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的魅力
2014-06-16 22:47:30 来源:百花文艺网 责任编辑:陈颖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从福州出发,顺着海边公路迤行,一个半钟头的车程,即可抵达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定海。沿途风情万种的海岸风光,一定让你记住这个被外地游客称为“北方的北戴河”、“南方的夏威夷”的千年古城。 古城古寺古街巷 沿着定海渔村的一个古城门进入,踏上一条当地人称之“衙门前”的大街,斑驳的民房粉墙映现出波光云影的画意,闽东渔家小调的音符在乡坊间回荡,倘若有幸碰到住在古街里的老人,他会如数家珍地描绘家乡的人文景观:这里有五代末闽王王审知开辟的“甘棠港”,有明朝洪武年间的筑城功臣;有“水涨三官堂,潮退鲤鱼埕”的传说,龙门虎洞的诡异偈语,法师乘石渡海的传奇;有高氏女子与黄湾岛的对话;有明代著名的抗倭英雄;这里也有“万三三”的兴盛与衰亡;这里还有清代日本商人魂断他乡的坟茔故址……所有这一切斑斓流动的街景,构成了这个有着千年历史文化深厚底蕴的海边小城。 定海的初次亮相,源于一座古城。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系江夏侯周德兴檄建,城堡全部用条石砌成,全长2000多米,宽6米多,高7米,分东、西、南、北四门,嘉靖四十年,因倭警古城重修,增筑二百二十丈的城墙,将面海的南门改成西向,便于隐蔽,并派设参将驻守。城头勒嵌四个楷体大字“会城重镇”,“会城”指省会福州,意即定海古城是福州的重要军事要镇。城门外挖有护城壕,壕边筑城堡,使定海沃口正面形成一瓮城,一座城楼高耸其上,可俯瞰海面。城垛达100多个,四门火炮直对海上,雄伟壮观。现尚存的一段城墙是靠海的南城门。古城曾设置千户,称亭角守御官军千户所,为当时闽省五卫12个千户之一,屯兵卒设防。 据说,这里原本没有这座古城堡,当年朱元璋称帝令筑浙江定海城,误传筑“连江定海城”,故有这座闽东唯一保存最完整的大石城。古城堡气势宏伟,如巨龙盘山镇海,与福宁嵛山、漳州铜山、兴化南日、泉州浯屿窜成一线,构成护卫八闽海疆的重要屏障。城内曾设置参将署衙门,城北设左右中军署,衙门前建有接官亭。历史上,倭寇侵扰我国沿海长达200余年,古城堡一直是闽东沿海抗倭斗争的坚强堡垒。巍巍群山燃起多少战火烽烟,滔滔大海激荡无数悲壮潮音。现存千余字的抗倭记事碑,就是记载古城人民爱国主义精神的历史丰碑! 城堡自东往西顺山势蜿蜒起伏,古榕葱葱,两边对峙,山海相衬,颇为壮观。以城墙为界,定海形成了城里、城外两域。相传城里曾住着明朝十八爵主,城外住着当地土著,不知此说真假。不过里外两域人的气质似有差异。城里人斯文、脆弱,城外人则显得粗犷、剽悍。全城杂有黄、赵、苏、兰、徐、欧阳等上百个姓氏,不难找到爵主的同姓,有人说徐姓即是徐达的后裔,莫非“火烧功臣阁”,或有王侯贵族逃生古城不成? 如今,沿着石块铺砌的小巷,从南城门踱入,可见一道连续筑有三个拱洞的城门,是谓“三重门”,为闽东沿海罕见、最有历史感的文物遗迹。抬头望去,城门上的“会城重镇”四字仍旧清晰,悦目撩人,饱醮着“以定祖国海疆”的沧桑。进入城门,只见城墙上藤蔓交错,荒草萋萋,仿佛穿越了时空。城墙内的建筑,石墙古宅,依山面筑,坐北朝南,纵横分列,街巷维系,楼阁轩窗,错落有致,一派古朴气氛。伸手触摸几百年的城墙岩石,感觉有种湿气浸透其中,似乎把千百年来海水的盐味悉数收取。站在新近修葺的城垣上,放眼古城内外,几百年前的老屋,近年新建的高楼,屋檐挨着屋檐,传统与现代在这儿相互碰撞,却又很完美的结合在一起,透着一股和谐的乡村气息。 来定海,海潮寺是必游的。这个据说是海拔最低寺院之一的海潮寺,又名九龙禅寺,位于定海城东九龙山下,因寺门外海边耸立九座起伏的峰峦而得名。寺草创于宋淳熙年间,扩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嘉靖年间有僧众百余,清康熙“禁海令”后雍正年间重修,今保留的山门、大殿系清代所建。寺里还保留有宋代石槽及大量的原寺柱石。相传公元1371年的一天,福宁宗乘上人法师从西洋岛乘一方浮石,逆风飘海三百余里,至海潮沙滩,向定海渔民求施一席之地,只要他身上袈裟大小,渔民应允了。