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 | 福建 | 时评 | 大学城 | 台海 | 娱乐 | 体育 | 国内 | 国际 | 专题 | 网事 | 福州 | 厦门 | 莆田 | 泉州 | 漳州 | 龙岩 | 宁德 | 南平 | 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专题>贵州阳明文化采风行>媒体聚焦> 正文

穿越时空的对话:修文,从“心”开始的地方

2016-09-27 15:11:03来源:多彩贵州网责任编辑:吴柳丽我来说两句

多彩贵州网讯(本网记者 文/赵曌 图/吴蔚)从贵阳出发,向北38公里。这个地方,叫做修文。

“修其孝悌忠信,文以礼乐诗书。”县名一语双关,寓“偃息武备,昌明文教”之意。

而修文的魂,得要追溯到500多年前。彼时,王阳明被贬龙场驿(即今修文),先生悟道于此,悟“心即理”、“致良知”,创“知行合一”;而今,阳明心学蜚声中外,修文也因此被誉为“王学圣地”,中外学者尊其为阳明心学的“耶路撒冷”。

追慕先贤,观照当下,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中国阳明文化园主广场上,王阳明铜像静静矗立

●洞天·苍莽之中的圣人之道

修文县龙场镇栖霞山,海拔并不高,山间茂林修竹、郁郁葱葱,生机盎然。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500多年前的这里,曾是通往乌蒙山区水西彝族诸部的“九驿”之首驿,据传蛇虺遍地,瘴疠流行,环境险恶。明正德三年(1508年),王阳明因抗疏营救南京科道戴铣等人,得罪宦官刘瑾,受其所害遭贬龙场驿。

王阳明到达龙场驿之后,驿站破损不堪,无法居住,便在不远的草棘丛中搭了一间极其简陋的草庵栖身,并写下《初至龙场无所止结草庵居之》的诗文。尔后,在当地百姓的帮助下,他移居至龙场驿东北约3里的栖霞山“东洞”,后改洞名为“阳明小洞天”。

9月25日,全国网媒“国学热在贵州”阳明文化采风行启动。循着先贤的足迹,全国30家知名网媒记者走进修文,触摸阳明心学的厚重

山间石阶蜿蜒,穿过林荫的阳光变得破碎,倒增添了几分斑驳之感。拾级而上,恍然间竟有些古今时空交错的幻觉。

山腰,便是阳明洞。

随处可见历代名家的摩崖石刻,洞口“奇境”两个大字,出自清道光庞霖之手,昭示着这里确有一片洞天。

就是在这里,王阳明深得孔、颜之乐,他回忆玩索历代儒家之道,参悟古今之理、世道人心,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创“知行合一”学说,奠定了“致良知”的学术基础,终至创立“心学”体系。

中华思想史和文化史上,留下了“龙场悟道”的篇章。

就是在这一方洞天内,先贤王阳明悟“心即理”、“致良知”,创“知行合一”

●传承·一砖一瓦间的文脉延续

有学者说,是龙场成就了王阳明。而在修文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刘元珍眼里,先生留给今天修文的,是这一方水土的“魂”。

早在1995年6月,修文便以社团的形式组建了“阳明学研究会”,聚集县内王学爱好人士开展学术研讨。2010年10月,“修文县阳明文化研究发展中心”成立;2015年,该中心“升格”为县文旅局内设机构,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成为人才培育、对内研学、活动组织、对外交流的常设机构,聚集了一批王学专家和40多位王学爱好者从事阳明文化的研究发展工作……

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审议时指出,“王阳明曾在贵州参学悟道,贵州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有独特优势,希望继续深入探索、深入挖掘,创造出新的经验。”

正加紧建设中的中国阳明文化园将打造成为贵州传播阳明文化的重要基地

传承,不遗余力。

栖霞山下,一座占地3000多亩的中国阳明文化园正破土而出。入口处的“心学圣地”、“儒学正脉”、“知行合一”牌坊,洗心池里的“心即理”、“致良知”石刻……刘元珍说:“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浸润着阳明文化的生命力。”

承担着“阳明文化传播基地”的使命,中国阳明文化园将于今年10月28日开园迎客,届时,2016中国·贵阳(修文)第五届国际阳明文化节将在这里举行。而在此前,修文已经在1999年、2002年、2005年、2009年先后成功举办了四届“国际阳明文化节”活动。

文化园主广场的中轴线上,15.08米高的王阳明铜像静静伫立,手中握笔,远眺修文县城。

历史的车轮滚滚。500年后看,作为贵阳精神发源地和贵州重要文化名片的阳明文化已然愈加深入人心,研究、创新、传承源源不绝。

龙岗书院内穿着古装的孩童拿起书卷,吟诵经典

●教化·从“心”开始的修炼

古琴声响,龙岗书院内,穿着古装的孩童拿起书卷,吟诵着“立志”“勤学”“改过”“责善”……似乎就和500多年前一样,阳明先生在这里开辟鸿蒙,传道授业,启一方之文明。

当年的草庐已然无存,但关于“道”的教化,却薪火相传,穿越时空而来。

时逢周末,县城里的“重德修文大讲堂”座无虚席。这一场的主讲人是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冯详,“心灯点亮心路——我的阳明文化印记。”他讲的是,“学为圣人之道,学以致良知。”

“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母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从各处赶来的市民朗声诵读道。

“重德修文大讲堂”如今已经成为修文县传承弘扬阳明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

“王阳明的哲学思想主要是以“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主,阳明心学就是这样一些朴素的道理。”刘元珍理解,阳明心学在当下同样具有极强的实践生命力,这恰恰是阳明心学宝贵的现实意义。

修文在做着这样一件有意义的事。

全县各乡镇、部门、村居设立“重德修文”讲堂,开展“重德修文”进机关、社区、学校、乡村、企业、部队、景区、家庭、店铺等“九进活动”,宣讲阳明文化,推进党员干部修身、养心、实干、为民,促进党政干部、公务人员、教师学生、社会群体在德育、修养、价值观等方面有所提升。

从各处赶来的市民认真聆听宣讲,阳明心学在潜移默化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人人可讲、随处可讲,几年来,全县“知阳明文化、学阳明文化、用阳明文化、践知行合一”的氛围正在逐渐形成。

刘元珍发现了变化:小箐乡白果组村民传承阳明先生的“南赣乡约”,探索当代村民自治管理的新途径,建设美丽乡村,山寨面貌发生明显变化;谷堡乡猕猴桃种植户传承阳明先生的“致良知”精神,种良心果,种优质果,千里追回客户运走的次果;边远村寨过去有媳妇进门十几年不喊公婆的现象,大讲堂把孝道、礼节、风尚讲到了百姓心坎上,使村民自觉践行和传承中国传统孝道……

“人人皆可为圣人。”观照当下,源自于阳明心学的潜移默化、自然而然的教化更具力量。刘元珍坚信,内涵更为深远的阳明文化在当代仍将继续演绎传奇。

教化,从“心”开始。——大道至简,但亘古绵长!

相关阅读:

打印|收藏|发给好友【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 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591-87095151举报邮箱: jubao@fjsen.com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 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