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炉”谣言多为爱心类 转发也违法 “对于这类反复出现的谣言信息,我们都戏称为‘月经帖’。”泉州市公安局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察支队民警庄霆雳说。庄霆雳从事舆情监控工作5年,在他看来,反复出现的谣言信息大多为爱心类谣言。 谣言一旦被贴上“爱心”“善意”的标签,其传播范围就会增大。大多数网友的心态都是,转发的出发点是好的,是为了传递正能量,哪怕信息是不实的都没有问题,都不会违法。庄霆雳表示,根据《刑法修正案(九)》规定,造谣传谣者都入刑,并且处罚力度进一步加大。 以泉州市为例,在2015年泉州网警发现并处置了51起本地网络谣言,依法对7名网民进行了治安处罚。在处置的本地谣言中,抢小孩、偷小孩的谣言信息版本多且传播广;微信已成为各类谣言传播扩散的主要载体。 庄霆雳认为,微信主要是熟人圈,相互认识的人之间大都有种信任感,通常不会对发布的信息产生质疑。而产生质疑的人,往往又碍于情面不去揭露真相。“这些原因就导致了微信的谣言比微博多。”他说。 专家: 谣言重复出现难以避免 闽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李晓宁认为,网络谣言重复的原因在于,现在网络环境很复杂,网络生态文明刚开始发展,还不成熟。正是由于现在谁都可以上网,网络上海量的信息在短时间内容易重复出现,虽然也有大量辟谣的信息,但有些人接收不到。“这种谣言重复出现的现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还是会持续出现,难以避免”。 “相同的谣言或主题相同、细节改变的谣言间隔一段时间之后重复出现,这种现象是谣言的典型特征之一。”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苏俊斌认为,个体之所以选择相信谣言甚至参与谣言的接力传递,实际上是受到其内心的焦虑、偏见等深层动机的驱使。一旦满足特定条件,谣言主题就会被激活,也许还更新了表述方式,并且通过人际互动的方式接力传播。 苏俊斌认为,如果对谣言激活和爆发的条件有充分的理解和认识,那么将有可能对谣言的爆发进行预警和干预。例如,网络科学家通过计算机仿真发现,谣言的大范围传播并不需要借助意见领袖的所谓“非凡影响力”,而是依赖于一定规模的“易感人群”的存在。所以,提高全民素质也许是减少谣言爆发的有效措施。 |
相关阅读:
- [ 03-07]东南网事:网络谣言“回炉”炒 究竟为哪般?
- [ 03-07]福建传统书店试水住宿新模式|网络谣言"回炉"炒 究竟为哪般
- [ 03-07]网络谣言“回炉”炒 究竟为哪般?
- [ 03-06]莆田:男子微信群内传播谣言被行政拘留三日
- [ 03-04]网传“交通新规2016年3月1日施行”为谣言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