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专题 > 正文

京剧溯源

2013-12-20 15:09   来源:福建省情资料库  责任编辑:陈颖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京剧

京剧,或称“京戏”,曾称“平剧”。它是由清中叶的徽调(又称“徽班”)与汉调结合并吸收昆曲、秦腔等艺术而形成的,徽调是其主要成分。据清代建宁人张际亮(1798~1843年)《金台残泪记》记载,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由安庆来的徽班“大吉升”在福州演出《醉打山亭》等剧目。该书卷二有诗云:“湘山西去桂山连,婀娜桐花艳照天。谁遣江南杨柳树,任他摇落向蛮烟。”自注云:“辛巳、壬午(按1821、1822年),在会城(福州)见大吉升部全发、如意二伶,色甚丽;次年,见其部金秀龄尤艳绝一时,皆安庆人。”另一首云:“撩眼春光妙悟生,天然易理出音声。年来略解诗人意,痴妇豪僧怨女情。”自注云“同年,在会城(福州)见演《醉打山亭》、《小青题曲》、《游园惊梦》……”大吉升班一直到北伐战争时期还存在福州,保持百年之声誉,并与“祥升班”、“三庆班”常居福州城里,故有“上三班”之称。另外,在福州城外则有“三连升”、“三连福”和“三和顺”班在活动,俗称“下三班”。而在远郊农村还有“下洋”、“新下洋”和“三下洋”等班流动演出。由于徽班唱、白均用土官话,福建观众不甚听懂,故称之为“啰啰”(又称“唠唠”)。

清道光(1821~1850年)之后,徽班开始传入闽南龙海县,当地人称“北管”;同治年间(1862~1874年),组织第一个“碧云轩剧社”;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成立石码京剧科班与票友组织,聘请上海、北京、福州等地京戏名师指导,随后出现“元吉升”、“大吉”等4个京剧戏班。这时期,京剧在南平城乡盛行,以峡阳镇为最盛,从魏君源、魏信华等人开始,已传7代、140多年。

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尤溪县廿四都山兜村组织有演唱京戏的“长兴班”,师傅陈联海,后为苏斗章,演员有27人,演出过《天门阵》、《天水关》、《乾坤配》等;常用曲调有二黄、西皮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长兴班改称“西华业余京剧团”,到1985年有20多人)。上海京班传入福建后,徽班便被京班所替代。民国6~7年间,(1917~1918年),上海“天声”、“天蟾”、“上天仙”和“南华”四大京班同时来闽,不少名演员如天声班的冯子和,天蟾班的刘玉琴、马连良;上天仙班的芙蓉草、小杨月楼、曾玉堂;南华班的林颦卿等均在福州舞台上献艺。其中芙蓉草(即赵九龄)于民国7年(1918年),在福州演出长达半年之久,先后演出剧目有《昭君出塞》、《洪羊洞》、《盗御马》、《花田错》、《霸王别姬》等10部,影响很大。

从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京剧在福建各地广为流传。在闽西地区,沙县于民国9年(1920年),成立赛凤韶票房,演出《渭水河》等剧目。20年代,福州成立有人籁票房,演出《人面桃花》等剧目。民国19年(1930年),赛凤韶第二代演出《三叉口》,名噪一时。民国27年(1938年),龙岩县成立“新正吉”京剧团,1949年冬由龙岩地区文联接管,整顿后改名为大众京剧团,1958年,下放漳平县,定名漳平京剧团。民国31年(1942年)前后,宁化县成立金福连京剧班,并聘当地人组成平剧研究社,抗战期间举行多次义演活动。1950年,改名为宁化人民剧社,1954年,改为宁化县人民业余京剧团,常演《三娘教子》、《琵琶记》、《潇湘夜雨》等剧目。长汀县于1949年成立模范京剧团,1951年,又成立工商联京剧团。建宁县于1950年4月,成立建宁县工人京剧团,次年10月,易名光明京剧团,在将乐、泰宁、建宁三县巡演,1952年,经三县磋商改名为将泰建京剧团,1963年11月,并入南平京剧团。清流县于民国32年(1943年),在城关成立青年京剧社,演出《三娘教子》、《玉堂春》、《武家坡》等剧目,1956年,参加县第一届戏曲会演。民国32年(1943年),漳平县三青团组织业余青年京剧社,在城乡演出《打渔杀家》、《捉放曹》、《打銮驾》等。1958年5月,龙岩地区京剧团下放漳平县,改名为漳平京剧团。

从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京剧在闽南地区也相当盛行。当时厦门出现“国乐研究社”、“通俗教育社京剧部”、“落海工会京剧部”等组织。又有业余的“艺余票房”、“怡怡票房”、“励群票房”等业余爱好者,演出《四郎探母》、《定军山》、《玉堂春》、《甘露寺》、《打渔杀家》、《铡美案》、《白虎堂》等。仅漳州、厦门两地就有“联凤”、“联华”、“天仙”、“天声”、“沪联”、“沪声”等固定剧团,其中不少名演员来自上海与浙江。“天声”京剧团在漳州时间最长,1955年后,改为龙溪京剧团。泉州在30年代组织有业余性质的京剧团体,其中以“籁如票房”最为有名,有人以“籁如”二字撰写“存头对联”云:“籁本诸天,看我略陈丝竹肉;如云是幻,听他评说古来今。”抗日战争胜利后,晋江县石狮镇成立三余京剧社,演出《薛平贵》、《黄鹤楼》、《投军别窑》、《刘备招亲》、《贺后骂殿》等剧目。此外,还有大上海、金连升、天连升、福乐升等京剧班社在晋江地区活动。民国26年(1937年),闽北浦城县城成立浦城平剧团。民国30年(1941年),建瓯县成立“感春平剧社”,民国31年(1942年)2月1日,举行成立11周年纪念大会,公演了《天齐庙》、《彩楼配》、《举鼎观画》等剧目。

民国36年(1947年),菲律宾归侨龚君等在泉州花巷发起组织“国风平剧社”,演出《乌龙院》、《翠屏山》、《打严嵩》、《辕门斩子》等大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福鼎县于1953年成立溪西桥京剧班;同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兵团京剧团奉命转为地方剧团,改名“福建省京剧团”。1958年,泉州市成立“泉州市京剧团”。福建省京剧团于1954年,由李盛斌主演的《武松打虎》获华东区首届戏曲会演演员一等奖,1965年,姚颖华执笔的《红色少年》参加华东区京剧现代戏会演。

1966年,“文化大革命”发生后,各地京剧团被解散,全省惟独保留省京剧团,专演《红灯记》等“样板戏”。“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省京剧团得到恢复与振兴。80年代,创作演出《东邻女》、《五颗明珠》、《郝摇旗》、《真假美猴王》、《陈嘉庚》等大量新剧目,其中《真假美猴王》先后在北京、上海、天津、济南、杭州等地巡回专场演出,2年时间爆满400多场,并为在京的外国驻华使节作专场演出,随后被珠江电影制片厂拍成舞台艺术片。90年代创作的现代戏《山花》,获省委和宣传部主办的“向建党七十周年献礼”征文一等奖,并晋京演出获文化部第二届“文华新剧目奖”与“五个一工程”优秀戏剧创作奖。《雷锋之歌》从1991年至1993年连演300多场,受到中宣部领导的赞扬。1995年9月19日至11月,福建省京剧团首次赴日本,为青少年演出《穆桂英》、《拾玉镯》、《悟空八戒斗强徒》等。同时,省京剧团还举办有30多人的学员班,培养后继传人。1997年,剧团参加福建省“迎九七庆香港回归”大型文艺演出。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