法师解下袈裟,甩了开去,但见金光一闪,竟盖住了一大片山地,即今海潮寺的方圆,然后募化建寺。 海潮寺三面摩岭,一面临海,环境清幽,终日涛声不断。人到此如入深山,又似回归大海之中,寺宇丹墙青瓦,高檐飞翘,雾岚氤氲,绿树掩映,宛如仙阁浮于山谷中,是连江游览避暑胜地。历代文人骚客多有赞颂。明代连江知县区灿当年游历海潮寺后曾留诗一首:“绿荫清昼下松萝,宦邸偷闲半日过。爱客鸟声供酒数,醉夏花气得春多。厌从拗路劳双脚,欲向平林问一柯。输却此间僧世界,百年牢梦在云窝。” 定海的另一大特色就是古老的街巷极多,纵横交错。衙门前大街就是其中之一,说是大街,其实不过是一条昔日极为热闹的老街而已。只因那是处于定海古城的中心地带,两侧尽是琳琅满目的店铺,方显其大。 大街的尽头有一条小巷,叫长生弄。它跟定海的一位名人有关,此人叫黄光涛,为清代《定海志》的编撰者。当年,这条弄巷遍布典当铺,唯数黄光涛的当铺生意最好,一整行的“当店”大都是黄光涛经营的。据说黄光涛当铺是昔日连江县邑首家经营典当业务的店铺,经营时间自清嘉庆十三年(1809年)至宣统三年(1911年),历百年之久,这在连江历史上绝无仅有。“当店”福州话谐音“长生”,因而衍化出“长生弄”的地名来。踱进这条隐藏于古城深处的小弄,你可以想象出定海往日的繁华。小巷现已改名为“有容路”,就是为了纪念当年的“洗海飞将”沈有容。游客造访定海,大都是流连于悠悠古城、巍巍城隍、海潮古刹以及旖旎的海滨风光,却很少有人会去寻访古老的大街小巷。其实,如果你有心徜徉于这些古老的街巷,你定会感觉到古城的厚重韵味来。 那山那海那岛屿 定海,这个成于西晋太康年间的古老村落,旧称“亭角”, “亭”在秦汉时指乡以下的一种行政机构,相当于“村”,“角”谓“海角”。故“亭角”意即很偏僻的海角村落。虽说僻居闽东南沿海一隅,却是地扼闽江、敖江入海口,控南来北往之海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素称“闽江北喉”,与马祖列岛盈盈一水间,依然保持着如《海角七号》中恒春半岛般的原生态风情。 定海负山倚海,龙山、双髻两峰环卫,成为定海北面两大屏风。龙山,俗称烟台山,从筱埕砦一脉如带,峭拔峻奇,支分派衍,盘踞海上,为连江黄岐半岛最南面的山峰。此山除山形似龙外,相传八仙中的“铁拐李”成仙后,以铁杖掷空化龙直奔东海,曾在山巅小憩,故而得名。元代时,为使东南沿海航道畅通及抵御海寇侵扰,筑“龙山烽火台”,与兴化之南日、泉州之浯屿、漳州之铜山、福宁之烽火,并称闽省五大烽火台。烽火台为古代军事设防建制,起了望与联络作用。龙山烽火台原为一石塔,因建在定海诸峰的最高处,又称雁塔。龙山台隶属连江,有兵卒戍守,遇海防紧急敌情时“夜则举火,昼则举烟”,向连江治东二十六都、二十七都、二十八都3个都逐段报警。 双髻山则是因堆翠形如女人头上的螺髻,故名。随崎岖的山间小道行进,至半山腰,可见一块巨石悬空而立,宛如古代读书人头上的纱巾,飒疯生风,人谓“生巾飘逸”,为定海十景之一。古人有诗曰:“纱帽巍峨石宛如,群峰谁是受官初,海天高挂非无意,为劝儿孙勤读书”。劝学励人,富意深刻。双髻峰下老虎岩处,人称“海门天险”,有扼海控江之势。明永乐八年(1410年),数千倭寇占据双髻峰老虎岩攻定海城堡。为保家卫国,千户汤俊,百户金旺、任简、朱文、丁铭五位将佐率兵东城外,在后城墙地与倭寇血战。当时,砍杀倭寇的头颅,如切瓜般滚下山坡,故有“倭头坡”的地名。后终因寡不敌众,同日殉难,又同葬于双髻峰下双兜树,明廷褒封他们为“五忠烈”。他们这种为保卫祖国领土完整而英勇献身的大无畏精神,将与双髻峰一样永垂不朽,万古流芳。 至龙山顶,当年的烽火台已无处可寻,仅存一层石塔的废墟,古迹依稀可辨。虽成废墟,仍为定海诸山最高点,眺望四野,但见丘陵逶迤,林木葱翠,阡陌纵横,千岩竞秀。西俯筱埕,楼房棋布,鳞次栉比;北瞰大埕,金沙铺地,平坦如毡;东望黄岐半岛,如一条巨龙蜿蜒起伏,闾阎扑地,炊烟袅袅,众生芸芸;南眺碧海,四母屿、五虎礁悬浮海天,烟波浩淼,百舸争流,惊涛拍岸,风景如画,令人神往。 如果说山是一个村庄的魂魄,那么海就是一个渔村的灵气。定海这个三面受水的弹丸之地,海岸线竟长达10多公里,海域面积130平方公里。伫立定海的任何一处海岸岬角,海,永远是你眼帘中最美丽的倩影。有清新的海风拂面而来,令人顿生惬意。