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第五届艺术节> 八闽艺粹 > 正文

"歌仔"分两支:漳州叫芗剧台湾称"歌仔戏"

www.hyyz888.com 2012-12-12 17:31   来源:福建省情资料库 我来说两句

芗剧(歌仔戏),因流行于闽南芗江流域而得名,传播于东南亚华侨旅居国。它与台湾的歌仔戏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被称为“同根共土并蒂花”。

芗剧与歌仔戏同源于歌仔(1953年改称“锦歌)。歌仔是漳州方言曲艺、小调。明末清初,郑成功率领闽南兵众东渡收复台湾时,把歌仔以及车鼓弄等民间艺术带到台湾。起初尚未广泛流传,到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漳浦人吴沙渡台到宜兰县扎根,闽南歌仔衍化为“宜兰歌仔”。随后向台北等地农村、渔村广泛传播,出现了坐唱形式的“歌仔馆”。继而,为配合迎神赛会的需要,在坐唱歌仔的基础上,吸收漳州地区的“竹马”、“车鼓”和“采茶”等歌舞,形成有人物角色化妆演唱的上街表演,因成队一阵阵沿街表演,故时称“歌仔阵”,它标志着曲艺开始转化为戏曲。

清末,歌仔阵根据歌仔的[四空仔]、[大调]、[背思]等曲调加工发展成[七字仔调]、[哭调]、[杂念]、[卖药滚调]等作为主要曲调,唱白用漳州、厦门方言混合台湾当地腔调,并吸收梨园戏、四平戏(台湾称“四棚戏”)和乱弹等剧种的剧目,在城乡村镇的晒谷坪上,或神庙前的空埕上用草索圈地演出,民间俗称“落地扫”。后来,每逢节日、神诞,也出现临时搭棚演唱。有的“落地扫”班常趁四平戏班演完后,借其戏台和服装在下半夜登台演出,被称为“半夜反”,又因它是从“歌仔阵”发展起来的,故称这剧种为“歌仔戏”。

据《台湾通志》载:“民国初年,有员山结头份人‘歌仔助’者,暇时以山歌遣兴,所唱歌调,每节四句,每句七字,即[七字调],传授门下试为演出,名曰‘歌仔戏’。”又据《宜兰县志》载:“歌仔戏系宜兰地方一种民谣调。民国前二三年,有员山结头份人,名阿助者,幼好乐曲。每日农作之余,辄提大壳弦自弹自唱。好事者劝他把民谣演变为戏剧。初仅一二人穿便装扮男女,以大壳弦、月琴、箫、笛等伴奏,此即歌仔戏之鼻祖。”歌仔助当时所唱的“七字调”即是从漳州传去的歌仔七言体的[四空仔]演变。两者无论在唱词句式、唱腔结构和旋律进行等方面都基本相同,其伴奏的四种乐器也是锦歌传统的“四管齐”。

歌仔戏在发展过程中,为了适应戏曲表演,对原锦歌(四空仔)的节奏、旋律作了一些紧缩或扩展、改弦或易宫等革新,发展成[台北七字调]、[台南七字调]、[洞管七字调]、[七字正]、[七字反]、[七字爿]、[七字联]等不同曲式、调式、板式的唱腔。同时,还对锦歌的[大调]、[三空半]加以发挥,形成一系列不同风格的“哭调”。如[台湾大哭调]、[台湾小哭调]、[宜兰哭调]、[台南哭调]、[艋舺哭调]、[运河哭调]等等。尽管各地名称不同,但其曲式结构、调式色彩仍未脱离锦歌“哭调”的规范。根据锦歌[四空仔]改编的歌仔戏[卖药哭调],虽然在原角调式中渗入变宫、变徵色彩,形成角、宫、徵羽调式游移,却依然保持[四空仔]角、羽的稳定性。又如[台湾杂念调]是锦歌[杂碎调]的叠板衍化,[彰化倍士]、[大调]是锦歌硬软“阳关”的翻版等等。

  • 责任编辑:陈颖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无法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