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年前大明遗风 中国戏剧的活化石 ——跟随安顺地戏走进屯堡人的精神家园 “咚咚咚咚……咚哐咚哐咚哐!”随着锣鼓有节奏地响起,一场地戏在天龙屯堡的“演武堂”粉墨登场。 这就是安顺地戏,流行于贵州安顺的民间戏种,俗称“跳神”。因表演古朴而粗犷,被誉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是研究戏剧发生学、人类学、宗教学、民俗学、美学、历史学、语言学等学科的活材料。 在历史的长河中,明清的中原文明早已成为线装的史书,而六百年前的江南风物在屯堡被定格,地戏则成了屯堡人在漫长岁月中世代固守的精神家园。 安顺地戏是一种古老的戏剧,其显著特点是演出者首蒙青巾,腰围战裙,戴假面于额前,手执戈矛刀戟之属,随口而唱,应声而舞。其演唱是七言和十言韵文的说唱,在一锣一鼓伴奏下,一人领唱众人伴和,有弋阳老腔余韵,其舞主要表现征战格斗的打杀,雄浑粗犷,古朴刚健。安顺地戏所演的是以屯堡人喜爱的薛家将、杨家将、岳家将、狄家将、三国英雄、瓦岗好汉为主角,赞美忠义、颂扬报国的忠臣良将,内容全部是金戈铁马的征战故事。 安顺地戏演出以村寨为单位,演员是地道的农民。一般一个村寨一堂戏,演员20余人,由“神头”负责。一是为娱乐,二是为敬神祭祀,驱邪纳吉,早年间还有训练武功、加强战备的作用。 地戏演出时,村口或醒目的地方要插一面大红旗,旗上绣着很大的“帅”字,表示这个村子里今天要演出地戏,也有纳吉之意。 地戏对屯堡男人来说,是祖先们在故乡生活中的一种艺术,对于移居大山中的屯堡人来说,更是一种乡愁的留念。他们在安顺这片土地上谋生,同时以跳地戏这种独特的方式练习和传承武艺。 在屯堡女人们的心中,地戏表演中的各路英雄都是天上星宿下凡,都能保佑他们的家人、村寨平安,对她们来说,地戏是她们的一种精神寄托与企盼。 链接 安顺地戏是流行于贵州安顺的民间戏种,史迹表明,地戏是明初朱元璋“调北征南”时由军队带入并发展起来,距今已有600余年历史。地戏以表演古朴粗犷而著称,被誉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安顺地戏主要分布于以安顺市西秀区为中心及市属的平坝、普定、镇宁、关岭、紫云、开发区等地。 演出的剧目主要有《封神演义》、《大破铁阳》、《东周列国志》、《楚汉相争》、《三国演义》、《大反山东》、《四马投唐》、《罗通扫北》、《薛仁贵征东》、《粉妆楼》等剧目。 |
相关阅读:
- [ 05-09]文化旅游再掀热点 全国网媒聚焦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习俗
- [ 05-09]高清:贵州智诚客场2-1深足 法图斯破门跪地庆祝
- [ 05-08]互联网+扶贫打造“贵州模式”
- [ 05-08]互联网+扶贫打造“贵州模式”
- [ 05-07]50多家网媒走进贵州 体验“多彩贵州有多彩”文化活动
- [ 05-07]花200多亿向央企购买服务,贵州为了啥?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