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专题 > 正文

闽西游三题

2014-06-17 00:22:15 蔡天敏 来源:百花文艺网  责任编辑:陈颖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走进永定土楼

走进永定土楼,就是走进深邃的城堡。眼前这被誉称为“土楼王子”的振成楼,建造坚固、体量宏大,虽然它已在此矗立了百年岁月。其表征却一点儿也没有显现出颓唐苍老的迹象,依然生气勃勃,傲然挺立。有人爱把它比作“飞碟”或者“蘑菇”,我却觉得就其形态和气质来说,都该比作巨型的围棋盒子——在它圆圆的盒型状里,隐藏着多少玄机呀。土楼是客家人制造的,客家又是一个充满智慧和灵性的民族,深深吸纳华夏民族文化的精粹,也就能够把这个土夯的建筑物,打造成迥异其趣的人间藏身之处,并让它耸立在“倚山偎翠”之间;同时还以别样的姿态,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列里,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

走进永定土楼,时值草长莺飞、杂花生树的暮春时节。洪坑村里,一片春和景明的清丽气象。以一个厦门人的眼光来打量这土楼,在见惯了闽南的骑楼,见惯了红砖大厝,见惯了鼓浪屿各式各样的异国建筑,就不能不惊诧这土楼的厚实与庄重,感觉这土楼就好比是重量级的拳击手,浑身充满着力量,而厦门那些建筑物就像是体操健儿较为轻盈。虽然两者各展其姿,各异其趣,但是,土楼更是蕴涵着一股神秘的力量。在客家人筚路蓝缕的早年岁月,想想在有强盗啸聚山林的时代,客家人安身立命之所如何建造,就颇费斟酌。于是,绝佳的抵御体诞生了,这就是圆形的土楼。这振成楼高16米,占地 5000平方米,悬山顶抬梁式构架,分内外两圈,外圈4层,每层48间,按八卦形设计,每卦6间,十分雄伟。为了更好地抵御入侵,在一二层楼里,是不开设窗户的,而这两层的房间,也就用作厨房、餐厅、储藏间和农具室。

导游小姐本身就是客家人,她以自豪的口气讲述着本民族非凡的创造物,在未进入振成楼内的时候,就远远指着楼旁的两个附件物说:“你们猜,这振成楼远观像什么?”我们当中有人也许在前来游览前就上网查阅了相关资料,就说:“像一顶官帽”。导游小姐连说对对,就是乌纱帽。左边这厢房是用来打造武器的,右边这厢房是办学堂的。我心里嘀咕:这可就是一文一武了。客家人真是不简单呐!导游小姐很爱卖关子,她说中央电视台来做过节目,你们猜看看,这振成楼底下两层是封闭的,而居家是不能没有通气孔的,知道它在哪里吗?猜中有小奖品。我们都上下左右地四下看看,都不知道机关设在哪里。末了,导游小姐就指着楼顶圆帽下的某一处,说:你们瞧仔细了,就在那上面。我们这才恍然大悟。然后,她又说,抵御入侵还要注意火来攻,这楼的几个门户,不仅大木门外包着一层厚铁皮,还在门的顶部设置一个水槽,一旦有火警,就可利用槽水灭火。另外,下水道都改弯为直,并在某个节段设置一个可以掀翻的槽口,以便清理淤塞之物。我们就在旁门内的正中央,看到了一块覆盖在水槽上约莫四十厘米长的短石,上面还有作为标记的凹痕。亲眼看到这些精巧的设置,我们都很佩服客家人的聪明才智。

最后,我们来到了楼的内圈,那里有一个不小的厅堂,墙壁上挂着两幅画像,其中一幅是楼主的。两幅画中人都一律穿着晚清的服装,黑白照,更显现年代的久远。而楹壁上,几副古朴的对联耐人寻味,和在外圈楼里看到的那副“干国家事,读圣贤书”相映成趣。这里的一副楹联是:“恪守箴规,承先人崇仁尚义,允为仪式。力行孝悌,愿后嗣爱国兴家,毋佚休光”。从对联的意思看,这客家人的主流文化,本质上还是儒家的。不管耕田还是读书,都是要利民为国。而墙壁上也有一对联云:“带经耕野绿,爱竹啸名园”,其中有一个被称为“字王”的“带”,导游小姐更是将此做足的文章,说:“你们详细看看这‘带’字,那可是字中有字,字能连句,意味无穷啊。”我们看了老半天,也看不出所以然来,只好抓耳挠腮,徒叹奈何了。另一副对联是:“从来人品恭能寿,自古文章正乃奇。”无不透射出儒家积极入世的有为思想,借此也可看到正统思想的弘毅与强健。

