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专题> “走基层 转作风 改文风”活动> 基层亲历 > 正文

福建日报 单志强:走得再近些,贴得再紧些

www.hyyz888.com 2011-12-22 11:28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一分深入就有一分收获。“走转改”以来,同仁们带着感情、带着思考接地气,与百姓一同脉动,看到了最美的风景,抓起了一尾尾“活鱼”。

编辑这些倍感亲切的“短、实、新”稿件时,我的心灵不时被触动、期望不时被拔高。主要体会有以下三点。

一、稿件变短了,干货多了,针对性强了。

“走转改”的稿件以五六百字居多,重头稿也不过千把字,可谓“大珠小珠落玉盘”,。不过,编稿时,我并未觉得份量轻了,反倒是重了。因为这些稿件不是风干的,不是简单的运用减法,而是浓缩的,意蕴深邃,针对性、启发性增强了;这些稿件大多采用白描手法,没有花里胡哨的描写,没有大而不当的语言,没有刻意人为地“拔高”,让人感觉真实可信。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两篇记者手记,虽只有两三百字,但都是画龙点睛之笔。

比如,《坚持的境界》,只有235个字,但其立论紧紧扣住“坚持”,把一般读者想到或想得不深的意思讲得明明白白,道出了石城16年发展巨变的底蕴,文章的精气神提了起来。同样,《巧算得失账》,在261个字中,揭开了德化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的秘密,即当地坚持不砍树照样能致富的理念,算小家账更算大局账、算眼前账更算长远账,其见解之深让人称奇。不过,份量丝毫没轻,因为这些稿件不是风干的,而是浓缩的,意蕴深邃,针对性、启发性很强。

二、现场感强了,重点写人,好看耐看了。

“走转改”稿件好看耐看了之所以被人津津乐道,绝大多数被评为社内好稿,关键就在于报道的视角对准了普通百姓。

以往不少现场新闻吸引力、感染力不强,原因在于就是“只见物不见人”。有的虽写了人,但只有“人影”,他们或者被放到了被动的位置,当作某种政策、措施的印证者,某种工作经验的陪衬者,或者被抽象为“大家”、“村民”、“少数人”,等等。这样,本来生龙活虎的人的活动,见报时却陷入干巴、枯燥的概念叙述之中,毫无变得死气沉沉,没有生机。

一具体就生动。同仁们走基层,时时处于采访状态,大量的特写镜头、传神细节,平添了稿件的立体感、生活味,编编稿稿时时我的注意力像磁铁一样被牢牢吸住。有的稿件虽是顺手牵来的“羊”,但感觉更新鲜、更生动。

《小镇旅馆增多了》就很典型。为书写经济发展惠民这一主题,记者通过对光明旅社、大众旅社的深入采访,用百姓口吻讲述身边的变化,让人感觉很亲切。文锦旅社老板娘陈文说:“前台、服务员、卫生工全我一人包办,累是累点,但想想,做做家务就把钱给赚了,也不亏啊。现在,政策这么好,只要肯吃苦,就能过上好日子。”

再如,《庄主田头下聘书》一稿,为把陈庄主这个新农技“铁杆粉丝”塑造好,记者抓住了如下精彩的对话:“蜂王翅膀该剪了,跑了就不好办了。”、“好好,我们还想生产高质量的蜂蜜哩,以后你们可要常来指导。”、“没问题,我们一定常来。”、“研究生同学们毕业了,欢迎来我们农场就业啊。”

“南玛都”来临时,记者亲临救援一线,采写的现场新闻《生死救援》,更鲜活、更好看、更耐看。

  • 责任编辑:黄丽红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