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实景剧《又见平遥》 品古城血脉相承之文化
2014-11-20 15:01:11来源:中国台湾网责任编辑:孙劲贞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19日,第九届全国网络媒体山西行采访活动抵达平遥县,参访平遥古城,观看实景剧《又见平遥》。 “又见平遥”大型实景演艺项目是印象系列演艺项目在我国北方地区的第一个项目,是山西省在“十二五”期间由能源大省向文化大省转型跨越的重要旅游发展项目之一,这一项目的建设倾注了山西省委省政府、晋中市委市政府以及平遥县委县政府的大量心血,是省、市倾力支持并寄予厚望的建设文化强省、文化强市的重大战略项目。印象团队作为我国大型实景演出的创始者、引领者,对《又见平遥》实现了新创意、新突破、新跨越,由室外实景演出走向室内情景体验,《又见平遥》不仅仅是印象团队在北方打造的第一台节目,而且将成为我国第一部大型情景体验演出项目。 《又见平遥》讲述了一个关于血脉传承、生生不息的故事:清朝末期,平遥城票号东家赵易硕抵尽家产,从沙俄保回了分号王掌柜的一条血脉。同兴公镖局232名镖师同去。七年过后,赵东家本人连同232名镖师全部死在途中,而王家血脉得以延续。 整个演出通过“选妻”、“镖师洗浴”、“灵魂回家”、“面秀”等等片段,凸显了平遥人的道德传统,及因为这种传统而阐发的悲壮情怀。可贵而有特征的是,平遥的道义精神是在对民俗、史实进行了高度提纯的基础上展现的,如“送别”、“选妻”。同时,讲述形式不仅有丰富的可视性,在文学上更有深蕴,运用了具有象征寓义的手段来表现。如:不正面地表现镖师的死亡,而用城墙上的鬼魂来表现镖师的精神和灵魂,这是很有创见、很有文学品位的构思。这些片段不仅冲击了观众的情感,让观众记住了那些人物,更体现了创作者的哲思。 与以往“印象”系列的实景演出有很大不同,《又见平遥》突破了原来利用山水实景的布景,而是挪到了室内,并把古城的元素和演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迷宫般的剧场有着繁复的空间分割,完全不同于传统剧场:在90分钟的时间里步行穿过几个不同形态的主题空间,观众可以捡拾祖先生活的片段:清末的平遥城,镖局、赵家大院、街市、南门广场等,从纷繁的碎片中窥视故事端倪……看实景演出就像一次“穿越”,观众有时像看客,有时又像亲历者。 《又见平遥》剧场本身就是一件能够很好地体现创新的艺术品。剧场以山西特色的黄土和晋商大院特色的青瓦作为主要语汇,融传统与现代于一体,与拥有两千年历史的平遥古城遥相呼应,融为一体。剧场设计灵感来源于古城内绵延起伏的屋顶,有高潮、有低谷,一波三折,起起落落,“仿佛在演绎着一幕幕人生大戏,也展示着古城曾经的繁华与沧桑”。剧场由内而外无不体现创新,剧场内部有着繁复和奇特的空间分割,完全不同于传统剧场:没有前厅,没有主入场口,没有观众席,没有传统舞台。观众从不同的门进入剧场,步行穿过几个不同形态的主题空间,边走边看。表演者深入观众中间,让观众有机会成为戏剧的一部分。 《又见平遥》剧场作为平遥的新地标和平遥文化旅游的新资源,非常理想地实现了对于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保护性利用。剧场选址在古城西门外,紧邻古城,历史与现代、过去与未来相映生辉,古城与剧场以一种平等对话的姿态和谐相处。为了与古城建筑更好地融合协调,剧场建筑单体将6米的高度处理在地下,地上部分高度仅为9米,低于古城墙12米的高度且单体建筑与古城墙的距离控制到100米,做到了新建筑临古城而不突出,体现了在明清古城背景下,旅游建筑景观隐与显矛盾的巧妙处理,张与驰尺度的合理把控,现代建筑与古城建筑共存共生,互衬互补。 截止2013年10月7日,《又见平遥》共计演出438场,观演人数达209297人,场均上座率59.73%,实现门票收入2800余万元。可以说“又见平遥”的隆重推出,正在带动当地旅游产业从观光游向体验游、从半日游向一日游、从一日游向两日游转变。(中国台湾网张御舲) |
相关阅读:
打印|收藏|发给好友【字号大中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591-87095151举报邮箱: jubao@fjsen.com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 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