我们从楼内出来,但见阳光洒在振成楼上,像是给这暗黄色的高大土楼镀上一层金黄的色泽,屹立百年的土楼熠熠闪光,似乎遇上好的年代而青春勃发。游客们像一条条快乐的鱼儿似地,在古老的门户和甬道间出没,品味着这罕见的建筑奇观,领略着客家人的奇思妙想。然后,我们又将取道奎聚楼、福裕楼、如升楼,徜徉在这天下奇观的土楼群里,领受一种由衷的感佩与景仰,领受最和谐的精神家园。

再见,永定土楼!

徜徉在洪坑村的山水画屏中

永定的风物,在我还是个少年时就略知一二。二哥于1969年秋下乡到永定,他春节回家就以新奇的口吻告诉我,永定有三个特点:捞饭、烟叶、土楼。于是,我对永定这块红土地充满了好奇。

今年暮春初夏,我们驱车来到洪坑村,我徜徉在她美丽的山水画屏里,将她的姿影与旧时故乡江头的模样乃至厦门的风景名胜交叠在一起,心生无限的感慨。这洪坑村的村落,由碧绿的溪流串起,溪旁,翠柯擎天,竹影婆娑,小鸟啁啾,流水潺潺,委实是一处远离尘嚣的清净之地。村长约三里路,那村舍,或隐或显地在溪的两旁伫立,有平屋、楼房,更有或方或圆的土楼,十分错落有致地在依山偎水中静默着,仿佛以一个仁寿的长者身份,笑看眼前的云卷云舒、花开花落。

从溪的下游回溯,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架巨大的木制水车,一静一动。会动的那部水车,每个车辐的末端,都被溪流冲击着再高高扬起,形成了间接的“永动机”。我从它身上,感受到横贯千年的华夏农耕文明浓烈气息。在我故乡厦门江头小村,也曾经有一条小溪从村南流过,溪边也曾经安放着好几架龙状的小水车。农民兄弟踩在踏板上,把水从溪里“车”上来,灌进稻田里;那木制的道道“链节”荡漾着水,在阳光下泛着银光,煞是好看。可惜这样的美景已经很难再见到了,只在老电影《柳堡的故事》里看到相类似的风车,引发缤纷的岁月联想。而今,洪坑村满足了我这悠远缠绵的怀想,让我一时半刻在水车旁颠倒了时光。我还看到有不少游客,尤其是那些双鬓斑白的翁媪,纷纷在水车前留影,他们何尝不也是借此物象挽留往昔难忘的岁月。生活在别处,是旅游的另一个目的,而其核心价值,也就是发现往昔的生活模样。

离开水车,游人涌向右手方向的振成楼。其实,洪坑除了土楼,还有不少景观也挺养眼怡心的,像“洪坑八景”中的“榕荫消夏”、“双溪映月”等,都是游览的好去处。从振成楼出来,拐过几处竹篱笆,重新回到村道上,就可看见溪边有一株巨大的榕树。它树冠高耸,浓荫匝地,翠叶虬枝,身垂气须。我看到这棵榕树的树头,盘根错节,稳扎地底,难怪能够撑下一片天,遮下一地的阴凉。树阴下,聚集着好几个摊贩,有卖冷饮的,有卖酸杨梅的,有卖中草药的,有卖土特产的,有卖小件工艺品的。而溪边,竹篁摇曳,带来阵阵凉风。这风,经这清清溪涧的过滤与冷制,特别冰爽。我们干脆在此驻足小憩,享受半支烟工夫的凉爽。我还和一些村民拉呱,买了几小捆中药材,一小捆两块钱,说是和排骨炖着汤来喝,味道很鲜美,有股清香的牛乳味,滋补养身。在买卖中,我鲜明地感受到山民的淳朴与善良,这也许是山光水色的美景蕴育而成的吧。。和洪坑一样,我们厦门也有八大景和八小景。这其中就有“鼓浪洞天”、“鸿山织雨”、“虎溪夜月”、“篔筜渔火”等,都是登临览胜的绝佳去处。不过,厦门一些天然的美景,有的已经随着城市的发展而成为历史的烟云了。如“鸿山织雨”,随着高楼大厦的座座隆起而不再;“篔筜渔火”,也只能在《厦门志》的旧典籍里找寻它的遗踪。和洪坑“榕荫消夏”之景相对应的,有“鼓浪洞天”;和“双溪映月”对应的,有“虎溪夜月”。它们虽然一在闽南,一在闽西,但是其赏景和消闲的功能是一致的,都能够给人们带来好心情。我也祈愿,两地现有的自然风景,千万不要随着岁月的流转而消失。从某种意义上讲,风景和古董一样是不可再生的,我们要备加珍惜。

