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全国碳市场有利于去产能
2016-06-17 13:41:53 来源:中国经济网 责任编辑:陈虹虹 我来说两句 |
中国明确2017年建立全国碳市场。随着这一时间的不断临近,中国碳市场建设备受关注。如何看待中国碳交易现状?碳交易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联和影响如何?中国碳市场建设需要重点解决哪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了北京环境交易所总裁梅德文。 中国需要碳交易市场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绿色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发展的重大理念。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系统论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梅德文认为,“五大发展理念”是“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念,在“五大发展理念”下,产业政策、政策扶持都会有重大改变,这都为碳市场的发展有重大促进作用。 作为温室气体排放大国,中国的碳交易市场也被看作潜力巨大。据世行预测,2020年,全球碳交易总额有望达到3.5万亿美元,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交易市场。 目前,中国正加快推进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截至2014年底,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东、深圳和湖北7个碳排放交易试点均发布了地方碳交易管理办法,共纳入控排企业和单位1900多家,分配碳排放配额约12亿吨。 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GDP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能耗国家、最大的碳排放国家,但能源效率极低。梅德文指出,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需要一个真正有效的,具有流动性和稳定性的碳市场。 碳市场利于去产能 统一的碳市场建设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影响和作用不言而喻。梅德文强调,碳市场的核心原理就在于通过一个透明的、可预期的、真实的价格信号,来引导稀缺的碳资源配置。 引导碳资源配置这一目标可以通过行政手段、财税手段、市场机制来实现。梅德文指出,碳交易作为一种市场机制、金融手段,相对于行政手段和财税手段具有三大显著的特点:可以从总量上做到绝对减排;能够通过透明的可预期的真实的价格信号,来引导稀缺的碳资源配置;能够做到在全社会层面,低成本、高效率的减排。 而这为目前正在大力推进的“三去一降一补”起到重要促进作用。梅德文指出,因为有碳的约束,企业就会大力促进技术创新、设备创新、工艺创新、管理创新,从而改变市场的供求。“环境交易市场间接地把环境作为一种定价,让企业支付其应该支付的环境成本。” 加速碳金融建设 随着2017年中国开启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不断临近,加速完善碳金融体系建设也显得日益紧迫。然而减排承诺的兑现,很大程度上要仰仗碳金融的支持。专家指出,加速建立碳金融体系是当务之急。 梅德文指出,中国需要一个绿色金融体系,特别是碳金融体系。“比如中国如何建立中国自己的碳基金、碳贷款、碳债券,比如能否建立中国自己的绿色板块?” 碳金融是服务于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主要分为碳直接金融和碳间接金融。碳直接金融也就是碳金融市场,主要包括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和投资、低碳项目开发的投融资;碳间接金融主要是指绿色信贷以及与其密切相关的金融中介活动。 专家指出,在“十三五”时期,将碳金融市场与传统金融市场的信贷、证券等交易市场进一步融合,建立统一规范的多层次绿色金融市场,形成市场合力。 北京积极承担责任 目前中国正处在碳交易试点阶段,呈现七个交易试点“三个梯队”格局:深圳和北京站在第一梯队,40多块钱,价格坚挺;第二梯队有湖北、广东,价格为20多块钱;第三梯队主要是上海,五块钱左右。 梅德文建议,七个交易所尽快在交易平台、交易产品、交易规则、交易主体、交易监管等方面做到统一。“只有统一的交易平台,统一的交易产品,统一的交易规则,才能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做大、做强市场。” 而中国不可能每个省市都成立交易平台,未来那些没有得到国家发改委授权的碳交易省市履约企业到哪里开户、交易是一个问题。梅德文指出,这需要有实力的靠谱的机构去帮助这些企业,在政策体系、技术体系、交易体系都需要有丰富的经验,北京环交所希望能承担这个责任。 |
相关阅读:
- [ 06-16]企业碳排放“限额” 用不完的“碳资产”可交易
- [ 06-14]碳排放宣传进高校 互动体验寓教于乐
- [ 06-14]积极引导全球气候治理进程 中国碳排放强度大幅下降
- [ 06-14]全国低碳日:碳排放宣传进校园
- [ 06-14]发改委:加快推动出台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条例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