化和演绎传说故事以及民族文化交流的场所。

⑷雷家大院: 雷家第四代雷正椿从牛栏坪搬迁到此,繁衍到第八代雷春林的时候,雷家便开始发际,人丁兴旺,财源广进,开始兴建这座雷家大院,距今已有二百年左右的历史。清末世裔雷春林共有四子,其中三子均为恩贡生(光绪乙巳年雷溥荣、雷钦天,宣统己酉年雷溥恩)。

⑸武工队旧址: 建设初衷是雷氏祠堂,建成后作为私塾,1946年被取缔,1937年为福湖武工队集中点,解放后为福湖低级小学。武工队队长雷金伙,队员雷金伙、雷花仲、雷花枝、雷秀惠、蓝致客、蓝铨水、蓝法弟、蓝廷栋、蓝祥水、蓝智法等约20—40人,配备步枪、鸟枪等20支。曾经为地下党、解放罗源等周边地区作出较大贡献。

⑹清溪境: 从清末开始,福湖有一支水运队伍,10~15人左右,他们把木材、竹子连结成排,从霍口溪起运到连江县敖江。依托水道,过险滩,闯急流,一昼夜即可到达目的地,年运量都在数千立方米以上。因途经沉岩头处河面蜿蜒,水流激急,为敖流域水运最危险地段,因此,古时外乡人水运至福湖时均要到“清溪境”庙宇留夜、拜神、烧香后才能平安到达目的地。

⑺畲族民俗馆: 集畲族文化和民俗为一体,展现山哈人的勤劳与智慧。展馆前有馆前广场后有孝悌公园,总占地面积3642㎡,建筑面积780㎡,现有展品近千件。一层展示生产生活、婚嫁礼仪、宗教祭祀器具等实物;二层展示罗源县两个国家级非遗项目----畲族服饰和畲医畲药以及省级非遗项目畲族八井拳;三层作为多功能厅,主要作为传承人活动场所和游客参与体验制作服饰、剪纸、刺绣等传统技艺等。

⑻沉岩头景区: 位于福湖村境内东面、山仔水库上游,景区四周山高林密、竹木苍翠、山花斗艳、四季常青,沿岱江蜿蜒而下,激流勇进,历史上为敖流域水运最危险地段,该处生长许多中华云母、溪边柳等具有观赏价值的野生植物及名贵药材。目前游客步道已通往景区,有待于进一步开发。

⑼青松岭:福湖村雷姓家族正厅延续上百年的对联“后岗起三峰柏大松高呈秀古,前溪来万里鲛腾鲤化庆风云”,上联描写的情景就是青松岭。山顶上几十棵百年老松自然形成青松岭,是福湖村的靠山。站在山顶上,俯瞰福湖,前后两道绿色山峦自东向西直落福湖,如双龙环抱;村前漂流宛如横漂的一条蓝玉带成为外入村的天然屏障。

⑽枫树湾: 位于福湖村西面,因其生长许多苍天古枫树而得名,该处有一溪流,沿悬崖陡峭、细水长流,水质清澈甘甜,瀑布水际冰凉,两岸香蕉林立,山脚葡萄悬挂,系夏季休闲戏水的好场所。

3、畲家美食:乌米饭、糍粑、菠菠饼、什锦豆腐、盐酒鸡、芋饺子、仙草糕、岱江溪鱼、黄焖猪脚、畲家肉滑、鲜炒土粉和不同季节的野菜、笋等传统饮食。

4、民俗文化

福湖村有着独特的民族生活和风俗传承,蕴含着丰富的畲族历史、畲族医药、畲族饮食风俗、畲族服饰文化、畲族民俗文化、畲族手工技艺等民俗文化。沿袭至今的畲族传统迎亲、祭祖、入宅等民俗文化,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2个、省级3个、市级3个,多次举办或承办全县性畲族民俗风情展示活动,并多次代表省、市、县参加全国、福建省、福州市以及台湾等地举办的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

