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8月,长汀松毛岭。以谢觉哉为团长的“中央人民政府南方老根据地访问团中央苏区分团”,专门来这里凭吊战斗遗址。
1934年红军长征前,这里曾发生过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激战。
是年9月下旬,红一军团打了温坊战役后奉命回师江西兴国,准备作战略大转移,留下红二十四师协同地方部队坚守长汀与连城之间的松毛岭,以阻止国民党东路军向中央苏区腹地推进。国民党调集3个主力师,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向松毛岭发动猛攻,数小时内向红军阵地倾泻了几千发炮弹。战事空前惨烈,红军像钉子般坚守阵地,不惜牺牲,浴血奋战五昼夜,为红军大部队的战略转移争取了时间。
谢觉哉脱帽肃立,对已和闽西红土地融为一体的红军将士深表哀悼,告诉陪同的龙岩地委领导:“应该在这里立一个碑,让后人纪念我们英勇的红军战士!”
后来,长汀县政府便在松毛岭修建了一座纪念碑。纪念碑建在公路边的一处山岗上,过往行人举目仰望,莫不深怀敬意。
历史作证:在整个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红军长征前后,福建军民的贡献当永垂青史!
参加反“围剿”,踊跃扩红、支前
1934年,中央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进入紧要关头。由于“左”倾领导人采取错误的战略战术,致使反“围剿”战斗连连失利,损失惨重,形势日益危急。为挽救苏区,临时中央提出开展红五月突击扩红运动,随后又要求在6月内完成五六七3个月计划,扩大红军5万名。据此,福建省和闽赣省进行了大力动员,掀起了“猛烈扩大红军”的热潮。
宁化是苏区中心县,曾开创在1个半月扩大红军2000人的纪录,先后有3个模范团加入红军,涌现出淮阳、禾口两个扩红模范区。此前宁化已率先开展了扩红运动,参军人数达1460人,超额完成任务,同时还扩大赤卫军3700多名。红五月宁化又再次动员,涌现出区乡基干武装整连、整排地加入红军的动人情景。宁化县邓坊区的张沾秀是区委部长,积极动员丈夫参军;禾口区禾口乡的张先源,先后把两个儿子送上了前线,并表示可惜自己太老了,不然也要上前线消灭敌人。宁化县委举行全县赤卫队、少先队的军事、政治比赛大会,群众情绪高涨,有2000多人参加比赛。然后发动参加比赛的青年报名参加红军,先在党团内部做政治动员,区、乡干部和赤卫队、少先队的队长都带头报名参军。淮土、禾口两个模范区首先响应,两区参加比赛的全体队员组成了模范营加入红军,其他各区也不甘落后,结果有1500多人报名,组成了宁化模范团上前线,完成了突击扩红的任务。
到6月底止,福建省参军人数达7160多名,闽赣省达1300多名。在红五月扩红竞赛中,长汀县在13天内将800余名新战士送到补充团,因此荣获中革军委授予的“红色五一扩大红军的模范长汀县”奖旗。
9月1日,临时中央又发出《关于九月间动员三万新战士上前线的通知》,福建省和闽赣省再次掀起扩红突击运动。至长征前夕的9月26日,宁化县有200多人加入红军,长汀县又一次超额完成计划,输送补充团的新战士达1292人。
模范营、赤卫队是不脱离生产的群众性的军事组织。凡年龄18至45岁的男女公民都可以自愿加入赤卫队,在赤卫队中精选一批20至25岁的强壮青年组织模范营。各县成立模范团,各区成立模范营,乡设模范连。1934年4月,汀东县共有赤卫队员2400余人,加入模范营的有1200余人,其中有1000左右青年妇女参加了赤卫队或模范营。这些模范营、赤卫队,成为扩大红军的极好基础,经常是整营整连地加入红军。
