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东石镇井林村:咱村里个个都是“大学生”
www.hyyz888.com 2012-06-21 10:30 魏桂莲 吴文围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走基层•与百姓面对面 东南网-福建日报6月21日报道(记者 魏桂莲 通讯员 吴文围) “爸爸妈妈都是‘大学生’。等他们毕业,我们家6个人有‘大学学历’,怎么样,素质还行吧?”18日,记者来到晋江东石镇井林村蔡桃花家,她的小女儿兴奋地拿出父母的“学生证”,得意地介绍起来。“我们村‘大学生’很多,菜市场卖鸭的李叔、隔壁的许爷爷都是‘大学生’。” 井林村有这样一所“大学”,只要你愿意学习,就可以成为‘大学生’,学到各方面的知识。当晚,记者走进这所备受村民欢迎的“农民大学”。 井林村“农民大学”成立于2010年9月30日。为了提高村民综合素质、推动井林和谐发展,村两委创办了这所新型农民培训学校,村党支部书记许和墨担任政治校长。“农民大学”的教师队伍,由福建农林大学、晋江市政府有关部门、泉州市中小学等18个单位的工作人员组成。文化知识、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农业科技、电脑知识、劳动技能培训、家庭教育、卫生保健、心理健康等,都是授课内容。每周一晚上7点半到9点,是“农民大学”的开课时间。 “农民大学”将村里的社区公共服务中心会议室作为授课点。走进课堂,只见讲台上方挂着“井林村‘农民大学’知识讲座”横幅,左侧墙壁上挂着《农民大学教学计划》以及学员守则、管理制度。 晚7时,学员们陆续来了,课堂里热闹起来。50多岁的村民颜美足翻看着教材,轻声背诵“昔孟母、择邻处……”她说,这是上次国学课上学到的内容,自己文化基础差,得经常复习才能掌握。“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记者问,颜美足笑了:“就是人要找好伴,树要择好林呗。” 村主任许金锁告诉记者,这批学员中,年纪最大的75岁,最小的才10多岁。“他们中很多人原来只会闽南方言,听不懂普通话,通过近两年时间学习,现在可以用普通话交流了。” 记者在教室里转了一圈,发现每个学员都有“学生证”。原来,为了严肃学校纪律,除了制定规章制度,井林村还为每名学员办理“学生证”。“学生证”上有村民姓名、性别、出生日期、民族、学号等内容。颜美足的学号是3-0071,“学生证”里有她2011、2012年上课出勤记录,以“周”为单位。村民来上课时,负责点名的学员蔡挑花就会在出勤记录上盖个红章。 晚7时30分,上课时间到了,课堂里立刻安静下来。 “今天我们要学的内容是《爱的智慧》,由晋江金山中学黄勇勇老师为大家讲课。大家欢迎。”当晚的课由许金锁主持。黄老师随后走上讲台,给大家讲授父母该如何教育孩子,引导孩子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经过一天的劳作,学员们挺疲惫,可一开始上课,大家顿时来了精神,有的仰首细听,有的埋头做笔记。下课后,学员们还三三两两聚在一起热烈讨论。蔡桃花说:“我们确实不懂得怎样去爱孩子,只知道拼命挣钱,孩子要啥尽量满足。听了今天这堂课,开窍多了。” “学员们求知欲很强,自学校开办以来,不管刮风下雨、酷暑严寒,大家都照常上课,形成了常态化授课。”行政校长许乌汝告诉记者,学员们学习热情高,老师们也讲得认真。比如,上国学课时,担心有些人不理解具体涵义,老师用普通话教念一句,再用闽南语翻译一遍,“双语”授课成为“农民大学”一大特色。 自从开办了“农民大学”,村里发生了喜人变化。以前,村里一些年轻人无所事事,不是打麻将玩牌,就是上网吧打发时间,村干部反复做工作,他们才勉强“入学”。没想到,上了几堂课,他们就产生了兴趣,不仅学到了知识,还有了上进心。如今,他们中有的到公司上班,有的做起小生意。看到这些变化,家里人和乡邻都乐了。 “我以前什么都不懂。来这里学习后,不仅懂得多了,还学会运用知识保护自己。”村民小许曾在一家私人公司打工,工作了半年没有拿到一分钱。公司声称,工资用来抵扣保证金、服装费,不懂法的小许只能忍气吞声。恰巧,听了一堂相关法律课,小许有了底气,第二天就向劳动部门投诉,终于讨回了工资。 “农民大学”受到了越来越多村民的欢迎,今年初以来,每回都有两三百名学员听课。村民就业技能和致富本领提高了,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也增强了。“今年修建村里的北环路,道路拓宽要占用一些村民的田地、宅地,大家都很配合,而以往很少见。”许金锁感慨地说。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5-24]走基层·现场目击:铁路线上的防汛窝棚
- [ 05-08]8万小额贴息贷款解了资金愁 农妇苏羡凉的致富路
- [ 04-17]新闻媒体走基层报道为老百姓利益表达提供平台
- [ 03-09]坚强高位截瘫女开网店:爱,点亮方寸小屋
- [ 03-08]“返富于民”的上杭新政
- [ 02-22]福建全省深化“走基层 转作风 改文风”活动座谈会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