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我以为,如果用刘禹锡的这个名句来形容散落在民间的为数不少的奇人异事,那是再恰当不过了。话说闽中大田县梅山乡,该乡距离县城56公里,群山环抱,公路崎岖,然坐落于乡政府右侧的梅秀新街3号的一幢三层民宅,却常有市、县客人造访,访客以文质彬彬的文化人居多,受访者并非地位显赫的官长,而是一位鹤发童颜、身材瘦小的耄耋老人,名叫吴炳光,他生于1922年,今年已是92岁高龄,是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始于对联的初识 我在1974-1976的三年插队期间,结识了梅山的两位躬耕阡陌的颇有学问的老学究,一姓陈,一姓吴,劳作之余,我常向他们讨教诗词歌赋,渐渐地,也能学着与他们吟诗作对,自觉别有一番情趣,极大地排遣了枯燥难熬的时光。后来,我曾就这个经历写成一则散文《山村诗话》,刊载于1982年第4期《福建通俗文艺》上。我在该文中写道:“中华长诗赋,处处有奇才,这于我们这个文明古国而言,并非过誉之词。” 二老之一的吴炳光,上世纪40年代毕业于福建永安师范,曾执教十余载,任过小学校长,后因所谓的历史问题而被解除公职,遣送回老家梅山村务农。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落实干部政策,他才得以重沾雨露,其时适值他六十寿辰。邻村的田舍翁即文前所指的另一古稀老人陈紫星题赠一联向他庆贺: 邱壑足烟霞六十年来留逸老 庙堂多雨露三千桃实又生春
陈比吴年长近一旬,精谙中医和诗词歌赋,两人常在一块联吟唱和。1974年我插队在吴炳光所在的生产队,又因老吴而认识了邻近的新楼村的陈紫星。据说上世纪六十年代,陈紫星与同乡——西书村的叶某有两个对子深得当地吟坛赞赏: 楚霸力强犹可拔,江洲泪湿总相怜。(陈作) 久抛针线花双眼,小筑亭台傍一丘。(叶作) 这两副对联,一句咏山,一句写老妇,既表现了他们的各自的形态,又没有直接出现“山”和“老妇”这样的字眼,可谓含而不露,耐人寻味。陈紫星作的这一联,用楚霸王项羽力能拔山之典和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长安女来指代山和老妇,可谓独具匠心,然深究起来,还是不及叶公的那副对子淡雅、秀丽。 老学究吴炳光落实政策后即办理了离休手续,旋即被公社文化站聘用。邻村的吟长陈紫星闻讯,当即欣题一诗以贺: 可说归来可未归,最难两意使毋违。 东山再起既知是,南亩就荒转觉非。 从古英贤重勇退,由来名士识时机。 当今四化需才亟,肯许先生卧翠微? 这首诗,隐隐可见诗人对老友的善意的戏谑,亦饱含激励之意。 吴炳光重沾雨露,本已如春草复苏,看了陈紫星的诗作后,当即步和一首,答谢学长的雅望;同时,也表露了一个历经磨难的老人对祖国的质朴感情及赤胆忠心。诗云: 花甲残年胡不归,党恩未报意难违。 鞠躬尽瘁方如是,田亩将荒不算非。 最爱文坛出竞秀,更求艺苑动生机。 孜孜只为花枝茂,尤恐终生贡献微。 插队的头一个春节,我与陈吴二君相会于公社文化站中,吴炳光即兴口占一诗赠我: 佳节偷闲鼓伯琴,琴声今获遇知音。 羡君能解弦中意,肝胆相投喜不禁。 那时我年少气盛,竟不顾浅薄,找片纸头来,涂涂抹抹也凑成一首蹩脚的七绝: 也觉曲高乱对和,巴词难比郢中歌。 樗材辜负师夸奖,未答琼瑶愧感多。 次年春节,我又试着撰写了一副对联赠吴: 志趣高一把阳锄几束诗草; 心怀广三竿青竹数株红梅。 横楣:小斋朱曦。
