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游三题
2014-06-17 00:22:15 来源:百花文艺网 责任编辑:陈颖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徜徉在洪坑村的山水画屏中 永定的风物,在我还是个少年时就略知一二。二哥于1969年秋下乡到永定,他春节回家就以新奇的口吻告诉我,永定有三个特点:捞饭、烟叶、土楼。于是,我对永定这块红土地充满了好奇。 今年暮春初夏,我们驱车来到洪坑村,我徜徉在她美丽的山水画屏里,将她的姿影与旧时故乡江头的模样乃至厦门的风景名胜交叠在一起,心生无限的感慨。这洪坑村的村落,由碧绿的溪流串起,溪旁,翠柯擎天,竹影婆娑,小鸟啁啾,流水潺潺,委实是一处远离尘嚣的清净之地。村长约三里路,那村舍,或隐或显地在溪的两旁伫立,有平屋、楼房,更有或方或圆的土楼,十分错落有致地在依山偎水中静默着,仿佛以一个仁寿的长者身份,笑看眼前的云卷云舒、花开花落。 从溪的下游回溯,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架巨大的木制水车,一静一动。会动的那部水车,每个车辐的末端,都被溪流冲击着再高高扬起,形成了间接的“永动机”。我从它身上,感受到横贯千年的华夏农耕文明浓烈气息。在我故乡厦门江头小村,也曾经有一条小溪从村南流过,溪边也曾经安放着好几架龙状的小水车。农民兄弟踩在踏板上,把水从溪里“车”上来,灌进稻田里;那木制的道道“链节”荡漾着水,在阳光下泛着银光,煞是好看。可惜这样的美景已经很难再见到了,只在老电影《柳堡的故事》里看到相类似的风车,引发缤纷的岁月联想。而今,洪坑村满足了我这悠远缠绵的怀想,让我一时半刻在水车旁颠倒了时光。我还看到有不少游客,尤其是那些双鬓斑白的翁媪,纷纷在水车前留影,他们何尝不也是借此物象挽留往昔难忘的岁月。生活在别处,是旅游的另一个目的,而其核心价值,也就是发现往昔的生活模样。 离开水车,游人涌向右手方向的振成楼。其实,洪坑除了土楼,还有不少景观也挺养眼怡心的,像“洪坑八景”中的“榕荫消夏”、“双溪映月”等,都是游览的好去处。从振成楼出来,拐过几处竹篱笆,重新回到村道上,就可看见溪边有一株巨大的榕树。它树冠高耸,浓荫匝地,翠叶虬枝,身垂气须。我看到这棵榕树的树头,盘根错节,稳扎地底,难怪能够撑下一片天,遮下一地的阴凉。树阴下,聚集着好几个摊贩,有卖冷饮的,有卖酸杨梅的,有卖中草药的,有卖土特产的,有卖小件工艺品的。而溪边,竹篁摇曳,带来阵阵凉风。这风,经这清清溪涧的过滤与冷制,特别冰爽。我们干脆在此驻足小憩,享受半支烟工夫的凉爽。我还和一些村民拉呱,买了几小捆中药材,一小捆两块钱,说是和排骨炖着汤来喝,味道很鲜美,有股清香的牛乳味,滋补养身。在买卖中,我鲜明地感受到山民的淳朴与善良,这也许是山光水色的美景蕴育而成的吧。。和洪坑一样,我们厦门也有八大景和八小景。这其中就有“鼓浪洞天”、“鸿山织雨”、“虎溪夜月”、“篔筜渔火”等,都是登临览胜的绝佳去处。不过,厦门一些天然的美景,有的已经随着城市的发展而成为历史的烟云了。如“鸿山织雨”,随着高楼大厦的座座隆起而不再;“篔筜渔火”,也只能在《厦门志》的旧典籍里找寻它的遗踪。和洪坑“榕荫消夏”之景相对应的,有“鼓浪洞天”;和“双溪映月”对应的,有“虎溪夜月”。它们虽然一在闽南,一在闽西,但是其赏景和消闲的功能是一致的,都能够给人们带来好心情。我也祈愿,两地现有的自然风景,千万不要随着岁月的流转而消失。从某种意义上讲,风景和古董一样是不可再生的,我们要备加珍惜。 沿着村道,我们来到了有“布达拉宫”之称的奎聚楼前,再次震撼于它的“重檐叠架”的建筑魅力。和厦门鼓浪屿的老建筑相比,奎聚楼的外表,没有八卦楼的鲜艳亮丽,奎聚楼的内构,也没有海天堂构的宽敞舒展,但是,它的重重叠叠,添加了神秘与诡异,从大门进去,就似乎被锁定了目标,各个角落都有一双眼睛在盯视着你,让你不敢轻举妄动。奎聚楼的门户和廊道很多,涉足其间,仿佛走在《水浒传》中祝家庄的盘陀路上,会心生些畏惧。我想,这也和土楼建筑是为了抵御相吻合的。外人难进难出,这更有利于楼主们的安全。 从奎聚楼出来,我们转道前往最袖珍的如升楼。它临溪,背靠一个小山包。从外观上看,它楼高三层,颜色和造型与振成楼无别。不过,它依托小山,似乎更能汲取山的力量。楼旁有绿树拥绕,一层层杂石砌成的挡山墙,似乎要衬托出如升楼的威仪,尽管它并不高。从如升楼下到小溪,还有几十步路,其中一段是石阶,石阶旁是菜畦,栽有像角豆之类的藤状物,畦垄上插着细竹竿好让它们攀爬。那翠绿的藤蔓在风中抖擞着,似乎伸展着绿色的小手,在欢迎我这远方的客人。如升楼的前面是一片埕地,和一个小石桥连接。那桥身成弯拱的矩型,像赵州桥,灰褐色,让人觉得它在这儿已经年深日久了。我不由得也想起早年的故乡,也有小桥连接四方,有的是木桥,有的是石桥,它们跨越溪流,或者横亘海湾,以一种类似彩虹的姿态,构成美丽的村景。而今,这种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致,在厦门已经很难寻觅,代之而起的是连片成袂的楼群。至于桥,那都是大桥或者超大桥,很难容得下这小摆设了。袖珍型的如升楼,配以袖珍的石桥,倒也相映成趣。它们在山野中静默着,凝固成一种特有的诗情画意,并且极容易使游客生成老庄式的冲淡情怀。正所谓:山色水声,永作道人活计;渔歌樵唱,备传衲子家风。倘若厌倦城市喧嚣,此处便是陶潜的桃花源。半畦翠韭,一架黄瓜,两垄青椒,三亩山田,十数家禽,也足可让人饱尝农家之乐。 此次永定洪坑之行,让我收获了她的美丽,尤其是徜徉在这山水画屏中,找寻到了故乡旧影的一鳞半爪,借此得以神窥故乡往昔的芳华。旅游既是在猎奇中又兼有怀旧乃至精神的短暂栖息,曾经的过往在别处得到了斑驳而细绵般的印证,这情感也就在反刍中获得莫大的满足。 谢谢你,永定洪坑的山水画屏!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