⑴畲族服饰:畲族自古以女性尊贵而世代相传,把女性视为皇家公主、凤凰像征,因而服饰以凤为线条、饰物以凤为基调而抽象展开,头饰更以凤凰的整体轮廓科学地装点,全身上下处处体现凤凰吉祥之意,故称“凤凰装”。服饰包括上衣、裙子、水巾、手巾、围身裙、脚绑、鞋等七个部分;饰品包括凤凰冠、耳仰(即耳坠)、扁扣、手镯、脚镯和戒指等六样。霍口畲族女性服饰传承着元末明初的古老风格,对整个畲族地区的服饰风格具有重要影响。1975年被国家民委确定为中国畲族代表服,2008年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⑵畲族传统医药:畲族医药,是畲民长期在生产、生活与疾病斗争中所掌握并逐渐发展而成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独特理论:“疳积理论”“六神学说”为畲医防病治病的主要理论。特色疗法:包括外治疗法、痧症疗法、传统正骨、解毒通利法、食物疗法、心理疗法等和民间常用处方。用药特点:畲药基本为野生植物药。传承习俗:畲民患病,多数凭祖传验方服用畲药或采用其他传统治病方法。畲族医药多承传祖上集拳术、点穴、医药于一体的治病疗伤技艺,尤其对治疗小儿科、妇科疾病和骨科、蛇咬虫叮等疑难杂症见长。2008年被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⑶畲族婚俗:畲族婚礼有其特质与丰富的内涵,仪式隆重而讲究,由议婚、订婚、做表姐、做亲家伯、成亲五大部分组成。婚俗最大的特点是“俗不离歌”,唱山歌贯穿于恋爱到完婚的全过程,尤其是婚礼上的“做暖房”,且歌且舞,独具民族风味。畲族婚礼上拜堂自古都有“男跪女不跪”的风俗,以此彰显畲族妇女的地位。霍口畲族乡长期的农耕历史和相对稳定的文化环境,使大量的原始婚俗礼仪被保留下来。这种畲族婚礼仪式体现了古老的畲族母系文化,承载着畲族历史文化信息和原始记忆。2005年被列入省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⑷畲族山歌:畲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许多有关畲族的历史、传说、故事,都是以诗歌的形式流传下来。畲族山歌主要分为历史歌(即畲族祖宗歌)、故事歌(含小说歌)、时令歌(含劳动歌)、时政歌(含解放歌,又称新歌)、情歌和杂歌(含谜语歌、咏物歌、叙事歌)等六大类。畲歌曲调抒情优美,节奏多变,内容生动活泼,丰富多彩,题材广泛,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畲族群众不同时期的生活样式、民俗风情,历史足迹。畲歌是畲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对民族音乐、历史、社会、民俗方面的学科研究和发展都具有重要价值,是我国民间文化艺术的宝贵财富。2007年被列入省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⑸畲族苎布织染缝纫技艺:畲族苎布织染缝纫技艺简称“苎麻”,主要是指纺织苎麻布、腰带(蚕丝彩带)和其他饰物。织染苎麻布从拧线、圈线、纺线、游线到织布、染布、游布共七个过程,工艺流程多,工序复杂;织腰带等则以自养桑蚕抽成丝线做“经”,购各种颜色的棉纱线做纬,相对启动生产容易,可随需即织。其制作的劳动裳具有通风不粘皮肤的特点,日常裳具有相对保温、平整不皱、纹理均匀的特点,制成的畲族凤凰装深受族民喜爱和收藏家的收藏。目前,纺织、印染仍是畲族地区保留的传统手工技艺之一,2007年被列入省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⑹畲族八井拳:畲族武术基本上可分作棍术和拳术两大类,以畲族拳最为著名,拳术中最有名的是八井拳。明成化年间,罗源县八井村雷氏始祖雷安居、雷安和兄弟在秉承祖传拳术的同时,吸取南少林(南拳)功夫精华融汇而成,并教后裔练武,以此来强身健体,从此世代相传。此套畲拳乃畲族独创,其动作朴实无华,招招讲究实用,特点别具一格,闻于闽中、闽东和浙南等畲族人聚居的地区。“点穴”术为八井拳中有绝招,一旦被点中穴位,便动弹不得。畲族“八井拳”术于2007年被列入省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⑺三月三乌饭节:“三月三”乌饭节是畲民们为纪念先民摆脱压迫、获得重生而举办的重大节日,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每年农历三月三这一天,村民们都出门“踏青”,采集乌稔子和嫩叶,置于石臼中捣烂后用布包好放入锅中浸泡 ,然后捞出布包将白花花的糯米倒入乌黑的汤汁里烧煮成乌米饭,放在灶台上供奉祖先,然后阖家共餐,还载歌载舞,热闹非凡。乌米饭的味道清香糯柔,细腻惬意,别有情趣,具有开脾健胃驱湿膳疗作用,是男女老幼四季皆宜的绿色食品。食用时,以猪油热炒,更是香软可口,堪称畲乡上等美食。

