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省村
2014-06-16 17:56:07 来源:百花文艺网 责任编辑:陈颖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一个小小自然村,住着两省人。 同一个小山村,却分属两省管理。 这样的一个小山村,犹如一枚别在两省衣襟上的纽扣。 这里的村民们说着一样的方言,有着一样的民俗信仰和生活习惯,甚至还有亲戚关系,可是村民们的户籍却不一样。有的是广东人,有的是福建人。 因此,这个村通常被称为“两省村”,又叫“闽粤村”。 这个村,地处通往广东省饶平县北部山区上饶镇丰柏线省道公路的最后一站,整个村庄房子依山而建,山路蜿蜒。远远看去,普通得不能再普通。 然而,就是这个原本不起眼的山村,却成为全国少见的村庄。 这个村,有两张身份证-- 在福建省行政版图上,它的全称叫:福建省平和县九峰镇平等村委会隘仔坑自然村。在广东省行政版图上,它的全称叫:广东省饶平县上饶镇柏峻村委会隘仔坑自然村。这个隘仔坑村,还有个外号叫“矮仔坑”村。之所以叫矮仔坑村,并不是因为这里的人长得矮,只是因闽南语“隘”与“矮”的发音相近,久而久之,“隘仔坑”村就叫成了“矮仔坑”村了。隘仔坑村大都是客家人,平时讲客家话,也讲闽南话和潮州话,三种语言混合在一起,交互使用,这是非常有趣的现象,相信在全国也是少见,再次见证和印证了闽南语和客家话的魅力与相融合之处。语言真是太奇妙的东西,有时候你拼命想学也学不好,如英语、德语等,而在这种环境下,既使不学也能讲得很好,可见,环境才是世界上最好的学校。 这个村看似一个村,其实是两个村,堪比同父异母的一对孪生兄弟,甚至比两个长相完全相似的“双胞胎”兄弟还难辨认。“他们房子都建在一起,没有明显的分界,不进去屋子里问人,根本不知道是福建人还是广东人。”这就是这个村的现实和生存状况,所以,这是一个非常别样的所在,有着非常浪漫的情怀。我始终认为,人类生存是需要浪漫的。而且我认为,城市是缺少浪漫氛围的,至少缺少这种纯自然和朴素的浪漫。如今的许多乡村也渐渐失去了浪漫的色彩和情调,越来越被城市化了,从建筑物到周围环境的改造,包括人的情绪和欲望。 隘仔坑村还保存纯朴和自然的浪漫,与外界交流最明显的标志就是村口有一条省道通过,旁边矗立着一块湛蓝色的“广东---福建”指示牌。省道旁还有座小公园(绿化带),矗立着一块大石头,上面用毛体字雕刻着“福建”两个大字。只是在这里并没有看到像“广东人民欢迎您”或“福建人民欢迎您”这样的路牌,莫非这里曾经是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如今还是“走私”最好的通道?有趣的是,就在离那块刻着“福建”字样的石头不远处,有两座互为邻居的土地公庙,一座是广东人立的,一座是福建人立的,并排面向省道和隘仔坑,共同庇佑着两省人民的平安,非常有意思。或许,唯有在此时此境,你才会相信,有时候人和神是可以共处的,而且神和人就生活在一起,并有着人类一样的想法和期待,包括美好的愿望和对温暖的渴盼。隘仔坑村如诗一般的浪漫是自己流溢出来的。 然而,此时此刻,也许人们更感好奇的是,这个“两省村”到底是怎么形成的?人类原本属于巢居动物,为生存不得不与自然和外界抗争,才演化为族群,共同抵御外强,这就是人类生存的宿命。因此可以说,人类社会发展史其实就包含一部迁徙与逃难史。从这个意义上讲,就不难解开隘仔坑村前世今生的迷底了。 据传,百年前,福建诏安县一户王氏人家逃难至此,见这里山深林茂,田垄平整,遂在此避居。随后,平和县也有朱氏到此落户。清末年间,广东柏峻村的一户刘氏人家也迁来居住。入乡随俗,刘氏改了省籍,成了福建人。1956年,一场大雨把一户刘姓村民的土房子冲倒了,在困难的情况下,他只得投靠广东那边的亲戚,并把户口迁改为广东籍。后来村里16名刘姓人家也跟着把户口迁移为广东省籍。从此,矮仔坑村人有了两个不同的省籍,这才有了矮仔坑村今日之浪漫。这里原生态的民居是一座半月形的围楼,从中可以看出这里的人文背景。 目前,这个村庄住着近30户人家,共130多人,其中,福建有15户,70多人,为“王”、“朱”两姓;广东有12户,60多人,为“王”、“刘”两姓。户籍上虽然分为两省,但他们却不分彼此,也难以分辨出哪一户是广东人家,哪一户是福建人家。不仅如此,他们所赖于生存的土地也是分不开的。一直以来,这个村的村民们都过着陶渊明式的生活。然而,外界又有多少人了解这个村呢? 记得,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写道:“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而这,不正是矮仔坑自然村最生动最真实的写照吗?在这样的村庄住下来,最浪漫的地方就是每天晚上人们都早早就入睡了,偶尔有几盏灯光会亮久一点,远远望去,犹如大山在做梦一般,给人以一种幽深静谧之感,充满诗意。