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 | 福建 | 时评 | 大学城 | 台海 | 娱乐 | 体育 | 国内 | 国际 | 专题 | 网事 | 福州 | 厦门 | 莆田 | 泉州 | 漳州 | 龙岩 | 宁德 | 南平 | 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专题> 正文

甘肃:借“一带一路”发挥文化优势

2015-09-22 11:09:54敖蓉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责任编辑:李霖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原标题:新丝路上的文化腾飞

  左上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连辑。

  右上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酒泉市委书记马光明。

  左下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嘉峪关市委书记郑亚军。

  右下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张掖市委书记毛生武。中国经济网记者 裴小阁 摄

  河西走廊的历史,既是中国人的历史,也是全人类的历史。文化的形成、宗教的传播、贸易的往来都是中西方交流的结果,所以它具有高度的国际传播价值和适应性。因此,甘肃文化走出去,值得期待。

黄金地段的文化引擎

  在“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中,甘肃的历史、地理位置,决定了其通过文化的力量寻求发展机遇的可行性。

  “一带一路”提出要实现“五通”,其中有一点是实现“民心相通”,借助文化认同与沿线国家进行政治、经济、文化多层次的交往。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连辑表示:“我们要实现和所交往国家的共建、包容、理解、合作、共赢,需要有相互认识、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相互认同的过程。”

  两会期间,纪录片《河西走廊》正在热播。“我们希望它能成为文化的使者、中国的名片,因此,我们组建了国际化的制作团队,讲述一段国际贸易交往、文化交往、政治交往、宗教交往的历史。”连辑代表说,“文化认同更容易引起共鸣、方便沟通。在文化先行的前提下,甘肃实施‘一带一路’的其他战略如基础设施建设、贸易往来等,会相对顺利地和沿线国家达成合作。”

  为此,甘肃省正在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这一平台。这是甘肃文化强省战略的重要内容,其中包括抓祖业,即对文物进行有效的保护、挖掘、整理、传承、再现、利用等;抓事业,即让改革开放的成果通过文化惠及千家万户,特别是边远落后的农村基层;抓产业,即要把文化产业逐步打造成甘肃省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

丝路明珠的光芒闪亮

  丝绸之路是由一个个节点城市连起来的。在古代,这些城市是重要的经济和文化交流枢纽。在今天,历史传承下来的基因依然是城市发展的根基。

  酒泉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城市,文物资源十分丰富,有不可复制的文物点1393处,其中莫高窟、汉长城、锁阳城、悬泉置和玉门关遗址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一优势在全国地级市中都是少有的,所以我们在落实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中,规划了‘一二三四’多层面执行好丝绸之路经济带酒泉段的发展。”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酒泉市委书记马光明表示。

  敦煌是整个丝绸之路文化积淀最深厚的城市。“我们投资3.4亿元进行敦煌莫高窟的保护,‘数字莫高窟’就是最大的一个保护项目。”马光明代表说,“过去游客到莫高窟里要逗留很长时间,对壁画的影响很大,游客还觉得不过瘾。‘数字莫高窟’让游客在进洞窟前,先以三维动画的形式了解400多个洞窟,再预约进入洞窟参观的时间,这样能合理安排游客参观,保护文物。”

  嘉峪关是长城文化和丝路文化交会的一个节点。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嘉峪关市委书记郑亚军说:“嘉峪关城楼是长城沿线保存最完好的一个建筑,我们在国家的支持下投资了20多亿元进行修缮,本着修旧如初的原则,已于2014年10月完工。”

通达天下则百业兴旺

  “一带一路”战略蕴含“通达”之意,通则勾连四方,达则百业兴旺。在文化领域有所作为,是推进产业多元发展的必然选择。

  “张国臂掖,以通西域”,说的是张掖市处在河西走廊黄金带的最中间的位置,是甘肃最好的黄金产业带之一。

  去年10月正式通车的兰新高铁每天有6班经过嘉峪关,班班满员。经常要去兰州开会的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张掖市委书记毛生武深有感触,“我常常被临时通知去省里开会,大多时候我夹着包就走了,但因为火车票提前三四天就卖光了,我基本上买不到票,只能上车补票。”

  交通的便利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毛生武代表介绍说,张掖现在有31000多人直接从事旅游产业,他们一年创造将近60亿元的收入。“不光是张掖,整个甘肃的旅游业都火爆起来了,去年全年来甘肃省旅游的人数达到1.1亿人次。”连辑代表补充说。

  “一带一路”战略也给甘肃带来了发展新机遇。“目前,我们已经与中西亚地区签订了资源能源战略的合作框架协议,随着下一步的发展,需要更多的资源源源不断地从中亚、西亚进来,未来新能源建设也将是我们的重头戏。”郑亚军代表说。(经济日报记者 敖蓉)

打印|收藏|发给好友【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 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591-87095151举报邮箱: jubao@fjsen.com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 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