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专题 > 正文

高甲戏溯源

2013-12-19 13:49   来源:福建省情资料库  责任编辑:陈颖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高甲戏

高甲戏,流行于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方言区和港、澳、台地区以及东南亚闽南华侨聚居地。

高甲戏前身是“宋江戏”。据老艺人陈坪(1884~1957年)称,听其师傅代代相传说:明末清初,闽南沿海农、渔村庄,每逢迎神赛会喜庆节日,村民们有装扮梁山好汉游行于村里的,间或就地作简短表演。由此出现儿童演出宋江故事,时称为“宋江仔”。清道光(1821~1850年)以后,由成年人扮演的戏班,群众称为“宋江戏”。

宋江戏以武打为主,其套数多采用民间的“刣狮”(即由艺人装扮成武士,手执各种武器,分别与雄狮搏斗),现存舞台上的武打套数“冷煎盘”、“大碰场”、“凤摆尾”等保留着“刣狮”的传统表演,也吸收了提线木偶的武打,称为“嘉礼打”。乐器用大小唢呐,配以南锣、南鼓。宋江戏保留下来的剧目有《李逵大闹忠义堂》、《抢卢俊义》、《扈三娘替嫁》等。南安岭兜村的“宋江戏”艺人与漳州来的竹马戏艺人及一名归侨合办一戏班,班名“三合兴”。它突破专演宋江故事的局限,演出半文半武戏,剧目有《郭子仪拜寿》、《困河东》、《斩黄袍》、《逼宫》等。合兴戏出现后,很受群众欢迎,戏班也增多了。

“合兴戏”在发展过程中,“宋江戏”仍然存在,二者除剧目可以互演外,基本功和表演程式也互相吸收。当时有规定,进合兴戏的艺人,必须能演“桶内戏”(即宋江戏的定型剧目)才能入合兴班演“桶外戏”(即合兴戏的幕表戏),二戏逐渐融合,至清末,宋江戏与合兴戏统称高甲戏。高甲戏的称谓据传:因演出时搭高台,穿战甲,拿戈枪,故观众叫做“戈甲戏”(“戈”与“高”闽南语音同)。另有一说:戏班到海外演出,侨胞称家乡来的戏是高等甲等戏,戏班回来就自称为“高甲戏”。还有一说,是高甲戏有九个角色故称“九角戏”。闽南观众则称之为“大班”、“土班”。

20世纪20至40年代,高甲戏发展很快,在晋江、南安、惠安、同安、安溪、永春、德化就有400多个戏班,年年都有戏班到菲律宾、新加坡、印尼等国演出。各班竞技激烈,先后涌现出“十大虎班”:“前五虎”为“福庆成”、“旧大福”、“福胜兴”、“福金升”、“金秀春”;“后五虎”为“新秀春”、“大祥春”、“金成兴”、“新大福”、“福联兴”。最好的称“龙班”,即“金莲升”,故有“一龙破五虎”之说。

高甲戏的剧目分为:“绣房戏”,即才子佳人的生、旦戏,如《杏元思钗》、《孟姜女》、《英台山伯》等;“公案戏”即审案戏文,如《彭公案》、《包公审黄菜叶》等;“宫廷戏”即属宫廷斗争的戏文,有《狸猫换太子》、《逼宫》等;“丑旦戏”,都属小戏,如《管甫送》、《番婆弄》、《桃花搭渡》等,这类戏颇有特色,丑角表演,更是独具一格,很受欢迎。此外,也有从古典小说及民间传说编演的戏,如《说岳》、《水浒》、《七侠五义》;民间传说如《詹典嫂告御状》、《陈庆庸过大金桥》、《温陵丽史》等。有的属连台本戏,剧目达600多出,但多系幕表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高甲戏得到振兴与发展。1950年,泉州成立戏剧改革委员会,1951年,抽调各戏班名演员组成“泉州大众剧社”(1957年改为泉州高甲戏剧团),演员有董义芳、吴远宋、许仰川、萧迪蘋、林秀来、蔡秀英等40多人。此后,相继组成晋江民间高甲剧团、厦门金莲升高甲剧团、惠安高甲剧团、南安高甲剧团、永春高甲剧团、德化高甲剧团、安溪高甲剧团、同安高甲剧团、大田高甲剧团等。

从此高甲戏一改演幕表戏的习惯,开始进入新剧目与编演现代戏的新时期。60年代初,新编古代戏《连升三级》等,赴上海、南京、济南、天津、北京巡回演出。朱德委员长、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谭震林、郭沫若、茅盾、邓拓及戏剧界专家曹禺、田汉、张庚、老舍、林默涵等均来观看。郭沫若、老舍、邓拓等观看《连升三级》后均题诗赞誉。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高甲戏《连升三级》首先遭到冲击,被当作“大毒草”在报刊上公开点名批判,作者王冬青被揪斗,关进“牛棚”。接着剧团被解散,大批名老艺人和文艺工作者下放农村。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闽南各地的高甲戏剧团相继恢复并进入振兴时期。1982年,泉州高甲戏剧团赴香港演出,带去剧目《连升三级》、《真假王岫》、《大闹花府》以及一台丑旦小戏。1983年,由安溪县高甲戏剧团诸葛辂编剧的《凤冠梦》,参加福建省第15届戏剧会演荣获剧本一等奖,及导演、音乐、表演、舞美、演员等7项奖,并获1982~1983年全国优秀剧本奖。1986年,泉州高甲戏剧团数次接待英、法、意、日、美、德等国留学生来团观摩丑角表演。1986年,泉州高甲戏剧团赴上海参加首届中国艺术节,演出《笋江波》、《管甫送》、《王海行》、《送水饭》、《骑驴探亲》等小喜剧。高甲戏丑角的表演,博得好评。1989年,安溪县高甲戏《玉珠串》,泉州高甲戏《王海行》参加省艺术节表演。此外,80年代,由老、中、青作者创作的一大批新剧目如《颠倒乾坤》、《真假王岫》、《高平关》、《施琅将军》、《唐宗逸事》、《开元序曲》、《南海明珠》、《唐山情》等均获省级剧目奖。

1993年,泉州市高甲戏剧团创作演出的《大河谣》获全国地方戏曲南方片交流演出优秀剧目奖及优秀编剧、导演、表演等奖项;1994年,获文化部颁发的“文华大奖”、曹禺剧本文学奖与“五个一工程”奖。南安市高甲戏剧团创作演出的《大汉魂》,获首届海峡两岸(闽台)戏剧节暨福建省第19届戏剧会演优秀剧本、导演、音乐等奖项,并于1994年应文化部艺术局邀请赴京演出。同年3月5日,厦门市金莲升高甲戏剧团赴台湾、金门演出。《大河谣》于1995年获省首届百花文艺奖的特别荣誉奖;《大汉魂》获1995年全国“文化新剧目奖”;《玉珠串》获1996年全国第六届“文华新剧目奖”和1995年曹禺戏剧文学奖与中宣部1996年度“五个一工程”奖。同时,厦门市金莲升高甲戏剧团演出《审陈三》,在’96中国(湖南)第4届“映山红”民间戏剧节上,获综合演出一等奖及剧本、导演、音乐、舞美等奖项。在1996年第20届省戏剧会演上,晋江市高甲戏剧团演出的《金魁星》获优秀剧目奖及优秀导演、音乐等奖项,并于1997年10月,赴成都参加第五届中国艺术节,12月,参加在北京举行的福建剧展演出。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