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藏干部翁铖(右一)
东南网12月31日讯(本网记者林先昌)“在昌都这三年,我们工作努力方向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一个体系’即建立疾病预防体系;‘一个课题’即对辖区包虫病患病情况进行调查探索新治疗方式;‘三个二’分别是做好卫生健康教育、疾病预防接种基础工作,做好地方病、结核病的防治工作,做好市疾控中心、市妇幼保健院两个建设项目。”30日下午,福建省第八批援藏干部翁铖对记者如是说道。
今年7月份,福建省第八批援藏干部人才乘坐班机抵达西藏昌都,他们将在那里进行为期3年的援藏工作和生活。
据介绍,我省第八批援藏干部人才共69名,其中党政干部43名、专技人才26名。98.6%为大学以上学历,其中研究生以上学历2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3人。平均年龄不到40岁。
翁铖是省卫生计生委疾病预防控制处副处长,这次援藏工作他在昌都市任卫生局副局长,分管疾病预防控制、卫生应急、卫生信息化等工作。由于临近春节,有休假时间,他刚从昌都市回到福州,就接受了本网记者专访,描绘援藏蓝图。
第一次进藏 几天没睡觉
昌都市位于西藏东部,处在西藏与四川、青海、云南交界的咽喉部位,是川藏公路和滇藏公路的必经之地,也是“茶马古道”的要地。昌都市坐落在群山怀中,地处横断山脉和三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流域,它被称作从四川和云南入藏的门户。昌都是藏语,其意为“水汇合处”。
翁铖是自己主动报名申请援藏工作,起初家里人不同意,小孩今年上六年级,妻子还要忙于工作更是顾不过来。“家里琐事就请父母过来帮忙,”翁铖对记者如是说,他对这次参加援藏工作想法很简单、朴实,“组织上需要、自己能得到锻炼、可以干一点事业,帮助到一些人。”
第一次进藏,翁铖认为高原反应还是可以扛一扛就能挺过去。“到昌都前三天都没有合眼,睡不着,在高海拔人容易缺氧,缺氧又容易兴奋,晚上翻来覆去,这个是最难受的。”第二天还要工作,第三天过后,他有点撑不住了,更没想到是得了感冒,“怕肺部感染,到医院挂瓶并住院几天。”翁铖说,在高原缺氧,呼吸很困难,巴不得张开嘴巴来呼吸。
路况凶险更是工作一大挑战
除了来自高原反应对身体带来的挑战,在工作中下乡考察、路况凶险,时常遇到车祸危险更是一个棘手的事。“援藏条例中,有个规定,援藏干部不能自己开车,因为对当地路况不熟悉。”翁铖说,昌都市面积大概有11万平方公里,共有一个区十个县,包括24个乡镇,人口约78万,地广人稀。“道路两旁有的都是悬崖,而路上时有暗冰,车轮碰上去,车子容易打滑,很容易就会跌落到山谷里,有的路段山谷里都是损毁的车辆。”
“我当然也遇到了,我们每个干部都会遇到些危险。那次路上有暗冰,坐在我身旁的司机使劲打方向盘,车身狠狠的摇晃了一下,问他怎么了,他说遇上暗冰,车子差点滑出去了。” 翁铖讲的很平静,但是可以感受到当时的危险。
进藏工作以来,翁铖就已经跑了8个县、10个乡镇、15个村。翁铖角色的转变,让他要更快的熟悉当地的卫生医疗情况。即使面对,复杂、凶险的地段,他仍用最短的时间内对辖区的情况进行摸底,并在心里勾勒未来三年的工作计划与蓝图。
提升昌都各项卫生事业指标
西藏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也是受包虫病流行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包虫病是由棘球绦虫幼虫寄生于人和动物体内,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其中泡型包虫病是高度致死性的疾病,患者不经治疗,10年病死率可达94%,故又被称为“虫癌”。患者染病后,可导致肝、肺、脑及骨骼等几乎所有器官和组织的损害,丧失劳动能力,是农牧区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昌都地区包虫病的患病率也很高,接下来我们也配合国家卫生部在这方面进行课题调研,并开展精准治疗方面的研究。”翁铖对记者说。
昌都地区卫生医疗专业技术人才缺乏,水平较为落后,疾病预防体系较为落后、健康教育卫生意识淡薄等,在这些方面建设翁铖也有着自己的想法与思路。
他提出的“一个体系”、“三个二”“一个课题”,犹如为昌都卫生建设方面描绘了今后发展的方向与蓝图。
昌都地区,结核病和大骨节病、氟中毒等地方病发病率较高。“在防治方面,针对这些病探索策略,能让发病率能降下来。”
翁铖说,同时在基础建设方面,积极与社会资本沟通,加大卫生基础设施建设。
让昌都医疗系统进行信息化工作,也是翁铖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昌都一些医院,现在病人看病,还是用处方,比如今天花了30元看病,就在纸上减去30;在医院系统推行无纸化工作,这个也是要加快推进的,卫生医疗系统信息进行共享、建立信息化工作流程。”翁铖信心满满地说,希望经过我们的努力,昌都各项卫生事业指标都能变得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