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剧音乐特点
2013-12-19 02:50 来源:福建省情资料库 责任编辑:陈颖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闽西汉剧音乐属皮黄腔系,以二黄(南路)、西皮(北路)为主,和闽西民间小调、吹打乐、佛曲等组成。 一、唱腔 结构形式为板腔体,分为西皮、二黄两大类。西皮腔高亢明快,旋律起伏跌宕,多用于慷慨激昂、舒展欢快的场合;二黄腔低回委婉,旋律平稳迂缓,多用于表现抒情内向、深沉压抑的情绪。板式分为一眼板(2/4拍)、三眼板(4/4拍)、无眼板(1/4拍)、散板四种。属一眼板的有[原板]、[二六]、(西皮又细分为[慢二六]、[马龙头]);属三眼板的有[慢板]、[快三眼]、[花二六](属西皮)、[二黄马龙头](称十八板)、[二黄大板](又称平板);属无眼板的有[快二六](在二黄腔里称[二六]);属散板的有[倒板]、[二板]、[三板]、[滚板]。 唱腔分生、旦、丑、公、婆、净(红净、黑净)六行七腔。生行腔,子喉(假嗓)发声,嗓音清脆明亮,行腔潇洒、刚健,旋律起伏大;旦行腔,子喉发声,嗓声细嫩而柔和,行腔娇柔婉转,旋律华丽优美,音域广,花腔多;丑行腔,原喉(真嗓)发声,嗓音偏暗,行腔忽高忽低,忽强忽弱,常用滑音、颤音润饰腔调,旋律跳动大,利用音色音量的对比,给人以滑稽诙谐感;公行(老生)腔,原喉发声,嗓音宽亮深厚,行腔苍劲挺拔,稳实刚健,旋律朴实大方;婆行(老旦)腔,原喉发声,带鼻喉音,行腔温朴,既有老年人的苍劲,又有女性的温柔本色,旋律简平而低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婆行角色由传统的男性改为女性扮演,原婆行腔的音域、发声、行腔及演唱方法,都已不能适应。为此,以净行腔的调式、旋律为基础,揉合旦行与公行腔的某些旋律,创立一种具备婆行性格特征的新腔,为新婆行腔。净行腔,又分红净与黑净两种,是闽西汉剧中最具特色的唱腔。红净腔,是用真假嗓结合的唱法,强调用鼻腔后脑共鸣,嗓音洪亮,行腔舒展雄浑,刚柔相济,拉腔长且扬;黑净腔的“炸音”唱法,突出抑、扬、顿、挫,行腔豪放、激烈、粗犷。 唱词的格式沿用七言、十言对偶句式,曲韵为十三辙,以湖广音读中州韵。 二、器乐 包括串调(丝弦乐)、唢呐曲牌和锣鼓经三个部分。 (一)串调 相传有300多支,今存200多支,较流行的有[迎仙客]、[过江龙]、[到春来]、[北进宫]、[春串]、[夏串]、[秋串]、[冬串]八曲,谚曰:“迎龙到北,春夏秋冬”。 (二)唢呐曲牌 分为军乐、礼乐、宴乐、喜乐、哀乐、神乐七类,又有大吹大打(大唢呐配大锣鼓)、小吹小打(小唢呐配小锣鼓)之分。常用曲牌有[吹鼓]、[急三枪]、[风入松]、[五马]、[朝元]、[六么令]、[尾声]等,俗称“吹鼓尾声风入松,五马朝元六么令”。 (三)锣鼓经 有100多套,以大锣鼓为主,归纳为四大类,即场头锣鼓、弦头锣鼓、科白锣鼓、曲牌锣鼓。 三、乐队和乐器 传统乐队分文爿、武爿各3人。文爿乐器有头弦、唢呐、月弦、小三弦;武爿乐器有板鼓、钹、大锣、小锣。现乐器配备有增加,乐队也相应扩大。 特色乐器有头弦(又名吊规、外江弦)、提胡(又称三品弦)、大铜锣、号头(又称勾呐),其中头弦是闽西汉剧的领奏乐器。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