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专题 > 正文

[散文]崖壁上的舞者

2014-06-16 23:12:58 钟红英 来源:百花文艺网  责任编辑:陈颖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多数专家考证倾向于认为,仙字潭崖刻的年代,或为商周时期。那时,灿烂的青铜文化已如夏花般在古代七闽[1]大地滥觞。然七闽究竟系指哪七个国或种族,浩浩正史,竟无记载。依清人蔡承簾《西山杂志》手稿所引《古丹簾释义》记:“皇史槃瓠掌闽为七族,泉郡之畲家,三山之蛋户、剑州之高山、邵武之武夷、漳岩之龙门、汀赣之客家,此即七闽也”的说法,畲族为古代七闽之后裔当无疑。又依明末陈天定的《北溪纪胜》中所言:“入自龙潭……稍上为汰口滩,汰水西汇大江,以小舟入,古称桃源洞,兰、雷所居,今号汰内”,说明,在明代时,汰内仍为蓝雷所居,为典型的畲族村。现今汰内早已是蔡、陈、林的天下,但村内仍有少数的蓝雷家庭。2013年10月,这个秋日的黄昏当我一路寻到村里的时候,一群顽童正在大樟树下追逐嬉戏。而当我向他们询问仙字潭的具体位置时,他们无一例外准确地告诉我,只需向我来的方向倒行200米,当看到左侧有一个木拱门的小径的时候,就放心大胆地把车开进去,“进去就知道了,里面有砖瓦木房,有一块大大的平地可以停车。顺着石阶下去,你就能看到神秘的仙字啦!”

果如此,仙字潭崖刻为我的祖先--畲族先民所刻,那么3000年前,这些崖刻上的图画文字应该就是畲族早期文字的雏影了?这个猜测岂今为止虽然仍然缺乏足够的证据来证明,却足以让如我之畲人深感发自内心的欢愉。多少个世纪以来,我们早已习惯了畲族是个只有语言而无文字的少数民族的断语,甚至也早已习惯了想象,想象畲族先民僻居深山莽林不与外界交流长期处于“无人识”的懵懂无知状态;而如今,在这个仙字潭,就在这儿的崖壁之上,畲族文明的曙光初现,竟如天窗般照亮了原始荫蔽、獐疠横行的古闽大地,也照亮了畲族作为一个民族曾被长期阴霾的背影。

然而,另一个问题又接蹱而来,为何,这文明的曙光会一闪即逝,终为厚厚的历史尘埃湮没?想象无法抵触千年的时空,但畲族千年的背影却像一道蛊,深深地刻进历史的记忆中--

那是一个怎样的生活场景?典籍史料几乎众口一词描述了我们远古祖先忍辱负重、披荆斩棘的身影:“穷山之内有蓝雷之族焉,不知其所始,蓝雷,无土地,随山迁徙而种谷,三年土瘠辄弃去,去则种竹偿之,无征税,无服役,以故俗之曰‘客’,两姓自相婚娶,朔望衣冠揖,然不读书,语言不通,不与世往来。”或可以设想,这种随山散处,食尽一山则他徙的耕作方式,无形中羁绊了畲族人去传播、发展自己民族的文字;也或可以设想,面对战乱频仍,灾变不息的动荡时局,畲族人们再无暇也不再去想这些“仙字”了,从此,“仙字”就慢慢地在无人后继的情况失传了,消失了。而后来,汉字虽然随着中原移民的入闽开始在古闽大地广泛流传,但畲族人僻居偏远山区,林深路远,缺乏相应的传播媒介和教习条件,加上民族感情的隔阂,他们无法也不愿意学习汉字,自然“仙字”慢慢地淡出历史的舞台,终至再无人能够辨识。

只能如此推测,为畲族文明曙光的消隐贴上一瓣精神的残花,聊以慰藉。然而,沿石阶而下,100米,50米,10米,短短的一段距离,每走一阶,便与崖壁上远古的先祖亲近了一步。这是怎样的一条汰溪?这又是怎样的一片山崖?来之前,曾翻捡过无数的史料典籍,那些片言只语,在脑海中渐也拼接起的一段演变的历史河流--

远古时期,华安汰溪盆地滨海而居,外通舟辑,内连林莽,又及块块冲积平地,为古代畲族先人渔猎耕种的绝佳场所。在汰溪之上,有山名石蚵山(今叫石高尖),山上至今仍可寻见堆积的贝壳残片,对此《龙溪县志》明确记载:“石蚵山在城北四十里,高入云表,顶有粘蚵石,相传昔时海水所浸”。此亦或可从另一方面印证《山海经·海内南经》“闽在海中”之语。而在仙字潭南岸黾山上,在一片约1500平方米的茶园内,当代考古人员又采集到砺石4件,石斧3件,刮削器6件,陶片32片,其中硬陶13片,软陶18片,褐黑色彩釉陶1片,纹饰有方格纹、蓝纹、网络纹、刻划平行斜线交错纹等,这些考古发现再次将人们的视线,拉回到3000年前的商周时期。

