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家乡水
2014-08-12 09:25:40来源:百花文艺网责任编辑:蔡丽洁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这些零星的传说,已使我约略触摸到家乡厚重的历史和文化积淀。按沿海风俗,渡口码头往往有妈祖庙,供奉圣母娘娘。渔村的弄潮儿,他们扬帆出海,捕鱼为生,总是祈望海上保护神庇佑他们一帆风顺,岁岁平安。于是,建庙宇,祀奉妈祖。龙蛟池旁的妈祖庙,虽已成为废墟,但目睹这一切,我似乎感受到家乡的沧桑之变,很早很早以前,龙蛟池也许是个船坞,五月端阳才能在此龙舟竟渡。老一辈的乡亲常说,渔船顺着龙蛟池便直通到塘厝港。这只不过是一种揣测,我一点也不敢轻易下断论。但有一点不争的事实,家乡缺水,打出的井水,十有八九是咸水。而翁墓桥邻近的一片义冢地里,有棵乌甜树。树下有口井,天再旱,清冽甘甜的泉水便从泉眼汩汩流出,酒楼茶肆专门雇人到这里挑水,做出的汤鲜美可口,沏出的茶甘美醇香。 悠悠岁月,生于斯、长于斯的乡亲浇灌农田,从井里打水、塘里汲水用的是乌杆、戽桶和水车。乌杆,这是杠杆原理的最简单运用。井边竖立长木柱作吊杆,木柱上横绑着一根粗的短木棍,与吊杆构成丁字形的。短木棍的外端捆绑一块石头,内侧垂吊几条绳索,是用来拉乌杆的。短木棍靠井的这一端,垂直吊着一根粗竹竿,竹竿的末端绑着一只矮墙的小木桶,作为盛井水用的。平时打水,只要一人扶着竹杆将桶按压到井里打水,另一端因绑着石头便下沉,随着石头的下沉,另一端的矮墙木桶就盛满水被提吊起来。旱时井深,至少要有二人,一人压桶,一人拉绳。“欸乃” 一声,水桶便吊上来,把水倒进田沟里,慢慢地浇灌庄稼。 |
相关阅读:
打印|收藏|发给好友【字号大中小】 |
心情版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