沿着村道,我们来到了有“布达拉宫”之称的奎聚楼前,再次震撼于它的“重檐叠架”的建筑魅力。和厦门鼓浪屿的老建筑相比,奎聚楼的外表,没有八卦楼的鲜艳亮丽,奎聚楼的内构,也没有海天堂构的宽敞舒展,但是,它的重重叠叠,添加了神秘与诡异,从大门进去,就似乎被锁定了目标,各个角落都有一双眼睛在盯视着你,让你不敢轻举妄动。奎聚楼的门户和廊道很多,涉足其间,仿佛走在《水浒传》中祝家庄的盘陀路上,会心生些畏惧。我想,这也和土楼建筑是为了抵御相吻合的。外人难进难出,这更有利于楼主们的安全。

从奎聚楼出来,我们转道前往最袖珍的如升楼。它临溪,背靠一个小山包。从外观上看,它楼高三层,颜色和造型与振成楼无别。不过,它依托小山,似乎更能汲取山的力量。楼旁有绿树拥绕,一层层杂石砌成的挡山墙,似乎要衬托出如升楼的威仪,尽管它并不高。从如升楼下到小溪,还有几十步路,其中一段是石阶,石阶旁是菜畦,栽有像角豆之类的藤状物,畦垄上插着细竹竿好让它们攀爬。那翠绿的藤蔓在风中抖擞着,似乎伸展着绿色的小手,在欢迎我这远方的客人。如升楼的前面是一片埕地,和一个小石桥连接。那桥身成弯拱的矩型,像赵州桥,灰褐色,让人觉得它在这儿已经年深日久了。我不由得也想起早年的故乡,也有小桥连接四方,有的是木桥,有的是石桥,它们跨越溪流,或者横亘海湾,以一种类似彩虹的姿态,构成美丽的村景。而今,这种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致,在厦门已经很难寻觅,代之而起的是连片成袂的楼群。至于桥,那都是大桥或者超大桥,很难容得下这小摆设了。袖珍型的如升楼,配以袖珍的石桥,倒也相映成趣。它们在山野中静默着,凝固成一种特有的诗情画意,并且极容易使游客生成老庄式的冲淡情怀。正所谓:山色水声,永作道人活计;渔歌樵唱,备传衲子家风。倘若厌倦城市喧嚣,此处便是陶潜的桃花源。半畦翠韭,一架黄瓜,两垄青椒,三亩山田,十数家禽,也足可让人饱尝农家之乐。

此次永定洪坑之行,让我收获了她的美丽,尤其是徜徉在这山水画屏中,找寻到了故乡旧影的一鳞半爪,借此得以神窥故乡往昔的芳华。旅游既是在猎奇中又兼有怀旧乃至精神的短暂栖息,曾经的过往在别处得到了斑驳而细绵般的印证,这情感也就在反刍中获得莫大的满足。

谢谢你,永定洪坑的山水画屏!

碧水丹崖冠豸山

游览冠豸山风景,既可由湖而山,亦可由山而湖,两条游览线路对进,就别有一番情趣。我们一行人的游览路线是由山而湖的,那山并不太高,但造景奇特,赭红色的山体,丹岩,很干净,有翠绿的树木和灌木丛加以衬托,使山摇曳多姿。感谢造化的鬼斧神工,把这冠豸山雕琢得如此美丽妖娆。