据统计,参加长征的福建人民子弟兵近3万人,占参加长征中央红军主力部队总人数的1/3多。
各苏区县积极动员,踊跃支前。1934年6月,临时中央、中央苏维埃政府要求紧急动员24万担粮食供给红军。至7月中旬,福建省收集粮食7500担,闽赣省收集7100担。宁化地势平坦,农业较发达,物产丰富,被誉为“苏区乌克兰”。宁化人民具有支前的传统,积极响应号召,从6月初到7月15日,全县动员粮食7480担,超额完成任务。
7月22日,中央又作出秋收中借谷60万担及征收土地税的决定,要求9月15日前完成。宁化从8月18日开始动员,到8月底就动员了3.4万担,完成了原定计划80%以上。群众纷纷表示,宁愿自己节省一点,借给红军,让红军吃饱饭,打胜仗。瓦匠施显保(红属)在贫农团会上借谷16担,县城商号“大有号”借谷45担,“寿春堂”借谷40担,禾口大路背一红军家属自动借谷9担。
长汀是中央苏区的腹地,汀州成为经济中心,素有苏区“红色小上海”之称,在支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第五次反“围剿”战斗中,长汀人民热烈响应中央政府关于“收集五万床被单,借谷六十万担,募集二十万双草鞋”支援前线的号召,长汀、汀东、兆征等县完成借谷任务67716担,比原计划超额8700多担。长汀县策田区下江乡的妇女指导员,自动借谷60担,除了把一年的收成30多担全部借出外,不足的部分将家里养的猪卖掉,买进谷子借给红军,受到《红色中华》登报表扬。
根据地战略物资极为缺乏,各县人民进行大力支援。福建省仅6月15日至22日的8天时间,就收集了铜3200斤、锡410斤、铁1500多斤,还有子弹壳180多斤。
此外,还支援红军军服、斗笠、草鞋、布匹等等。长汀县赤男区一次集中1700双草鞋慰劳红军。长汀红军斗笠厂仅1934年9个月就生产超过20万顶斗笠支援红军;长汀红军被服厂也是天天加班加点,为红军赶制被服。10月初,被服厂发给在此休整的红九军团全体指战员第每人一套斜纹布薄棉衣、夹被、鞋子等。宁化被服厂、宁化兵工厂、长汀硝盐厂、长汀铁厂、四都兵工厂等也都日夜加紧生产,以大量的物资支援中央红军。
购买公债和筹款是苏区人民对苏维埃政府和工农红军积极支持的重要体现。兆征县在7月就筹款17000多元,长汀县一次筹款7000余元。许多妇女将闽西暴动以来剪掉发髻后闲置家中的金银首饰卖掉购买公债,不少妇女捐出自己陪嫁的耳环、手镯,把到期的公债票、借谷票无偿退还政府。
为了筹集准备战略转移的物资,红军总部还组成数百人的特务营,到福建闽西接运物资。来回多趟,运送了众多西药、电池、电缆、机油、特种纸张以及叫不出名安的东西。后来因东西没有运完,总部又从三军团调派一个多团的兵力,带了1000多民工进行了大搬运,把全部物资运回中央苏区。这些苏区紧缺又急需的物资,也可以说是福建苏区人民对红军长征的有力支援。
深入敌后的战略策应
为了配合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迟滞敌人向苏区的进攻,1934年4月,中革军委决定调派福建军区的红八团、红九团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
红军独立第八团,前身为福建军区(上)杭永(定)(龙)岩军分区所辖的独立团(即太拔独立团),创建于1932年冬,主要活动于杭、永、岩地区;红军独立第九团,创建于1932年秋,隶属于福建军区,以长汀、连城两县独立营为基础组建而成,主要活动在连城及汀连、杭连、岩连交界地带。