深交于诗词唱和 以上逸事,后收入余文。陈紫星读到此文后,当即吟诗一首赠吴,其序文云:“读1993年9月28日《泉州晚报》发表陈其浩《忘年交·诗缘》一文中有题吴炳光住处联及横批‘小斋朱曦’后有感,聊吟‘鹤顶格’七绝一首。”其诗云: 小窗日日对青山,斋置诗书聊遣闲。 朱紫何如林下乐,曦微负耒亦清闲。 吴炳光见后依韵奉和—— 不期插队到梅山,三载躬耕只等闲。 二十年来忆往事,小斋尤胜昔时闲。 1999年上半年,《泉州晚报》举办“今世缘”杯纪实散文大奖赛,我根据与陈吴二老交往二十多年的实况,写成《翰墨寻余味》这篇文章应征,发表于当年2月7日,后又被该报评为优秀奖。我在该文写道:“今日提笔作此文,盖因陈老紫星已于去年10月驾鹤归西,享年85岁。我失去了一位敬爱的老诗翁、老朋友,令我伤心涕零,故此文也算是我对陈老先生的一种缅怀,一种纪念罢。” 记得1981年春节,我请探亲假,特地从燕城永安回到当年插队劳动的梅山看望陈吴二吟长,临别的前一天晚上,在吴炳光府中,因大雨,电灯突然灭了,三人就着烛光亲切交谈,吴炳光脱口念出一句古诗来:“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停顿一下,接着他又口占一句:“落雨天留客”,陈紫星一听,当即对道:“深宵主款宾”;我拍手称好,亦续上两句:“挑灯叙暂别,岁暮见亲人。”于是,遂成一首可冠题曰《岁暮见亲人》的五绝小诗—— 落雨天留客,深宵主款宾。 挑灯叙暂别,岁暮见亲人。 是时,陈紫星诗兴勃发,即席挥毫赋诗一首: 共叙一夕话,明日各分飞。 君自燕江去,予依掩故扉。 我正想唱和,不料不服老的吴炳光捷足先登: 雨后难留客,更残别贵宾。 多君深寄意,足见有情人。 余诗直白,然毕竟表达了一份真情实感: 互道别离话,展翅作鹏飞。 廿天闪电过,来日叩朱扉。 我还记得与陈吴二诗翁结交周年之际,我曾赋诗以记—— 师生联墨正周年,又见红梅新吐妍。 霁月光风萦肺腑,过规善劝记心田。 展眉欣喜他山助,回首尤应自力坚。 好友毋嫌三益少,昭昭古训至今传。
在三年的务农生涯中,在诗文上,我受益于古学功底深厚的陈吴二君的启蒙赐教,并相互唱和,对格律诗的平仄及用典等,也称得上粗通一二了。这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自感有点儿附庸风雅的清高之气呢。在与他们的聊天与唱和中,我不知不觉地打发了近三年艰苦的农夫生活,又意外地获得了新知,增长了学识。尽管与陈吴二君相处时短,但从他们身上学到的东西却多。虽说我现在不写诗久矣,然记忆的小舟常载我驶回彼岸,让我重温西窗夜话到更残的美好时光,并回味因翰墨缘而结成的忘年交之情谊所带来的那份欢喜那份神怡。而今,两位敬爱的忘年交,其中之一已经作古多年,另一位年逾九旬,垂垂老矣,令我倍感朋友相处之难久长,尤觉似那次西窗夜话到更残的聚会弥足珍贵。我想,人世间最令人激动和难忘的东西是缘分,尽管生活的风霜会给人额上增添几道皱纹,但是却永远抹不掉人们心中诸如朋友缘分文字缘分的美好记忆。 据我日记载,吴炳光于1997年10月24日赴厦门参加“闽师、永师、三师两岸同学会”,会址在鼓浪屿解放军疗养院。从他次日所写的《校友厦门聚会感赋》诗看,这位老师长(当时已75岁)尚有“廉颇未老”之豪情,足以宽慰似我这样时在念中的文朋诗友—— 燕水湖山绛帐良,骊歌五十四年长。 八闽师友栽培苦,四海李桃花果香。 道路崎岖虽坎坷,胸怀坦荡亦辉煌。 旧时抗日宣传笔,谱写今朝归港篇。 据1997年10月28日吴炳光来信称:厦大教授朱鸣罔原为永师教师,他参加校友会时年已83高龄,头日中午摆了十几桌酒席,私自解囊款待门生,使得吴炳光感念不已: 鼓浪潮声奏乐章,八方校友聚庄堂。 不谈立雪当年事,师宴门生四海扬。 笃意于闲散风雅