湛蓝的海水和蔚蓝色的天空,成为一色的海天,扑朔迷离,分不清哪是天,哪是海。还有那涟滟的波光,翔舞的群鸥,如林桅樯,迷人的海景,构成了一幅如梦似幻的美丽画卷。世外桃源般的海,让你尽情地享受阳光沙滩,水光波影,会使你暂时抛开生活和工作的烦恼,静下心来感受那大海的辽阔。或是泛一轻舟,驰骋海上,随风波肆意时而谷峰时而谷底。人躺在舟上,可以什么都不想,忘却功名利禄,忘却世俗纷争,来感受一下“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意境。 定海海岸曲折,礁屿罗列,有“三十六礁”之说。大自然的神工造化,赋予大小礁屿以诡奇惟妙的造形。“青屿”旧称星屿,与目屿(日屿)、兀屿(月屿)形成“日月星”三屿,成为一大奇观“龟屿”形状酷似一只蹲伏的大海龟,憨态可掬,栩栩如生;“瓦礁”如一块巨瓦掀过无垠的海面,荡起朵朵浪花;“鸡屎屿”仿佛天鸡遗落的屎迹;而矗立于近海岸的“金线葫芦”,状如一只葫芦悬浮于水中,似隐若现,欲飘又止。 最为著名的是定海湾内的“四母屿”, 无论你站在定海的什么方位,选择什么角度,眺望大海,总有四个岛屿闪入你的眼帘。岛屿呈一线排列,形似龙虾、章鱼、大鲎、梭子蟹,互不遮掩,似断若连,又相互簇拥,神姿飞扬,令人称奇。岛屿四周暗礁密布,藻类珊瑚丛生,潮如波涌,真有“地尽天无尽,沧海一望惊”之感。这里是各种鱼类栖息的好场所,为闽江口的一个重要渔场。建国初期,定海湾一年四季盛产的石斑鱼、竹蛏、鲍鱼,笔架(龟足贝)、槟榔螺、海石莲就畅销台湾及港澳地区,还有春丁香鱼、夏鳀鱼、秋海蜇、冬黄瓜鱼都远近闻名。本地人还流行一句“美口福”的顺口溜:“鳗鳃、石斑鱼肚、王山(真鲷)目”,吃起来别有风味,足见定海三十六礁的渔业资源是多么的丰富。 有人说,定海湾的海产珍品是三十六礁荫庇的功德,这话不无道理。相传明朝初年,乡里有一高姓殷户人家给女儿出嫁陪伴良田美宅,然而,迎娶之日,此女偏要一块“东牛礁”才上轿,就因为看准了这块礁屿是活宝,一年四季有捕不完的鱼,取不尽的贝藻,一块礁屿就是一棵摇钱树。千百年来,三十六礁总以螺、蛎、蟹、贝馈赠讨小海的渔家人。每逢农历初三、十八大潮日,渔家男女纷纷出海,或驾船踏浪,或涉滩攀礁,总是满载而归。 定海的第二次扬名,源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中澳联合考古队的水下考古,它开我国水下考古项目先河。“白礁”这是定海湾“三十六礁”中一块看似不起眼的礁屿。然而,就在白礁周围海域,水下却蕴藏着多处南宋古沉船及众多的海底文物。自上世纪70年代末当地渔民开采蛎壳开始,至90年代我国水下考古队三次对以白礁为基点的定海湾水下调查、挖掘、测绘,这里先后出土了唐、宋瓷,元陶、铜钱、铁器、石锭、石水槽、古船板等2000多件海底文物。这些文物中有宋瓷司南、元至正年号的铜权以及印有“国姓府”字号的抗倭炮铳等为我国罕见文物。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古陶瓷器埋藏在海底蛎壳层中?显然这里可能有沉船。原来,学术界一直争论的唐末五代闽王王审知开辟的“甘棠港”就在定海湾海域。甘棠港作为唐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之一,许多外国商船停泊于此。“秋来海有幽都雁,船到城添海外人”,就是当时甘棠港闪烁异域文化的形象写照。如今,定海湾渔民尚有昔日甘棠港盛象的描述:“水涨三官堂,潮退鲤鱼埕,船泊银杏树”。1994年,首部描写定海湾渔村渔家生活风情的电视剧《风吹定海湾》在这里拍摄,使定海名声大震。2001年2月,定海白礁水下沉船遗址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列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在以白礁1号遗址为基点,半径100米的范围内,中澳双方联合撰写的水下考古学术报告,在《世界考古学报》发表。 如今,定海已渐渐掀开神秘的面纱,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攀山看城,观海听涛,寻古探奇,感受这个千年古城的无穷魅力……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