1934年4月上旬,中革军委在瑞金叶坪召开军事会议,具体研究了驻防岩连宁一线的红九团和驻防岩永杭地区的红八团到外线作战的事宜。朱德、周恩来、王稼祥、刘伯承、贺昌等人参加。为加强领导,有利于领会军委的战略意图,还召集要派往作战地区工作的方方、邱织云、伍洪祥等参加了会议。会议决定派邱织云、伍洪祥到红八团,并率该团从上杭太拔挺进到漳龙公路两侧,破坏敌人的交通运输;派方方等人到红九团,率该团先接替永安城的防务,而后挺进到岩连宁地区,破坏敌漳(平)宁(洋)筑路计划,与活动在漳龙线两侧的红八团互相呼应,并相机向闽南发展。两个团直属中革军委领导。邱织云、方方分别为红八团、红九团军政委员会主席。
红八团和红九团深入敌后,开展了灵活机动的游击战争,破坏敌人的后方运输,打击和迟滞了敌人向中央苏区的进攻。
6月,红八团团长丘金声率一支小分队,挺进漳龙线,进行龙岩县境。15日,歼灭龙岩白土民团,俘敌30余人,缴枪40多支。接着趁敌八十师两个团驻防白土,红八团又突入漳平永福,歼灭永福民团。造成敌误以为红军大部队到此的假象,派出1个旅追到永福。红八团又转回漳龙线崎濑、马坑,击毁敌军车20多辆,俘敌100多人。尔后转进永定,歼灭苦竹民团。待敌尾追至苦竹,红八团则挺进到平和,后又复进到龙岩新祠打了一个伏击战,击毁敌军车数辆,俘敌数百人,随即又在南靖和溪、水潮之间击毁敌军车12辆,缴获大批弹药和物资。
到10月,红八团基本完成了中革军委交给的破坏漳龙公路线交通的任务,不仅拖住了敌八十师,而且在漳龙线两侧建立了包括永定、龙岩、漳平、南靖、平和等县纵横二三百里的大片游击区。
5月,方方率宁化独立营200多人补充到红九团。红九团根据中革军委的部署,在永安一带开展群众工作和筹款。后来因敌卢兴邦所属3个团进攻永安,遂主动撤出永安,转到永安小陶、连城的赖源、曲溪、姑田、大河祠、陈地坑一带,扫清了华仰侨、周焕文团匪。
6月中下旬,歼灭宁洋下石寮保安队。此后又在张家山和邹家山战斗中,毙敌150余人,俘敌200余人,缴获长短枪250余支,子弹1万发。8月在岩连宁边中村,歼敌100多人。
同时又派出二营往白沙、小溪、溪口、中村一带破坏敌漳宁线筑路计划。到秋天,恢复了姑田、赖源等地的革命委员会,建立了纵横300余里,人口四五万的岩连宁游击根据地。
红八团、红九团深入敌后,开展的远殖游击战,不仅破坏了敌人的后方,牵制了敌人对苏区的进攻,有力地配合了中央主力红军反“围剿”作战和准备长征,而且为红军长征后坚持三年游击战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调动和牵制敌人,策应中央红军反“围剿”战争,同时宣传党的抗日主张,1934年7月5日,临时中央、中央政府与中革军委决定,由红军第七军团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
七军团是在闽赣革命根据地建立的。为完成创建七军团的任务,1933年6月,中共闽赣省委专门作出《关于创造红军第七军团的决议》,号召闽赣省人民踊跃加入到红七军团中去,要求成立新的独立团、营,以便将各县独立师团、游击队编入七军团。于是在闽赣省掀起扩大红军的热潮。随后将原闽北独立师、闽北赤警师、建黎泰独立师、闽赣独立师、邵光独立团、建泰独立团以及地方武装合整入原闽赣军区十九师、二十师、二十一师。在此基础上整编成红七军团,肖劲光为军团长兼政委。红七军团组建后,在保卫中央革命根据地和反“围剿”战斗中作出重要贡献。
由七军团十九师为基础组成的先遣队仍保持军团建制,寻淮洲为军团长,乐少华为军团政委,曾洪易为随军代表,粟裕为参谋长,刘英为政治部主任。此时又突击扩充了2000名新战士,军团达6000余人。任务是到敌人深远后方,进行广大的游击活动,与在敌人最受威胁的地区,建立新的苏维埃根据地。