近三年的知青生活,由于有师友作伴,有笔墨为侣,倒不觉得沉闷。这之后,我选调进入铁路部门工作。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中期,我与陈、吴二老的联系频繁,可谓书信不断,诗文互传。记得1979年春节期间,我特地拜会了这二位乡野诗人,曾写诗以记: 春风报喜入梅区,三尺瑶琴遇故知。 莫道农村无伯乐,须知山谷有钟期。 深钻古典多君助,赐教新诗系我思。 寄迹林泉尚好学,风骚一代堪称奇。 陈紫星依韵步和一首回赠—— 玉札论诗到敝区,吟坛又结一新知。 樵歌牧唱资消遣,投稿登刊哪敢期。 燕水梅山相隔远,江东渭水长萦思。 望君大展凌云志,四化前程著绩奇。 1979年4月31日我初游福州鼓山,即兴写下4首七绝: 其一 峰回路转入名山,石刻千秋共仰攀。 如许好诗空读过,何如施友①录无闲。 其二 崎岖古道通幽处,峭壁悬崖插太虚。 游罢归来余兴勃,欲书游屐托中书。 其三 仙去壁遗翰墨存,千秋不死是吟魂。 随云转入灵源洞,古磬泉声断续闻。 其四 千里寻幽不厌劳,鼓山名胜引人遨。 名贤墨迹金辉在,景仰晦翁北斗高。 我曾将这4首即景诗抄寄陈吴二老,记得很快就收到他们的回复,对其进行评点、赐教。 1979年10月5日,我作《中秋赋》,为一诗一词: 抒 怀(七绝) 春花秋月萌芳心,美酒谁人肯对斟? 客途月饼虽甜味,难禁思乡一片忱。 卜算子 中 秋 燕地一游子,年年思故友。转眼中秋今又到,远祝擎美酒。 月圆人不圆,孤影生寂苦。桃源景美无心赏,还恋故乡土! 如今看来,当时颇有触景生情、黯然神伤之况味。我属羊,当年是我的第二个本命年,据星术师所言,斯年“运势阻滞,虽有福星临宫,贵人照命,然亦有小人作祟,须注意口舌是非。”事实上,我这个插队知青选调进入铁路机务段正好3年,当时刚从机车钳工的岗位上抽调到车间党总支任干事,由于疏于人际交往,拼命苦干,也总是难以讨好;兼之适值钟情年龄,婚姻大事尚无眉目,父母着急。内忧外患,故多伤感。 中秋赏月,形单影只,也只能学学文人雅士之遗风,遣兴成诗,聊以自娱。不出数日,接到吴炳光的同韵唱和—— 和诗 伊人秋水正关心,喜酒理当对面斟。 握手初行平等礼,眉端悄悄暗传忱。 和词 才华新学子,他年成眷友。英雄模范两相宜,邀我饮美酒。 月圆花又好,终生无寂苦。革命处处可为家,何必恋乡土? 吴之大札中还附来陈紫星和词二阙: 其一 燕水一飞雁,欣然寻故友。今宵佳节月团圆,自叹少对酒。 明春新侣来,足以解君苦。携手归来慰双亲,顺道莅梅土。 其二 秋色正平分,寂寞思故友。两地相看天下月,何时共饮酒。 感此月团圆,孤栖游子苦。转望燕江双雁飞,佳音传故土。 中秋清月引发的寂寞情怀,随着诗词唱酬,不久即得以排解;而多愁善感的“小资情调”,则难一时销铄也。此后数十年,不说仕途顺畅,不说婚姻和美,然在文学小道上,我则寻觅到颇多惬意与快乐。日前我为客居地的一位明信片的收藏者的题辞,可谓之本人精确的一条人生感悟:“读书、品茶、码字,乃人生快事也!” 1979年,时逢拨乱反正,大地复苏,尤其是当年1月29日人民日报发表中共中央关于给得到改造的四类分子摘帽的决定后,长年受家庭出身之累而慎行谨言的陈老,此时也仿佛青春年少,充满着活力,他发挥熟谙中医这一技之长,热心地为缺医少药的乡邻号脉诊病,忙得不亦乐乎。闻讯后,我以《逢时》为题胡诌了一首诗以贺: 圣代毋须再隐居,茅庐重出在其时。 莫怀暮景伤残日,应赋阳春感遇诗。 品学端纯人共仰,性情豪放世咸知。 几回去雁未回雁,渴望佳音和勿迟。 数日后,接到陈老大札,他吟咏了一首七律,从中可以看出他当时的喜悦心境—— 三十年来困此身,今朝泽降洗前程。 天高已许昂首看,地大任凭把足伸。 人老自无心问世,病疗感着手回春。 欣逢中美正常化,高举椒杯庆捷频。 与此同时,陈紫星还趣味盎然地对我的拙诗步和了一首: 生小傍山结草居,读耕今喜遇明时。 携锄难和阳春曲,载笔欣题盛世诗。 自笑白头无卓识,何劳青眼对新知。 诚然当道怜村老,愿献余生尚未迟。 1979年12月3日,陈紫星寄来题为《重阳》七绝一首: 年年重九踏新霜,载酒佩萸事渺茫。 当日渊明难再得,尚留晚节一篱黄。 我当即依韵步和—— 心清自可比冰霜,人事难量总渺茫。 万种梦愁一宿觉,醒来还看晚香黄。 今日重读陈老紫星的这些超然物外的诗句,宛如就在昨日! 