然而,当大山的梦醒来以后,现实中的村庄又将面临许多问题必须解决。 那么,针对这种情况,闽粤两省有关行政部门是如何处理有关事情呢? 为了减少矛盾和纠纷,更是为了让这个村能永远和睦相处,友好相待,两省政府不约而同都对这里的人们和这块土地采取特殊灵活处理方式。首先,谁家的山地、田园归谁,让他们安居乐业,不必搬迁。其次,在日常生活方面,也根据实际情况给予方便。譬如,在用电方面,十几年前,福建省先给这个村里通了电,因此,广东人也都跟着用上“福建电”了。通讯方面也一样,由于福建先把通讯线路拉到了这里,为了方便,广东籍的村民也都拉了福建的线路,电话用的是漳州区号“0596”,这么一来,就避免了打电话给邻居家都是长途的麻烦。“不过偶尔我们打电话回广东那边的村部,都要先打潮州区号0768,成了打跨省长途了,想想也有点尴尬。”还有,由于这里离九峰镇圩的距离更近,广东籍村民也都到九峰镇圩赶集、购物。九峰镇就是这样成为边贸重镇的。当然,并不只是因为这个村,而是特殊的地理位置所决定的。九峰镇是平和县最早的县衙所在地,由明代著名的心学大师,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王阳明一手所创。九峰之地名也因城东九和山上有九峰错出而得名,足见地理位置之奇特和重要。 长期以来,许多九峰人都从这条路到广东去做生意,同样,不少广东人也从这条路来到福建做生意,互有往来。早些年,隘仔坑村有一所小学,就在那座半月形围楼右边的山坡上,是福建开办的,2003年以前,全村的适龄儿童都在这里就读,缴交相同的学费。后来,由于生源不足,两地政府实施教育资源整合,隘坑小学停办了,福建籍的孩子都到九峰镇平等村小学去读书,广东籍的孩子则回到饶平读书。其实,这个村最让两省执法人员为难的是,如果执法人员要对村民执法,只要他走到隔壁就拿他没办法了,因为只要走到隔壁就不同省籍了。当然,这只是针对普通的执法行为而言。由此,也凹显出两省司法上的漏洞。 还好,自从有这个村庄以来,村民们始终和睦相处,友好相待,不曾发生一起械斗事件,他(她)们互相通婚,过着和原来一模一样的生活方式,令人羡慕。这里的村民热情好客,不管你是专程拜访还是偶然路过,只要来到这个村,村民们就一定会露出纯朴的笑脸相迎,并主动向你问候。在当今社会中,一句“你好”原本是再平常不过的用语,可是在这偏远的小山村,你会感到倍加亲切和温馨。如果你进入某家,主人不仅会为你烧上最好的茶水,还会拿出当地特产招待,临走时还会想办法让你带走他(她)们的一点“心意”,并热情邀请你“有空再来”。尤其是同为闽南人,当你听到闽南语“拢系嘎弟郎”(都是自己人),你会倍感温暖。两省村民亲如一家,谁家有困难,大家来相帮,是这里百年来的好传统,在这里,你永远找不到陌生和拘束。晨曦和夕阳总是把最美的光辉洒在这里。绿树青山总给人健康向上和谐美好的感觉。这里的村民们崇尚自然,追求质朴的生活。 由此,我又想到了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住在这里,每天鸡犬相闻,田园相连,村民们隔邻而居,老少同嬉,夜不闭户……整座村庄座落在青山绿水之中,山间羊肠小道烙满岁月的屦痕,这里村民们每天朝出晚归,肩扛锄头,在山坡上挥汗自如,其乐融融,劳动创造出来的美体现得淋漓尽致。闲适时,每天都可以看到鸡鸭鹅在房前屋后觅食,山坡上悠然自得的大黄牛和小绵羊,不时发出咩咩和哞叫声。还有那独具特色的客家土木房和堆放在屋檐下的柴草,以及热腾腾的灶膛……无不构成一幅淳朴、安详和宁静与和谐的图景,这种恍如世外桃源一般的生活和日子,怎能不令住厌了城市的人羡慕呢?古朴的村庄总是给人以最具生态美学和想象。 不过,末了也要说句实在话,尽管这里确实是一片令人遐思的土地,也是一座充满诗意的村庄,这里人们的善良和友好也足以令许多城里人和有钱人感到羞愧,但是,无论如何,住在这里的人们永远感受不到浪漫气氛和氛围。这里除了山还是山,除了村口那条省道似乎再也闻不到一点儿现代城市的味道,更别说现代文明了。住在这里的年轻人大都跑到城里去讨生活了,他(她)们忍受不住大山的寂寞和现代生活的诱惑。如今,住在在这里的,大都是上了年纪的人,正是这些上了年纪的人一边在不断收拾那些破旧的时光和记忆,一边又想擦亮藏在山里的日子和心情。也许,不久的将来随着周围环境的改变,人们会把这些都忘得一干二净,可是这里的人们不会去想这些,也不需要多想。因此,不妨悄悄问一句,假如让你放弃城市来到这里生活和居住你愿意吗?或许住上三五天甚至一月半月可能会乐意,日子一久,肯定就思蜀了。或许,人类的内心深处永远有一块地方是贫穷的,甚至是卑贱和散漫的,也因此,才会让许多乡下人拚命想挤进大城市,又有不少城里人喜欢上这样的村庄。互相的突围构成一场永远的宿命。 当然,坐在这样的村庄门口晒太阳,既可以享受到天底下最奢侈的山风和鸟叫声,还可以观看那些从天空上悠悠飘过的白云,偶尔的鸡鸣狗吠声,也都是免费的——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