7月7日,七军团由瑞金出发,开始执行北上任务。先后经过长汀、连城、永安县境,随后袭取大田县城,经尤溪东岸,进到闽中地区。接着又渡过闽江,到达黄田、谷口,进占水口,直逼福州。后来又转战连江、罗源和闽东,并经闽北到达浙江南部。
北上抗日先遣队进军福建,沿途受到各地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积极配合行动,保证了抗日先遣队的顺利北上。先遣队一路攻城夺隘,进行了大小30多次的战斗,较大的有樟湖板、福州、降虎、罗源、竹口、宁德、梦龙等战斗,攻克了大田、罗源等县城,直逼省城福州,使福州震动,消灭了不少敌人,对国民党军队对苏区的“围剿”也起到了一定的牵制作用。
直接参战,开展顽强阻击
福建地方武装、游击队及广大人民群众,怀着保卫苏区、保卫胜利果实的强烈愿望,积极行动起来,为配合中央红军顺利进行长征展开了顽强阻击。
长汀历来是中央苏区的“东边门户”,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国民党军队发动的第五次“围剿”,就把北路和东路作为作战重点,摆上重兵,企图先攻占北边的宁都、黎川、广昌和东边的长汀,然后再进取瑞金、兴国,压迫红军于赣江而达到消灭目的。
1934年上半年,闽赣省的建宁、泰宁成为前线,先后进行了邱家隘、将军殿、大阳障、新桥以及保卫建宁等战斗。中央主力红军在这里与敌军浴血奋战,闽赣省广大军民积极参战支前,保证后勤供应。红四十五团在守备建宁的战斗中,勇猛抗敌,出色完成守备任务,受到表彰。一二月间,建宁全县工人武装起来,担负起各项战斗任务,成立了战地委员会,仅三天时间就组织了1400多人参加运输队,上前线支援红军。在邱家隘战斗中,战场所在地的建宁安寅区民众,三天集中1万多斤大米送到前线。闽赣省地方武装独立团、营,游击队、赤少队等,积极开展游击战,配合主力红军作战,肃清刀团匪,阻击国民党军的进犯。据统计,闽赣省地方武装在第五次反“围剿”中,进行了80多次较大的战斗行动,有力地打击了反动武装的进攻,为保卫革命根据地起了重要作用。
8月底,红军侦知敌东路军总司令蒋鼎文部李延年纵队集结4个师于朋口、莒溪、壁州、洋尾坊一线,有向长汀进攻企图。温坊在长汀东南,是敌人进攻长汀的必经之地,利于打运动战。当时的部署是:红一军团由西向东,从正面向敌发起突击;红二十四师主力从猪宗岭、岗坊、桥下等地,由西北向东南攻击温坊敌人的右侧翼;红九军团作为预备队,在曹坊、吴家坊一带活动打援截击,防止敌人增援。9月1日晚,红军向进驻温坊之敌发起突然袭击。到次日拂晓战斗结束,全歼敌第八旅,旅长许永相只身逃走。国民党军李延年不甘失败,抽调所部3个团向温坊反扑。我军又乘胜攻击,消灭敌人1个团。整个温坊战斗全歼敌军4000多人,给东线敌人以重大打击。
此战后,因兴国战事紧急,红一军团奉命开赴江西增援,红九军团和红二十四师留守松毛岭一线。松毛岭是长汀东南境内的一座大山,南北横亘80多华里,崇山峻岭,森林茂密,是闽西经长汀往赣南的必经之路。中段是其要冲,只有两条通道,一个在主峰的白叶洋岭,一个是刘坑口,两地相距五六华里,地势十分险要。红九军团和红二十四师在这两处布下重兵,构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同时工人师及闽西之红三十四师奉命暂归红九军团指挥,投入松毛岭保卫战,担任右侧防线。
福建军区紧急动员苏区青年参军参战,组织了2000多名地方武装上前线,投入保卫松毛岭的战斗。各级苏维埃政府发动群众组织了大批担架队、运输队和慰劳队,支援松毛岭前线。
