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畲村——一位乡村教师眼中的乡村教育
www.hyyz888.com 2012-06-15 07:48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东南网-福建日报6月15日报道(记者 朱海华 郑晓强 通讯员 雷顺号) “北京的简称?”“京。” “上海?”“沪。” …… 日前,记者从福鼎市区出发,沿着盘山公路,坐了50分钟车,来到佳阳畲族乡双华小学。56岁的兰承斌,正给三年级学生上语文课,复习各省(区、市)的简称。 这些稚嫩的孩子,大多连家乡的大山都未曾走出过,要把整个中国所有省份的简称牢记于心,显得有些吃力。兰承斌脸带微笑,一次次纠正,一次次引导。渐渐地,孩子们的应答声趋于一致。 在畲村任教36年的兰承斌,懂这里的孩子。对于农村教育,他有许多话想说。 苦 1976年,从宁德地区民族中学毕业的兰承斌,回到老家双华村从教。在那个尚未恢复高考的年代,在这个经济落后的少数民族村,兰承斌是村里拥有最高学历的人。 最早,他在一个自然村教学点任教。教学点只有一至三年级,约20名学生,仅他一名教师。一年多后,他被调到双华小学;又过一年多,来到了同一乡镇的罗唇小学;1985年9月,返回双华小学,开始担任校长。 那时,双华小学只有5间建于1972年的教室,小学实行五年制,正好一个年级一间教室。“教室破破烂烂,连门和窗都没了。冬天,风呼呼地刮,孩子们冷得瑟瑟发抖。”兰承斌回忆说,“老师没宿舍,就住在村里的一座破庙里。” 在这个偏远的畲村里,没几个人能说普通话,畲族孩子只会畲族话,汉族孩子只懂福鼎方言。好在兰承斌都懂:上课先用普通话讲一遍,再用畲族话解释一遍,最后又用福鼎方言解释一遍。“一堂课总怕上不完。” 环境恶劣、条件艰苦,忍忍就过去了。最让人心痛的是,看着一个个小孩因付不起学费而失学。“90%以上学生家境贫寒,很多家长觉得读几年书认几个字就够了。一年级入学时还有五六十个学生,等到毕业时只剩二三十个。”兰承斌说,于是,一放假,老师都挨家挨户地游说,求爷爷拜奶奶的,希望让孩子继续念书。 至今,一幅画面仍烙印在兰承斌的脑海中:一个孩子的母亲指着家门口的稻田,无奈地说:“家里实在拿不出钱。这些谷子,学校愿收吗?”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3-21]广东乡村教师盼“职业扶贫” 一本书反复教十几年
- [ 03-04]"武平乡村教师感动县委书记"追踪 邱小军母校发倡议为她捐款
- [ 12-30]政和县:小村里的“保姆”校长庄桂淦
- [ 12-07]乡村教师苏发斌:耐得艰苦,收获快乐
- [ 11-22]河南“牛棚女孩”站着写作业 梦想当乡村教师
- [ 11-10]乡村教师丧失行走能力仍坚守讲台 坐着讲课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