⑻畲族剪纸:畲族剪纸作为纹样具有视觉审美价值,在日常生活中更重要的是其使用价值,主要体现在生活习俗、信仰习俗和礼仪民俗三大领域。生活习俗类剪纸,主要用于服饰刺绣中的底样(俗称“花种”);信仰习俗类剪纸,主要用于巫术、多神信仰以及宗教等精神信仰,是连接人界和鬼神界的中介;礼仪民俗类剪纸,主要用于婚礼、寿诞和丧俗等,表达出人们的美好祝愿、对已故亲人的深切悼念。畲族剪纸技艺融入了汉族剪纸文化的精华,在剪纸艺术门类中,罗源畲族的灶壁花唯全国独有,堪称活史书、活文物。

⑼畲族刺绣:刺绣用针和线把人的设计和制作添加在任何存在的织物上的一种艺术,因刺绣多为妇女所作,故属于"女红"的一个重要部分。但畲族刺绣艺人多为男性, 因此是中国传统刺绣艺术的一朵奇葩。畲族刺绣历史悠久,主要集中反映在服饰与编织品上,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民族特色。它取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图案花纹具有独特的畲族风格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在纹样结构上,有单独纹样、连续纹样和角隅纹样等;在体裁上以植物为主,动物、几何纹饰为次;在色彩方面,不仅富有畲族风格,而且配合的效果也十分艳丽。

⑽畲族语言:畲族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可分为山客话、东家话、活聂话三种,绝大多数畲民用的是山客话,与汉语客家话非常接近,是汉语的一个特殊方言。畲语语音声母单纯,韵母发达,声调复杂,变调现象较普遍,音节多。其词汇分虚、实两大类11种,实词尤为丰富,构词特点:多单音词、转借和引申词,多偏正倒置词,保留不少古汉语词汇和词素。其语法特点还有一些带有传统性和稳固性的隐语,起助趣、避讳、盘问作用。在畲族中,全国各地语言共通,地方差异不大,语言的共通性,起着认同民族心理和维系民族感情的重要作用。

⑾畲族祭祀:长期以来,畲族民众创造和继承了一系列传统祭祀仪式,诸如做功德、传师学师等民俗活动,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同时又成为极具个性的民族艺术。做功德是畲族成年人死后,家属为“超度亡灵”而举行的传统祭祀仪式;传师学师又称做阳、做聚头、寿禄、祭祖等,由法师主持仪式,通常要持续三昼夜,表达了畲族崇敬祖先的感情和紧密团结、祈福消灾的愿望。祭祖是最隆重、最虔诚、最普遍的信仰习俗活动,其祭祖活动可分为家祭、墓祭、修谱祭和祠祭,举行的时间按有关节日定期举行,或在做醮或修谱时举行。

⑿畲族宗教信仰:盘瓠传说和祖先崇拜形成了畲族最原始、最基本和最核心的民族宗教的神灵。除此之外,畲族民间信仰的世俗神灵主要由六个方面构成:神圣化的族内英雄与历史传说人物,例如清溪境内供奉的陈敢;职业性神灵,例如猎神雷万春;神格化的自然物体,例如村西大树下供奉的石碧娘娘;汉族社区渗入的民间俗神,例如清溪境供奉的奶娘;世俗化的道释诸教尊神,例如土地公;鬼魂幽灵,例如厉鬼。总之,畲族宗教信仰是以氏族神灵与世俗神灵相结合为崇拜对象的多神崇拜,畲族巫师则是畲族宗教活动的操作者。

⒀畲族舞蹈;舞蹈是一种表演艺术,使用身体来完成各种优雅或高难度的动作,本身有多元的社会意义及作用,包括运动、社交、求偶、祭祀、礼仪等。畲民们通过舞蹈,塑造出反映生产劳动、社会生活、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及舞蹈作者对这种生活现象的审美评价。畲族民间传统舞蹈主要有祭祀、丧礼和生产劳动等方面的舞蹈,多见于做功德、“拔伤”、“打癀”、祭祖等活动。主要是师公口吹龙角,手舞灵刀,在锣鼓敲打声中,边唱(或念)边舞,有独人、双人、四人或集体舞,舞姿舞步多为狩猎动作。

此外,还有编草席、编斗笠、编草鞋和畲家迎宾、乔迁等民俗文化。

相关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