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里的文化艺术之乡 昌都县古称“康”,地处西藏东部横断山脉和三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流域。昌都县的嘎玛乡,距昌都镇130公里,是昌都县民族手工业的聚集地。因境内有著名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祖寺——嘎玛寺而得名。 境内山高谷深,森林茂密,平均海拔 3700 米,旅游资源丰富,交通相对较为便利。由于嘎玛寺保存至今,民族民间文化底蕴深厚,从而,也构成了民族民间手工艺传承的特殊地理环境。 嘎玛民族手工艺由匠人代代相传,较少文字资料记载,但其名声历来在康巴地区有较大影响。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嘎玛民族手工艺得到了新的发展,匠人逐渐增多,许多濒临失传的技艺得以保护、传承。 在政府的引导组织下,嘎玛民族手工艺由单家独户作业过渡到了多匠联手、多户合作的生产经营格局,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缩短了产品上市周期; 在生产内容及产品性质方面,也有了相应的转变。由过去的专攻一品转向了现在的“一业为主、多种经营”上,即向多艺型发展,既会佛像、经具的制作,又会农牧生产用具及日用生活品的打造,随需而定,极大地避免了盲目性。这些措施,既传承了民间艺术,又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农牧民增收。2004年,嘎玛乡确立了“文化立乡、旅游兴乡、生态美乡、手工艺富乡”的发展思路,将嘎玛丰富的人文自然资源作为发展的基础,拓展了嘎玛民族手工艺发展的空间。 嘎玛藏族佛像锻造工艺 昌都的佛像锻造是典型的藏族金属工艺,主要集中在昌都县嘎玛乡、柴维乡等村落中。通过家族继承与师徒传承,需要长期的学习实践才能掌握,特别是使用各类铁锤与各类砧子直接塑造形体的技艺,是典型的藏族地区传统技艺,该锻造技艺应是世界独一无二的。 在历史长河中,西藏民间匠人继承吸收了内地锻造技艺与古代尼泊尔的传统金属工艺,然后结合自身的文化传统,逐步形成今天的昌都嘎玛藏族独特的佛像锻造工艺。 嘎玛乡藏族佛像锻造技艺对于佛教艺术的繁荣与发展以及佛教寺院大型佛像的建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嘎玛藏族是在继承唐代以来内地的金属工艺传统和吸收尼泊尔的金属工艺传统的基础上发展了藏族本民族的传统金属工艺,这一技艺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延续,对于丰富藏族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当地人们的精神文化素质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嘎玛乡因工艺文化的发达和影响而在当地素有“藏族文人出身的地方”之美誉。 嘎玛藏族佛像锻造技艺是典型的传统手工艺,主要通过家族传承和师徒言传身教,需要学徒自身悟性和长期操作实践才能掌握,很多工序现代技术难以替代,尤其是利用各种锤子、砧子对各种形体的塑造需要匠人对其整体工艺流程完全掌握后才能够有机会完成大型佛像的统筹规划。这些制作技艺是中国民间匠人在文化的熏陶与长期劳动中总结出来的智慧结晶,是极其珍贵的历史遗产。 主要景点 强巴林寺 位于昌都镇内的四级台地上。该寺主要建筑保存完好,经堂内塑有数以百计的各类佛像和高僧塑像,上千平方米的壁画以及众多的唐卡画。 邦达草原 位处昌都三江流域之高山深谷中的邦达草原是一块地势宽缓、水草丰美的高寒草原。 谷布神山 昌都日通乡的谷布神山是康区十八座神山之首,位于昌都县日通乡与如意乡交界处,距县城40公里。谷布神山是昌都附近最高的山峰之一,海拔5400米左右, 登上峰顶,周围的群山尽收眼底。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只巨型大鹏鸟从远方飞来,在此栖息时,在山顶啄穿一个大洞,故称之为琼普,意为大鹏穿透的溶洞。 小恩达遗址 是今考古界近年发现的西藏地方新石器时期的重要遗址之一,因位于昌都镇的小恩达村附近而得名。 |
相关阅读:
打印|收藏|发给好友【字号大中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591-87095151举报邮箱: jubao@fjsen.com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 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