9月23日上午7时,松毛岭保卫战打响。敌东路军第三十六师、第十师、第八十三师,配备飞机、大炮向松毛岭猛烈进攻。数小时内敌向我方阵地发射了榴弹炮、山炮及迫击炮弹数千发。同时飞机轮番轰炸。红九军团、红二十四师将士及数以万计的长汀地方武装,与敌人展开了空前激烈的战斗,枪声、手榴弹和炸弹的爆炸声震耳欲聋,冲杀声响彻山谷。鏖战数日,我军扼守的阵地岿然不动。
早在战斗打响之前,长汀人民就和红军一起修工事,挖战壕,筑碉堡。这种碉堡从地面往下挖一圆地,坑上架起大木头,顶上铺一层几尺厚的泥土,泥土上用草皮或树枝伪装,既坚固又隐蔽,对红军的作战起了很好作用。战斗打响后,有的群众直接参战,或上前线抬伤员、运送物资,有的送饭送菜、送茶送水。长汀县独立营除了运送后方物资和弹药到前方阵地外,还得将伤员抬回蔡坊战地医院。再由兆征县独立营送往梁屋头后方医院。地处松毛岭下的钟屋村塘背一带的群众,更是全力以赴支援红军。塘背乡全乡只剩下2名成年男子,其余全部参加了武装支前工作。参加修工事的就达200多人,其他人则扎担架745付,妇女完成布草鞋560双,儿童做竹口杯1359个。
28日,军委命令红九军团撤出战斗,留下红二十四师坚守松毛岭,继续阻击敌人。当天,福建军区动员的1600多位新战士,从长汀濯田开到钟屋村,补充到红九军团,立即投入战斗。29日晨,敌军向松毛岭发起进攻,红二十四师、工人师与敌军决战至下午2时许,左侧唐古垴高地陷落,形势十分严重。红九军团七、八两团重新投入战斗,与红二十四师一起展开反冲锋,经反复争夺才夺回高地。据《长汀县志》记载:松毛岭保卫战斗双方死亡枕籍,尸遍山野,战事之剧,空前未有。最后红军只得撤退。
10月3日,红九军团根据中革军委命令,两路汇合到达汀州城后,在汀城休整了4天,补充了大批军用物资。6日傍晚,全军从汀州城西移,7日凌晨抵达古城宿营。入夜红军将士们含着热泪告别了闽西老区,从古城前往瑞金,踏上了长征路。当红九军团离开钟屋村时,钟屋村赤卫模范连、少先队也跟着一起转移,后来全部加入红军进行了长征。
中央红军长征后,中革军委命令红二十四师留守中央苏区,并担任东线阻击任务,并明确指令要保证10月份汀州城不能丢失。红二十四师从松毛岭战斗撤出后,即向钟屋村、连屋岗、大田湖、河田、白叶岭一线撤退,节节阻击敌人。
为了配合红二十四师保卫苏区和汀州,福建省委、省苏、省军区合并到一起,省委号召广大群众积极行动起来,扩充各县地方武装。从各县独立营抽调部分人员和省级机关部分工作人员,充实军区直属部队十九、二十团。又命令各县实行战时军事编制,组建各县游击司令部。游击司令部都设有二三支游击大队。
10月中旬,敌人进逼河田。兆征县抗敌大队在司令员邱轩勋,政治部主任赖荣光的率领下,配合红二十四师开展了“河田阻击战”。 他们在敌人进攻的沿线修筑工事,挖战壕,埋地雷,打竹钉,设置障碍物,并边打边撤,从钟屋村、连屋岗、大田湖退到河田一线,阻击敌人前进;以岳胜洪为队长、涂海山为政委的长汀游击大队,会同红二十四师一个营,在汀江东面的朱溪一带阻击;另一支游击大队百余人则活动于濯田水口一带,采取夜袭办法,使敌人不得安宁。就这样,各支游击队互相呼应,在河田阻击敌人达1个多月之久。
当他们后撤到牛头坳、九里岭一带时,利用牛头坳、九里岭一线的有利地形,密切配合,开展游击战争。在牛头坳,构筑好工事,巧妙地布置了地雷阵和竹钉阵,打得敌人心惊胆战。兆征抗敌大队一连打垮敌人一个连的多次进攻,给前锋敌人以沉重打击,使敌人不能前进一步。抗敌大队配合红二十四师在九里岭阻击敌人达七八天,敌人难于通过,不得不爬过大山绕古城走,在古城又遭到红二十四师的顽强阻击。
由于受到红二十四师和兆征抗敌大队及各游击队的阻击,敌人行动艰难,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血的代价,只能像乌龟似的向苏区推进。直到11月1日才占领汀州。这样,红二十四师及地方部队完成了保证长汀10月份不丢失的任务,也就打破了国民党军队夸口的10月占领汀州,11月1日会师瑞金的狂妄计划。也掩护了红军长征的顺利进行。
