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发改委碳排放交易> 热点资讯 > 正文

绿色金融国际合作升温 我国绿色产业备受青睐

2016-09-07 10:58:03 吴雨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邢晓宇   我来说两句

近年来,我国绿色金融快速发展,国际合作日渐升温,也提升了国际机构对我国绿色产业投资的动力。9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在绿色金融国际研讨会上表示,中国将推动“一带一路”投资的绿色化,欢迎国际投资者通过各种渠道投资中国的绿色债券、绿色股票、绿色基金和绿色项目。

绿色金融领域中国担当“领头羊”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以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也暴露出缺陷,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因素之一。

“中国决策层已经下决心治理环境污染、加强生态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易纲表示,我国“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了绿色发展理念,并明确了构建我国绿色金融体系的战略。

中国不是唯一一个在经济转型中面临挑战的国家。国际金融公司(IFC)环境、社会和治理部门局长摩根·兰迪表示,全球经济体都站在十字路口,面临着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重压力,在全球经济转型发展过程中金融正扮演着关键角色。“目前,全球资产中绿色金融占比不到10%。市场迫切需要更好的激励机制,为绿色金融的参与者带来更多商机。”

日前,中国发布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这是迄今为止关于发展绿色金融最为系统的一个政策框架。”易纲说,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我国将建立国家级的绿色发展基金,这将成为引导更多社会资金投入绿色产业的重要政策信号。

保尔森基金会高级顾问戴青丽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在绿色金融领域,中国正在担当“领头羊”,将改善环境的“包袱”变成资产。“过去,外界只知道中国面临严峻的环境问题,但并不知道中国关于绿色金融有着宏大的战略规划。随着中国绿色金融向社会资本开放,越来越多的国际投资者将对中国绿色产业跃跃欲试。”

金融为纽带提升国际机构投资积极性

绿色发展需要金融支撑。据研究估计,为实现预计的环境改善目标,中国绿色产业在“十三五”期间每年至少需要3万亿元至4万亿元的投资,政府出资比例将会占10%至15%。

尽管政府出资有限,但全球资本却表现出浓厚兴趣。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认为,欧美国家有许多机构投资者具有绿色偏好,而新兴市场国家的绿色项目有着巨大的融资需求。日渐升温的国际合作,正为跨国投资提供便利条件,帮助原来难以获得资金的绿色项目融得资金。

今年上半年全球绿色债券发行规模超过300亿美元,同比上升6%,其中很大一部分增长来自于中国。今年前7个月,中国发行的绿色债券约180亿美元,占全球同期发行的绿色债券40%以上。

“在加速绿色债券市场国际化方面,中国冲在最前沿。”国际资本市场协会(ICMA)执行总裁马丁·舍克表示,绿色债券占全球债券发行总量的不到2%,还有巨大的空间和潜力。

“中国绿色金融给国际投资者带来很好的机会。”汇丰集团总经理黄碧娟介绍,今后几年,汇丰银行计划投入80亿美元支持绿色发展,仅绿色债券方面就将投入10亿美元。

国际合作助推全球绿色金融发展

“在发展国内绿色金融的同时,中国将继续与其他国家一道,在G20框架和双边合作框架下,共同推动全球绿色金融的发展。”易纲说。

去年9月,在中财办和保尔森基金会的倡议和推动下,中美企业宣布共同投资设立中美建筑节能与绿色发展基金。今年该基金与镇江和张家口两个城市合作,建立市级建筑节能和绿色发展基金,促成并加速美国节能环保技术与经验在中国市场的应用。

“目前,绿色金融还没有进入主流金融市场,全球绿色金融的经验都不多,很多国家面临缺乏专业人士、风险评估等问题,中美两国正在加强合作,找寻出适应绿色产业参与者的合作模式。”戴青丽说。

中美两国的合作只是绿色金融国际合作的一个缩影。作为今年G20峰会的主席国,中国将绿色金融列入G20议题,倡议发起了G20绿色金融研究小组。该小组提交的《G20绿色金融综合报告》在全球财经政策层面和金融界产生了积极影响,不少国家和地区正开始考虑规划和加速发展本地的绿色金融。

“对许多国家来说,绿色金融涉及比较新的理念和方法,国际经验的分享和传播以及相关的能力建设是推动其发展的关键之一。”马骏说,各国政府如果能向投资者提供更加清晰的环境和经济政策信号,将为全球发展绿色金融提供有利的环境。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