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团在建宁中央苏区反“围剿”纪念园采访考察,这是全国首个以中央苏区反“围剿”为主题命名的专题纪念园。园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一方面军领导机关旧址、中央苏区反“围剿” 陈列馆、建宁民俗馆、反“围剿”大型铜雕群——《红军颂》等教育场所。 结束完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建宁县修竹荷苑的采访活动,8月27日下午,“长征路上奔小康”福建网络媒体“走转改”采访团来到建宁里心镇,去看一看这里的几朵“花”在致富奔小康的路上是如何灿烂绽放。 采访团一行来到低处闽赣边界的里心镇上黎村,这里有着“由赣入闽第一村”的美称,全村748户3052人,主要产业有水稻、制种、黄花梨、莲子、烤烟和食用菌,是典型的农业村。这里也是革命老区基点村,五次反围剿和长征途中,先后有12名上黎儿女参加革命,后均英勇牺牲,被追认为烈士。 2015年,上黎村人均收入14357元,高于全县农民人均收入11722元,全省农民人均收入13793元。 上黎村以传统产业为依托,把发展方向聚焦在现代农业、电商产业、乡村民宿观光旅游等新兴产业。探索黄花梨、蓬子、食用菌等农产品电需化经营,极大推动农民增收。今年,预计全村农民人均收入可达到15500元,比去年增加943元。 在里心镇致富奔小康的路上,有廖先花、鄢细花和邱在文这三朵榜样“花”。
上黎村村貌 第一朵“花”:廖先花种植茶树菇 致富同时带动周边农户 记者来到廖先花的家中,这是一栋三层楼的水泥新房,她的家中堆放着几大袋子的茶树菇干。今年42岁的廖先花原本在厦门晋江一带开饭店,可是经济效益并不好,而且还不能照顾家里的孩子,这让她萌生了回乡创业的想法。 廖先花在2012年的时候看准了茶树菇干品经济效益好、市场前景广阔,开始尝试种植茶树菇,几个月后她收获了创业的第一桶金。 这两年,她的种植技术不断成熟,种植规模也逐步扩大,从最初的4万袋发展到现在的15万袋,年可产鲜菇6.7万斤,仅此一项年可增收16万元。 谈到自己的致富路,廖先花说:“自己之所以有今天种植茶树菇的收获,是离不开政府的政策和技术支持的,同时妇联和信用党员的贷款也极大帮助了我,让我可以在自己家里实现创业致富,同时还可以照顾自己的孩子。”
廖先花在和采访团讲述自己种植茶树菇致富的故事。 廖先花在采访中,谈到自己去采摘茶树菇的时候她说了这么一句话,“采菇都是在采钱啊。” 在富起来的同时,她没有忘记周围乡亲对她的支持和帮助。村里推行党员设岗定责时,她认领了创业致富岗,通过积累的种植经验帮助周边农户种植菌菇,为他们提供技术支持,户均实现年增收2万元以上下一步,她还准备成立合作社、设计自己的包装箱,通过线上销售打开新的销路,带动农户特别是贫困户种植茶树菇,共同致富。 该村村干部在讲解介绍闽赣平安边界联动中心工作情况 第二朵“花”:90后姑娘鄢细花创业经营农村淘宝服务站 今年27岁的鄢细花是江西景德镇人,2011年嫁到上黎后在贝儿幼儿园当幼儿老师。2015年9月,她辞职参加建宁县第一期电子商务创业培训班,经过考核成为第一批村淘合伙人。 村淘不仅改变了她的生活,更给村民带来了不少便利,村淘服务站开业以来,小刻资衣液,纸市等日常生活用品,大到电动率”当电、冰箱、数码产品等高档消费晶,月四销售额4万元,业绩好的时候月销售额可达7万元,仅代购佣金就有三、四千元。 除了代购,今年夏天以来,她还通过网店、微信销售当地的建莲、茶树菇、黄花梨、黄桃、猕猴桃等土特产。下一步,她还准备入驻镇里的创业园,参加创业沙龙,把家乡的产品卖到全国各地。 第三朵“花”:80后新农人邱在文玩转农资有诀窍 邱在文是里心上黎村村民,今年32岁,2012年,他利用自家一楼大厅开起了农丰农资店。从开店之初,邱在文便把诚信作为最重要的原则,他的店里从未出现过假冒伪劣产品,在他看来,农民辛勤劳作,就是为了庄稼能有个好收成,这是最基本、也是最朴实的要求。 除了销售店里的农资,他自己还经营了黄花梨1000多棵、水稻制种20亩,平时还热衷研究防治病虫害。作为80后的新农人,他也积极发挥自身优势,热心帮扶贫困户,凡是贫困户到店购买农资化肥,均按成本价销售并允许赊欠,待收成后再与贫困户结算,缓解他们生产资金压力;同时经常邀请技术员到店里举办一些科普活动,指导农户及早防治病虫害。对于今后店里的发展,邱在文并不像许多老农资人那样悲观。 现在,他对自己的农资店还有更高的追求一—打造一家农资超市,让农民“一站式”购齐农资产品,并能得到整套的农化服务和种植培训,是邱在文对自己农资超市未来的规划。 (记者 吴圣锦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