及后,关于汰内盆地,文献的记录再次混沌一片。直到宋代,有《太平广记》引张读《宣室志》云:“泉州之南,有山焉,峻起壁立,下有潭,水深不可测,周十余亩……石壁之上有凿成文字一十九言,字势甚古,郡中士庶,无能知者。”首次披露仙字潭上“仙字”的信息,时年为唐元和五年(810年)。后有热心人持仙字的拓本,请教在洛阳的大学问家韩愈,韩愈“见识之”,将仙字破译为:“诏还黑视之鲤鱼天公畀杀人牛壬癸神书急急”,有“上帝斥责蛟螭”之意。明朝,著名旅行家徐霞客于1630年游闽,在《徐霞客游记》中第一次详细记述了经华安之时,所见汰溪盆地的蛮荒之景:

遥望西数里外,滩石重叠,水势腾激,至有一滩纯石,中断而不见水者,此峡中最险处。自念前以雨阻不能达,今奈何交臂失之?乃北下三里,得村一坞,以为去溪不远。沿坞西行里许,欲临溪,不得路,始从蔗畦中下。蔗穷,又有蔓植者,花如荳,细荚未成,复践蔓行,上流沙削不受覆,方藉蔓为级,未几蔓穷,皆荆棘藤刺,丛不能入。初侧身投足,不辨高下,时时陷石坎,挂树杪细梢。既忽得一横溪,大道沿之。西三里,瞰溪咫尺,滩声震耳,谓前所望中断之险,必当其处。时大道直西去,通吴镇、罗埠。觅下溪之路,久不得,见一小路伏丛棘中,乃匍匐就之。初犹有路影,未几不一会,走不多远之意下皆积叶,高尺许,蜘网翳之;上则棘莽蒙密,钩发悬股,百计难脱;比等到脱,则悬涧注溪,危石叠嵌而下。石皆累空间,登其上,始复见溪,而石不受足,转堕深莽。余计不得前,乃即从涧水中攀石践流,遂抵溪石上。其石大如百间屋,侧立溪南,溪北复有崩崖壅水。水既南避巨石,北激崩块,冲捣莫容,跃隙而下,下即升降悬绝,倒涌逆卷,崖为之倾,舟安得通也?踞大石坐,又攀渡溪中突石而坐,望前溪西去,一泻之势,险无逾此。久之,溯大溪,践乱石,山转处溪田层缀,从之,始得路。循而西转,过所踞溪石二里许,滩声复沸如前,则又一危矶也。西二里,得小路,随山脊直瞰溪而下,始见前不可下之滩,即在其上流,而岭头所望纯石中断之滩,即在其下流。此嘴中悬两滩间,非至此,则两滩几有遁形矣几乎隐遁而看不见。

徐霞客匍匐于小路丛棘中,由于“棘莾蒙密,钩发悬股”,几至“百计难脱”的“险无逾比”的景象,在300年后的1916年,终于又迎来一位大学者叫黄仲琴。是日,他是在4位船夫的帮助下,乘狭且长的梭船,“二撑竿,二在前后推挽之”,“自文浦山下驶,啮浅沙,渡飞瀑,越石梁”,终到达仙字潭。黄仲琴先生所见之仙字潭,水是浓绿色的,上面的悬崖峭壁上长着许多藤蔓和短竹,有山禽飞翔绕于溪谷,有巨石蒙苔错立如屏,其蛮荒风景,黄仲琴先生谓之“如读非洲游记。”

其后,考古学者纷至踏来,留下或多或少关于汰内盆地的描写。当我在2013年这个秋日,沿着漳州至华安的县道一路顺畅地来到仙字潭,与北岸崖壁上的仙字面视之时,一切似曾相识,一切又恍若梦境。这溪水,浩浩由北而来,至清、至冽,向西而去;而潭深之处,水犹浓绿,飞禽低翔,只是多了一些显然也是远道而来在这里休闲戏水的红男绿女。

蔡文章老人告诉我们,仙字潭早在1961年就已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不仅由省人民委员会刻立有“仙字潭摩崖”的立碑,而且还在碑阴说明:“仙字潭摩崖刻石五处,均为图象文字,字体近似殷周青铜铭文,是古代居民活动记事的遗迹。另有汉字界题一处,对研究本省历史,有重要参考价值。”将崖壁上的图画文字定性为“少数民族遗存图象文字”。显然,如今仙字潭崖壁上的舞者不仅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文化探密者的眼光,也吸引了无数追逐自然山水的人们,来到这里休闲度假。

与水亲密接触,与崖壁上的先祖近距离对视,蔡文章老人为我指点着一条过溪的可靠水道。挽起裤腿,脚轻轻探进水里,溪水如山泉,极冰凉;而溪底,竟是由大块石床铺成,低处水流湍急,漩涡暗涌,高处露出水表,如一座座大小不同的小岛,可供游人跳跃、休憩,甚至追逐。

可叹的是,这些石面长期浸渍在水中,竟无苔蔓,每一却踩上去,都异常踏实,毫不担心会滑落到水里。溪流中间的石床上,已有不少游人,一个孩童怀抱小狗,悠闲地将脚丫泡在水中晃荡。顺着蔡文章老人的指示,我知道,今天至少有两处崖刻我是可以准确地找到它们的位置的,一处是顺着那棵细高的柏树垂直往下,在距水面约两米高的地方;另一处是顺着崖壁上那棵粗壮的松树,直通水面,也是在离水面约2米之处。由于崖刻之下,便是深潭,我几乎是手脚并用,颤颤巍巍地爬到山崖之下的。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