闽赣军民的配合行动
10月上旬,驻防石城、宁化凤凰山一线的红三军团第四师、少共国际师的一个团、中央直属炮营、红九军团的后方机关及红军医院等从宁化凤凰山、隘门、大王、曹坊、滑石、方田等地出发,开始长征。
在此前后,闽赣省的形势也日益严峻,范围仅限于宁化、彭湃、泉上、清流、归化五县。9月,闽赣军区将所属的各县独立团、营,闽中独立营,泉上、归化军分区和省军区直属武装进行整编。将红军总部留下的政卫连及留守机关4个连编成闽赣十二团、十六团、十七团、十八团,4个团共2000多人。各县还组织了基干游击队。
整编后,各部队积极主动出击。十七团、十八团在宁、清、归一线阻击敌52师,十二团在建宁方向活动,抗击建、泰方面的敌军,展开了顽强阻击,迟滞了敌人的行动。十七团在宁化东北一带,抵抗清流方向之敌,坚持了两个来月。
但中央红军长征后,闽赣军区领导未能审时度势,实行战略转变,领导地方武装开展游击战争,仍奉行“不失寸土”的路线,与敌硬拼,打消耗战。虽然精神可佳,但付出了惨重的代价。11月1日,敌第52师进攻归化县城,当时驻守归化县城的是闽赣军区第十八团及当地县武装共约300多人。与敌常备队激战至次日黎明,然后边打边撤,向清流、泉上一带撤退。
这月下旬,敌人又尾随进攻清流县城。闽赣军区司令员宋清泉仍令清流县军事部要备足粮食,坚守城池。在敌军强攻之下,闽赣十七、十八团和县游击队、保卫队300人与敌展开激烈的巷战,损失严重,只好撤出战斗,26日清流县城失陷。30日闽赣省机关按照预定计划撤出宁化城关,退到泉上坚持斗争。当日,敌52师向宁化进攻,宁化县苏机关及地方武装积极阻击。12月1日,县苏及武装撤退到方田坚持,宁化县城终告失陷。
此后的斗争并没有停息。闽赣省机关领导地方武装在泉上坚持斗争一个来月时间。为适应斗争环境,将机关工作人员统编为省委工作团,随军行动。第十七、十八团跟随省委工作团行动,转战在宁化、彭湃、清流、归化、建宁、石城、广昌等县边境,与敌周旋,相机打击敌人。
8月下旬,中央苏区情况越来越紧张,中革军委命令独立七团、十一团从福建赶赴江西,参加保卫苏区的战斗。独七团从宁化调到江西驿前前线,配合红三军团,参加保卫苏区的驿前战斗。独七团由宁(化)清(流)归(化)地方武装独立营抽调战士编成,后来从江西调来一个补充团充实到独七团,全团共编有12个连,兵力达1800多人,战斗力较强。但由于红军的战略战术错误,以“阵地对阵地”,搞“短促突击”,战局陷于被动。后来红三军团被迫撤出阵地,独七团负责掩护。战斗异常激烈,一营长王瑞身先士卒,壮烈牺牲。
独七团撤到小松,接着又退守石城。在石城城外的高山上筑工事,挖战壕,进行了保卫石城的战斗。当时中革军委在石城北面约50华里的纵深地域设置三道防御地带,每道防御地带又设置了三道防御线。独七团和独十一团及石城地方部队位于中华山、罗家峰东南地域,担任右翼地区的防御任务。此时敌人在石城外围集结了9个师的兵力。9月26日,石城阻击战正式打响。红军凭借有利地形和简陋的防御工事,顽强阻击敌人,给予敌人以很大杀伤。但红军伤亡也不小。
10月上旬,石城陷入敌手。红三军团、红十五师等主力红军奉命撤出阵地,转移到石城南边与福建宁化凤凰山、大王一带休整、补充。于是红七团、独十一团接替红三军团的防地。当时留守中央苏区的中央分局给予独七团的任务是:保卫苏区,巩固苏区,阻击敌人,掩护主力红军和中央机关冲出苏区去开辟新根据地。他们在石城县城西南构筑工事,阻击敌人。后来又向坪山和石城河南岸沿石瑞大道节节抗击敌人。