据我1980年1月17日日记:元月15日得陈老华翰,称“林君(笔者注:系余中学同学林芳盛)最近向予索诗,予将《游新桥》和《重阳》及其他一些近作抄录给他。同时请予简叙生平,籍作诗引。不好推却,简写几句应命。”兹将陈紫星的《生平简介》及其二首述怀七言绝句录下,以作永久之纪念。 生平简介 吾少也贱,故未尝学问。冠则依人作嫁,以谋薪水。壮而从事陶朱,谋蓄妻子。然既不得志于当时,而又思辟养老途径,故把平生所学歧黄,悬壶济世,计收桑榆暮景。且性喜吟咏,每有感触,既付于诗,自知丑妇效颦,贻笑难免,无奈性之所近,不计其工拙云耳。 七绝(一) 学书学贾两无成,飘泊风尘老半生。 晚究歧黄思济世,非图暮景博虚名。 七绝(二) 半世行为尽付诗,是非何必畏人知。 他年谱我平生事,只在吟筒几首披。 对陈紫星的自叙生平之二绝,吴炳光有二首和诗,见下—— 其一 少小工夫老始成,披风冒雨著平生。 能吟善诊齐双管,丕振家声负盛名。 其二 平生依性付于诗,功过无须畏人知。 不疚内心君自慰,莫教包袱上肩披。 斯人已逝,华章永存。此正好应了陈紫星这位饱学诗书、满腹经纶且又鲜为人知的山野诗人的洒脱的预言:“他年谱我平生事,只在吟筒几首披”。 2005年6月17日收到吴老炳光的来信,告诉我他于上月底被县委、县政府授予“老干部先进个人”荣誉称号。来信附来1张摄于老干部“四先”表彰会上的照片,照片上的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由此可见,身体相当硬朗;照片背面有一首自题诗:“德薄绩微未建功,殊荣愧我白头翁。党恩雨露滋心坎,邓帜高擎进大同。” 2005年7月8日又得其一函,内有一首题赠与我的七律诗: 毫枪文剑鲁公传,时代熔炉炼哲贤。 投笔从农“幽默”不?挥戈射燕“寓言”偏! 独怜颍水翔鳞变,更喜邱山跃马还。 翰墨余香飘五岳,九洲书友识名篇。 ——此诗主要是对余杂文集《幽默不起来》的评论,其溢美甚矣,何敢克当?权作师长之勉励罢。正是:“展眉欣喜他山助,回首尤应自力坚”。 记得当时读信,对“邱山跃马还”一典不甚了了,电话询问吴老,讵料吴老对新生事物接纳得倒挺快,他诙谐地反问我:“阁下不是说过,百度一下,什么问题都解决了么?!”一语道破天机,遵其言立行,果然“什么问题都解决了”。瞧,野老村夫也懂得百度之妙用。这可是时代的一大进步,亦是百度的骄傲! 2011年底,我曾收到吴炳光邮来的一册诗集,从附信中得知,是年他已届九秩,县文联作为贺礼,特意为他编印了一册百诗选辑《田阳诗草》(印行千册),内附吟友的部分和诗。上有他的《九十抒怀》诗: 九秩欣观四代堂,黄昏浙近不慌惶。 崎岖平坦明难易,淡泊峥嵘辨暖凉。 唯有健康真幸福,何需名利庆祯祥。 宜随国运连人运,万事怡然乐若狂。 和诗者众。我尤喜署名张联绵这首,盖因此诗较为全准确地概述了乡村老秀才、老诗人的品性与才气: 喜看师长福满堂,宽心自在不慌惶。 沧桑回首足迹土,岁月激流意清凉。 桃李芬芳天下福,真知传遍人生祥。 诚祈康寿连吉运,家富国强乐若狂。 年前于网络上搜索,见到《岳阳楼楹联选》中有吴炳光的一联,对得工整、大气:“挂席来游,五岭烟霞携袖底;凭栏远眺,六朝风雨落楼前。”当晚即手写一函,就此联文向我的这位交往了近四十年年的老诗翁致敬,并祝愿他贵体康泰。 如今,一晃四十年过去。梅山,令我魂牵梦萦的自然有留下我青春印迹的田园与山水的情怀,更有三载朝夕相处的农民兄弟的情谊,这当中就有教我从平仄中寻找乐趣的陈紫星、吴炳光两位田舍翁。都说山以仙名,水因龙灵,那么,地处偏僻的梅山,则因为有了陈紫星、吴炳光等有才学、有影响的乡野诗人学者,其地名才锦上添花,其风雅才四处传播,其文化才倍受尊敬。 注P6①:“施友”即我高中同学施毅,现为心理学家、福建省著名健康顾问,彼时他是福建中医学院的大一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