顺着山道往上爬,不时有游客从湖那边转过来,他们的眉间和眼角都藏着笑意,有的还会对某处山景发出啧啧之声。我们在山的膝盖处,看到了一株高大的迎客松,它枝叶繁茂,遮天蔽日。导游小姐说它树龄已逾五百年,在1958年全国大炼钢铁时,它身旁的许多参天古松都被砍伐殆尽,惟剩它一树擎天,成了历史的见证。沿着山径四望,可见杉木和许多藤蔓,山表的沟沟壑壑附着一丛丛的蕨草,这里的空气湿度很大,似乎从空中随便抓它一把,即可拧下湿淋淋的水来。来到山腰,进了竹安古寨门,宛如进入陶渊明的桃花源里,此处远离市井喧嚣,隐匿于寂寥、偏僻之山野。导游小姐说,当年太平军石达开部队进占连城,邑人死难3000余人。邑人罗学敏为躲避战乱,于1898年集资改建冠豸山旧寨。前山建一道堑门,取名为“竹安寨”,寨内依山势建屋39间,厅堂、居室、厨房、仓廪,一应俱全,别有洞天。想想古人在半山腰上过着炊烟缭绕的半仙生活,那是一幅多么惬意的图景。

转过竹安古寨,我们来到了东山书院。院内珍藏着两块题匾:一是民族英雄林则徐登临冠豸山时手书的横匾“江左风流”,一是清代著名学者纪晓岚在任福建督学期间,倾慕闽西崇文尚学之风,转程来访冠豸山,留下“追步东山”墨宝。从书院内眺望,可见远处的山崖半空中,镌刻着“万峰朝斗”四个大字,据说,这是老革命、老领导项南题写的。他还在这片山水间写下了“冠豸山颠观风云,石门湖畔读诗书”的楹联,倾吐了一个老连城人对家乡的一片赤子情怀。步出书院,沿着石阶迈上两崖夹峙的甬道,这里就是“一线天”了,两面崖壁上长满蕨类,从壁间不断地渗透出湿水来。行到甬道的半路,立着一个拱门,门柱上长满青苔,我用手指抠下青绿的一小片,轻轻一挤就漫出葱青色的水渍来。走过甬道,一块大石扑入眼帘,上面镌刻着“造化钟神秀”五个俊朗秀逸的大字,由赵朴初手书;而冠豸山的美,确实不辜负这五个字的赞誉。

山里空气格外新鲜,眼前无处不是景,倘若能够在此颐养天年,那是人生的一种福分。这不,在眼前这寿星岩的崖壁上,又镌刻着书家罗丹先生题写的“人长寿”三个大字。从一个侧面看这寿星岩,它的眼睛、鼻子、眉毛、胡须,以及由此组合起来的慈善尊容,栩栩如生。天地深藏大美而不言,游人徜徉其间,不也心生浩浩然,渺渺然?在观外和观内的两个世界里,能够深刻领悟人生的真谛。从寿星岩四望,一道壮观的“水门墙”横亘眼帘,它像被刀切斧砍般,形成陡立千仞的墙体,恰如一道雄奇的屏风。而不远处是一柱拔天,圆柱体,高50米,勃勃向上,充满生命的阳刚之气,它被称为是“生命之根”。从寿星岩下来,须过365个台阶的鲤鱼背。这里山势陡峭,每下一个台阶,都要十分在意。我一不小心闪了个趔趄,急着要去抓山道旁的护栏时,就被一株灌木划伤了手掌背,洇出了一点血。这也正应了一句老话:上山容易下山难。

古语说得好: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好山好水来相配,这风景就天下奇绝。冠豸山的秀美,有一半的功劳是由于有了石门湖的映衬。这坐落于山之东南的石门湖,是上个世纪70年代初建造水利工程而形成的人工湖,其面积400多亩,像一块大翡翠,静静地镶嵌在冠豸山的险峰奇谷之中。我们的游艇,宛如一枚银梭,在这块美丽的翡翠上穿织。湖上一个崖顶上,写着“水面浮舟”四个描金的草体大字,湖面就在蜿蜒的山谷里,湖深不见底。游艇漂浮水上,就像一根修长的小草在一个不规则的凹槽里漫游。我们的游艇,时而穿过狭窄的峡谷,时而闲庭信步在宽阔的湖面。山风习习,清凉舒坦。艇移景动,妙趣天成。双乳峰、葫芦巷、翠岛穹隆、渴马饮泉,疯僧戴帽、猴狲撞钟、大象戏水、生命之门……一个个景点扑面而来,美不胜收,让人叹为观止。曾有人赋诗赞云:“疑是仙家聚宝盆,添山设水置乾坤。武夷秀色漓江美,都向连城壁内存。”

山如武夷有丹颜,水似漓江呈碧色。秀美的冠豸山,闽西的游览胜地,改日再来倒游一遍吧。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