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第五届艺术节> 八闽艺粹 > 正文

"歌仔"分两支:漳州叫芗剧台湾称"歌仔戏"

www.hyyz888.com 2012-12-12 17:31   来源:福建省情资料库 我来说两句

民国初年,是歌仔戏崛起时期,一时风行台湾岛,迅速跃居四平戏、梨园戏、竹马戏和乱弹等古老剧种之上。梨园戏受其冲击,有的班社改唱歌仔戏。民国7年(1918年),厦门出现“仁义社”歌仔馆教唱歌仔阵。民国9年(1920年),台湾艺人来厦门陈圣王宫前演出。民国14年(1925年),厦门梨园戏“双凤珠班”聘请台籍艺人“矮仔宝”传授歌仔戏。翌年(1926年),小梨园“新女班”亦改为“歌仔戏班”。民国17年(1928年),台湾歌仔戏“三乐轩”班回闽南白礁慈济宫谒祖进香,并在白礁、厦门演出。从此,闽南各地纷纷成立专业与业余的歌仔戏班社。厦门相继成立“平和社”、“亦乐轩”、“谊乐”、“福义社”、“开乐”等业余歌仔戏班,并涌现出王锦泉、勤有功等一批著名艺人,流传有“浒茂生、白礁旦、崎巷丑、石美须”的民谣。随后,台湾歌仔戏“霓进社”、“爱莲社”、“丹凤社”、“牡丹班”、“如意班”等班亦相继来闽南演出,影响很大。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殖民主义者在台湾强制推行“皇民新剧”。于是,来自台湾的歌仔戏曾一度被视为“亡国调”、“汉奸调”而遭禁演。漳州老艺人邵江海、林文祥等人重新从锦歌[杂碎调]、[哭调]改创新腔,名为[改良调],并更名“改良戏”。他们编演了《六月飞霜》、《卢梦仙》、《战地啼鸳》、《白蛇传》、《白扇记》、《陈三五娘》等剧,在城乡产生广泛影响。20世纪40年代初,改良戏班社中有由挖笋农民组织的“笋仔班”,卖豆腐小贩组织的“豆花社”,麻袋工人组织的“布袋社”,织席业者组织的“咸草班”,花农组织的“水仙班”等200多个。其中专业的有“龙凤春”、“宝德春”、“金宝升”、“金瑞春”、“艳芳春”、“宝莲升”等,并出现苏登发、甘英伟、甘文质、陈德根、陈金木、姚九婴、颜扁等一批著名艺人。

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回归祖国怀抱,南靖都马乡改良戏班旅台演出,闽、台两地出现“改良调”与“歌仔调”合流的盛况。这对同根异株的姐妹花从此联为一体。在台湾仍称“歌仔戏”。

  • 责任编辑:陈颖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无法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