10月下旬,独七团奉命开往宁都、兴国、于都一线,配合江西的独立一团阻击敌人。不久,部队到达赖村一带时,听到红色首都瑞金沦陷的消息。于是独七团又转战于兴国的高兴圩,于都的银坑、马鞍石、黄石贯,宁都的上田、高坡和会昌的西江等地,不畏艰难,连续行军游击,进行了频繁的战斗,打击了敌人,体现了大无畏英雄气概。
艰苦卓绝的闽西、闽赣边游击战
长征途中,以刘亚楼、杨成武为代表的福建籍将士一路斩关夺隘,为大部队开道,湘江、乌江、大渡河流着他们的鲜血,雪山、草地埋着他们的忠骨。而留在根据地策应长征、保存革命火种的福建军民,也谱写了一曲壮丽诗篇。
中央红军长征后,国民党军队在闽西兵力达8个师,对革命根据地人民实行反攻倒算,到处烧杀抢掠,一时陷入腥风血雨。留在闽西的红军和地方部队以及根据地人民转入了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
省委、省苏和省军区及所属的红十九团、二十团等,转到四都一带坚持斗争。坚持把省军区所属武装集中在四都山上的狭小圈子,不切实际地继续进行“保卫苏区”的斗争,仍然采取集中兵力打正规战的方针,等待国民党军队的进攻。结果虽然与敌人进行了殊死搏斗,却使独立十九团和二十团先后被击溃,万永诚、龙腾云、毛泽覃、吴必先等人先后壮烈牺牲。
1935年1月底,闽赣省军区武装千余人,在归化枫溪和宁化的水茜棠地遭敌52师一个团的围击。展开了激烈战斗,在给予敌人很大杀伤的同时,我地方武装也受到很大损失,牺牲百余人。2月初,闽赣军区十七、十八团在宁(化)、(长)汀、瑞(金)、石(城)之间,十二团在建宁的中畲、罗源及塘坊一带活动。3月,在归化枫溪等地与敌遭遇,又发生激烈的遭遇战。后进入归化、将乐和泰宁三县交界的龙栖山坚持斗争。
与此同时,宁化县苏机关及武装转入方田田螺髻。这里位于方田乡泗坑村铁树坪,海拔1000多米,周围群山环抱,森林茂密,地势险要,是坚持斗争的理想场所。游击队经常活动于方田、村头、南城、泗溪、坪上、丘地、小南坑、巫高、社背、李七坑等百余个大小村庄,四处打击敌人,坚持革命斗争。
正当闽西游击战争进入紧要转折关头的时候,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张鼎丞、邓子恢以及陈潭秋、谭震林、方方等领导人,经历千辛万苦,突破敌人重围,回到闽西,与在当地坚持游击战的红八团、红九团汇合。1935年4月中旬,陈潭秋以中央分局代表名义,在永定溪南赤寨主持召开了闽西南党和军队领导干部联席会议,确定了党和红军游击队在闽西南地区开展广泛的、灵活的、群众性的、胜利的游击战争的基本方针。成立了以张鼎丞为主席的闽西南军政委员会,设立五个县委,并将闽西南红军游击队划分为四个作战分区。这次会议组成了坚强的领导核心,实现了战略策略的转变,为闽西南游击战争的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后,闽西南红军游击队开展了艰苦的反“清剿”斗争。各游击区紧紧地依靠人民群众,与人民群众建立鱼水关系,实行“白皮红心”策略,创造性地运用灵活多变的游击战术,既保存了自己,又打击了敌人。
闽西南、闽赣边游击战的开展,粉碎了敌人的多次“清剿”,不仅保存了自己,打击了敌人,保护了群众,而且建立了稳固的游击根据地,坚持了重要的战略支点,为迎来革命的最终胜利创造了条件,打下了基础。
1939年7月,毛泽东在延安听取张鼎丞汇报闽西人民坚持三年游击战争的情况后,无比动容地说:你们能坚持下来,保留这么多干部和部队,这和长征一样,是个伟大的胜利!
众皆肃然。人们明白,长征的胜利之花为什么这样红艳?离不开福建军民的心血浇灌、鲜血印染!(作者:王盛泽)
更多精彩,请关注《燃烧的红飘带——福建人与长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